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海上货物运输中船舶不适航所致货损责任应由承运人承担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某面粉有限公司诉某远洋航运公司因船舶原因而致货物损失赔偿纠纷案一浅析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的基本义务及船舶不适航所致货损的责任承担案情介绍1989年1月11日,原告某面粉有限公司在法国购买了5000吨小麦,价值116万美元,交由莱远洋运输公司经营的“宏远”轮举运。
该轮2月12日在法国比萨尔港装载原告的小麦,分别装于第一、三舱。
开船前,船长收到一份远洋建议书,提及在宏远轮预定的航线附近很可能会遇到恶劣气候。
2月12日至3月8日,该轮在预定航线上遇到了大风浪,风力7至11级。
3月9日驶出风浪区,11日驶抵中国天津港。
经有关船检、商检部门对“宏远轮的货舱及货物进行检验证实:该轮货舱舱盖严重锈蚀并有裂缝,舱盖板水密橡胶衬垫老化。
损坏、脱开、变质,通风筒下的货物水湿、发霉、变热、变质。
因此原告对被告向某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小麦价款损失,利息损失及其他损失共计200余万美元。
被告辩称自己在开船前和开船时已克尽职责,装货前对船舱盖板进行了水密试验,所有货舱及舱盖板上的橡胶衬垫处于水密柔软状态,只是由于“宏远”轮在航程中,连续遇到大风暴,海水入舱造成货损,所以拒绝承担因海上灾难而引起的一切损失。
【审讯及结果】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宏远”轮不适航是造成货损的根本原因。
根据有关船检局和商检局的检验报告证实:造成“宏远”轮第一、三舱货损的原因是“由于货舱舱盖水密封橡胶衬垫老化、变质、脱开,不水密和通风孔破损,导致大量海水渗入舱内,造成小麦水湿变质。
可见,“宏远”轮不适航是造成货损的根本原因。
被告在开船前和开船当时并没有恪尽职责使“宏远”轮适航。
“宏远严轮因货舱舱盖严重锈蚀并有裂缝,舱盖板水密胶条老化,脱开、变质以及通风也不水密,导致船舶不适航。
这些损坏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不是潜在的缺陷。
承运人只要克尽职责,按照习惯做法进行检查,是应该在开船前发现上述明显缺陷的,并应当进行适当的维修保养。
被告辩称货物损失的原因是由于“宏远”轮遇到不可抗力造成,承运人已经克尽职责,此理由显然不能成立。
【例 1】某货轮在某港装货后,航行途中不慎发生触礁事故,船舶搁浅,不能继续航行。
事后船方反复开倒车,导致船底划破海水渗入船内,造成船货部份损失。
之后,船长将船拖至就近港口的船坞修理。
先后花了 10 天,共支出修理费 5000 美元,增加各项开支(包括员工工资)共 3000 美元。
次日,又遇恶气候,使船上装载的某货主的部份货物受损,试从货运保险义务方面分析,以上损失各属于什么性质的损失?在投保了安全险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就哪些损失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要求?为什么?分析:1. 船底划破,导致海水渗入货仓,造成的船货的部份损失,以及遇到恶天气,导致的某货主的部份损失属于单独海损;因修理船只花费的修理费和各项费用开支属于共同海损。
2. 根据 1981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对安全险的规定:对在运输工具已经发生了搁浅、触礁、沉没、焚毁等意外事故的情况下,货物在此先后又在海上遭受恶气候、雷电、海啸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部分损失,保险公司赋予赔偿。
3. 本案例中,被保险人有权就上述所有损失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的要求。
【例 2】某货从天津新港驶往新加坡,在航行中航船货物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安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火遂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于是船长决定雇用拖轮,将货船拖回新港修理,检修后,重新驶往新加坡。
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有:①1000 货物被烧毁;②600 箱货由于灌水灭火受到损失;③主机和部份甲板被烧坏;④拖船费用;⑤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的工资。
从上述情况和各项损失的性质来看,哪些属单独海损,哪些属共同海损,为什么?分析:1. 以上各项损失,属于单独海损的有①③;属于共同海损的有②④⑤。
2. 本案例涉及海上损失中部份损失的问题,部份损失分两种,一种是单独海损,一种是共同海损。
所谓单独海损,指损失仅属于特定方面特定利益方,并不涉及其他货主和船方。
货物运输中的损失赔偿责任在国际贸易和物流领域中,货物运输中的损失和损害是一项常见的问题。
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失时,货主和运输方之间的损害赔偿责任成为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不同情况下的运输损失赔偿责任,并根据相应的国际贸易法规提出解决方案。
一、承运人责任在货物运输中,承运人是指提供货物运输服务的相关组织或个人。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货物运输法规,承运人对货物的损失负有一定的责任。
具体责任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不同运输方式和国际贸易条款的适用情况。
1.1 海洋运输在海洋运输中,国际海事法公约(Hague Rules)和海牙-维斯比公约(Hague-Visby Rules)规定了承运人的责任。
