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花妙笔绘美景 作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妙笔生花教案教案名称:妙笔生花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描述事物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技巧。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卡片。
2.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供学生观察和描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给学生观察,并请学生用简洁生动的词语描绘出物品的特点和形象。
第二步:语言技巧讲解(10分钟)教师介绍和讲解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的使用方法,如“如脱胎换骨”、“美不胜收”等。
通过例子说明这些形容词的用法和功效,并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一些高效的描述技巧。
第三步:合作实践(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图片或实物,要求学生团队合作,用所学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出物品的形象,并用词卡片组成一篇完整的描写。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
第四步:个人实践(15分钟)学生们自行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或场景,用所学的技巧来描写,并写成一篇短文。
鼓励学生想象力发挥得更加自由,可以使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分享和点评。
教师也可以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描写事物。
第六步: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语言技巧,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日常写作中,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教学扩展:教师可以将上述教学内容延伸到诗歌创作中,教导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描写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分析其中用到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语言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2024年《妙笔生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妙笔生花》教材第一单元“写作基础”中的第二章“记叙文写作”,具体内容包括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培养学生运用记叙文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定义、要素及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述图片中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记叙文的定义和要素。
(2)讲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篇优秀的记叙文范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写作要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例题,设计一个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相互评价练习作品,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记叙文的定义2. 记叙文的要素3.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 答案要求:内容真实、具体,运用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优秀的记叙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积累写作素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的要求与评价标准。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详细讲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交代,以及如何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手法。
《妙笔生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章节为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课文名为《妙笔生花》。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妙笔生花”、“绚烂”等词语;能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会珍惜自然资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
难点: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会观察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新认识的生字词,并互相交流。
教师通过PPT展示生字词,讲解字词意思,引导学生朗读。
3. 课文理解: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及如何观察生活。
5.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妙笔生花生字词:妙笔、生花、绚烂、大自然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熟读课文,家长签字。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件事物,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比较扎实,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大自然的诗歌、文章,进行阅读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妙笔生花》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通过细腻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课文中的生字词较多,如“妙笔生花”、“绚烂”等,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妙笔生花》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学会中锋、侧锋用笔。
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尝试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浓淡变化,表现出花卉和蔬果的形象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同学们热爱生活、提高同学们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中锋、侧锋用笔下的笔墨技巧。
难点:把握笔墨的轻重缓急和浓淡变化,表现出花卉和蔬果的形象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图片、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教师引导: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请同学们抬头看多媒体上老师为大家呈现的动画视频(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
教师提问:想一想这个动画片和你平时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
好了,动画视频观看完了,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好,这位举手最高的同学你来说。
这位同学说动画片里的小鱼,小蝌蚪这些形象,都是用毛笔画的。
教师评价并追问:真是善于发现的孩子。
还有同学想要补充吗?这位穿红衣服的女孩请你说,学生回答:她说,动画片场景的小虾,小鱼和小蝌蚪都是用水墨画表现的,活灵活现,比平时看到的动画片更有意境。
嗯,不错,你观察的可真仔细。
教师引导:那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走进《妙笔生花》这一课,探索水墨画的奥秘吧。
环节二:新授新课(一)复习知识点教师引导: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以游戏大闯关贯穿整个课堂。
结合之前对水墨画的学习,我们进入第一关:“抢答”的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教师提问:什么是水墨画?学生回答:好,你来。
这位同学说用毛笔蘸上水和墨汁画出来的画。
不错,请坐。
教师提问:那同学们知道表现水墨画的工具有哪些呢?我看同学们都纷纷举起了手。
后排举手最高的同学请你说,学生回答:这位同学说有毛笔,墨汁,毛毡,砚台,画纸。
教师追问:对不对同学们?我听到有同学说不准确,谁来给他订正一下?学生回答:哦,你说,不是画纸而是生宣纸,因为生宣纸有晕染的功能。
妙笔生花教案
妙笔生花是一种写作技巧,指的是以流畅准确的笔法,描绘出色彩鲜明的形象、诗意盎然的场景、生动活泼的人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
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把妙笔,在纸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一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掌握妙笔生花的技巧:
1. 阅读优秀作品: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或者散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妙笔生花的技巧来描绘出色彩鲜明的形象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
2. 词语的选择:妙笔生花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词汇,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词语,使写作更有力度感。
3. 句式的运用:妙笔生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形象。
通过分析优秀作品中的句式运用,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多样化的句式,达到表达效果。
4. 运用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他们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5. 多练习写作:集中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给予一些话题或者场景,让学生去描绘,然后相互交流讨论。
