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7课时用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32.05 KB
- 文档页数: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7课时用数学(1)【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工作中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挂图,导入:一(1)班的小朋友参加了一次文艺汇演,瞧,他们来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二、新知探索1、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板书。
4、学生评一评: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为什么?5、观察97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试说图意:①左边有几只天鹅,右边有几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②白天鹅有多少只,黑天鹅有多少只,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完成列式,并解答。
三、练习应用练习二十三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抽生说一说过程。
完成2、3题。
四、反思总结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一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板书设计:用数学(一)课后反思:【素材积累】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课练第7单元找规律导
学案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找规律这一主题,通过找到规律来解决问题。
二、目标
1.理解规律的概念。
2.能够找到一系列数字中的规律。
3.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例题分析
•例题1:
–问题:1, 4, 7, 10, 13, ? 请写出下一个数字。
–分析:这组数字中,每个数字与前一个数字的差都是3,因此下一个数字应该是16。
•例题2:
–问题:2, 4, 8, 16, ? 请写出下一个数字。
–分析:这组数字中,每个数字都是前一个数字乘以2得到的,因此下一个数字应该是32。
四、练习
1. 找规律
•问题1:3, 6, 9, 12, ? 请写出下一个数字。
•问题2:5, 10, 15, 20, ? 请写出下一个数字。
•问题3:20, 18, 16, 14, ? 请写出下一个数字。
2. 综合练习
•问题:某个数列为2, 4, 7, 11, 16, ? 请写出下一个数字,并找出规律。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找规律这一重要的数学技能。
找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练习,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愿
大家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单元教学设计科目:数学成绩:一年级校长和待命者:联合备课员:本组教师:单元教学内容单元7查找规则,该单元逐渐从图形排列规律和色彩交替过渡到抽象顺序法则。
(1)例1:通过对派对现场的介绍,让学生体验初步感受法、动手圈法、语言描述法和开放创作法的过程。
(2)例2:结合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授数字的变化规律。
数字的排列有相应的规律。
虽然图形和数字有不同的形式,但它们可以代表相同的规律。
数量和形状的组合,突出循环组。
(3)例3:图形和数字教学的变化规律仍然是第一个子问题。
然而,示例2有两个不同之处:一个是图形从物理对象抽象为几何图形,另一个是图形和数字的变化。
教材的分析规律应该通过计算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来找出。
在学习第一个子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子问题只研究抽象数的排列规律:等差序列,即后一项是通过对前一项加上或减去一个固定数得到的。
例句4:与前面的例句相比,例句4的规律是最隐蔽、最复杂的。
这三片花瓣是一个阵列。
学生需要研究每个数组中三个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
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加减法和数字合成的知识。
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保持每个数组中的数字40不变,以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
(5)例5: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发现规则”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阅读理解中,关键是找到珠子的排列规律。
在分解和解决方案中,有必要从右侧或左侧确定哪一侧继续佩戴珠子。
在复习与反思中,以可操作的方式进行检查,丰富了学生的检查与反思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学生可以找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则,理解规则的含义,描述和表达规则,并根据发现的规则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
单元教学目标2在发现、描述和表达规律和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单元教学的关键是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单元教学中的难点可以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找出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1.课件出示有规律的图片,学生欣赏,你有什么感觉?2.课件出示“六一”儿童节布置教室的两张图片,你认为哪种布置教室更漂亮?为什么?3.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板书:找规律)【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比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素材。
】二、在探究中认识规律1.探究彩旗的排列规律。
(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找一找彩旗的排列规律。
(2)说一说:①让学生说出彩旗的排列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的规律来排列的。
②彩旗是每排几面就出现重复的?引导学生说出:每两面出现重复。
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两面看成一组,所有的这些彩旗都是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排列的呢?④这一组中的第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彩旗重复的部分。
(4)画一画:你能按照彩旗的排列规律再继续画出这样的一组吗?、2.探究小花与灯笼的排列规律。
(1)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小花、灯笼排列中的一组重复部分。
(2)说一说:①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花、灯笼的排列规律分别是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②分别说一说:小花、灯笼是把什么作为一组,一组中的第一个分别是什么?3.探究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1)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小朋友的排列中重复的一组。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素材积累】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第7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一共()个提问:①一共有多少个?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二、新课讲授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
师:还能知道什么呢?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
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生1:我喜欢用数的组成来解答。
因为它简便。
