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杨万里《新柳》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杨万里《新柳》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原作】新柳[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注释】新柳:初春时节刚刚抽出新叶的柳树。
百尺:夸张写法,非确数,极言柳条之长。
且莫:亦可作“切莫”,相当于“千万不要”。
只:只有,只留下。
蘸:读zhàn 。
引:延伸。
【古诗今译】长长的柳条轻拂着银光闪耀的池塘,那柔嫩的柳叶没有一点儿深清碧绿,只留下一树嫩绿鹅黄。
柳条虽然看着很长,可它并非延伸到了池水里,而是水中的倒影将它拉长了。
【赏析】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
宝谟阁学士。
他的`诗同情百姓疾苦,构思新颖,感受独特,语言生动活泼且富有风趣。
现存诗作四千二百多首。
这首小诗画面清新,节奏明快,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吹拂着和煦的春风。
字字句句无不流露着诗人爱惜新柳,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深情。
“柳条百尺拂银塘”。
作品开篇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柳树池塘两情依依的整体画面。
“百尺”写了柳的婀娜与茂盛,“拂”写出了柳的轻揉,像手少女的纤纤玉手轻拂着银光闪耀的池塘。
如此一来,一幅清新、煦暖、鲜亮、灵动的春树春水图画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且莫深青只浅黄”。
在这一句理,诗人以浓重的笔墨写柳叶的颜色。
“且莫”即“切莫”,有“千万不要”的意思,但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一点儿……都没有”,就是“一点儿深清的绿色都没有”;“只”限制了柳叶颜色的单一和纯粹,没有其他颜色,只有鹅黄嫩绿,“且莫”和“只”这两个限制性的词语不但传神有效地写出了初春时节柳树的特点,同时还流露了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
以下两句集中笔墨揭示“柳条”何以“百尺”长的原因。
“未必柳条能蘸水”。
“未必”,即不一定,意思就是说从远处望见的那些长长的柳条,未必就是真的已经长到了延伸到水里。
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古诗简介《杨柳枝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
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翻译/译文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注释⑴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⑵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
⑶阿(ā)谁:疑问代词。
犹言谁,何人。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
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
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
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
”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去世;卢贞于会昌四年七月任河南尹(治所在洛阳)。
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
据此推知,白居易此诗约作于公元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
移植永丰柳诏下达后,他还写了一首《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的诗。
赏析/鉴赏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
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
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
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
2023年柳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年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猿、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
猿之德静以恒,类仁让孝慈(1)。
居相爱,食相先,行有列,饮有序。
不幸乖离,则其鸣哀。
有难,则内其柔弱者。
不践稼蔬。
木实未熟,相与视之谨;既熟,啸呼群萃,然后食,衎衎焉(2)。
山之小草木,必环而行遂其植。
故猿之居山恒郁然。
王孙之德躁以嚣,勃诤号呶(3),唶唶彊彊(4),虽群不相善也。
食相噬啮,行无列,饮无序。
乖离而不思。
有难,推其柔弱者以免。
好践稼蔬,所过狼藉披攘。
木实未熟,辄龁咬投注(5)。
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6)。
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
故王孙之居山恒蒿然。
以是猿群众则逐王孙,王孙群众亦齚猿(7)。
猿弃去,终不与抗。
然则物之甚可憎,莫王孙若也。
余弃山间久,见其趣如是,作《憎王孙》云。
湘水之浟浟兮(8),其上群山。
胡兹郁而疲彼兮,善恶异居其间。
恶者王孙兮善者猿,环行遂植兮止暴残。
王孙兮甚可憎!噫,山之灵兮(9),胡不贼旃(10)?跳踉叫嚣兮,冲目宣龂(11)。
外以败物兮,内以争群。
排斗善类兮,哗骇披纷。
盗取民食兮,私己不分。
充嗛果腹兮,骄傲欢欣,嘉华美木兮硕而繁,群披竞啮兮枯株根。
毁成败实兮更怒喧,居民怨苦兮号穹旻(12)。
王孙兮甚可憎!噫,山之灵兮,胡独不闻?猿之仁兮,受逐不校;退优游兮,唯德是效。
廉、来同兮圣囚(13),禹、稷合兮凶诛(14)。
群小遂兮君子违(15),大人聚兮孽无余(16)。
善与恶不同乡兮,否泰既兆其盈虚(17)。
伊细大之固然兮,乃祸福之攸趋(18)。
王孙兮甚可憎!噫,山之灵兮,胡逸而居?注释(1)类:都,大抵。
