模具设计实例1001招
- 格式:pdf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59
制造工艺中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案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在制造工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演进。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制造工艺中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案例,以展示技术进步对制造工艺的重要作用。
1. 案例一:3D打印模具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通常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成本。
然而,随着3D打印技术的兴起,模具制造行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将模具的制造过程简化为从设计到生产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制造效率。
同时,使用3D打印技术还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模具设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 案例二:数字模具设计与仿真数字模具设计与仿真技术是另一种在制造工艺中的重要创新。
传统的模具设计通常需要进行多次试验与修改,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资源。
而借助数字模具设计与仿真技术,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准确地预测模具设计的效果,降低设计风险。
此外,数字化设计还能够快速生成模具图纸,加快产品的研发周期。
3. 案例三:高性能材料应用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传统的模具材料通常存在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不足。
而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高性能材料逐渐应用于模具制造中。
例如,使用高强度合金材料可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使用耐高温材料可以适应高温环境下的制造工艺。
这些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模具的性能,还有效地减少了生产成本。
4. 案例四:智能化模具设计与制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也成为制造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能化模具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和收集数据,实现自主感知与自我调整。
例如,智能模具可以根据生产数据预测模具损耗情况,并主动通知维修与更换。
这种智能化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不仅提高了制造的自动化程度,还极大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创新对于制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影响。
弯曲模零件简图:如图3-11所示零件名称:汽车务轮架加固板材料:08钢板厚度:4mm生产批量:大量生产要求编制工艺方案。
图3-11 汽车备轮架加固板零件图一. 冲压件的工艺分析该零件为备轮架加固板,材料较厚,其主要作用是增加汽车备轮架强度。
零件外形对称,无尖角、凹陷或其他形状突变,系典型的板料冲压件。
零件外形尺寸无公差要求,壁部圆角半径,相对圆角半径为,大于表相关资料所示的最小弯曲半径值,因此可以弯曲成形。
的八个小孔和两个腰圆孔分别均布在零件的三个平面上,孔距有们置要求,但孔径无公差配合。
圆孔精度不高,弯曲角为,也无公差要求。
通过上述工艺分析,可以看出该零件为普通的厚板弯曲件,尺寸精度要求不高,主要是轮廓成形问题,又属大量生产,因此可以用冲压方法生产。
二. 确定工艺方案(1)计算毛坯尺寸该零件的毛坯展开尺寸可按式下式计算:上式中圆角半径;板料厚度;为中性层系数,由表查得;,为直边尺寸,由图3-13可知,将这些数值代入,得毛坯宽度方向的计算尺寸考虑到弯曲时板料纤维的伸长,经过试压修正,实际毛坯尺寸取。
同理,可计算出其他部位尺寸,最后得出如图3-14所示的弯曲毛坯的形状和尺寸。
(2)确定排样方式和计算材料利用率图3-14的毛坯形状和尺寸较大,为便于手工送料,选用单排冲压。
有三种排样方式,见图3-15a、b、c。
由表查得沿送料进方向的搭边,侧向搭边,因此,三种单排样方式产材料利用率分别为64%、64%和70%。
第三种排样方式,落料时需二次送进,但材料利用率最高,为此,本实例可选用第三种排样方法。
图3-14 加固板冲压件展开图a)材料利用率64% b)材料利用率64%c)材料利用率70%图3-15 加固板的排样方式(3)冲压工序性质和工序次数的选择冲压该零件,需要的基本工序和次数有:(a)落料;(b)冲孔6个;(c)冲底部孔2个;(d)冲孔;(e)冲2个腰圆孔;(f)首次弯曲成形;(g)二次弯曲成形。
(1)工序组合及其方案比较根据以上这些工序,可以作出下列各种组合方案。
案例2:复合模实例零件简图:如图1所示;零件名称:支架。
生产批量:大批量;材料:Q235A;材料厚度:2mm。
图1 零件图1、冲压件的工艺分析该支架零件形状简单,是一个外圆弧为R4.5m m的折弯件,其中Ф6mm的圆孔和6×12mm的腰形孔为安装孔,所以此两孔的位置尺寸是该零件需要保证的重点。
另外,该零件属隐蔽件,被其他零件完全遮蔽,外观上要求不高。
该零件板厚t=2mm,内表面弯曲半径为R2.5mm,大于Q235A板料的最小弯曲半径;腰形孔边到弯曲中心的距离L=4.5mm,大于2t(4mm),即腰形孔在弯曲变形区外,弯曲件的结构工艺性良好。
零件展开后形状简单、结构对称。
由冲压设计资料中可查出,冲裁件内外形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为IT12~IT10,而零件图中的尺寸未标注公差,即该零件的精度等级为IT14级,可知该零件的精度要求能够在冲裁加工中得到保证。
其他尺寸标注、生产批量等情况,也均符合冲裁的工艺要求,冲裁工艺性良好。
2、确定冲裁工艺方案与模具结构形式首先根据零件形状确定冲压工序类型和选择工序顺序。
因该零件的孔在弯曲变形区外,故其需要的基本工序有落料、冲孔和弯曲。
其中弯曲决定了零件的总体形状和尺寸,为最后一道工序。
根据冲载工序的不同选择可做出以下几种组合方案:方案一:先落料,再冲孔,最后折弯,由三套模具完成。
方案二:先采用落料冲孔复合模,然后折弯,由二套模具完成。
方案三:先采用冲孔落料级进模,然后折弯,由二套模具完成。
比较上述各方案可以看出,方案一的优点是:模具结构简单、寿命长、制造周期短、投产快。
缺点是:工序分散,需用模具、压力机和操作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低。
方案二落料冲孔在一道工序内完成,内、外形的位置尺寸精度高,工件的平整性好;方案三由于是先冲孔后落料,内、外形的位置尺寸精度不如方案二高,工件易弯曲,平整性不如方案二好,但操作安全、方便。
方案二和方案三与方案一相比,工序集中,劳动生产率高,但模具结构复杂,制造周期长。
二、注塑模具设计实例实例1——电流线圈架的模具设计及制造塑料制品如图3—219所示,大批量生产,试进行塑件的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并选择模具的主要加工方法与工艺。
图3— 219 电流线圈架零件图(一)成型工艺规程的编制1.塑件的工艺性分析(1)塑件的原材料分析(2)塑件的结构和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分析1)结构分析。