生2: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3.尝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第7单元找规律单元学习目标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等差数列和数组的规律,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规律的内容其实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涉及,如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通过1个1个地数数、2个2个地数数、5个5个地数数,体验并描述数数过程中的规律;通过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探索计算中的规律;在认识图形中,也渗透了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等。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课时分配:(1)找规律(1) 1课时(2)找规律(2) 1课时(3)找规律(3) 1课时(4)练习课1课时(5)单元重点知识点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教法与学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内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教学的趣味性,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把握教学的重点,控制好教学的“度”。
第1课时找规律(1)学习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学习难点确定事物的变化规律。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6分钟)课件出示主题图1.学校买来红、黄两种颜色的灯笼布置会场,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
请你想办法,看怎样排列这些灯笼最漂亮。
2.大家排的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置好了,同学们在学校里高兴地唱歌跳舞。
1.小组合作,想办法布置会场。
2.观察主题图。
1.按照数的顺序在□填上恰当的数。
(1)3,4,5,6,7 , 8 ,9,10(2)2,4, 6 ,8, 10 .2.请你按照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用数学(一)(人教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用数学(一)(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第七章第1节到第3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人民币的认识、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认识,能够正确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 培养学生购物时计算价格的能力,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和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计算,并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民币实物、购物场景模型、计算器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价格,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人民币的各种面值,让学生认识并能够正确识别。
3. 实例讲解:通过一个具体的购物案例,讲解如何运用人民币进行支付和计算找零。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购物,运用人民币进行计算,巩固所学内容。
5. 难点点拨:对于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的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如何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购物计算加减法的运用实例讲解和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认识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描述一下购物时如何运用人民币进行支付和计算找零。
(3)运用人民币进行一个购物计算实例,并写出解题过程。
2. 答案:(1)略(2)购物时,要识别商品的价格,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民币进行支付。
如果支付的金额大于商品价格,需要计算找零的金额。
(3)实例:一件商品价格为35元,我给了50元,需要计算找零的金额。
解题过程:50 35 = 15,所以找零的金额为15元。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7课时用数学人教新课标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7课时,用数学。
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来求解。
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上,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物品,比如小玩具,水果等,还有一些写有加减法的卡片。
然后,我会给大家讲解一些例题,比如说,我有2个苹果,我又买来了3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我会让大家一起跟我算出来。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给大家一些练习题,让大家自己动手算一算。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把答案写出来,让大家可以看到。
在作业设计上,我会给大家布置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大家回家后自己练习。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内容,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想和大家重点关注一下几个细节。
我要强调的是实际情景的引入。
我通过两只小猫的例子,让大家理解了加法的实际意义。
这个情景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大家建立起加法的基本概念。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我会让大家一起跟我算出来,这个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板书设计上,我把答案写出来,让大家可以看到。
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答案,也能够帮助大家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
我要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让我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帮助我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总的来说,我在今天的课堂上希望大家能够重点关注实际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共同参与、随堂练习、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这些环节。
这些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练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学好加减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课时《用数学(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课时<用数学(一)>》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通过这一课时,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加减法知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小动物玩具、水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动物园、水果店等,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其中的小动物或水果。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时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小动物或水果,让学生进行数的加减运算,如“3只小鸟加上2只小鸟有多少只?”、“5个苹果减去2个苹果还剩几个?”等。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3)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个糖果,他给了小红2个,他还剩几个?”等,让学生解决。
3.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加减运算游戏,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出题和记录成绩。
(2)各组轮流进行游戏,每轮结束后,组长汇报成绩。
(3)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对学生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