根据公约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损失负有一定的责任。
然而,承运人可通过事先声明和限制条款来减轻自己的责任。
因此,货主在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了解承运人的责任和权益。
1.2 铁路运输在铁路运输中,国际铁路运输货物合同(CIM合同)规定了承运人的责任。
根据CIM合同,承运人对货物的损失负有一定的责任,除非能证明损失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货主本身的过错造成的。
此外,承运人的赔偿责任还取决于实际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或过失。
1.3 道路运输在道路运输中,国际公路货物运输合同(CMR合同)规定了承运人的责任。
根据CMR合同,承运人对货物的损失负有一定的责任,除非能证明损失是由于不可抗力、货主过失或第三方的行为造成的。
承运人应确保货物安全运输,并根据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赔偿。
二、货主责任除了承运人的责任外,货主在货物运输中也有一定的责任。
货主应合理包装、贴上正确的标签,并提供准确的货物描述和运输要求。
如果货主未能履行这些责任,导致货物损失或损坏,可能会减轻承运人的责任。
三、损失赔偿的处理方式当货物发生损失时,货主和承运人可通过协商、仲裁或司法程序来解决损失赔偿问题。
以下是处理方式的几种常见情况:3.1 协商解决货主和承运人可以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赔偿问题。
共同海损纠纷简单案例共同海损纠纷是指在海上运输中,由于海难等原因导致货物损失或损坏,船舶、货主、承运人等多方之间发生的纠纷。
下面列举了10个共同海损纠纷的简单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1. 船舶碰撞事故:一艘货船在海上与另一艘船碰撞,导致货物损坏。
船舶所有人向承运人提出索赔,要求赔偿货物价值。
2. 天灾造成的海损:一艘船在海上遭遇飓风或海啸,导致货物受潮或溺毁。
货主向船舶所有人要求赔偿损失。
3. 货物包装不当:由于货物包装不当,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发生货物破损。
货主向承运人提出索赔,要求赔偿货物价值。
4. 船舶火灾:船舶起火导致货物被烧毁或受损。
货主向船舶所有人提出索赔,要求赔偿损失。
5. 船舶沉没:船只沉没导致货物全部或部分损失。
货主向船舶所有人和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赔偿损失。
6. 渗漏或泄露: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渗漏或泄露,导致其他货物受到污染或损坏。
货主向承运人提出索赔,要求赔偿损失。
7. 船舶意外维修: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发生故障,需要紧急维修。
货主向船舶所有人提出索赔,要求赔偿由于延误而产生的损失。
8. 船舶抛锚:船舶在航行过程中抛锚,导致货物延误或受损。
货主向船舶所有人提出索赔,要求赔偿由于延误或损失而产生的损失。
9. 港口设备故障:在港口装卸货物时,设备故障导致货物损坏。
货主向港口经营者提出索赔,要求赔偿损失。
10. 船舶舱口未关闭:船舶在航行过程中,舱口未关闭导致海水进入船舱,货物受潮或损坏。
货主向船舶所有人提出索赔,要求赔偿损失。
以上是共同海损纠纷的一些简单案例,涵盖了在海上运输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
在这些案例中,货主、船舶所有人和承运人等各方之间需要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并确定责任和赔偿金额。
共同海损纠纷的处理需要考虑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公约的规定,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在航运领域中,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概念。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讨论,并讨论其背后的原则和应用。
一、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是指船舶承运人在航运过程中对货物损失或船舶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所承担的责任进行限制的法律规定。
这种限制通常是通过船舶租船合同或提单上的特别条款来实施的。
1. 国际公约的基础在国际航运中,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的主要框架是由各种国际公约所规定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通称为“海牙规则”)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规(通称为“海洋规则”)。
海牙规则和海洋规则规定了承运人对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或破损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限额。
根据这些规则,承运人对于货物的损失或破损通常只承担货物价值的一定比例,比如基准是货物价值的2倍。
2. 局限和例外尽管承运人赔偿责任一般受到限制,但有一些例外情况可以使承运人无法享受责任限制。
例如,如果损失或事故是由承运人的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造成的,承运人将不能享受责任限制。