教师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通过以上步骤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妙笔生花的技巧,并在写作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妙笔生花教案教案名称:《妙笔生花》写景描写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写景描写的基本要求和特点;2. 掌握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写景描写的特点和要求;2. 学会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2. 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课本《妙笔生花》的教材及教具;2. 图片或实物作为教学辅助;3. 学生的作文范文和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美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人带来的美好。
二、讲解写景描写的特点和要求(10分钟)1. 具体描写:通过描写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等细节,使人感受到景物的真实。
2. 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运用形容词、动词等修辞手法,增强描写的力度和生动性。
3. 注意观察和感悟:写景描写需要通过观察和感知事物的变化和特点,才能做到真实、生动、有感情。
三、示范写作(15分钟)教师以《妙笔生花》这篇写景描写的课文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
同时,教师也可以逐句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技巧和写作意图。
四、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进行描写,例如花儿、树木、河水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自己选择的景物,记录下关键词和感觉。
3. 让学生根据记录和课文示范,进行写作练习。
五、展示和点评(10分钟)1.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 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六、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写景描写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明白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并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景比赛或写景游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妙笔生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妙笔生花"的意思和用法。
2.通过多种练习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品味,使其能够用恰如其分的措辞和表达方式美化文字。
二、教学重点1.掌握"妙笔生花"的含义,能正确运用于实际写作中。
2.通过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注重修辞语言的运用和创造力的发挥。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写作创造力,使其能在作文中展现妙笔生花的效果。
2.教授不同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增加作文的艺术性。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启发性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妙笔生花"的思考。
2.口头讲解法:讲解"妙笔生花"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彰显"妙笔生花"的效果。
3.示范法:通过给学生展示范文,让学生感受到"妙笔生花"的美妙之处。
4.实践练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练习,包括仿写、创作等,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说几句富有表情的话,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当我们在读一篇作文时,有没有遇到过令人愉悦、有趣、美轮美奂的表达?"第二步:讲解概念1.通过上述的导入,引出"妙笔生花"的概念。
2.讲解"妙笔生花"的含义,即用巧妙的表达方式使文字更加生动、美丽、有鲜明的艺术效果。
3.提供一些经典的例句,并让学生分析其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
第三步:示范与实践1.给学生展示一篇精彩的范文。
2.通过分析范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对"妙笔生花"有更深入的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让他们通过模仿范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4.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妙笔生花绘美景--学习描写景物学情分析:所面对的学生,作文基础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作文平铺直叙,尤其在景物描写方面有所缺乏。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写景的经典美文,本单元的写作活动为“学习描写景物”,据此我决定从景物描写入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我知道,初学写景作文,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是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
校园景物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从这个方面入手,如果指导得法,相信学生比平时有所超越。
设计说明:《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新意的表达。
”本课题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感观,让他们耳听、手动、心想。
结合景物环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汲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艺术营养,学会借鉴、模仿、创新,学以至用。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感情。
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一定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和激情。
教学目标1、了解景物描写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观察景物。
2、抓住景物的特征,调动各种感官,借助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景物。
3、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1、抓住景物的特征,调动各种感官,借助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景物。
2、学会融情于景。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自制PPT VR风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学校几张风景图片,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其中的一幅图片。
根据学生口述情况,引入课题,板书:《妙笔生花绘美景——学习景物描写》。
二、写作指导1、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景物描写。
(1)出示两段话,让学生比较,找出异同。
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细观察,巧动笔,妙笔生花-----让多角度景物描写点缀你的文章课型:作文指导课主备:乌苏市第五中学刘翠芝学习目标:1.学会多角度观察并描写景物,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写作能力。
2、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爱热之情。
一、课堂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风景,因角度不同而给人不同感受。
如何写好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
(板书课题)二、课堂指导:1、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1.定点观察2.移步换景3.动用多种感官4、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三、描写方法:1.定点观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
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比如:《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生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再平视,写景秩序井然,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2.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
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
3.动用多种感官: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并赋予景物于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花妙笔绘美景》作文教案
支显宗学校吴海峰
教学目标: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了解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展示上周学生佳作
二、导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万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若我们不能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就将被泯灭,景物固有的个性就将丢失。
千篇一律的文章绝不会精彩感人。
本节作文课我们训练的重点是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三、比一比,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1、比较一:同样是雨景,有何不同?
