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读书》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一二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
古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翻译赏析《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一、首句赏析:首句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二、全诗的思想感情:1、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2、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本来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3、仍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原诗:?雨夜读书? 南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四、译文:灯火就像是萤火虫一样大,雨在窗外下着,我就在这简陋的茅草屋内读书。
只想到与陌生的古人在书中面对面交流,哪里顾得上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功名本来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您看生病的骐骥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着遥远的天山。
五、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夜读兵书原文及赏析夜读兵书原文及赏析夜读兵书陆游〔宋代〕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战死在沙场是志士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注释:耿:照明。
霜夕:秋夜。
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
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
邂逅:偶然遇见。
逆料:预料。
政:同“正”。
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
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bēi zé):地势低洼积水处。
喻指恶劣的处境。
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
语出《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贫儒:作者自称。
长肤腴(fū yú):永不衰老的意思。
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赏析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
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
“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
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士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阅读题 ( 一)雨夜念书[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念书蓬户间。
但与先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原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落落魄。
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写出了一幅如何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5 分)9.诗歌里包含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剖析。
(6 分)【参照答案】 ()8.写出一幅清静的“雨夜念书”图。
( 2 分)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醉在古书里。
(3 分)9.①叹息青春凋落,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貌衰老,倍感遗憾。
②伤感功名未成,宦途失落。
功名本来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可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小气。
③依旧固守志向,盼望立功。
固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小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立功立业。
(每点 2 分)阅读题(二)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①袖剑飞吟②。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现在。
说明:①戴复古(1167 年— 1248 年后 ) ,字式之,南宋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河山破碎风飘絮 . ,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
②“袖剑飞吟. ,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 指剑 ) 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1) 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析。
(4 分)(2) 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现在. 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4分 )【参照答案】()阅读题(三)江村元末明初金涓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
远峰晴有色,独树暖无声。
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
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
【注】金涓,元末明初著名学者和诗人。
其一世幽居在野,不该招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代崇敬。
(1)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绘江村之景的请联合诗句赏析。
读书陆游的古诗《读书》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宣称自己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平民百姓。
全诗反映了作者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作者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全诗语言不加雕饰,娓娓道来。
作品原文读书归老①宁无②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③。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④蝇头⑤二万言。
注释译文①归老:年老离任归家。
②宁无:难道没有。
③元元:指人民。
④课:诗中作阅读解。
⑤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作品译文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陆游五十三岁时到成都,夜晚读书,眼神不如以前,却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诗歌专题训练-------比较情感的异同一、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欲行雨未止【1】幽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
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
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
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
忆昔【2】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
屡经汉帝烧余栈【3】,曾宿唐家雪外城。
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
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
注:【1】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十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
【2】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
【3】汉帝烧余栈:张良劝说刘邦烧绝联系汉中和东边各国的栈道,该址在今陕西褒城县北。