此外,如果承运人无法提供运单或货物的真实价值,或者承运人事先没有通知货主货物的价值声明,那么承运人也不能享受责任限制。
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指海上船舶事故中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所承担的赔偿责任进行限制的法律规定。
这种限制是通过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来实施的。
1. 国际公约的基础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是为了保护船东和船舶运营者的利益,并在事故发生后为他们提供一种限制赔偿责任的方式。
该公约规定了船东的赔偿责任限制,包括对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限制。
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国际公约是《国际海上油污损害责任和赔偿公约》,它规定了在船舶油污损害事故中船东的责任限制。
根据该公约,船东的责任限制通常是根据船舶的总吨位计算的。
2. 例外和限制与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类似,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也有一些例外和限制条件。
海牙规则及其关于承运人义务的规定[案例分析]“仙人”轮货损纠纷案提要:这是一宗因船舶沉没、货物全损,货物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对承运人提起的货物灭失索赔案。
货物保险人认为船舶沉没的原因是船舶不适航,承运人则认为船舶沉没是因为遭遇海上危险。
海事法院认定船舶沉没是一起不能合理预见、不能避免、不可克服的原因不明的意外事故,判决承运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二审法院则认定事故是船舶不适航所致,判决承运人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的焦点问题是事故原因的认定和承运人责任的界定,包括对船舶是否适航的事实认定及相关的举证责任,对船舶是否遭遇海上灾难、危险或意外事故的事实认定及相关的举证责任。
[案情]原告: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民安保险公司)被告:永航船务(圣·文森特)有限公司( EVERSALL SHIPPING( ST. VINCENT) LIMITED)。
(以下简称永航船务公司)被告:营口海运总公司。
(以下简称营口海运公司)1993年3月16日,营口海运公司作为永航船务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与辽宁外运船务出口公司签订租船合同,将“仙人”轮租给辽宁外运船务出口公司,从日本衣浦和丰桥两港装载废旧电机、钢材运往中国宁波。
“仙人”轮在衣浦港(KINUURA)装货1656吨,配载于一舱底舱545吨、二舱底舱400 吨、三舱底舱400吨、四舱底舱311吨。
在丰桥港 (TOYOHASHI) 装货987.43吨,配载于二舱二层舱300吨、三舱二层舱287.43吨、四舱二层舱400吨。
两港装货共2643.4吨。
21日,该批废旧电机、钢材的所有人香港煌天投资有限公司(SKY RESOURCES INVESTMENT LTD. ) 向民安保险公司投保货物运输险,保险金额689,608.26美元。
22日,辽宁外运船务出口公司签发了一式三份已装船提单,提单格式为中国外运 ( SINOTRANS )直运或转船提单,提单记载发货人香港煌天投资有限公司,船名“仙人”轮 ( XIAN REN ),无承运人名称记载。
海商法案例分析海商法是指规范海上商业活动的法律规范,它涉及到海上运输、海上保险、海商合同等各个方面。
海商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对于海上商业活动的规范和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海商法的适用案例也屡见不鲜。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些海商法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海商法的具体适用情况。
案例一,货物丢失的赔偿责任。
某公司委托船运输一批货物,但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海难,导致货物全部损毁。
根据海商法的相关规定,承运人对货物的运输负有保障责任,应当对货物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货物的损失属于承运人的责任范围,因此承运人应当依法对货物的损失进行赔偿。
案例二,海上碰撞事故的责任认定。
两艘货船在海上发生碰撞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和货物损失。
根据海商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海上碰撞事故的责任认定,需要综合考虑船舶的航行行为、航道情况、船舶的技术状况等多种因素。
在这个案例中,需要对碰撞事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鉴定,以确定责任的归属,并对受损方进行赔偿。
案例三,海上保险的理赔问题。
一艘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导致船体受损和货物损失。
船东向保险公司提出了保险理赔申请。
根据海商法的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对船体和货物的损失进行理赔。