雨景(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茏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雨景(二)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处,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描写景物要注意时间季节特征)
2、想一想:小作者选择了哪两个场景描绘月夜?
《月夜》最后一缕夕阳,在天边消失。
夜幕降临,美无处不在。
在乡下,轻推开后院的门,一轮明月靠着皎洁的月光照亮深邃的夜。
几颗星星,眨着眼睛,依偎在月亮的身旁。
一片广阔的田野,金黄的麦浪翻滚着,耳边传来知了和青蛙的合奏声。
远处树影婆娑,隐约中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着静谧的夜。
再把目光转向城市,五彩的霓虹灯,似乎隐没了月亮的
清辉。
广场上,喷泉飞溅,水珠如珍珠般挥洒空中。
清凉的水汽氤氲在夏晚的夜风中扑面地吹来。
许多嬉戏的孩童吹出一个个可爱透明的小泡泡,引得同伴们追逐奔跑。
大人们在水池边谈笑风生,不时望望玩乐的孩子。
夜市上,阵阵喧闹不绝于耳。
月光藏在了人们的欢笑与言语中……(戴晶晶)(描写景物要注意地域特征)
3、比较二:哪个语段更符合标题?
《月夜》片断一: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随着清风,天空慢慢地黑起来了。
夜是静寂的。
远处的山上除了偶尔传来几声鸟鸣,都能听见树叶掉下来的声音,乡村里,只有几家灯还亮着。
半夜,万物已经全部进入了梦境,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山腰上凹进去的山洞,宛如一头暴怒的狮子,正张牙舞爪地往前冲;荷塘里,一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摇摇坠坠进入了梦乡……
(夏祺)《月夜》片断二:
月夜是宁静的。
从纱窗里望去,便能看见一个寂静的夜。
下面是一片宁静的大地,上面是星群密布的夜天。
夜空中有无数半明半昧的星,他们都发出微弱的光芒。
而这时,月亮使者出来了,它向人们打招呼,月光洒在大地上,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银纱。
月夜是那么的宁静,偶尔从远方传来几声狗吠,活跃了一天的小鸟,这时也听不到它的叫声……
(邱兴旺)(描写景物要紧扣标题)
4、归纳小结:景物要抓住特点,写出个性
5、分别用一句话描绘四季的风。
(四大组各描写一个季节)
四、说一说,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屏显春花图语段,说说朱自清怎样来描绘春花图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
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由学生回答顺势引导:
1、要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可以是空间顺序(远近、上下等),也可以是时间顺序(早中晚、春夏秋冬);要有立足点,可以定点观察,也可以移步换景,举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
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
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考一考:这段景物描写的观察点在哪里?描写景物的顺序是什么?
他靠纱窗望去。
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
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人煮的发沸。
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明确描绘画面要写出层次
想一想:如果让你描写校园中得荷塘,你的观察点怎样选择?又按什么顺序描绘?
2、可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
回忆第四单元散文中还有哪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济南的冬天》“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
明确巧妙联想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使画面意境深远。
3、可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
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名学生背《西江月》上阕,并描绘上阕之景。
你还能举出运用动静结合方法写景的例子吗?
明确动静结合的画面才会立体而有生气。
4、多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
5、调动感官,绘声绘色多角度描绘景物。
6、情景交融描写景物。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
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举例:半轮斜挂着的下弦月完全是惨白的,在天空中显出没有气力的神情,并且像是衰弱的不能走动,只在天空待着,它也是受到拘束的,被天空和肃杀之气麻木了的向人间散布着一种苦涩暗淡的光,它那种每次月望以后散给我们的了无生气的灰色微光。
五、写一写,描写校园中的荷塘。
要求:1、写景要有个性
2、写景要有层次
3、写景要有意境
4、写景要有生气
5、写景要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