1.这两首诗均写到“空阶雨”,请根据原文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罗隐②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释】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
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
③孺子:蜀国后主刘禅。
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2.本诗与《蜀相》都是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但诗人寄寓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点。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陈与义①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②,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北斋雨后文同①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②,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文同:北宋著名画家、诗人。
本诗为其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他为官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疾苦。
【导语】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常重要的地位。
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尚盛,诗坛风⽓也颇为振作。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陆游的诗词《读书》,欢迎阅读! 《读书》 归⽼宁⽆五亩⽥,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虽⾮昔,犹课蝇头⼆万⾔。
陆游是⼀个善于学习的诗⼈。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之中写出⼤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读书》七绝,如同诗⼈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在年⽼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并⽆他求的可贵精神。
⼀⼆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虽⾮昔,犹课蝇头⼆万⾔”。
把诗⼈在孤灯之下,⽼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活描写,更是对后⼈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祖陆轸是⼤中祥符年间进⼠,官⾄吏部郎中;祖⽗陆佃,师从王安⽯,精通经学,官⾄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亲陆宰,通诗⽂、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亦出⾝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七⽇,陆宰奉诏⼊朝,由⽔路进京,于淮河⾈上喜得第三⼦,取名陆游。
同年冬,⾦兵南下,并于靖康⼆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家⼭阴。
建炎三年(1129年),⾦兵渡江南侵,宋⾼宗率⾂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的⼼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①坚持抗⾦,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和亲⾃古⾮长策”,“⽣逢和亲最可伤,岁辇⾦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虚捐少壮年”。
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
归老:年老离任归家。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前两句说,离任回家难道还没有五亩田地可以维持生活吗?我读书的
目的原来是为了人民的。
课:这里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这两句说,在微弱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已大不如从
前了。
但我每天仍然要阅读二万多如蝇头一样字的书籍。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
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
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一二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
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
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读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读书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释归老:年老离任归家。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前两句说,离任回家难道还没有五亩田地可以维持生活吗?我读书的目的原来是为了人民的.。
课:这里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这两句说,在微弱的油灯下看书,眼睛已大不如从前了。
但我每天仍然要阅读二万多如蝇头一样字的书籍。
赏析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一二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1/ 1。
《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归老:归家隐居的志向。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
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
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陆游《读书》译文答案《读书》鉴赏及赏析《读书》是由陆游所创作的,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读书》注释归老:归家隐居的志向。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读书》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
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
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译文:清晨赶赴宫中,晚间往金马门待沼。
翻看前人的残卷遗篇,探讨古贤的著述穷极奥妙。
哪怕只有片言与前人暗合,也不禁掩卷而笑。
苍蝇点污白玉轻而易举,《阳春》《白雪》却难以找到同调。
我本是疏懒散漫之人,却多次遭到狭隘之人的嘲笑。
天高云淡正值秋高气爽,不禁回忆起昔日林壑间的游眺。
有时清风徐徐吹来,闲倚着栏干我放声长啸。
严光在桐庐溪畔垂钓,谢灵运通游天涯海角。
何时才能功成身退,从此在烟波间投钓?注释:⑴翰林:指翰林院,唐代翰林院学士主要负责为朝廷撰写文件之事。
集贤:指集贤殿。
唐代集贤殿学士主要负责搜集、修订书籍之事。
⑵紫禁:犹言皇宫,皇帝所居之处。
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收华紫禁。
”李善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
”李延济注:“紫禁,即紫宫,天子所居也。
”⑶金门:即金马门,汉宫门名。
汉代东方朔曾待诏金马门,这里以翰林院比金马门。
《汉书·东方朔传》:“待诏金门,稍得亲近。
”⑷帙(zhì):书套。
散帙,即打开书套读阅书籍。
《说文》:帙,书衣也。
谢灵运诗:“散帙问所知。
”散帙者,解散其书外所裹之帙而翻阅之也。
⑸青蝇:比喻小人的谗言。
陈子昂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盖青蝇遗粪白玉之上,致成点污,以比谗谮之言能使修洁之士致招罪尤也。
⑹白雪:曲名。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因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⑺疏散:意谓爱好自由,不受拘束。
⑻贻:遭致。
褊(biǎn)促:狭隘。
诮:责骂。
⑼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
桐庐溪:即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江,江边有严陵濑和严子陵钓台,传说是严光当年游钓之处。
陆游诗词鉴赏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的宋代大词人陆游。
用诗人或者词人来概括陆游的一生其实都不恰当,因为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高产稳产、横跨诗词两界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不仅在豪放词的领域陆游有极高的成就,同时他写的婉约词也质量甚高,同时还有杰出的律诗作品。