在这个案例中,保险公司需要对船舶和货物的损失进行核实和评估,然后依法进行理赔,保障船东的合法权益。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海商法在海上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遵守海商法的相关规定,合理维护自身权益,也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海商纠纷,保障海上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
因此,对于从事海上商业活动的相关主体来说,了解和遵守海商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促进海上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
总之,海商法对于海上商业活动的规范和保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海商法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商法的具体适用情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促进海上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
共同海损案例分析共同海损(General average)是指在海上船舶运输过程中,为了防止船舶和货物遭受重大损害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当船舶遇到灾难或危险情况时,船长有权决定采取救助措施,如投放货物、改变航向等,这些措施虽然可能导致部分货物受损或丢失,但却能保护整个船舶和其余货物的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船舶所有人、货物所有人以及保险公司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担损失,这就是共同海损。
案例一:船舶在航行过程中遭遇燃料泄漏的危险情况,船长决定将一部分货物投放入海中以减轻船舶重量。
投放货物虽然保护了船舶的安全,但也导致货物损失。
根据国际海商法,共同海损是以保护船舶整体利益为基础的,因此船舶所有人、货物所有人以及保险公司应共同分担损失。
在这个案例中,船舶所有人、货物所有人和保险公司需要进行损失比例的分配。
一般情况下,损失的分摊比例是根据受到保护的财产价值来确定的。
如果投放货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船舶,那么船舶所有人应该承担较大比例的损失。
而货物所有人则需要根据其货物价值来分担损失。
保险公司也需要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例二:船舶在航行过程中遇到海盗袭击,船长决定改变航向逃离海盗。
过程中一些货物受损或丢失。
在这种情况下,船舶所有人、货物所有人以及保险公司可以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来分摊损失。
根据公约的规定,船舶所有人应承担救助费用和其他直接损失的一部分,货物所有人也需要承担相应比例的损失。
在这个案例中,船舶所有人应该承担由于改变航向而导致的额外费用和船舶本身的损失。
货物所有人则需要按照其货物价值来分摊损失。
保险公司也需要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共同海损是在船舶遭遇灾难或危险情况时,为了保护船舶整体利益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共同海损的分摊原则是以保护船舶整体利益为基础,并根据受到保护的财产价值来确定损失的分摊比例。
船舶所有人、货物所有人以及保险公司需要按照国际公约和保险合同的规定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经典案例:海上货物运输中船舶不适航所致货损责任应由承运人承担1月10日,原告某面粉有限公司在英国购买了6000吨小麦,价值120万美元。
交由某远洋运输公司经营的“远帆”轮承运。
该轮2月11日在英国伦敦港装载原告的小麦,分别装于第二、三舱。
开船前,船长收到一份远洋建议书,提及在“远帆”轮预定的航线附近很可能会遇到恶劣气候。
2月11日至3月7日,该轮在预定航线上遇到了大风浪,风力8至11级。
3月8日驶出风浪区,10日驶抵中国天津港。
经有关船检、商检部门对“远帆”轮的货舱及货物进行检验证实:该轮货舱盖严重锈蚀并有裂缝,舱盖板水密橡胶衬垫老化、损坏、脱开、变质通风筒下的货物水湿、发霉,变热,变质。
因此,原告对被告向某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小麦价款损失、利息损失及其他损失共计250余万美元。
被告辩称自己在开船前和开船时已克尽职责,装货前对船舱盖板进行了水密试验,所布货舱及舱盖板上的橡胶衬垫处于水密柔软状态,只是由于“远帆”轮在航程中,连续遇到大风暴,海水人舱造成货损,所以拒绝承担因海上灾难而引起的一切损失。
[问题]1.本案中航运有限公司有哪些义务?2.本案中航运有限公司应否负赔偿责任?[分析]在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义务:1.谨慎处理,使船舶在开航当时适航、适货而且配以合格船员、供应品和燃料;2.谨慎而妥善地管好货物,包括装船、积载、运送、保管、卸载等;3.及时开航、按规定航线行驶,不得无故绕航,尽速在协议航期内到达。
关于救助海上人命财产或其他合理的绕航是允许的,承运人对合理绕航引起的损失是可以免除责任的;4.按托运人要求签收提单,并在到达港向提单指定的收货人凭提单交付货物;5.对于货物的灭失和损坏的赔偿责任,以及由于船舶未在约定受载期内到港因而给承租人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航运有限公司作为货物的承运人,也应负有上述几项义务,而在本案中,航运有限公司没有尽到保持船舶适航这一基本义务。
论海上货物运输迟延交付六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在海上货物运输中出现的延迟交付的认定以及责任赔偿,关系到赔偿责任的划分,关系到被保险人的索赔问题。