从零件图上分析,该零件总体形状为长方形,在宽度方向的一侧有两个高度为8.5mm ,R5mm 的两个凸耳,在两个高度为12mm 、长、宽分别为17mm 和13.5mm 的凸台上,一个带有的凹槽(对称分布),另一个带有4.lmmXl .2 mm 的凸台对称分布。
因此,模具设计时必须设置侧向分型抽芯机构,该零件属于中等复杂程度。
2)尺寸精度分析。
该零件重要尺寸如:012.01.12-mm 、04.002.01.12++mm 、14.002.01.15++mm 、012.01.15-mm 等精度为3级(Sj1372—78),次重要尺寸如:13.5±0.11、02.017-mm 、10.5±0.1mm 、02.014-mm 等的尺寸精度为4~5级(Sj 1372—78)。
由以上分析可见,该零件的尺寸精度中等偏上,对应的模具相关零件的尺寸加工可以保证。
从塑件的壁厚上来看,壁厚最大处为1.3mm ,最小处为0.95mm ,壁厚差为0.35mm ,较均匀,有利于零件的成型。
3)表面质量分析。
该零件的表面除要求没有缺陷、毛刺,内部不得有导电杂质外,没有特别的表面质量要求,故比较容易实现。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注射时在工艺参数控制得较好的情况下,零件的成型要求可以得到保证。
(3)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塑件的质量是为了选用注射机及确定型腔数。
经计算塑件的体积为V =4087mm 3;计算塑件的质量:根据设计手册可查得增强聚丙烯的密度为ρ=1.04g /cm 3。
故塑件的质量为W =V ρ=4.25g采用一模两件的模具结构,考虑其外形尺寸、注射时所需压力和工厂现有设备等情况,初步选用注射机为XS—Z—60型。
简易冲压模具设计实例100例以下为简易冲压模具设计实例100例的列表划分:一、直线型冲模1.直线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2.直线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3.直线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4.直线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二、曲线型冲模5. 曲线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6.曲线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7.曲线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8.曲线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三、复合型冲模9.复合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10.复合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11.复合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12.复合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四、多级型冲模13.多级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14.多级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15.多级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16.多级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五、倒角型冲模17.倒角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18.倒角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19.倒角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20.倒角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六、深冲型冲模21.深冲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22.深冲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23.深冲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24.深冲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七、弯曲型冲模25.弯曲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26.弯曲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27.弯曲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28.弯曲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八、环形型冲模29.环形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30.环形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31.环形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32.环形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九、扣环型冲模33.扣环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34.扣环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35.扣环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36.扣环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小凸轮型冲模37.小凸轮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38.小凸轮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39.小凸轮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40.小凸轮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一、方形孔型冲模41.方形孔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42.方形孔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43.方形孔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44.方形孔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二、圆形孔型冲模45.圆形孔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46.圆形孔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47.圆形孔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48.圆形孔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三、异形孔型冲模49.异形孔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50.异形孔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51.异形孔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52.