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宗气
- 格式:doc
- 大小:0.84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句话说清楚元⽓、宗⽓、营⽓、卫⽓、脏腑经络之⽓⽣⽓了、上不来⽓、⽓⾊不好、有⽓⽆⼒、湿⽓⼤、中⽓不⾜……⽓⽆所不在!古⼈说,天命之谓性。
性即⽓也。
《景岳全书》云:“夫⽣化之道,以⽓为本。
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之有⽣,全赖此⽓。
”⽓是在⼈体各部均分布和流动着的精微物质,由于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聚在下焦的叫做“元⽓”(或“原⽓”)宣发在肌肤腠理的叫做“卫⽓”运⾏在⾎脉之中的叫做“营⽓”1. 元⽓亦称“原⽓”,指⼈体组织、器官⽣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
现代医学称之为新陈代谢。
脏腑功能、⾎⽓⽣成和运⾏、⼈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防御致病菌、病毒、有害物质⼊侵,以及扶正固本,都离不开元⽓。
中医认为,元⽓是⽣命之本,元⽓充⾜则健康,元⽓受损则⽣病,元⽓耗尽则死亡。
2. “宗⽓”是⾃然界吸⼊的氧⽓和由脾胃消化产⽣的⽔⾕的精微结合⽽成的。
它形成于肺⽽聚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呼吸和贯通⼼脉以⾏营⾎的作⽤。
呼吸声⾳的强弱,⾎⽓的运⾏,肢体的活动能⼒,都与宗⽓有关。
宗⽓不⾜,则可以引起⾎脉凝滞的病变。
3. “营⽓”属阴,归⾜太阴脾经管理,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脉道成为⾎液的组成部分,随⾎液运⾏于周⾝。
营⽓的功能除了化⽣⾎液外,还有营养全⾝的作⽤。
4. “卫⽓”属阳,归⾜太阳膀胱经管理,由肾中阳⽓所化⽣,是⼈体的守护神,出⾃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
卫⽓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精微之⽓。
补充:卫⽓和营⽓⼀样,皆⽣于⽔⾕,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5. 脏腑之⽓指分布于脏腑的⽓,相当于该脏器的功能状态。
如:脾⽓升清,胃⽓顺降,肺⽓宣发肃降,肝⽓疏泄,⼼⽓推动⾎液流⾏。
6. 经络之⽓说的是⼗⼆经之⽓,是运⾏于经脉之中的脉⽓。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者,经⽓也。
”针刺的补泻、候⽓、得⽓、调⽓、失⽓等都关系到经⽓。
也有说法“经络学说之⽓,专门指代经络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张仲景·六经辨证温热病辨证:清·叶桂(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吴瑭(鞠通)--三焦辨证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和气机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气机,即气的运动,一般常被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第一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气的生成(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中。
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体温的恒定,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在体内不停地运行,也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
3.防御作用气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功能,表现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气的防御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绪论(27个)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
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
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
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宗气的生理功能宗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体内气血的调和运行、通过经络系统流通的过程。
宗气的生理功能十分广泛,涵盖了调节机体功能、维持人体健康等方面。
首先,宗气对于人体的调节机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使机体细胞得到充分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同时能够及时清除代谢产生的废物和毒素。
宗气的正常运行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能量代谢、水盐代谢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其次,宗气对于维持人体健康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能够加强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宗气的调和能够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畅通,使人体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
此外,宗气的正常运行还能够增加人体的活力,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使人更加精力充沛、精神焕发。
另外,宗气还具有调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
中医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与宗气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
当宗气流通不畅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等心理问题。
而通过调整宗气的运行,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增强人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平衡。
最后,宗气还能够促进人体的生殖功能和性欲。
中医将宗气与生命力和繁衍能力密切相关。
良好的宗气运行能够改善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增加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人的生殖能力和性欲。
同时,宗气的运行还能够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增强体力和体能,为繁衍后代提供更好的条件。
总之,宗气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
它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维持人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还能够促进人体的生殖功能和性欲。
宗气的正常运行对于人体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它的调节,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转化: 指事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中医之气: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之一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话动的基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气,是运动着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属于阳。
血,基本上是指血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血与津液,都是液体状态的物质,有濡养、滋润的作用,属于阴。
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气、血、津液运动变化的结果。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在中医学中还有“精”的名称,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精”指生殖之精;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也称为“精气”。