在明确迟延交付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际公约以及我国《海商法》中关于迟延交付责任的认定依据,最后提出国际货物运输中六方当事人的关系迟延交付损失赔偿责任的认定。
在发生迟延交付时,被保险人可以根据国际公约和我国《海商法》,进行索赔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标签:迟延交付;责任赔偿;六方关系1 研究现状关于海上货物运输中出现的迟延交付问题,国际公约及我国《海商法》都有相关的规定,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内外学者对迟延交付的概念及责任划分也有一定的研究。
但是,很多研究都是基于法律方面的,对于实务中具体操作的分析研究成果较少。
回顾国内的理论研究,侯淑(1999)论卖方的迟延交付与承运人的迟延交付,明确区分了两种迟延交付的定义及责任;徐欣(2002)论迟延交付的概念,明确了迟延交付的概念;高伟(1994)论承运人的延迟损失赔偿责任,说明了迟延损失赔偿责任的原则以及迟延损失责任的认定。
但是这些文章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于延迟交付责任的认定方面,没有明确提出六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2 迟延交付的定义2.1 卖方迟延交付卖方迟延交货,是指卖方没有严格按合同所规定的时间完成交货义务,而且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后的一段时间完成交货义务。
对买卖双方违约适用的买卖合同法、公约,如果合同中规定了惯例,则惯例优先。
由于在国际贸易中采用的术语不同,交货地点的不同,卖方迟延交付分为两种情况:装运港迟延交付和目的港迟延交付。
装运港迟延交付是指在装运港交货的FOB、CFR及CIF三种贸易术语下,卖方没有在合同规定的交货时间或合理时间内把货物交给承运人。
目的港的迟延交付则是指在目的港交货的DES、DEQ两种贸易术语下,卖方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或合理的时间将货物交给买方。
2.2 承运人迟延交付迟延交付通常是指,承运人未能在约定的期间内或应该到达的期间内将货物交付给收货人。
海商法案例简介海商法是指适用于国际海上贸易和海商活动的法律规范。
下面将介绍一个经典的海商法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海商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案例背景中国A公司与美国B公司签订了一份海上运输合同,合同规定A公司需将特定货物从中国运送至美国。
根据合同,A公司选择了一艘中国籍船舶,并委托C货运公司作为承运人。
然而,在运输途中,由于海雾天气,船舶与其他船只发生碰撞,导致船舶严重受损并搁浅。
货物因此未能按时送达美国B公司。
法律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承运人的责任:根据海商法规定,承运人对货物的运输负有合理关注和保障的责任。
承运人在运输中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以及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措施来防止碰撞事故的发生,将是一个关键考量点。
2.寻找过错方:碰撞事件的发生导致船舶损坏,寻找过错方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其他船只的过错被证实,那么其拥有者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3.航海与保险法的适用:碰撞事件发生后,船舶无法继续行驶,货物也未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这时需要考虑航海法和保险法的适用问题,包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并对损失进行赔偿。
法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首先需要确定承运人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是否采取了合理措施来防止碰撞事故的发生。
根据海商法,承运人应该在运输中采取合理的防碰撞措施,比如保持船舶良好的导航设备和良好的技术操作,以及及时调整航向避免与其他船只发生碰撞。
如果承运人未能尽到注意义务,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其次,需要调查和找出碰撞事件的过错方。
如果其他船只的过错被证实,那么其拥有者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碰撞事故的责任分配将根据相关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最后,需要考虑航海法和保险法的适用。
根据航海法,当船舶严重受损无法继续行驶时,可以解除合同。
但是,是否需要承运人承担赔偿责任将取决于合同中的具体约定。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可以通过责任保险或运输保险来保障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意外损失。
海商法案例分析
海商法是指规定国际海事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海运合同、船舶经营、船舶抵押等方面的规定。
以下是一起海商法案例分析。
某公司与另一国的商家签订了一份海运合同,约定由某公司运送一批货物到目的地。
然而,在货物运送途中,由于船舶遭遇到一次海难,货物被全部毁坏。
商家要求某公司赔偿货物的损失。
根据海商法的相关规定,海难是指在海上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导致船舶、货物或船上人员损失的意外事件。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运输条约》的规定,运输人对于货物损坏或灭失的责任是有限的,即依照货物每公斤的价值确定赔偿金额。