异形孔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四、开槽型冲模53.开槽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54.开槽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55.开槽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56.开槽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五、切角型冲模57.切角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58.切角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59.切角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60.切角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六、弯管型冲模61.弯管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62.弯管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63.弯管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64.弯管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七、拉长型冲模65.拉长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66.拉长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67.拉长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68.拉长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八、连接件型冲模69.连接件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70.连接件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71.连接件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72.连接件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十九、弹性接头型冲模73.弹性接头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74.弹性接头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75.弹性接头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76.弹性接头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二十、椭圆型孔型冲模77.椭圆型孔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78.椭圆型孔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79.椭圆型孔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80.椭圆型孔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二十一、楔型冲模81.楔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82.楔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83.楔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84.楔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二十二、U型孔型冲模85.U型孔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86.U型孔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87.U型孔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88.U型孔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二十三、波形型冲模89.波形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90.波形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91.波形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92.波形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二十四、膜片型冲模93.膜片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94.膜片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95.膜片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96.膜片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二十五、防护罩型冲模97.防护罩型冲模的设计原理及步骤98.防护罩型冲模的结构及组成部分99.防护罩型冲模的尺寸及放样方法100.防护罩型冲模的装配及使用注意事项。
复杂注塑模具设计新方法及案例:一、设计方法:1. 分型面的选择:分型面的设计是注塑模具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模具的成型效果和脱模的难易程度。
在设计分型面时,需要考虑产品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以及模具的结构和制造工艺等因素。
2. 抽芯机构的设计:对于一些产品,如带有侧孔或侧凸台的产品,需要设计抽芯机构以实现侧向脱模。
抽芯机构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结构和尺寸,以及模具的加工能力和装配工艺。
3. 脱模机构的设计:脱模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使产品从模具中顺利脱出。
在设计脱模机构时,需要考虑产品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模具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
4. 冷却系统的设计:冷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模具的温度,保证注塑过程中的冷却均匀,提高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
冷却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模具的结构和尺寸,以及冷却介质的选择和流动路径的优化。
5. 浇注系统的设计:浇注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熔融塑料注入模具型腔,保证注塑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成型质量。
浇注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产品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塑料的流动特性和模具的结构。
