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教案内容:一、汽化与液化1.1 教学目标: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原理和条件。
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汽化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表面积。
液化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压力。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蒸发和沸腾。
1.3 教学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液体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讨论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蒸馏水和冰块的使用。
二、凝固与升华2.1 教学目标:了解凝固和升华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凝固和升华的原理和条件。
能够运用凝固和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凝固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冷却速率。
升华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压力。
凝固和升华的应用:冰冻和干冰。
2.3 教学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凝固和升华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固体凝固和升华的过程。
讨论凝固和升华的应用,如冰雕和干冰的制冷效果。
三、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3.1 教学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蒸发和沸腾。
生活中的应用:空调和热水器。
3.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和沸腾现象,如洗手时的蒸发和煮水时的沸腾。
讨论空调和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利用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四、生活中的凝固和升华现象4.1 教学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凝固和升华现象。
能够运用凝固和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2 教学内容:凝固和升华的现象:冰冻和干冰。
生活中的应用:冰淇淋和干冰运输。
4.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冰冻和升华现象,如冰箱中的冰淇淋的凝固和干冰的升华。
讨论冰淇淋的制作过程和干冰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利用凝固和升华的原理。
五、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汽化、液化和凝固、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章节一:引言1. 导入新课:物质的三种状态2. 引导学生回顾: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3. 提问:除了这三种状态,物质还有其他的转变方式吗?4.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物质还可以从一种状态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如升华和凝华章节二:升华现象1. 提问:什么是升华?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3. 展示图片和实例:冰雕逐渐变小、干冰制冷等4.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升华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是如何变化的?章节三:凝华现象1. 提问:什么是凝华?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3. 展示图片和实例:霜的形成、玻璃上的水珠等4.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凝华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是如何变化的?章节四:升华和凝华的应用1. 提问:升华和凝华在生活和工业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思考并举例,教师总结:如冰袋降温、固态二氧化碳灭火等3. 讨论:升华和凝华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章节五:小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现象及应用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哪些现象是升华,哪些是凝华?3. 布置作业:请学生总结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并思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章节六:实验探索观察升华和凝华1. 实验准备:准备干冰和温度计2. 实验步骤:a. 将干冰放在实验台上b. 观察干冰的变化,记录温度计的读数c. 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升华过程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章节七:案例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1. 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冰雕逐渐变小、霜的形成等2. 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3. 讨论:升华和凝华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章节八:知识拓展升华和凝华的其他应用1. 展示升华和凝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实例:如电子设备散热、冷冻干燥等2. 学生探讨:这些应用是如何基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实现的?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现象在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章节九:课堂互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竞赛1. 教师设计知识竞赛题目,涉及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现象、应用等2. 学生分组进行竞赛,回答问题3. 教师总结竞赛结果,给予奖励和鼓励章节十: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现象、应用及实验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3. 教师给予反馈,强调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章节十一:互动讨论升华和凝华的实际案例1. 教师提出生活中遇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问题,如冬天窗户上的霜、衣柜里的樟脑球消失等。
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物态变化,有哪些?生:熔化、凝固、汽化、液化。
师:很好,那么这些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怎样的呢?生:熔化和汽化吸热,凝固和液化放热。
师:正确。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种新的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
2.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师: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比如,干冰在常温下就可以直接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
生:那凝华呢?师: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而不经过液态。
比如,霜就是水蒸气在低温下直接凝华成固态水。
3.分析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升华过程是吸热的,因为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需要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所以需要吸收热量。
凝华过程是放热的,因为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分子间的引力减弱,所以会释放热量。
4.实例讲解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些实际的例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灯泡里的灯丝为什么会变黑吗?生:是不是因为灯丝升华了?师:对的。
灯泡里的灯丝在高温下会发生升华,升华后的灯丝在冷却时会凝华,附着在灯泡内壁上,时间长了,灯泡就会变黑。
师:还有一个例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冬天室外的玻璃窗上会有霜吗?生:是因为水蒸气凝华成了霜。
师:正确。
冬天室外的温度很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窗,就会凝华成霜。
5.课堂练习(1)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怎样的?(2)请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两种物态变化,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四、课后作业1.复习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其能量变化。
教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8年级学期秋季课题升华和凝华教学内容及设计思路分析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传统设计只有“碘的升华凝华”一个实验,升华和凝华只能通过现象分析分析、推断概念,缺乏真实的实验体验。
但本教学设计突出优势在于以“干冰”作为整节课的突破点,通过观察“干冰”的升华,借助“干冰”快速实现水蒸气的凝华。
并利用“干冰”模拟出窗花的形成过程,展示用“干冰”营造的舞台效果。
通过多个实验,让学生充分观察升华和凝华的物理学现象,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日常,应用相关知识。
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特点,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能够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干冰”升华,利用“干冰”实验水蒸气快速凝华,加深升华和凝华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通过观察模拟窗花的形成过程和利用干冰营造舞台效果,让学生利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紧密相关教法与学法1、教法:本节课以问题→实验→结论→应用为主要学习过程,引导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配以实验法、观察法。
讨论法,体验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讨论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注意到生活中的物体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或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1.3.2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解释升华是指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凝华是指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1.3.3 举例说明: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第二章:理论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