在这个案例中,某公司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根据海商法的规定,某公司应当根据货物每公斤的价值来确定赔偿金额。
如果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总价值为100万元,总重量为10吨,那么每公斤的价值为10万元。
如果货物损坏的总重量为1吨,那么损坏货物的赔偿金额应为100万元。
同时,根据海商法的相关规定,运输人应当证明对货物的合理、妥善保管,才能免除或减轻赔偿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某公司应当证明对货物的合理、妥善保管,遇到海难是不可抗力,无法避免的。
只有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货物才会损坏,某公司才能免除或减轻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根据海商法的相关规定,某公司应当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赔偿金额应根据货物每公斤的价值来确定,并且某公司应证明对货物的合理、妥善保管,才能免除或减轻赔偿责任。
最终,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做出判决。
海商法案例共同海损的构成要件1、必须是在海上航程中发生的。
2、海上危险必须是真实的,共同的。
3、共同海损的措施必须是有意的、合理的和有效的。
4、共同海损的损失必须是特殊的、直接的和异常的。
案例一:船舶货舱中装载有松脂,途中松脂溶解,并从船舶排气管的破洞处冒出大量白烟,船长误认为船舱中起火,于是下令向舱中贯入蒸汽以灭火,结果导致货物湿损。
问:船长采取措施所造成的货物损失,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为什么?答:实际并无危险,但船长误认为有危险,共同海损不成立案例二:TheWordworth轮在航行中首尖舱进水,船长误以为是水线之下船底的一个破洞所致,于是下令打开水闸,以便排干首尖舱中的水,进行补洞。
但在排水过程中,损坏了部分货物。
及至首尖舱中的水减少后,经过检查方知,水是从左舷水管的破损处漏入的,本来无需打开水闸也能修理。
问:对于该货物损失是否应列入共同海损,为什么?法院判决认为:虽然船长主观认识之危险与客观存在之危险不相一致,但危险确实存在,因此而采取的措施,仍是为共同安全而作出的,所以,产生的损失仍应作为共同海损进行分摊。
案例三:Maki轮在法国波尔多港装货时前桅断裂,损及船舶,为了保证安全出海航行,在开航前进行了必要的修理,发生了修理费、检验费、船员工资、伙食费、燃料消耗以及货物的装卸费、港口费等。
该轮修理完毕后驶往英国卡的夫港,但在航行途中推进器被海底残损物缠住,不得不改驶法国瑟堡港修理,又发生了同样的费用。
租船合同和船舶保险单均订明共同海损按《1924年约克-安特卫普规则》理算。
船舶保险人对于两次事故中产生的修理费及船舶检验费均同意作为单独海损予以赔偿。
但船东与船舶保险人对于在港口发生的其他费用应否认作共同海损产生争议。
对于在瑟堡港所产生的费用,船舶保险人认为,由于从船舶被海底残损物缠住直至船舶抵达瑟堡港期间,船舶从未面临任何紧迫的危险,因此,改驶瑟堡港不是共同海损行为,而产生的费用不能认作共同海损。
天津海事法院发布海事审判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天津海事法院•【公布日期】2020.04.29•【分类】新闻发布会正文天津海事法院发布海事审判典型案例(2020年4月29日)壹、陈某某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淳支公司等通海水域保险合同纠纷案基本案情陈某某为其所有的“宁高鹏3368”轮向人保高淳支公司投保沿海内河船舶一切险,人保南京分公司签发保险单。
该保险条款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由于船舶不适航、不适拖(包括船舶技术状态、配员、装载等,拖船的拖带行为引起的被拖船舶的损失、责任和费用,非拖轮的拖带行为所引起的一切损失、责任和费用)所造成的损失、责任及费用,保险人不负有赔偿责任。
2016年3月13日,“宁高鹏3368”轮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触碰事故,事发时在船船员三人均无适任证书。
岳阳海事局认定该轮当班驾驶员未持有《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证书》,违规驾驶船舶、操作不当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该轮对上述事故负全部责任。
陈某某就事故损失向人保高淳支公司提出保险理赔。
人保南京分公司认为,船员操作不当是导致发生触碰的直接原因,且船员没有适任证书、船舶未达最低配员标准,船舶不适航属于除外责任,故有权拒绝赔偿。
裁判结果天津海事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原告提起上诉,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典型意义长期以来,很多从事内河货物运输的企业、个人为降低经营成本,雇佣不持有适任证书的船员或不按最低配员标准配备船员,给内河航行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损害了内河航运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016年,最高法院出台《关于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提出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展开有序良性竞争,指引港口、航运、造船企业切实增强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为平安黄金水道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支撑。