二、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复杂注塑模具设计的案例分析:1. 产品分析:该产品是一个汽车零部件,具有复杂的形状和尺寸要求,需要进行精密成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2. 模具结构设计: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尺寸,设计了相应的模具结构。
该模具采用了分型面和抽芯机构的设计,以实现复杂形状的成型和侧向脱模。
同时,模具还设计了合理的浇注系统和冷却系统,以保证注塑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成型质量。
3. 制造与装配:根据模具的设计图纸,进行了相应的制造和装配工作。
在制造过程中,采用了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保证了模具各部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在装配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组装,确保了模具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4. 试模与调整:完成模具制造和装配后,进行了试模工作。
通过试模,对模具的性能和产品的成型质量进行了评估和检测。
针对试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最终实现了模具的正常运行和产品的合格产出。
注塑模具设计实例100例英文回答:Injection mold design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plastic products. It involves designing a mold that will be used to shape molten plastic into the desired product. Over the course of my career, I have encountered numerous examples of injection mold designs, 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Here, I will share some of these examples and discuss the design considerations involved.One example that comes to mind is the design of a mold for a plastic bottle cap. The cap had a complex shape with multiple threads and a tamper-evident band. Designing the mold for this cap required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parting line, draft angles, and gate locations. The parting line is the line where the two halves of the mold separate, and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it does not intersect with any critical features of the cap. Draft angles arenecessary to facilitate the ejection of the part from the mold, and gate locations need to be strategically placed to ensure proper filling of the mold cavity.Another example is the design of a mold for a plastic automotive interior component. This component had intricate details and required a high level of precision. The mold design had to account for the shrinkage of the plastic material,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cooling channels to dissipate heat during the molding process. Additionally, the mold needed to incorporate features such as inserts and sliders to create the desired shape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 component. This required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part geometry and the mold construction.中文回答:注塑模具设计是塑料制品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冲压模具设计实例讲解冲压模具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模具,它主要用于金属材料的成型加工。
冲压模具设计是冲压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冲压模具设计实例来详细讲解其设计过程和要点。
我们以一个简单的盖板零件为例,来进行冲压模具的设计。
假设这个盖板零件由矩形材料(宽度80mm,长度100mm)制成,其上方有一个凸出的圆形凸台(直径50mm)。
首先,我们需要对盖板的形状和尺寸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确立产品的几何特征。
根据零件的外形和要求,将整个零件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上模板、下模板、导向柱、顶针、顶模板以及凸台的凸模。
通过仔细测量和分析,确定每个部分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零件的材料以及厚度,并结合厚度来选择模具的材料。
在这个实例中,假设盖板材料为2mm的冷轧板(SPCC),则模具材料可以选择为优质合金工具钢。
第三步,我们根据零件的形状,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上确定模具的开料位置和孔位。
开料位置应当考虑到材料的利用率和加工方便性,孔位的位置应与零件几何特征和加工工艺相匹配,以确保零件可以顺利成型。
在本实例中,下模板的开料位置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在模具中心位置,上模板的开料位置则需要根据凸台的形状和位置来决定。
第四步,我们需要确定导向柱、顶针和顶模板的位置和尺寸。
导向柱的位置应当能够确保上下模板的精确定位,并保证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顶针的位置需要根据零件的特征来决定,以确保成型过程中零件的成型质量。
顶模板则需要根据零件的形状和材料选择合适的凸模形状和尺寸,以确保零件的成型质量。
最后一步,我们需要根据上述设计结果进行模具的绘图制作。
绘图要求精确、准确,需要包含所有的模具建构要素和加工尺寸等信息,以便制造部门进行模具加工和组装。
综上所述,冲压模具设计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考虑和决策,需要综合考虑零件的特征、工艺要求、材料特性等多个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制作,可以保证模具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冲压模具结构设计200例是一本关于冲压模具设计的实战性书籍,其中涉及了多种不同的冲压模具结构设计案例。
