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和语言感知能力。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语句,丰富语言储备。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体会童真童趣,激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深入研读百草园部分,学习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展现百草园的美景和乐趣,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品味文中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体会词语的精妙运用对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反思等。
理解三味书屋生活对作者成长的影响,辩证地看待其在作者人生中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提问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音乐,如《童年》,同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充满童趣的图片,如孩子们在田野里玩耍、捉昆虫等。
2.提问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有趣的图片中,大家是否回忆起了自己童年那些美好的时光?在你们的童年里,有没有一个特别让你们难忘、充满欢乐的地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看他记忆中的乐园是怎样的。
”引出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相关介绍:鲁迅(1881 年-1936 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重点难点】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 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你的童年生活里有没有难忘的人或事呢?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年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看看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教学新课任务一:正音释词、新知认知(一)正音释词1.读准字音确凿.(záo)菜畦.( qí)皂荚.(jiá)桑椹.(shèn)云霄.(xiāo)油蛉.(líng)斑蝥.(máo)鉴.赏(jiàn)秕.谷(bǐ)和蔼.(ǎi )蝉蜕.(tuì)倜傥..(tì tǎng)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ǎo)拗.断cuán)攒.动(tuì)蝉蜕.(suǐ)脑髓.(niù)执拗.zǎn)积攒.(ruì)尖锐.(suí)跟随.拗(ào)拗.口(yuè)悦.耳2.理解词义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成长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成长的意义。
(2)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时光,鲁迅先生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他的童年有着怎样的趣事和回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问题。
字词展示:确凿(záo)菜畦(qí)轻捷(jié)云霄(xiāo)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luò)攒(cuán)珊瑚(shān hú)敛(liǎn)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书塾(shú)渊博(yuān bó)宿儒(sù 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倜傥(tì tǎng)盔甲(kuī)绅士(shēn)2.思考文章主要内容,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
明确:文章从“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开始写百草园的生活,到“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结束百草园的生活;从“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开始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到文章结尾。
3.提问: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明确:通过“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这句话进行过渡,引出下文对三味书屋的描写。
三、细读百草园部分,感受其乐趣1.朗读描写“百草园” 的段落,说说“百草园” 是个怎样的园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一.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9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和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文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描述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另一部分是描述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通过对比两地的不同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主题和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童年生活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2.难点: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深刻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让学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讲解法: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以及相关的辅导资料。
2.投影仪:准备投影仪和投影屏幕,用于展示和讲解。
3.的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怀念过自己的童年生活?”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之情,从而引入文章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描绘了童年生活和学习的画面。
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
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在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
阅读本文,会唤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并生成很多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篇课文,无论是从布局谋篇,还是具体细致的描写等方面有都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精心的设计和得法的指导,让学生学友所获。
本文篇章较长,适合于默读,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在生字词处不必字字深纠,只要能感知文意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在绘景和写人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教师也可以以此篇中写景写人的段落为例进行写景写人的专题指导。
从整套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上看,这篇文章也有着特殊的作用。
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消除与经典作品的隔膜,进而把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朝花夕拾》这部书上去。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文章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但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教学目的应适中、集中。
这个学段的学生还比较乐于交流,因此,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一)学生通过默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圈画重点词、句,对景物描写做出自己的赏析与理解。
(三)能说出自己阅读时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一)运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二)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掌握“确凿”、“人声鼎沸”、“人迹罕至”等词语。
2.走进文章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文章写人、叙事、绘景的写法。
3.体验一份童真,感受一份童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习对事物的准确描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朝花夕拾》:原意是早上开的花,到傍晚将它捡起来,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一部散文集。
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
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拾来自赏,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朗读课文,划出重要字词,并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字典,掌握以下词语。
斑蝥(máo)攒(cuán)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人迹罕至(hǎn)书塾(shú)窦(dòu)人声鼎沸(dǐnɡ)宿儒(rú)倜傥(tì tǎnɡ)蝉蜕(tuì)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油蛉(línɡ)二、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
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四、整体把握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局限和儿童生活的困境。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
他们开始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尚待提高。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感受文章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教育的思考;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现代教育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
2.情感教学:以情促知,以知传情,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
3.分组合作: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确凿、轻捷、臃肿、人迹罕至”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3)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不同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法: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
视频中,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追逐着彩色的蝴蝶;在小河边捉鱼摸虾,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在果园里采摘着熟透的果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片上,有古老的秋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有可爱的小狗在阳光下欢快地奔跑,有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下自由飞翔。
2.提问学生:你们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地方呢?有没有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那样充满乐趣的地方呢?3.引出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介绍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朗读课文,探究并概括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情景,探究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情景,理解鲁迅先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童年生活,并像作者那样观察童年游戏和读书生活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童年往事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现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情景,探究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情景,理解鲁迅先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童年生活,并像作者那样观察童年游戏和读书生活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童年往事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
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
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生活情景?”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是“我”童年时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同时表现“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描绘儿童的成长过程和童真童趣。
三对应生活学习字词。
预习和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一边写词语,一边驰骋想象再现词语反映的事物和生活情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样,还可模拟表演词语所反映的动作或情态,摒弃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的方法。
1.学习生字。
确凿záo菜畦qí轻捷jié宿儒rú攒cuán倜傥tì tǎng2.学习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