使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2.2 教学内容: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
解释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2.3 教学步骤:2.3.1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升华和凝华。
2.3.2 解释热力学原理:解释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第三章:实验演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升华和凝华的热力学原理。
3.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来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原理的联系。
3.3 教学步骤:3.3.1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3.3.2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3.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与热力学原理的关系。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练习题,巩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4.3 教学步骤:4.3.1 布置练习题:提供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练习题。
4.3.2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3.3 解答疑问:讨论学生练习中的疑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有更全面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升华和凝华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升华和凝华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3、知道蒸发可致冷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水的沸腾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3、液化的方式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3、凝固,要吸热、放热?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一)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③程度:剧烈2、水的沸腾实验: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⑴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⑴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⑴记录表格时间/min温度/⑴⑴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⑴沸点: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⑴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3、沸腾条件: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4、沸腾的特征: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⑴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能区别六种物态变化,能描述六种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条件以及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并能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能设计实验探究水的沸腾过程,能从实验数据和现象归纳科学结论。
复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热学板块物态变化中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请看复习目标二、完成学习目标(25分钟)1.自学指导(15分钟)认真阅读教材P58---P66内容,完成中考突破24页考点3、考点4.2.学生自学3.学生自学检测(1)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剥开冰棒纸后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各是如何形成的?(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有( )A.打开暖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B.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D.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图3-3(3)下面有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各属什么物态变化:①铁水浇成铁杆:;②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③自来水管“出汗”:;④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⑤冰箱中取出冰棒冒“白气” 。
(4)“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水就一定会沸腾起来。
”这种说法对吗?如果不对,那么影响水沸腾的因素有哪些?(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有一层小水珠,但过一会儿又变干了,此过程反映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6)干冰(固态CO2)暴露在常温下时,它会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
这种现象叫。
用干冰在舞台上产生出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7)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4-12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①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的温度计。
例3:[2013・德州] 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3-3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的温度计。
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状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和原因。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状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如冰块融化、水沸腾等。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讨论。
第二章:汽化与液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原因。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通过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的原因。
2.4 教学活动进行汽化和液化的实验演示,如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三章:凝固与升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凝固和升华的概念及其原因。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凝固和升华的现象。
通过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凝固和升华的原因。
3.4 教学活动进行凝固和升华的实验演示,如水的结冰和碘的升华。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四章:生活中的状态变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状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实际运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熔化现象,如冰淇淋的制作。
生活中的凝固现象,如制作果冻。
4.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状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状态变化的实际意义。
4.4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学生分享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一. 教学内容:§1-4 汽化和液化§1-5 升华和凝华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现象:(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增大(减少)液体的表面积,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加快(减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影响液体的蒸发。
生活经验对比实验(3)蒸发过程吸收热量,蒸发致冷。
★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的特征:(一)观察实验现象: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中;三是移去酒精灯之后。
具体观察思考内容:①首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并考虑气泡是怎样形成的?②继续给水加热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③当水沸腾时,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温度计的示数能说明什么?④撤掉酒精灯,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二)沸腾的特点:(1)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2)沸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沸点与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关系: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4)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或两种方法兼用)。
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液体打火机)。
火箭上的液态燃料和氧化剂则是在相当低的温度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获得的。
★★★填表比较蒸发、沸腾的异同★★★3.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4.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
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第一章:教案介绍本章主要介绍教案的主题,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相变过程,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1. 了解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相变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
2. 凝固与升华的概念和原理。
3. 相变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的兴趣。
