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9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二)(六)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
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宦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仗,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本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委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裴封叔之第.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A.①门第②劳役B.①住宅②驱使C.①住宅②操作D.①门第②操作2.选出下列句子“焉”字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愿佣隙宇而处焉②余往过焉③吾指使而群工役焉④莫敢愠焉⑤吾收其直大半焉⑥无进退焉⑦梓人左持引,右持杖,而处中焉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⑦/⑤⑥C.①②④⑦/③⑤⑥D.①②④⑥⑦/③⑤3.下面五个句子都含“工”字,其中与其它四个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B.将求他工C.委群材,会众工D.凡执用之工不在列E.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4.下面句中的“莫”,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舍我,众莫能就一宇②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③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④物莫能近乎此也A.①与②相同B.②与③相同C.①与③相同D.③与④相同(七)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挟:依仗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炙:熏陶D.即幸.不被人知悉幸:侥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言恨不一日离汝汝其.慎之B.然必令汝出门者.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C.治国之.道不一余五旬外之.人也D.诸前辈犹多不以.然以.从事于所学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高考是每位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他们前进道路中最艰险的一段路程。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即使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它依然承载着人们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对语言表达的理解。
文言文作为一部分语文学科中的内容,是高考语文考试的必考题型之一,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将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的知识整理出来,考生在备考时可以进行参考。
一、读懂原文,了解文章大意高考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大不相同,文言文的阅读需要考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阅读原文,并深刻理解原文的内容,从而把握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因此,考生首先需要建立对文言文的语言基础,再通过对原文的阅读来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注重翻译,强化语法基础文言文的语种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同,经常使用深奥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以此建立自己的语言基础。
同时,考生需要把握文言文的意思,并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文言文主要是在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之间流传的,许多作品(比如《旧约》和《道德经》)取材自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经典。
因此,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考生需要了解文化的背景,这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非常重要。
如果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剖析作者写作的历史地位和以前的文化传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文言文题目。
四、把握作者的意图,重点掌握文章中的核心内容文言文是一种优秀而优美的语言,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和各种丰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
阅读文言文需要高度重视并把握作者的意图,尤其是作者所在时代和特定文化中的地位与角色等因素。
同时,要注意重点掌握文章中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答文言文题目。
五、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在真实的考生中,由于阅读时间的紧迫和阅读材料的深刻,升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十分必要。
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慢慢提高自己对这种语言的敏感度和接受度。
高考模拟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5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象枢,字环极,山西蔚州人。
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
八年,世祖亲政,有司有以私征侵帑坐罪者,象枢疏陈其弊,请仿州县依易知单造格眼册,注明人户姓名、粮银、款目及蠲贩清教,上大吏核验,印发开征:又请定布政使会计..之法,以杜欺隐;请立内外各官治事之限,以清稽滞,皆见施行。
十三年,岁三迁,至户部侍郎。
会西南用兵,措兵食,察帑藏,多所规画。
十七年,授左都御史。
疏言:国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抚。
原诸臣为百姓留膏血,为国家培元气。
臣不敢不为朝廷正纪纲,为臣子励名节。
”因上申明宪纲十事,上嘉其切中时弊。
磨勘顺天乡试卷...,因陈科场诸弊,请设内帘监试御史;考核各直省学道,举劳之辨、邵嘉,劾卢元培、程汝璞,上如其议以为黜陟。
十八年,迁刑部尚书。
象枢疏言:“臣忝司风纪,职多未尽。
敢援汉臣汲黯自请为郎故事,留御史台,为朝廷整肃纲纪。
”上可其奏,以刑部尚书留左都御史任,寻命举廉吏,象枢举雷虎、班迪凡十人。
上谕日:“雷虎朕亦闻其清,以其怠惰罢黜,既经象枢特荐,授内阁学士。
班迪清慎,因使往江西按事,。
问以民间苦乐,又谢不知,以是镌秩①。
余令更部议奏录用。
”寻命与传郎科尔坤巡察畿辅..,按治豪猾,还奏称旨。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
昔象枢以冯溥荐再起。
象枢见溥,问何以见知?溥曰:“昔余为祭酒..,故事,丁祭不得陪祀者,当於前一日瞻拜。
君每期必至,敬慎成礼。
一岁直大雨,君仍至,肃然瞻拜而去,此外无一人至者。
余以是知君笃诚。
”(《清史稿魏象枢列传》,有删节) [注]①镌秩:降级或降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B.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C.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D.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会计,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2.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翻译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
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中覆。
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
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
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路平奴,使附己说以证。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库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南阳朱丝云:“防过失错而学识学问之路宝贵,所以学者录组衔职论列至今顾不复盛者,乃错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 诗经·秦风·大车有大车驾兮,驾兮悠悠。
载寝载蕩兮,载予与女。
驾彼四骆兮,四骆濯濯。
耳言之未尝兮,慎皇后之宜兮!我马虺隤兮,我簟糢绦兮。
既替余以蕩兮,又申之以揺兮!既替余以蘅兮,又申之以刀兮!岂不怀归兮,宁不死以久兮!有大车驾兮,载寝载儿。
载出佳国兮,虞出多士。
家有姜嫄兮,鬻子之仆。
四骆俨俨兮,六辔既伸。
岂不怀归兮!3. 莲花落·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行当浪淘沙,未拟入菱歌扇。
先须济此身,从此替尔翻。
见说庄周梦蝴蝶,评《西京》剧作名篇。
莫笑冯唐爱少年,蜀道分荆未愈难。
4. 红楼梦·第五回一回说鸳鸯。
原来鸳鸯自从进园,大家见他贼乖巧,越发待他见效了。
那日正与平儿两个在怡红院烧酒,晴雯看着他们撮弄了一回,又被他贴了个笑儿。
鸳鸯生怕雪雁、碧痕跟来告状,走过来,推着他道:“我的好姐姐!你不来帮个忙,使美人家颐养儿捧了水来,烧两碗酒儿?”一俟说着,两个红手帕都拿过来搭了他肩头,嘻嘻笑道:“好!好!好!我往那个去捧。
”众人关心呢?下文道他如何四处串营,不必细说。
早有秋纹、司棋并自来熟的媳妇儿们先去了探听着底细。
不一时回来说:。
1答案B.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C.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D.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①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③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热情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国几位贵公子赛马时,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上等马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军事才能。
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逼真。
尤其对孙膑的语言描写丰富,体现出人物谦逊、稳重、睿智等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1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3(6)D(1)A(2)B(3)D(4)B(5)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1《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2(6)2答案解析考点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商君列传》含答案(2019·新课标II卷·T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
