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 格式:ppt
- 大小:4.79 MB
- 文档页数:67
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P4-6正文部分,识记三句话:“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知道“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阅读读课本P7正文第1、2自然段及P8正文第1自然段,结合笔记,识记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含义及其关系;3、阅读课本P8正文第2自然段及P9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并理解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4、阅读课本P10-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部分,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了解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分成了不同的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阅读课本P11-1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部分,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6、阅读课本P12“唯物主义”部分,认识并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7、阅读课本P13-14“唯心主义”部分,认识并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并知道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8、阅读课本P16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9、阅读课本P17-18“社会会变革的先导”部分,识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10、阅读课本P18-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直接理论来源;11、阅读课本P20-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部分,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12、阅读课本P22-23正文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3、阅读课本P29最后一个自然段,识记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概念,并根据本框题内容,总结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4、阅读课本P31正文,识记运动的含义,识记并理解、总结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5、阅读课本P32正文部分,识记并理解、总结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6、阅读课本P33-34正文部分,结合笔记,识记规律的含义,识记并理解、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7、阅读课本P35-37正文(尤其是P37第1自然段),识记并理解意识的起源、物质器官、内容(本质),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18、阅读课本P38正文第1、2自然段及P39第1自然段,识记并理解、区分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理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这一观点;19、阅读课本P40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并理解意识对物质具有的反作用,理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观点;20、阅读课本P40正文第3自然段,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并总结相应方法论;21、阅读课本P41正文部分,识记、理解并能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22、结合笔记,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23、阅读课本P42正文第1-3自然段及P43第1、2自然段,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24、阅读课本44-46正文,结合笔记,识记、理解并能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注意识记、区分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表现;25、阅读课本P47正文第1、2自然段,识记真理的含义、最基本的属性,知道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点(真理的客观性);26、阅读课本P47最后两个自然段及P48第1自然段,识记并理解、运用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及其方法论;27、阅读课本P48正文第2自然段和P49正文第1-3自然段,结合笔记,识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识记并理解、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部分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第1课时学生自主学习一、落实主干知识1.哲学与生活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的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它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学设计第一篇: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学设计二轮复习课案专题十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一、唯物论考情聚焦(1)从知识的考查看:近三年试题聚焦于哲学的基本派别、按客观规律办事、意识的作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真理及其认识的过程。
其中意识的作用、认识过程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2011-2012年有关意识作用的试题较多。
(2)从试题类型上看:试题多以体现类为主,时事类材料题明显减少,具体案例类试题增多。
选择题多以体现、表明等设问词出现,考查对具体概念和哲理的理解。
材料题多以辨析类和措施类、体现类为主,考查对哲学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重点要点备考策略(1)立足专题复习:可以分为三部分——哲学的基本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
哲学的基本知识要把握两对关系,认识两种派别,明确一项作用。
两对关系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两种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项作用是真正哲学的作用。
唯物论要认识一种方法、两个概念、三对关系。
一种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两个概念是物质和意识。
三对关系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认识论要明确实践与真理两个概念,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立足整个教材:合理区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立足可持续发展主线;认识规律、意识的作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识记:意识(实践、认识、真理)的特征考向预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目标,围绕这一重点,我们必须把握如下几方面。
(1)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名言警句,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认识唯物主义的基本派别。
(2)结合人工降雨、环境改造、经济调节等现象,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3)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类重大发明和文化繁荣,认识意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