2. 讲解概念:介绍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的定义和原理。
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相变过程。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解释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相变过程。
3.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相变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第二章:汽化与液化本章主要讲解汽化与液化的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原理,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教学目标:1. 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汽化与液化的过程中热量变化。
3. 了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
2. 汽化与液化的过程中热量变化。
3. 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汽化与液化的兴趣。
2. 讲解概念:介绍汽化与液化的定义和原理。
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汽化与液化的过程。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解释汽化与液化的过程中热量变化。
3. 学生能举例说明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凝固与升华本章主要讲解凝固与升华的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理解它们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物态变化。
2. 使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来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升华和凝华过程。
3. 采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利用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物态变化。
3. 分析特点:分析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特点,让学生掌握它们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4. 实验演示: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验结果,讨论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五、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并说明实验原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吸热和放热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特点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5. 评价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升华和凝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升华和凝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3. 提示学生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节能减排。
《汽化和液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教学用具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观察与实验:观察水的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一)、蒸发物理学上,把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观察与实验:“观察酒精灯的蒸发”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在蒸发时需要加热。
想想议议:讨论为什么从水中出来感觉冷?为什么夏天狗把舌头伸出来?答:蒸发吸热观察与实验“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讨论蒸发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就越快。
(二)、蒸发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观察与实验:“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
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升华和凝华的物理教案章节一:物质的三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态概念。
2. 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水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态。
2. 讲解物质的三态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三种态的特点。
3. 讲解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固态变为液态(熔化)、液态变为气态(蒸发)等。
章节二:升华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升华现象及其特点。
2. 让学生学会用升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升华现象的定义。
2. 升华现象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窗户上的霜、衣柜里的樟脑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升华现象。
2. 讲解升华现象的定义,即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3. 讲解升华现象的特点,如吸热、不经过液态等。
4. 引导学生运用升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如霜的形成、樟脑球的挥发等。
章节三:凝华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凝华现象及其特点。
2. 让学生学会用凝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凝华现象的定义。
2. 凝华现象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窗户上的冰花、空气中的雾等,引导学生思考凝华现象。
2. 讲解凝华现象的定义,即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 讲解凝华现象的特点,如放热、不经过液态等。
4. 引导学生运用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如冰花的形成、雾的产生等。
章节四:升华和凝华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箱除味剂、衣物防虫等,引导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2. 讲解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冰箱除味剂中的活性炭吸附异味、衣物防虫剂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升华和凝华过程挥发等。
典型例题透析:
例1.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9℃,那么利用液态空气来分离这三种气体,是让液态空气自然升高,随温度升高而分离出来的气体的顺序是()
A、氧、氮、氦
B、氧、氦、氮
C、氦、氧、氮
D、氦、氮、氧
例2.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小冰晶
例3.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进入病人口中,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死病菌
B、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到火焰上烤一下
C、这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
D、医生这样做,使水蒸气不会在平面镜上液化,能看清病情
例4.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要及时除去?
例5.实验题,下面是观察水沸腾实验的一些步骤:
A、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B、水的温度升高到90℃左右,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到水沸腾时再继续加热4min
C、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里
D、把适量的温水倒在烧杯里,把烧杯放在铁架台上,把温度计插入水中
E、停止加热,继续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温降到96℃为止
(1)将上述步骤的代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
(2)在实验中看到,对烧杯里水加热后不久,壁和杯底出现___________气泡,这些气泡会脱离杯底上升,随着温度升高,气泡数量逐渐__________。
当水温上升到一定的值时,杯中气泡__________产生,并且在上升过程中__________,到达水面后破裂放出大量水蒸气,这时水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同时发生_________的汽化,这就是__________现象。
巩固练习:
1、根据现象在括号内填写所属的物态变化
①夏天打开水冰棒纸,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
②戴眼镜的人,夏天从室外走进冷气房时,眼镜变得模糊不清()
③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④吃冰棒解热()
⑤深秋晚间“下霜”()
⑥雪的形成()
⑦雾的形成()
⑧寒冷的冬天,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⑨雨的形成()
⑩放在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⑾露的形成()
2、用久了的白炽灯泡,灯丝会变细,这是____________现象;灯泡会变黑,这是____________现象。
3、要使石油液化气在常温下液化,可采用的办法是()
A、增大石油液化气的体积
B、压缩石油液化气体积
C、把石油液化气装在铁筒里
D、把石油液化气装在壁非常厚的钢瓶里
4、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
B、花盆中的潮湿泥土变干
C、夏天,盛冷水的杯子外壁出现小水珠
D、秋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水蒸气一般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壶烧开水时,水煮开后,在壶嘴处就会看到“白气”,这是壶内之水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而形成的。
6、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B、屋顶的瓦片上结了一层霜
C、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D、江面上形成的大雾
7、利用蒸馏的方法从水和酒精混合液中提纯酒精,是因为酒精和水的__________不同,在整个提纯过程中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物态变化。
1、根据现象在括号内填写所属的物态变化
①夏天打开水冰棒纸,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
②戴眼镜的人,夏天从室外走进冷气房时,眼镜变得模糊不清()
③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④吃冰棒解热()
⑤深秋晚间“下霜”()
⑥雪的形成()
⑦雾的形成()
⑧寒冷的冬天,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⑨雨的形成()
⑩放在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⑾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