该案依法认定涉案船舶未配备持有适任证书的船员属于船舶不适航,在船舶不适航与保险事故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依照保险条款免除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对于强化内河航行安全意识,促进内河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国际货运代理经典案件:因船舶存在设计上的潜在缺陷导致货物灭生的赔偿原告(上诉人):绍兴县金斯顿针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斯顿公司)。
被告(被上诉人):商船三井株式会社(Mitsui O.S.K.Lines,Ltd. 以下简称商船三井会社)。
2013年6月,金斯顿公司将一批货物委托商船三井会社自宁波港出运至沙特吉达港。
商船三井会社作为承运人于同年6月1日签发提单。
同月17日,运输船舶“MOL COMFORT”轮在印度洋海域船体中部断裂沉没,船上货物全部灭失。
金斯顿公司持有全套正本提单,认为商船三井会社应对货损承担全部责任,故诉至宁波海事法院。
另查明,商船三井会社对“MOL COMFORT”轮进行日常保养检修,并委托船级社进行日常检验,均未发现涉案船舶存在设计上的潜在缺陷。
事故发生后,日本船级社和国土交通部组织了大量专家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论证。
2014年9月,日本船级社出具调查报告,认为事故当时总纵弯矩的载荷确实可能超过船体梁极限强度,事故船的安全余量与其他船舶存在显著差异,产生屈曲破坏的可能性差异。
2015年3月,日本国土交通部出具调查报告,作出如下调查结果:可以推断的是事故船的船体断裂始自船底外板,对事故船的姊妹船(与事故船设计相同的大型集装箱船)进行的安全检查中发现船底外板存在屈曲变形;通过模拟发现,事故船在事故发生时确有船体断裂的可能性,在姊妹船的船底外板检测到的屈曲变形可通过施加比船体结构强度略低的载荷实现,且变形幅度可通过反复施加载荷而变大;日本船级社中的其他不同于事故船设计的大型集装箱船,安全检查并未发现类似的船底外板变形,同时将它们和事故船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具有更加充足的结构余量。
专家证人在庭审中强调了涉案船舶(包括其姊妹船)设计体系中安全余量不足,该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导致船舶外板变形、断裂,且为船员的日常检查所无法发现。
【案例索引】一审:宁波海事法院(2014)甬海法商初字第730号(2016年5月25日)二审: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2016)浙民终480号(2016年10月21日)【裁判结果】宁波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承运船舶存在经谨慎处理仍未发现的潜在缺陷,且该缺陷引起船舶断裂导致船舶沉没、货物灭失,承运人依法不负赔偿责任,因此商船三井会社的抗辩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予以采信,金斯顿公司要求商船三井会社赔偿货物损失的主张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于2016年5月25日作出(2014)甬海法商初字第730号民事判决,驳回金斯顿公司的诉讼请求。
海⽛规则⼤家下午好,我们这⼀组与⼤家⼀起分享和探讨的题⽬是:《⿅特丹规则》下承运⼈责任制度与现有国际公约、我国法律的⽐较。
⾸先,我先介绍⼀下这⼏⼤规则制定的背景。
《海⽛规则》⽆论是对承运⼈义务的规定,还是免责事项,索赔诉讼,责任限制,均是体现着承运⽅的利益。
⽽对货主的保护则相对较少。
这也是船货双⽅⼒量不均衡的体现。
《维斯⽐规则》是对海⽛规则的继承和补充,依然偏重保护承运⼈利益。
由于《维斯⽐规则》对《海⽛规则》的修改很不彻底,⼴⼤发展中国家希望另订⽴更理想的国际海上运输法。
1978年3⽉由UNCITRAL在汉堡正式通过了《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简称为《汉堡规则》。
它是发展中国家在航运领域中争取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所获得的成果,但是汉堡规则施⾏的并不成功,世界重要的航运⼤国⼏乎没有加⼊。
此后,随着A. 货物运输集装箱化,尤其是多式联运的发展。
B. 海⽛维斯⽐规则调整范围狭窄,只适⽤于提单或类似的物权凭证;⽽且承运⼈责任期间也⽐较短C. 海⽛维斯⽐规则中某些除外责任过于偏向承运⼈,D. (汉堡规则矫枉过正的失败)汉堡规则彻底颠覆海⽛维斯⽐规则的责任体系,采取过错推定责任,⼀旦发⽣货物灭失或者损坏,就推定承运⼈应该负责,除⾮承运⼈⾃⼰能够证明已经尽到⼀切合理措施避免损失发⽣。
由UNCITRAL制定的⿅特丹规则,于2009年9⽉23⽇在荷兰⿅特丹应运⽽⽣。
中国海商法第四章较多参考了海⽛维斯⽐规则,但是中国海商法和⿅特丹规则在整体上都没有明显地偏向船货任何⼀⽅。
下⾯我简单的介绍⼀下《⿅特丹规则》下承运⼈责任制度与现有国际公约、我国法律的⽐较。
我们组是基于四个⾓度来分析的:责任期间,责任基础(归责原则+举证责任),责任限额,延迟交付。
⼀.责任期间海⽛/维斯⽐——货物装上船时起⾄写下穿时⽌,俗称“钩到钩”汉堡规则——在装货港、运输途中以及在卸货港、货物处于承运⼈掌管下的全部时间,俗称“港到港”⿅特丹规则——⾃承运⼈接受货物时起到交付货物时⽌的整个期间,俗称“门到门”CMC——对集装箱货物,采⽤“港到港”,对⾮集装箱货物,采⽤“钩到钩”,对于多式联运货物,其责任期间为⾃承运⼈接受货物时起到交付货物时⽌的整个期间。