下面将针对一些典型的结构进行简要介绍:1. 落料冲孔模具该类型的模具主要用于冲压板材或管材上的形状简单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矩形等。
模具主要由上模板、下模板、凸模、凹模、冲针、弹簧等组成。
其中,凸模和凹模是模具的核心部分,需要精确的配合,以保证冲压精度和冲压效率。
2. 拉伸模具拉伸模具主要用于生产具有拉伸效果的零件,如拉深筒、汽车座椅等。
该类型的模具结构较为复杂,通常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凹模、凸模、拉深筋、定位销等部分。
其中,拉深筋是拉伸模具的关键部分,用于增加材料的变形抗力,实现零件的拉伸成型。
3. 复合模复合模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模具,适用于生产多种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该类型的模具结构较为复杂,通常包括多个工作零件,如上模板、下模板、凸模、凹模、冲针等,以及导向、卸料、复位等辅助装置。
4. 级进模级进模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模具,适用于生产具有多道工序的零件,如汽车零部件、电器零件等。
该类型的模具结构中,多个工位同时进行不同的加工工序,如冲孔、切边、整形、冲压螺纹等。
每个工位都有独立的零件和结构,通过移动或旋转实现不同工位的转换。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冲压模具结构,实际上书中还包括了其他多种结构的模具设计,如热处理模具、成型模具、修边模具等。
这些设计案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类型模具的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
在进行冲压模具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设备的精度、零件的精度要求等多个因素。
此外,结构设计还需考虑到模具的制造、调整和维修的方便性。
在设计中要尽可能地采用标准化、系列化的零件,以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和可靠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建议您阅读《冲压模具结构设计200例》原著。
26套经典模具结构案例分享
1、前模行位模
2、热流道设计(DME标准)-1
3、热流道设计(DME标准)-2
4、前模行位模-开模步骤1
5、前模行位模-开模步骤2
6、后模行位模
7、热唧咀模-热流道
8、热唧咀模-冷流道
9、行位运水设计
10、热唧咀模-清除冷流道
11、前模内行位设计1
12、前模内行位设计2
13、热唧咀模-闭锁式唧咀
14、斜顶设计1
15、斜顶设计2
16、斜顶设计3
17、热唧咀模-无流道
18、闭锁式热流道设计
19、螺杆模
20、螺杆模设计1
21、螺杆模设计2
22、螺杆模设计3
23、螺杆模
24、合金模-后模行位
25、锌合金模设计
26、铝合金模设计
附录A 常用注射成型塑料名称及成型特性
附录B常用钢材
附录C各种螺丝牙度及所用之赞咀附录D常用模具零件名称。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例例:图1所示冲裁件,材料为A3,厚度为2mm,大批量生产.试制定工件冲压工艺规程、设计其模具、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零件名称:止动件 生产批量:大批 材料:A3 材料厚度:t=2mm一、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1.冲压件工艺分析①材料:该冲裁件的材料A3钢是普通碳素钢,具有较好的可冲压性能. ②零件结构:该冲裁件结构简单,并在转角有四处R2圆角,比较适合冲裁. ③尺寸精度:零件图上所有未注公差的尺寸,属自由尺寸,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孔边距12mm 的公差为,属11级精度.查公差表可得各尺寸公差为:零件外形:65 mm 24 mm 30 mm R30 mm R2 mm零件内形:10 mm孔心距:37±0.31mm 结论:适合冲裁. 2.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类型该零件包括落料、冲孔两个工序,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工艺方案:+①先落料,再冲孔,采用单工序模生产.②落料-冲孔复合冲压,采用复合模生产.③冲孔-落料连续冲压,采用级进模生产.方案①模具结构简单,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套模具才能完成零件的加工,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零件大批量生产的需求.由于零件结构简单,为提高生产效率,主要应采用复合冲裁或级进冲裁方式.由于孔边距尺寸12 mm有公差要求,为了更好地保证此尺寸精度,最后确定用复合冲裁方式进行生产.工件尺寸可知,凸凹模壁厚大于最小壁厚,为便于操作,所以复合模结构采用倒装复合模及弹性卸料和定位钉定位方式.3.排样设计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表 2.5.2,确定搭边值:两工件间的搭边:a=2.2mm工件边缘搭边:a1=2.5mm步距为:32.2mm条料宽度B=D+2a1=65+2=70确定后排样图如2所示一个步距内的材料利用率η为:η=A/BS×100%=1550÷70××100%=%查板材标准,宜选900mm×1000mm的钢板,每张钢板可剪裁为14张条料70mm×1000mm,每张条料可冲378个工件,则η为:η=nA1/LB×100%=378×1550/900×1000×100%=%即每张板材的材料利用率为%4.冲压力与压力中心计算⑴冲压力落料力 F总=τ=××2×450=KN其中τ按非退火A3钢板计算.冲孔力 F冲=τ=×2π×10×2×450=KN其中:d 为冲孔直径,2πd为两个圆周长之和.卸料力 F卸=K卸F卸=×=KN推件力 F推=nK推F推=6××=KN其中 n=6 是因有两个孔.总冲压力:F总= F落+ F冲+ F卸+ F推=+++=KN⑵压力中心如图3所示:由于工件X方向对称,故压力中心x0=32.5mm=13.0mm其中:L1=24mm y1=12mmL2=60mm y2=0mmL3=24mm y1=12mmL4=60mm y4=24mmL5=60mm y5=27.96mmL6=60mm y6=24mmL7=60mm y7=12mmL8=60mm y8=12mm计算时,忽略边缘4-R2圆角.由以上计算可知冲压件压力中心的坐标为,135.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落料部分以落料凹模为基准计算,落料凸模按间隙值配制;冲孔部分以冲孔凸模为基准计算,冲孔凹模按间隙值配制.即以落料凹模、冲孔凸模为基准,凸凹模按间隙值配制.刃口尺寸计算见表16.工作零件结构尺寸落料凹模板尺寸:凹模厚度:H=kb≥15mmH=×凹模边壁厚:c≥~2H=~2×=~mm 实取c=30mm凹模板边长:L=b+2c=65+2×30=125mm查标准JB/T :凹模板宽B=125mm故确定凹模板外形为:125×125×18mm.将凹模板作成薄型形式并加空心垫板后实取为:125×125×14mm.凸凹模尺寸:凸凹模长度:L=h1+h2+h=16+10+24=50mm其中:h1-凸凹模固定板厚度h2-弹性卸料板厚度h-增加长度包括凸模进入凹模深度,弹性元件安装高度等凸凹模内外刃口间壁厚校核:根据冲裁件结构凸凹模内外刃口最小壁厚为7mm,根据强度要求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表2.9.6知,该壁厚为4.9mm即可,故该凸凹模侧壁强度足够.冲孔凸模尺寸:凸模长度:L凸= h1+h2+h3=14+12+1440mm其中:h1-凸模固定板厚 h2-空心垫板厚 h3-凹模板厚凸模强度校核:该凸模不属于细长杆,强度足够.7.其它模具零件结构尺寸根据倒装复合模形式特点:凹模板尺寸并查标准JB/,确定其它模具模板尺寸列于表2:根据模具零件结构尺寸,查标准GB/选取后侧导柱125×25标准模架一副.8.