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 水的组成
- 格式:doc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3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课题内容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三水的组成。
二、课型实验探究课.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
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
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以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
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
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
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可以增强他们进行多视角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
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课题3 水的组成【核心素养】通过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氢气的燃烧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组成,知道水电解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景,了解传统文化和水有关的成语:水泄不通、滴水穿石【导入】二、引入新课纯净的水是无色透明的,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
这节课我们来仔细的研究水。
【活动】三、回答水的物理性质1.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自然界的水由于含有杂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2.在1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为100℃,熔点为0℃。
3.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自然界的水中由于含有杂质,可以导电。
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水的导电性来说明水的纯度。
4.水的比热容较大,4.1kJ/g℃【讲授】四、演示实验:水的电解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不可再分,同学们怎么分析这一认识呢?水可以被电解强调电解实验细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向水中加入了NaOH溶液。
特别强调:电源正负极(在大约10分钟后,在来观察实验现象)。
【讲授】五、了解人类对水的认识过程1.古人认为水是一种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不可再分。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一些科学家开始了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探索认识和想法,对于水的组成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
2.1766年,英国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将金属锌加入到硫酸中,就会产生一种无色气体,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爆发出威力巨大的爆炸,他将这种气体叫做“可燃空气”。
教师实验:锌加入稀硫酸中,观察气泡;将导气管放到洗涤剂溶液中,点燃泡泡3.同一时期,英国的科学家普里斯特利,也在研究这种“可燃空气”,这种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1/11,普里斯特利多次将这种猛烈的爆炸当作魔术在欧洲贵族的聚会上表演,直到某一次爆炸表演结束后,发现,玻璃容器的内壁有水雾,通过多次反复实验,确认生成物就是水。
课题3 水的组成【知识目标】1.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了解物质简单分类的方法,能区分常见物质。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图片导入见光盘)【投影】水景风光、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水运交通的照片。
师:观察这些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水有哪些用途?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勇跃回答问题,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水。
师:你知道自然界中的水是怎样分布的吗?【投影】地球表面的水、生物体内的水。
水对我们人类的意义至关重大,那么你知道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新课导入】二:(视频导入见光盘)播放新闻视频:火星表面发现液态水关于水的组成的确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提供化学史资料:提问:科学家是以什么实验作为证据来确认水的组成?【过渡】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新课导入】三:(实验视频导入见光盘)在古代希腊,人们认为物质普遍由四种元素组成。
分别是水、气、土、火。
长期以来人们都对水是一种元素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发现氧气的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喜欢给朋友们变魔术,手拿着一个空瓶子,在朋友的面前晃来晃去,为的是展示这是一个透明的空瓶子。
然后,他便迅速地把一只点燃的蜡烛移近瓶口,“啪”的一声巨响瓶口吐出了长长的火焰,但立刻就熄灭了,发现空瓶子中有液珠出现。
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过渡】我们先做一个实验:演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氢气的性质1.氢气的性质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氢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具有可燃性2.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3.氢气的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如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明氢气较纯,如发出尖锐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加入氢氧化钠:增强水的电解现象:接通直流电源,两支试管中都出现气泡;负极和正极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即V (正):V (负)=1:2检验:①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②负极: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处,气体燃烧,说明该气体是氢气。
文字表达式:水 −−→−通电氢气 + 氧气 H 2O −−→−通电H 2 + O 2 ↑ ↑ ↑氢、氧元素 氢元素 氧元素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注意:①纯净的水的导电性很弱,故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却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②若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是因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氢气强。
2、水的物理性质A.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B.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为1000℃,水的凝固点为0℃C.能够溶解很多物质,是化学常用的溶剂D.在1大气压下,4℃时的水密度最大为1.0g/cm 3,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水的化学性质A.通电分解:水(H 2O )−−→−通电氧气(O 2) + 氢气(H 2) B.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水(H 2O ) + 二氧化碳(CO 2) → 碳酸(H 2CO 3) 水(H 2O ) + 二氧化硫(SO 2) → 亚硫酸(H 2SO 3) C.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水(H 2O ) + 氧化钙(CaO ) → 氢氧化钙[Ca(OH)2] 4、单质和化合物单 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二、分子和原子 1、分子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课题3 水的组成复习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的性质;2.掌握水分子的化学式、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3.了解水的常见性质和特性,如溶解性、导电性等;4.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水相关的学习问题。
二、教学重点1.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2.水的性质和特性。
三、教学内容1.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并排排列;–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2.水的性质和特性–溶解性:水的溶解性能使其成为一种极好的溶剂;–导电性:纯净水几乎不导电,但加入少量电解质后能够导电;–密度和比热容:水的密度和比热容均较大,使其能够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沸点和凝固点:水的沸点和凝固点较高,便于在常温常压下存在。
四、教学方法1.示范法:通过示范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的性质;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水的组成和性质的理解;3.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验证水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水的性质,如水的溶解性、导电性等。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说明,向学生介绍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水分子的化学式、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3. 讨论与实验(2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水的溶解性和导电性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纯水不导电,加入少量电解质后却能导电。
•实验演示:老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纯净水和含电解质溶液接通电路,观察导电现象。
4. 拓展与应用(20分钟)•布置拓展问题: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水的其他性质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提供应用问题:提供一些与水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老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讨论和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一、单选题1.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A.2.5mL或5mLB. 5mL或10mLC. 10mL或15mLD. 10mL或2.5mL2.下列关于氢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B.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的火焰C. 将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烧着的氢气火焰上,烧杯内壁上会出现无色液滴D. 点燃氢气前,应先验纯3.如图是表示某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〇”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A. B. C. D.4.臭氧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臭氧的化学式为O3,它属于()A. 非金属单质B. 金属单质C. 化合物D. 混合物5.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 水分子由H2和O构成C. 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D. 水是氧化物6.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O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 一个O4分子中含有2个O2分子C. O4和O2的性质完全相同D. O4和O2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7.关于电解水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B. 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 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 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8.下列从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氢分子和氧分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 “”所表示的粒子,可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D.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9.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因为氢气有可燃性,可以用作燃料B.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 用过滤除去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D. 生活中常接触到的“高钙牛奶”中的“钙”指的是钙元素10.用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⑤该变化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⑥实验表明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4.3 水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掌握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2.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水的分子式为H2O。
2.掌握氢和氧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课件和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组成。
•提问学生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水由哪些元素组成。
2. 水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分子结构,并解释水的化学式为H2O。
•解释氢和氧元素在水中的结合方式。
3. 水的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15分钟)•介绍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解释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4. 水的相态转化(15分钟)•介绍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解释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含义,并说明与气态转液态、液态转固态之间的关系。
5. 总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水的组成元素和化学式,以及水的相态转化过程。
六、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行计算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引导学生讨论水的相态转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七、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练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书上对应的练习题。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组成和相态转化的小作文。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计算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水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在引导学生写小作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
下节课需要加强对水的相关实验的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水的理解。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氢气的性质
提出问题 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
(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
水 3.验纯: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 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 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用燃着的点燃
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5.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
课堂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造成数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点三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提出问题 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如二氧化碳(CO 2)、水(H 2O )、五氧化二磷(P 2O 5)等。
知识拓展 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但绝对不是化合物。
⑵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化合物包含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3.物质的简单分类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氢气+氧气
水
二、水的组成
1.实验现象: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2.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