气的形成及其生理功能气,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被引用到医学领域里,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医门法律》也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它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在,无处不到。
它的运动,在中医学理论里称为“气机”,主要表现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即是指人体中元气的运动而言。
人体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
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停止而死亡。
(一)气的形成分类气流行分布于全身各处,表现为各个脏腑、经络等不同组织的生理活动,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1.元气又名真气,原气。
人体的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气,即是元气。
元气属先天之气.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学点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体⽣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运⽓、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等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作为理论基础,将⼈体看成是⽓、形、神的统⼀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功、⾷疗等多种治疗⼿段,使⼈体达到阴阳调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体的阴阳平衡,希望当必须使⽤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命与⽣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标并不仅⽌于治病,更进⼀步是帮助⼈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物,即真⼈、⾄⼈、圣⼈、贤⼈的境界。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
“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两⽅⾯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百⼗六卷;经⽅⼗⼀家,凡⼆百七⼗四卷。
但这些典籍⼤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然科学知识(天⽂、历学、农学等)⽽逐步形成的。
千百年来,⼀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理论体系产⽣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与血液运行和呼吸运动有关的是A.宗气的盛衰B.卫气的盛衰C.肾气的盛衰D.脾气的盛衰正确答案:A解析: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贯心脉,走息道,具有主司呼吸和推动血行的功能,是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
知识模块:气、血、津液2.治疗血瘀证时,酌情配以益气或理气之品,其理论依据是A.血能载气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气能生血正确答案:B解析: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必须依靠着气的推动作用。
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而阴主静,所以血液的运行要依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
气虚行血无力,可引起血液运行的迟缓而致血瘀。
气滞不能行血,可引起血液停留局部而致血瘀。
所以在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或降气药物。
知识模块:气、血、津液3.治疗血虚证配伍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A.血能载气B.气能生血C.气能行血D.气能摄血正确答案:B解析:气的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
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知识模块:气、血、津液4.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肾之蒸腾气化B.肺之通调水道C.脾之运化水D.小肠之分清泌浊正确答案:A解析: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
《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知识模块:气、血、津液5.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6.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的气是A.元气B.真气C.营气D.卫气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7.“为胃行其津液者”,是指A.肝B.肺C.肾D.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8.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的感应和传递,属于气的哪项功能A.调控B.防御C.温煦D.中介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9.在津液的生成中,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脾肺B.脾胃C.脾肾D.肠胃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0.固摄精液,防止其妄加排泄,属于气的哪项功能A.推动B.凉润C.温煦D.固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1.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A.精B.气C.血D.津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2.水液运行的道路是A.三焦B.小肠C.膀胱D.胃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A.心肝肾B.心脾肾C.脾肝肾D.脾肺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4.对血液运行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A.心气B.宗气C.脾气D.卫气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5.对血液的运行起固摄控制作用的脏腑是A.心肺B.肺肝C.肝脾D.脾肾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6.称为水谷之悍气的是A.谷气B.清气C.宗气D.卫气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7.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功能,说明了气与血的关系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8.人体生长发育迟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
2.宗气的生成
宗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吸收转输的水谷之精气在肺的气化作用下而生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3.宗气的分布
宗气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而布散全身。
如《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说:“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手足。
”
4.宗气的主要功能
(1)走息道而司呼吸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
故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2)贯心脉而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宗气与人体的肢体运动、感觉和声音的强弱密切相关
如说:“宗气者,动气也。
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