冲床选用根据总冲压力 F总=352KN,模具闭合高度,冲床工作台面尺寸等,并结合现有设备,选用J23-63开式双柱可倾冲床,并在工作台面上备制垫块.其主要工艺参数如下:公称压力:63KN滑块行程:130mm行程次数:50次/分最大闭合高度:360mm连杆调节长度:80mm工作台尺寸前后×左右:480mm×710mm二、模具制造1、主要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制件:柴油机飞轮锁片材料:Q235料厚:1.2mm该制件为大批量生产,制品图如下:一冲裁件的工艺分析1、冲裁件为Q235号钢,是普通碳素钢,有较好的冲压性能,由设计书查得τ=350Mpa.2、该工作外形简单,规则,适合冲压加工.3、所有未标注公差尺寸,都按IT14级制造.4、结论:工艺性较好,可以冲裁.方案选择:方案一:采用单工序模.方案二:采用级进模.方案三:采用复合模.单工序模的分析单工序模又称简单模,是压力机在一次行程内只完成一个工序的冲裁模.工件属大批量生产,为提高生产效率,不宜采用单工序模,而且单工序模定位精度不是很高,所以采用级进模或复合模.级进模的分析级进模是在压力机一次行程中,在一副模具上依次在几个不同的位置同时完成多道工序的冲模.因为冲裁是依次在几个不同的位置逐步冲出的,因此要控制冲裁件的孔与外形的相对位置精度就必须严格控制送料步距,为此,级进模有两种基本结构类型:用导正销定距的级进模和用侧刃定距的级进模.另外级进模有多个工序所以比复合模效率低.复合模的分析复合模是在压力机一次工作行程中,在模具同一位置同时完成多道工序的冲模.它不存在冲压时的定位误差.特点:结构紧凑,生产率高,精度高,孔与外形的位置精度容易保证,用于生产批量大.复合模还分为倒装和正装两种,各有优缺点.倒装复合模但采用直刃壁凹模洞口凸凹模内有积存废料账力较大,正装复合模的优点是:就软就薄的冲裁件,冲出的工件比较平整,平直度高,凸凹模内不积存废料减小孔内废料的胀力,有利于凸凹模减小最小壁厚.经比较分析,该制件的模具制造选用导料销加固定挡料销定位的弹性卸料及上出件的正装复合模.二排样图设计及冲压力和压力中心的计算由3-6,3-8表可查得:a1=,a=,△=查书391.料宽计算: B=D+2a=62+2=64mm2.步距:A=D=a1=62+=62.8mm3.材料利用率计算:η=A/BS×100%=πR2-πR2+12/64=312-+/64×100%=%其中a是搭边值,a1是工作间隙,D是平行于送料方向冲材件的宽度,S是一个步距内制件的实际面积,A是步距,B是料宽,R1是大圆半径,R2是小圆半径,12×是方孔的面积,η为一个步距内的材料的利用率4.冲裁总压力的确定:L=231+2+12+2=周边总长计算冲裁力:F=KLtτ查设计指导书得τ=350MpaF=350≈180KN落料力:F落=τ=231350=卸料力:F卸=kF落==冲孔力:F冲=τ+12+2350=顶件力:F顶=-k2F落==冲裁总压力:F∑=F落+F卸+F冲+F顶=+++=F压=~F∑=246KN说明:K为安全系数,一般取;k为卸料力系数,其值为~,在上式中取值为;k2为顶件力系数,其值为~,式中取值为5.压力机的初步选用:根据制件的冲裁的公称压力,选用开式双柱可倾式压力机,公称压力为350k N 形号为J23-35 满足:F压≥F∑。
1套经典的模具设计作品,模具的成败在很多很多个细小的细节一、产品分析这是一款医用滴液器,是美国一位朋友所委托,有一些难度,已经几个模具厂制造未果。
难点在于头部有一个横向的圆管,圆度要求很高,是装旋阀的,不能渗漏出液体,头部的滴管长度27mm,但是直径很小,只有Φ3.2mm,注塑时容易发生偏芯。
从上图可以看到,头部的圆管内空有一条凸筋,是用来扣住旋阀的,旋阀装在滴液器内,见下图。
这个产品几何形状不是很复杂,但是模具结构很复杂,主要是难以控制定模凹腔与动模型芯的同心度,还有定模抽芯时产品受滑块的拉扯产生的变形,并且产品会吸附在滑块上。
从图中可以看到,产品的小头有个小圆管,是用来装旋阀的位置,剖视图中可以看到,模具的型芯是一边长一边短的,产品肯定会依附在型芯长的一边的滑块上。
从产品的总体看,大端的圆筒状的部分很难控制产品的壁厚均匀度。
二、模具总结构的构想怎样在模具结构的设计方面避免模芯的漂移和弹性变形?怎样避免在定模滑块外移时制品不跟着滑块向一边跑?进胶形式怎么安排,是本案例的关键。
通过思考和推理,模具的总结构应该是这样的,见下图。
三、动模芯的设计。
动模芯的设计要点关键是要控制动模芯的刚性,尽量减少它的弹性变形。
分二个部分来考虑,一是动模芯与模板的固定方式,二是从所用钢材和热处理状态来考虑。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模芯的固定部分比成型部分长,根据我的经验,此类模具一定要达到如此的比例(不能小于1:1),否则动模芯容易被熔融的塑料冲偏。
动模芯内部是通冷却水的,利用隔水片从动模底板中进出水。
动模芯的硬度和刚性也很重要,我们采取的是8407,热处理后的硬度是HRC48,由于产品是透明件,表面抛光后,进行了镀铬处理(通过镀层厚度来精确控制产品重量)。
不仅如此,动模芯的定位和紧固也非常重要,见下图。
上图中的定位套是紧压入型芯压板的,定位套和型芯压板也可以做成整体,(但是加工比较麻烦)我们可以看到,型芯压板与动模板凹壁的配合,四周都是斜面的,定位套的内壁与动模芯配合的面也是斜面的,这样,当型芯压板和定位套的锥面紧紧地压住动模芯的锥面时,动模芯的定位精度和刚性会达到最佳状态,见下图。
冲压模具设计实例设计实例:汽车车门内板冲压模具1.需求分析首先进行需求分析,了解客户对产品的要求。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的客户要求生产汽车车门内板,需要模具能够冲压出符合要求的车门内板。
2.零件设计根据客户需求,设计车门内板零件。
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材料和工艺要求,确定车门内板的形状、尺寸和厚度等。
3.工艺设计根据车门内板的形状和材料特性,确定冲压工艺。
包括冲压次数、冲压力度、冲裁布局等。
4.模具设计根据上述工艺要求,开始进行冲压模具的设计。
主要步骤如下:(1)模具结构设计:确定模具的结构形式,包括上模座、下模座、导柱、导套等部件。
(2)模具材料选择:根据模具的使用要求和生产批量确定模具材料。
汽车车门内板的生产通常使用耐磨性、强度高的工具钢。
(3)模具零件设计:根据模具结构设计的要求,设计模具的每个零件,包括上模、下模、剪切刀等。
(4)组件装配设计:将每个零件进行装配设计,确保零件可以精准地定位和配合。
(5)冲裁布局设计:根据冲裁过程的要求,确定上模、下模和冲裁刀的位置和布局,确保冲裁过程稳定和准确。
(6)模具热处理设计:由于模具在冲压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应力和摩擦力,需要进行热处理,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
(7)模具安装设计:考虑到模具的使用和维护,设计合理的模具安装方式,方便更换模具和进行维护。
5.模具加工制造根据模具设计图纸,进行模具加工制造。
包括数控加工、磨削、电火花等工艺。
确保模具加工精度和质量。
6.模具调试和试产完成模具制造后,进行模具的调试和试产。
包括模具的安装和调整,冲压参数的调整等。
确保模具运行稳定和冲压产品质量合格。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一套汽车车门内板冲压模具的设计和制造。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程技术,需要综合考虑材料、工艺、机械、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制造出高质量的冲压模具。
冲压模具结构设计及实例冲压模具是现代工业中常用的一种模具,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
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冲压模具结构设计及实例为主题,详细介绍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原则和实例。
一、冲压模具结构设计原则1. 合理的结构设计: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应该考虑到产品的形状和尺寸要求,合理安排模具的各个零部件,并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
2. 材料的选择:冲压模具的零部件应选用高强度、耐磨损的材料,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和抗疲劳性能。