(2)衎(kàn)衎:和气欢乐的样子。
(3)勃诤:相争。
号呶:号叫。
(4)唶(zé)唶:大声呼叫。
彊彊:相随的样子。
(5)龁(hé):咬。
(6)嗛(qiǎn):猴类两颊内藏食物的皮囊。
(7)齚(zé):咬。
(8)浟(yóu)浟:水流的样子。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及注释: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法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洞仙歌·咏柳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翻译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
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
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
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
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的日渐削瘦了。
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看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调骨体:骨架躯体。
永丰坊:地名。
在洛阳。
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
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
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
“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
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
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
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描写柳树的优美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唐·陈光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2、《题柳》唐·狄焕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3、《柳》唐·方干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4、《咏柳》唐·韩偓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5、《柳》唐·李商隐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6、《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7、《青门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8、《临川见新柳》唐·崔橹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9、《柳绝句》唐·杜牧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10、《柳》唐·韩溉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贺知章《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赏析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咏柳》作者贺知章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少时即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的诗有哪些1、《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登柳州峨山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翻译一个秋天的中午我登上了荒山,独自一人形影孤单意乱心烦。
无可奈何望不到故乡的踪影,西北方向尽是融州的高大山峦。
注释峨山:现名鹅山,在柳州市区西部,其形似鹅,是柳州市区内第一高山,已建成公园。
荒山:指峨山。
柳宗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说,“峨山在野中,无麓”。
悠悠:指无限的忧思。
如何:奈何。
乡:故乡。
这里是指京城长安。
融州:唐武德四年置,古称融州、玉融州,治所在今融水苗族自治县。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的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
柳宗元怀着深深的思乡之情,登上了当时柳州近郊的峨山,希望能够看到远处的长安,排解心中的忧郁。
但是目力远不能及,只知道西北方向是紧邻柳州的融州而已,反而引起了无限的惆怅,于是写下了这首表示无可奈何的诗。
赏析这首诗就眼前景下笔,“秋”点节令,“午”点时间,“荒山”即峨山,荒凉萧疏,写景为抒写“意悠悠”之情作渲染。
身遭贬谪,远离家乡,独上荒山,心绪万千,可见“意悠悠”涵盖着诗人当时复杂纷繁的情感。
第三句虚接,转出“望乡”情,这悠悠情思中,乡情是诗人当前最重要的情愫。
然而,登上峨山望乡,“西北是融州”,隔断了诗人的视线,故乡不可见。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显得自然和淡,含蓄有味。
诗人先写“荒山”,后写“独上”,最后以疑问作结:为什么我望乡的地方,偏偏却只见融州。
下面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深思,以想象和推论作补充。
这里没有秾丽鲜艳的色彩,没有絮絮滔滔的叙述,仅仅二十字,既构思完整,又感情充沛。
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实景虚写,表面是题写山水,实际抒发其归国无路的隐痛。
作者以眼前之景,道难言之苦,构想自然,神妙无比。