陆游的诗歌里不仅有个人的情感抒怀,还跟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风云更迭有紧密联系,所以如果你只能选择读懂一个人的诗,那就选择陆游,对陆游的诗歌创作有所了解以后,读懂类似题材和风格的作品也就容易很多了。
陆游之所以能写出风格多样化的大量诗歌,跟他的人生经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陆游的一生都背负了国破山河在的苦痛,而中进士之后仕途不顺屡遭排挤、之后又投身军旅,他的的人生经历也远远比绝大多数文人墨客丰富得多。
因此陆游的诗歌可以按照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跟自己的理想抱负、报国志愿相关的,这一类一般出现在他所写作的律诗和豪放词中,一类是较为私人化、抒情的主题,常出现在陆游所写作的婉约词中。
由于一直以来教科书都过于强调陆游在豪放词领域的创作成就,很多同学会对这位词人有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但凡陆游写的一概都是跟国家民族存亡兴废相关的宏大题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就像我们在开头所提到的,陆游还有一个属性就是岁月静好的撸猫老大爷,很懂得享受生活情趣,而不是整天都在苦大仇深。
一般诗人写诗都是赠友人、赠恩师之类的,但是陆游却不走寻常路地写了一系列赠猫诗,比如《赠猫》其一: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
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
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
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
“於菟”是古代对老虎的称呼,陆游养的小猫十分擅长捉老鼠,因此得到小老虎这么一个昵称。
中老年愤青也并不总是横眉怒目,也有这样温情的时刻。
再如这一首《独酌罢夜坐》,不见麴生久,惠然相与娱。
安能论斗石,仅可具盘盂。
听雨蒙僧衲,挑灯拥地炉。
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
乍看起来是作者在凄风苦雨的夜里惆怅寂寞,但是因为有喵相伴,就可以“惠然相与娱”,在寂静凄清的环境中因为有喵咪的陪伴,反而可以愁中作乐,这是一个很好的衬托手法的运用实例。
陆游《读书》诗词赏析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归志:返回的念头。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体现了诗人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即使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长远。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
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笔记1. 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 解析。
- 起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就像是苏轼在跟自己说,别去管那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多酷啊。
这雨可能下得还不小呢,但是他不在乎。
然后“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不仅不在乎,还要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慢慢走。
就好像在说,这点雨算啥,我还能享受这个过程呢。
- “竹杖芒鞋轻胜马”,他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还觉得比骑马轻快。
这就是一种心态,不追求那些外在的奢华。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会害怕呢?我就穿着一件蓑衣在烟雨中过一辈子也没关系啊。
这表达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就像这风雨一样,都能坦然面对。
-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春风有点冷,把他的酒意都吹没了。
“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时候太阳又出来了,就像生活一样,有时候有点倒霉,但是好运又会突然出现。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那片风雨交加的地方,然后就走了,觉得这既不是风雨也不是晴天。
这就是一种看破了世间荣辱得失的境界,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在他眼里都差不多。
1. 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上阕“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他回忆以前在午桥桥上喝酒的情景,一起喝酒的都是豪杰英雄。
这是在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那场面肯定很热闹。
“长沟流月去无声”,月光在长长的沟渠里流淌,静悄悄地就过去了。
这个画面很有意境,把时间的流逝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杏花稀疏的影子下,吹笛子一直到天亮。
这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啊,有美景,有音乐,还有朋友相伴。
- 下阕“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二十多年就像一场梦一样,自己虽然还活着,但是很吃惊。
《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翻译及赏析《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前言】《夜读兵书》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
诗人自述研读兵书,深感实现驱逐敌人、解救百姓苦难的理想之艰难,由此发出慨叹。
此诗表明诗人以身报国的决心,抒发了诗人对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叹,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愤懑之情。
【注释】⑴耿:照明。
霜夕:秋夜。
⑵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⑶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
⑷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⑸妻孥:妻子和儿女。
⑹邂逅:偶然遇见。
⑺逆料:预料。
政:同“正”。
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
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⑻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
喻指恶劣的处境。
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
语出《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⑼贫儒:作者自称。
⑽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
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赏析】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自我写照。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
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
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
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
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俱一梦”的失落之感(《小园》)。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一、首句赏析:首句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二、全诗的思想感情:
1、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2、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3、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原诗:《雨夜读书》南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四、译文:灯火就像是萤火虫一样大,雨在窗外下着,我就在这简陋的茅草屋内读书。
只想到与陌生的古人在书中
面对面交流,哪里顾得上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功名原本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您看生病的骐骥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着遥远的天山。
五、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