3. 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冲压模具的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特别是模具的工作表面,应具备高度的平整度和光洁度,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4. 模具的便于维修: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和损坏的情况,因此模具的设计应考虑到维修方便性,以减少停机时间和成本。
二、冲压模具结构设计实例以汽车车门的冲压模具为例,介绍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
1. 上模:上模是冲压模具的主要构件,上模上安装有冲头和定位销。
冲头通过上模的动作,在下模上对工件进行冲压加工。
2. 下模:下模是冲压模具的另一个重要构件,下模上安装有模座和导柱。
模座用于支撑工件,在冲压过程中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
3. 前导柱和后导柱:前导柱和后导柱用于保持上模和下模的水平位置,以确保冲压过程中的精度和稳定性。
4. 导向套和导向销:导向套和导向销用于引导上模和下模的运动方向,避免模具在工作中出现偏差和误差。
5. 冲头和冲座:冲头和冲座是冲压模具的核心部分,冲头通过上模和冲座的动作,对工件进行冲压加工。
6. 顶出装置:顶出装置用于将冲压后的工件从模具中顶出,以便后续的加工和装配。
7. 模具底座:模具底座是冲压模具的支撑部分,用于固定模具和连接冲床。
以上是汽车车门的冲压模具结构设计的简要介绍,实际的冲压模具设计过程还需要考虑到更多细节和工艺要求。
总结: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SolidWorks模具设计案例在实际工程中,SolidWorks广泛应用于模具设计。
下面将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详细介绍SolidWorks模具设计的过程和技巧。
案例:设计一个注塑模具,用于生产手机外壳。
第一步:分析需求首先,我们需要对需要生产的手机外壳进行分析,包括尺寸、形状、材料等。
这些信息将决定模具的设计参数。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假设需要生产的手机外壳的尺寸为150mm×75mm×10mm,采用ABS材料。
第二步:绘制模具图纸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模具的绘制。
首先,我们需要绘制手机外壳的三维模型。
利用SolidWorks提供的建模工具,我们可以依据手机外壳的形状、尺寸等信息,快速地完成三维模型的绘制。
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手机外壳的三维模型,设计出注塑模具的组成部分,包括模具壳体、模腔、模腔插件、导向柱等。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能还需要设计出顶出杆、顶出板等辅助部件。
在绘制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确保模具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
此外,还要根据模具设计的要求,考虑注塑成型过程中的冷却、排气、顶出等问题。
所有这些要求和考虑都应尽可能地纳入模具设计图纸中。
第三步:模具组装与分析完成模具的绘制后,我们需要进行模具的组装。
利用SolidWorks的装配工具,我们可以方便地将各个零件组装到一起,并进行连接与约束。
模具组装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分析,如运动分析、碰撞检测等。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检测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并及时发现与解决潜在的问题。
第四步:工程图纸的绘制完成模具的组装与分析后,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绘制出详细的工程图纸。
这些图纸应包括模具的各个零部件的尺寸、加工工艺要求等。
在绘制这些图纸时,我们要注意符合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以确保模具的质量与安全。
第五步:制造与加工最后,根据绘制的工程图纸,我们可以将模具送往机械加工厂进行制造与加工。
在制造与加工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工厂保持密切配合,确保模具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
的中间部位被不知道什么东西砸了一个大约12X3的月牙型的疤,可能是园头的铁器碰的,伤痕边上浅,中间深,最深处有0.3毫米。
按常规这个定模镶件要降低0.5,重新腐蚀花纹就可以了,可是当时国内的蚀纹水平是做不到的,因为没有花纹的“菲林”版。
最近的也要到台湾,原版是日本的。
不说钱,仅时间,一来一回最快也要10天。
我将这情况向老板娘张太太讲了,她头上的冷汗立刻挂了下来,她说:“查先生,听说你很有本事的,你帮帮忙,想想办法吧,我们从台湾来大陆开厂很不容易的,拖10天我们就完了,交不了货,误了船期,倾家荡产也赔不起。
我先生都快急疯了”。
我趁他们不注意,拿一截断锯片在反面的倒角处刮了一下,我知道很幸运,没淬火,硬度在32度左右,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方案。
我叫阿航带客人去饭店吃饭,并且轻轻对他说:“给我2个小时”。
我叫了另外一个学生朱锦耀(现中山志和模具部主管朱仔)做我的帮手,因为中午工人都去吃饭了,我只能自己动手。
我先在定模镶件反面对准损伤的地方钻了一个16毫米的球底孔,真是好运气,离开水孔还有5毫米。
控制孔底到型面的钢料厚度留2到2.5左右。
然后拿一根16毫米的顶杆,头部磨成球头的形状,截下100毫米长。
来轻轻打击孔的球形底部(千万不能重击),使得正面有伤疤的部位高出型面0.4左右,(用百分表测量)然后用最粗的砂布盖在伤疤上,用一根平头的硬度25以下的铁棒轻轻的把高出的部分打回去(一定要轻),基本平了以后,再用球头打出来,再打回去,反复循环。
每打一次,换一次砂布。
反复折腾了七八个回合,等伤疤彻底看不见了,砂纹也基本吻合接顺了。
再上火花机用铜丝刷补纹。
然后将球头的顶杆截下一段,和反面齐平,并且倒3x45度角,填满定模镶件反面的孔,然后烧氩焊,磨平。
搞定。
反面的外表根本看不出焊的痕迹,正面的砂纹天衣无缝。
火花机用铜丝刷补纹的做法是这样的,找一根较粗的电线,中间的铜丝必须是多股的细铜丝。
剥去一截大约20毫米长的外皮。
将铜丝剪齐,搞成象刷子一样。
另一头固定在火花机连接电极的任何地方。
再将要补纹的工件放在火花机的台面上,如果是大件,放不上台面,可用一根电线将工件和台面连接起来。
操作者必须双手带绝缘的手套,穿绝缘的鞋,并且站在干燥的木板上。
左手拿一把毛刷,右手拿前面讲的铜丝刷,用毛刷沾一点火花油,甩在要补纹的部位,右手的铜丝刷轻轻地在要补纹的部位刷动就可以了。
调整电流的大小可控制砂纹的粗细。
我和学生洗完手,匆匆吃完盒饭,客人已经到了我的办公室。
我只说了一句:幸不辱命。
黄雄飞和张太太象中了邪一样将修好的模件翻来覆去地看。
我不知道怎样形容他们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反正是不可思议和赞不绝口,问我是怎么搞的,我笑了笑说:“我是学魔术的”。
张太太拿了10张“金牛”(10000港币)给我,我推诿了两下也就不客气了。
当晚,带了一帮狐朋狗友到外面潇洒了一把,一万港币花了个精光。
(1989年,一万港币也不算少了)有同学问我,查老师,你们是怎么潇洒的?嘿嘿。
我说,你好好学,等你学到了本事,赚到了大钱,想怎么潇洒就怎么潇洒。
不过,千万记住,赚一百用九十,留一点点,不要象我一样,把一万块全花完了。
第二篇:起死回生,海尔冰箱果菜盒模具化腐朽为神奇那时我刚到广州林仕豪做总工程师,有一桩终身难忘的事。
当时,公司接了青岛海尔一批电冰箱的注塑模具,生意是6个月前定的,模具早就做好了。