【案例3-2】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货损追偿纠纷案原告:振兴船舶株式会社被告:立荣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被告:立荣香港有限公司案情2000年9月20日,案外人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榕公司”)和福建省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福建土畜产公司”)分别与日本KI FRESH ACCESS.INC.(以下简称“KI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书,约定KI公司向两公司购买新鲜香菇。
货物在装箱时,高榕公司603纸箱的鲜香菇和福建土畜产公司726纸箱的鲜香菇,被装入一个冷藏集装箱内。
原告振兴船舶株式会社以自己的名义为上述货物签发了两套提单,载明托运人分别为高榕公司和福建土畜产公司,收货人均为KI公司。
此后,原告又与被告立荣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荣香港公司”)联系实际运输事宜,由被告立荣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荣公司”)实际承运了涉案货物。
原告向立荣公司在日本大阪的代理人支付了运费。
货物运抵日本后,日本海事鉴定协会应KI公司的请求、新日本鉴定协会应立荣公司的请求,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间分别对货物作了检验。
之后,KI公司委托案外人东洋码头株式会社对货物进行分拣,部分出售,部分作废弃物处理。
12月25日,KI公司向原告出具了“收据及权益转让书”,载明其已收到原告对货损的赔付款。
根据日本海事鉴定协会的检验报告(该检验报告在案件审理中为法院所认定),由于冷藏集装箱在运输途中发生故障致箱内温度升高,而冷藏集装箱内的温度升高正是货损的原因。
该货损发生在承运人的责任期间,也在实际承运人立荣公司控制货物的期间内。
关于涉案货物的价值,在庭审中,原告提供了高榕公司和福建土畜产公司分别出具的发票,显示货物价格为每公斤3.75美元和每公斤3.72美元;二被告则提供了高榕公司和福建土畜产公司分别出具的另一套发票,显示货物价格为每公斤1.88美元和每公斤1.78美元。
双方当事人均无法否定对方证据及其所示内容的真实性。
裁判上海海事法院一审认为:(1)涉案货损发生在承运人振兴船舶株式会社的责任期间,也在实际承运人立荣公司控制货物的期间内,所以被告立荣公司同样负有赔偿责任。
经典案例:海上货物运输中船舶不适航所致货损责任应由承运人承担1月10日,原告某面粉有限公司在英国购买了6000吨小麦,价值120万美元。
交由某远洋运输公司经营的“远帆”轮承运。
该轮2月11日在英国伦敦港装载原告的小麦,分别装于第二、三舱。
开船前,船长收到一份远洋建议书,提及在“远帆”轮预定的航线附近很可能会遇到恶劣气候。
2月11日至3月7日,该轮在预定航线上遇到了大风浪,风力8至11级。
3月8日驶出风浪区,10日驶抵中国天津港。
经有关船检、商检部门对“远帆”轮的货舱及货物进行检验证实:该轮货舱盖严重锈蚀并有裂缝,舱盖板水密橡胶衬垫老化、损坏、脱开、变质通风筒下的货物水湿、发霉,变热,变质。
因此,原告对被告向某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小麦价款损失、利息损失及其他损失共计250余万美元。
被告辩称自己在开船前和开船时已克尽职责,装货前对船舱盖板进行了水密试验,所布货舱及舱盖板上的橡胶衬垫处于水密柔软状态,只是由于“远帆”轮在航程中,连续遇到大风暴,海水人舱造成货损,所以拒绝承担因海上灾难而引起的一切损失。
[问题]
1.本案中航运有限公司有哪些义务?
2.本案中航运有限公司应否负赔偿责任?
[分析]
在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义务:1.谨慎处理,使船舶在开航当时适航、适货而且配以合格船员、供应品和燃料;2.谨慎而妥善地管好货物,包括装船、积载、运送、保管、卸载等;3.及时开航、按规定航线行驶,不得无故绕航,尽速在协议航期内到达。
关于救助海上人命财产或其他合理的绕航是允许的,承运人对合理绕航引起的损失是可以免除责任的;4.按托运人要求签收提单,并在到达港向提单指定的收货人凭提单交付货物;5.对于货物的灭失和损坏的赔偿责任,以及由于船舶未在约定受载期内到港因而给承租人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航运有限公司作为货物的承运人,也应负有上述几项义务,而在本案中,航运有限公司没有尽到保持船舶适航这一基本义务。
关于承运人必须保持船舶适航,我国《海商法》第47条规定:“承运人在船舶开航前和开航当时,应当谨慎出力,使船舶处于适航状态,妥善装备船员装备船舶和配备供应品,并使货舱、冷藏舱、冷气舱和其他装载处于所适于并能安全收受、载运和保管货物。
”由于船舶不适航所致货物受损,承运人应负赔偿责任,但是如果是由于船舶的潜在缺陷所致货损,承运人是不承担责任的。
我国《海商法》第51条规定:“在责任期间货物发生的丢失或损坏是由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承运人不负赔偿责任:……
[11]经谨慎处理仍未发现的船舶潜在缺陷……”对这条法律规定必须作全面正确的理解:1.
承运人经谨慎处理,克尽职责。
2.货物损失须是由于船舶的潜在缺陷所引起。
“潜在缺陷”是由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常规的合理的检查无法发现的缺陷。
3.承托人须负举证责任。
本案中,被告航运有限公司没有克尽职责保持船舶处于适航状态。
因为船舶舱盖密封橡胶老化、变质、胀开、不水密和通风孔破损,导致大量海水流入舱内造成货损。
这种货舱的表面缺陷是凭正常人的一般性注意即可发现的。
而且航运有限公司在开航前还收到一份“远航建议书”,进一步提醒该公司注意有关方面的问题,而该公司没有克尽职责,没有发现明显的、显而易见的缺陷,并且对航行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也未作出任何准备措施。
所以航运有限公司应承担由于船物不适航所造成的货损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