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
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
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
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
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
《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
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此议今亦可行。
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
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
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
考点4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
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
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帝称善。
绛侯(勃封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
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卒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
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
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
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
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耻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爽毫发。
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
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
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
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
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
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高考文言文是语文考试中常考题型,面对复杂的文言文阅读,我们该如何去学习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20篇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②辄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唐)杜确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
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
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
圣唐受命,斩雕为朴。
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
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
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
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
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
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
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
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
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
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
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
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
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
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
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分类》1. 史传文名称特点举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
《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按国家(诸侯国)分别记述史实。
《战国策》《国语》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分为两个类别:①断代史,记述某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史实的史书;②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的史书。
断代史:《汉书》《宋史》通史:《史记》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
《通鉴纪事本末》别史别史是区别于正史、杂史,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
创始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
《东观汉纪》杂史杂史是一类史部类目。
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吴越春秋》2. 论说文名称特点举例语录体记录人物言行,无完整篇章结构。
《论语》论说体有正式题目,讲究结构层次。
《荀子》论以论证为主,善于析理,以人物史论为多。
《过秦论》《六国论》说也称“杂说”。
阐述某一事物,兼有议论。
《师说》《捕蛇者说》原从根本上探讨某种理论、政治制度等。
《原道》《原毁》赠序古代文人送别多以诗文相赠,诗文集结成书后,为之作的序称为“赠序”。
后凡惜别赠言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叫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3. 杂记文名称特点举例记/志叙事为主,也可抒情议论。
《小石潭记》《项脊轩志》笔记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散文。
篇幅短小,题材广泛,不拘形式。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4. 应用文名称特点举例铭古代常刻铭于碑石或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以申鉴戒,后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碑志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兼诉悼念、称颂之情。
《柳子厚墓志铭》《五人墓碑记》哀祭包括哀悼文和祭祀文。
《祭十二郎文》序跋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兰亭集序》书牍通过信件阐述见解、主张。
《谏逐客书》《与妻书》疏向君王分条陈述意见、奏议。
《谏太宗十思疏》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陈情表》《出师表》。
文言文阅读---韩愈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执政览之,奇其才。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腾沓系路。
愈闻恶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后汉时始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若不即加禁遏,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
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乃贬潮州刺史。
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
”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
既行,众皆危之。
元稹言:“韩愈可惜。
”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
愈至,廷凑严兵迓之。
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
”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
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
”愈曰:“若尔,则无事矣。
”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长庆四年卒谥曰文愈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长庆四年卒/谥曰文/愈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B.长庆四年卒/谥曰文/愈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C.长庆四年卒/谥曰文/愈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D.长庆四年卒/谥曰文/愈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取一与本名意思相关联的别名以表其德。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课程标准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
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
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
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
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
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广东卷)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出为.川东道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结为.婚姻并开引河,导之.入淮C.灾民赖之无失所.D.澍毅然以.身任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4分)(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分)(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2分。
选择题12分,翻译题10分)(湖南卷)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遗善为.闾里传为.焦仲卿母所遣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3分)(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3分)(二)文言文断句。
(3分)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北卷)家有名士【注】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
仍与语,转造精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