又蕴含离乡之情、迁谪之思,言简意赅,语近情遥,深于哀怨,真是绝妙好诗。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2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柳原⽂、翻译及赏析15篇柳原⽂、翻译及赏析1 原⽂ 清平乐·柳边深院 柳边深院。
燕语明如翦。
消息⽆凭听⼜懒。
隔断画屏双扇。
宝杯⾦缕红⽛。
醉魂⼏度⼉家。
何处⼀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
翻译 柳树旁边深深的庭院,燕⼦在唧唧呢喃,叫声明快犹如⼑剪。
你没准⼉的消息太多,我现在已经懒得再听。
讨厌那假信⼉传进来,我⽤双扇屏风把它隔断。
端着⽟杯饮酒,打着节拍唱曲⼉提神,每⽇⽤沉醉慰藉我的灵魂。
你整个春天都在何处游荡啊,我在梦中也恨那⽔性的杨花。
注释 消息⽆凭听⼜懒:指燕⼦每次捎来的情⼈归来的消息都不可靠,故⾃⼰懒得再听它了。
宝杯:酒杯。
红⽛:调节乐曲节拍的拍板,多⽤檀⽊做成,⾊红。
梦中犹恨杨花:梦中充满了对情⼈的怨恨。
鉴赏 这也是⼀⾸春闺怨词,它的写法新颖别致,把闺中⼈的怨情表现得⼗分婉转⽣动。
上⽚写深院独居的⼥⼦想念意中⼈的痴迷之状:庭间燕⼦的鸣叫声明亮⽽清脆,像是⼜在传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归来的好消息。
燕⼦每次报告的这个消息都不可靠,于是⼥⼦懒得听、不愿听了,⼲脆把窗⼦关起来。
下⽚以杨花为喻,抱怨意中⼈的轻薄、放荡和⽆情。
表⾯上是在恨在骂,内⼼⾥却是爱恨交加,可谓思深怨切,连梦中都难以释怀。
柳原⽂、翻译及赏析2 原⽂ 柳梢青·茅舍疏篱 茅舍疏篱。
半飘残雪,斜卧低枝。
可更相宜,烟笼修⽵,⽉在寒溪。
宁宁伫⽴移时。
判瘦损、⽆妨为伊。
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新诗。
注释 宁宁:宁静之意。
移时:谓少顷。
注释 ①宁宁:宁静之意。
移时:谓少顷。
赏析 梅花冰肌⽟⾻,半霜傲雪,经冬凛冰霜之操,早春魁百花之⾸,以韵胜,以格⾼,故为历代⼈们所喜爱。
⽂⼈学者更是植梅、赏梅看作是陶情励操之举。
扬⽆咎这⾸词,借咏梅以抒发⾃⼰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位⽣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的形象。
扬⽆咎,南宋时画家、词⼈,字补之,号逃禅⽼⼈,清夷长者。
⾼宗时,因不愿依附奸⾂秦桧,累征不起,隐居⽽终。
尤善画梅。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一剪梅·咏柳作者:夏完淳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一剪梅·咏柳注释①一剪梅:词牌名。
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
又名“玉簟秋”、“腊梅香”。
重头六十字,平韵。
②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③陈宫:陈朝宫殿。
④隋宫:隋朝宫殿。
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⑤一晌:一转眼。
晌:不多久,读若“赏”。
一剪梅·咏柳赏析人在时空中本应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际家国破败之时,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只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
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
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
全篇除首句“伤心” 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
叠句“昨岁”、“今岁”;“才过”、“又过”,承上是似断而续,启下则绵悠深长,余意曲包。
《柳》原文及翻译赏析2解连环·柳露条烟叶。
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
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
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
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
依依灞桥怨别。
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
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
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
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注释窣:突然出现。
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
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这里泛指送别之处。
花骢:骏马。
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注释①窣:突然出现。
②拂水藏鸦:形容柳的枝叶渐长。
③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形,一日三眠三起。
④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这里泛指送别之处。
⑤花骢:骏马。
⑥兰楫:这里泛指舟船。
赏析这首词咏柳怀人,轻柔细腻。
杨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汪遵(全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纪事作宣城人。
此从唐才子传)。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
初为小吏。
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
工为绝诗。
与许棠同乡。
棠在京师,偶送客至灞、浐间,忽遇遵于途,行李索然。
询其因何事来京,遵答以来就贡。
棠怒斥之曰:小吏不忖,而欲与棠同研席乎?甚侮慢之。
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
后五年,棠始亦及第。
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
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
...