就是到如今模具还没有交出去,原因是其中有一套“果菜盒”的模具,尺寸有问题,其他20多套都过关了,但就是整批模具不能验收。
对方是中外合资的,外资方是出了名的难缠,已经发了最后通牒:10天内搞不定将整体退货,除了追回400万定金,还要索赔。
我这时才明白,林老板花2万元月薪请我来,还挂了总工程师的头衔,原来是为了这档子买卖,我呸。
说归说,事情还是要搞定的。
听管该项目的工程师介绍,东西很简单,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透明塑料盒。
透明亚加力(有机玻璃)的,底部四周是晒了纹的,花纹高度30.,定模镶件如图:尺寸500x400x250其实模具是做的非常讲究,毕竟是外资厂,但是,是人就会犯错误,很正常,就一个错误,产品整个长了1毫米,看来是没招了,不准焊(因为是透明件)、不准镶(型面不能有夹线),重新投料做又赶不上时间。
我仔细看了模具图,又看了拆开的模具,得出以下结论;1、产品仅长度方向长了1毫米。
其他尺寸没问题。
2、对应的动模镶件可以单边减少1毫米,再重新抛光。
3、定模镶件要单边缩减1毫米,不锈钢的(ASSAB S136H,硬度HRC32),没有花纹的部位可以重新加工,抛光,但是不能破坏花纹,(废话,晒纹要将模具拿到日本)型面绝对不能有焊纹。
4、搞定时间:8天。
5、公司的任何设备、技术人员可随意调用。
6、如果10天搞不定,后果不堪设想。
模具其他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就是那要命的1毫米。
看来这一次老查可能要栽了。
我在车间转了半个小时,仔细观看了所有的设备,设备是当时广州所有模具企业中最好的,使我这个来自内地的“老农民”大开眼界。
其中一台200吨的液压研模机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一个大胆的计划油然而生。
我躲在吸烟室连抽了5支烟,又在图板上趴了3个小时(当时还没有个人电脑),又一气呵成写了实施方案。
老板召集了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和模具师傅来讨论我的方案。
当时的结论是:匪夷所思,拍案叫绝。
还有一句成语就留到成功了再讲吧。
现在把我的办法简单地介绍给大家先将定模镶件加工成如下图。
要压缩的部位留下8毫米厚。
再用同样的模具钢(S136H)做成下图的零件将二件放在一起二件中间是有1.2毫米的间隙的。
然后竖起来放到200吨的研模机上去压。
到第5天,全部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就等最后“惊心动魄”的一压,老板召集公司里了很多人来参观,约定下午2点开始压,他很贼,很想把我那一点点压箱底的家当全掏出来。
我也紧张,万一有什么不顺利,我的“模具大王”的招牌就砸了。
我趁中午休息的时间,叫了几个帮手。
其中有一个叫吴金阳,以前是江苏盐城“燕舞集团的”,绰号“小羊羔”,(5斤重的羊是很小,但他现在可是大老板)干活很利索。
我们一下子就搞定了。
我其实保留了一招,我压的时候用了5个小的百分表,被挤压的内部平面的4个角部和中间各一个,看着表值10丝10丝向下进,到了1.3后停止下压,机器抬高后表值又自动弹回1.05。
其实,压的过程我也不想给别人看。
(不是保守,是怕搞不定出丑)我最大的收获是,5个百分表的数值是不同的。
有关塑性力学的道理,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证明人:邱志明,当时生产主管,吴金阳,当时林仕豪的模具工)然后在事先倒好的角处烧上氩焊,把多余的部分磨平,分型面磨低了3个丝。
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修理的痕迹来,简直天衣无缝。
(这句成语是前面留的)等到下午2点上班,来看试验的人群围过来,我已经在洗手了。
林老板看了看,他也知道我的小心眼,二话没说,塞了个信封在我口袋里。
当天晚上可没有出去潇洒,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
第三篇:中华神功,倪志福钻头发虎威那还是我在林仕豪当总工程师的时候,公司接了一款“美的”空调面板的模具,定模板厚度160毫米。
中间要开一个1100X700的方型通孔,用来放定模镶件的。
通常的做法是打排孔,让中间的一块掉下来。
再上加工中心精铣内框。
我看到钳工二班的武师傅在摇臂钻床上正干得满头大汗。
身高一米八五的西北大汉,平时和我很熟。
我戏称他“武大郎”。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大郎,快点钻,加工中心那边在等了”。
一旁的香港主管吴生听后回答道:“查大侠,你别催,你画图纸我是服你的,这个钻孔么…嘿嘿。
不信你来试试”。
边上加拿大的主管也来凑热闹:“麦斯特查,你行吗?”,我心想,吗你个头,我不趁机露一手,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我拿了一支12X300的加长钻,手一掂,挺沉,再一看,鹰牌的,好货。
我到磨刀间磨好了钻头,并在工具磨床上开了断屑槽。
走到钻床边,武大郎接过我磨的钻头看了看,又递给那个洋鬼子看。
小鬼子看了我磨的钻头,笑得捂着肚子直哆嗦,并且把钻头举过头顶大声叫道:“快来看啊,查总工磨了一个钻木头的钻头”,我心里暗暗好笑,我问大郎,你每钻一个孔要多长时间?“20分钟吧”大郎回答,“反正这家伙2天也钻不完。
”“我帮你5分钟钻穿一个孔”我轻轻地说。
这下子炸了窝了,好多工友都围了过来,“麦斯特查”小鬼子笑着说,“不要吹牛,别说5分钟,你假如10分钟钻穿,我请你吃宵夜”。
香港的吴主管也来凑热闹:“查生,你假如8分钟钻穿,我输你一千港币,那你做不到呢”?“我跟倪志福学的,我不会输的,不过,假如我5分钟钻不穿,我请大家喝酒”。
老板林先生是加拿大籍华人,他对我很了解。
他很希望我到公司后,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这时也走过来说:“查生输了,我请客”。
结果我亲自操作摇臂钻床,我也憋了一口气,一直到钻穿,楞是没有退一下钻头,(冷冻油是进口的,而且是冻的)吓得旁边的人大呼小叫。
真正钻穿的时间是3分17秒。
(我最高的记录是:45钢,160厚,12毫米钻头,3分零5秒,地点:上海南汇力格模具厂,时间:2006年,证明人:谈峤)。
这下子我们的“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搞不明白了,取下钻头,象见了外星人一样翻来翻去看个不停,武大郎说:“我听说过倪志福钻头,但是从来没有见过”。
应林老板和工友们的要求,下面对倪志福钻头做简单的介绍:倪志福钻头,是用普通麻花钻头磨成的,是倪志福先生和他的师傅李福祥先生共同发明的,因为倪志福磨钻头发明创造出了名,当了国家的副总理,他谦虚地说,这是群众发明的,今后就叫“群钻”吧。
现在的教科书上都称“群钻”。
是中国人在机械加工领域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在同样的钻削条件下,可提高钻削速度和钻头寿命3~5倍。
由于原理太复杂,大家可去看《机械设计手册》。
我仅简单讲一下,为什么会钻得快。
“群钻”的横刃短,钻45钢时是0.75,轴向阻力小。
“月牙槽“减小了主切削刃的负前角,大大减少了切削阻力。
修刃角大大减少了刃尖角的磨损,修前面大大减少了主切削刃的磨损,钻头的单次刃磨寿命延长5倍以上。
断屑槽使得铁屑有规律地折断,不会缠在钻头上。
后角从3度到无穷大的渐变,形成一个非常光滑的后面。
使得断屑能够顺利地滑出来。
一般在钻200毫米以下的深度不用退钻头。
但是麻花部分要尽量地长,螺旋角要大。
我受倪志福老师的教导(仅听过他的讲座),1975年,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和试磨,有一点点深刻的感受。
倪志福钻头,好东西。
在我漫长的模具生涯中,受益匪浅。
第四篇:胯下之辱激起我豪情万丈1968年在上海高中毕业后。
来到常州郊区的一个乡镇模具厂做学徒,错过了高考,生性好强的我暗暗地下了决心,既然做了模具这行,一定要在模具行业混出点名堂来。
我如饥似渴地收集和学习当时在国内能找到的任何有关模具的资料。
(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实在少的可怜)1970年底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上海沪西工人俱乐部举办一个“金属材料冷挤压技术展览会”,欣喜若狂的我专程从常州赶到上海(当时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