1。
《咏柳/柳枝词》原文翻译赏析,咏柳/柳枝词全诗的意思【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赏析】: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咏柳》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洞仙歌·咏柳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翻译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
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
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
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
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的日渐削瘦了。
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看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分付:付托,寄意。
格:格调骨体:骨架躯体。
永丰坊:地名。
在洛阳。
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断肠:秋海棠花的别。
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
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
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
“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
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
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
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
兰陵王·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
胡云翼先生《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
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
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
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
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
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
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文学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
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诗歌鉴赏】杨万里《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杨万里《新柳》原文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杨万里《新柳》翻译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
千万不要以为柳条是深青色的,现在它还只是浅浅的鹅黄。
不是柳条真地延伸到了水面能蘸到水,而是柳条随风飘拂,柳条的影子也摇曳不定,水中的柳影就好像在牵引水上的柳条,把它拉得很长很长。
杨万里《新柳》赏析《新柳》是宋朝文学家、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此处新柳,犹如怡人仙境。
诗人漫步湖边,见柳条垂下,柳枝拂动,水中倒影与真实柳条相呼应,构成和谐美景,衬托出此时诗人心情舒畅,轻松。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
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拂”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的“拂”字,说明水上柳条随风拂动,水中柳影也摇曳不定,仿佛在“牵引”水上柳条。
“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仿佛有“百尺”之长,把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杨万里的诗词全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李商隐《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译文]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婀娜多姿,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仿佛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
既然秋色已深,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而眼前只有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
[阅读训练及答案](1)全诗写的是“_______”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
(秋日)(2)首句中一个“____”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宴结合起来。
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个“___”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舞逐)(3)本来是“____,______”,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
(斜阳照着柳枝,秋蝉在柳枝上鸣叫)(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如何肯到清秋日”一句的含义。
(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有肯捱到秋天来啊!)(5)后两句中,虚字运用得很精妙。
第三句“如何”、“____”连用,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尾句“已带”、“_____”,更是层层推进。
(肯到又带)(6)诗人通过荣枯变化的秋柳想表达什么?(自感迟暮、自叹身世。
)7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4分)8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4分)9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7)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8)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商隐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商隐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商隐1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文及注释曾逐东风拂舞筵(yán),乐游春苑断肠天。
你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苑中游玩。
东风:指春风。
舞筵:歌舞的筵席。
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销魂。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又为何肯捱到秋天来啊,现在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肯到:会到。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苑中游玩。
又为何肯捱到秋天来啊,现在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东风:指春风。
舞筵:歌舞的筵席。
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销魂。
肯到:会到。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创作背景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
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
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赏析对比手法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咏柳 / 柳枝词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诗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1、龚勋.中国儿童成长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xx年:42页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精解小学生版.长春市:吉林摄影出版社,20xx年:211页鉴赏首句诗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诗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诗。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诗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诗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诗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柳原文,翻译,赏析柳原文,翻译,赏析柳原文,翻译,赏析1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秋后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心绪,正在依依不舍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人最伤心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晨风和黎明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注释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赏析词上片写临别时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宋金十大曲”之一。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
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
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文学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一、二句曾逐东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
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
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
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
断肠天指繁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
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
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
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
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
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
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
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一、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
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
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
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
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二、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
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
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
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
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
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
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虚词的妙用。
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
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
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
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
五个虚
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四、象征的运用。
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
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
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
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
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
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庐陵陈模《诗话》云:前日春风舞筵,何其富盛;今日斜阳蝉声,何其凄凉,不如望秋先零也!形容先荣后悴之意。
《李义诗集笺注》:姚培谦曰:得意人到失意时,苦况如是。
肯到二字妙,却由不得你不肯也。
《玉溪生诗意》:玩曾拂、肯到、既、又等字,诗意甚明。
晚节文疏,有托而言,非徒咏柳也。
识者详之。
《玉溪生诗集笺注》:田兰芳曰:不堪积愁,又不堪追往,肠断
一物矣。
冯浩曰:此种入神之作,既以事征,尤以情会,妙不可穷也。
《玉溪生诗说》:四句一气,笔意灵活。
只用三四虚字转折,冷呼热唤,悠然弦外之音,不必更著一语也。
《李义山诗辨正》:含思婉转,笔力藏锋不露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故措词沉着如许,有神无迹,任人领味,真高唱也。
《玉溪生年谱会笺》:末句亦兼悼亡而言,凄婉人神。
《诗境浅说续编》:此咏柳兼赋兴之体也作者其以柳自喻,发悲秋之叹耶?抑谓柳之无情,虽芳时已过,而带蝉日,犹逞余姿,不知有江潭摇落之感耶?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其得意之状,三四句则衰落之况也。
宋人晏几道有咏柳《浣溪纱》词曰: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用意正同,可以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