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大黄中蒽醌类的提取与分离
- 格式:ppt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26
实验5-1大黄中蒽醌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一个天然药物中含有的主要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提取分离。
2、掌握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化学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的鉴定工作。
二、实验原理:大黄是一味天然草药,具有泻下通便之效果。
其主要活性成份是大黄素与蒽醌类物质,其中瑞贝洛Ⅱ(rustbelineⅡ)、大黄素(emodin)、芦丁(rutin)等,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
大黄素与蒽醌类物质在自然状态下大多处于质子化状态,存在于与水相较弱的有机溶剂中。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大黄素与蒽醌类物质,需要对有机溶剂进行筛选,筛选出适宜的溶剂并对大黄中的主要成分进行提取与分离工作。
三、实验步骤:A. 大黄中蒽醌的提取分离1、将粉末大黄紫锥子取 1g 加入圆底烧瓶中,加入 15 mL 95% 乙醇溶液,加热回流30分钟。
2、冷却后用干净的滤纸分离上清液用热水冲涤保持颜色相同(保留水冲涤液备用)。
3、将去溶剂后的渣用 10 mL 苯醇溶解,并过滤写滤液保存,不断冲涤干净渣质。
4、将 2mL 苯醇滤液分离于干净的离心管中,在室温下慢慢加入正硫酸,足量使呈酸性.,加入 5 mL 甲醇,蒸去溶剂后,注 1mL 50%氨水,筛过活性炭或过硅酸钠脱除杂物,使溶液呈现深黄色液体。
5、以上溶液在 20ml 分液漏斗中加入 20-25 mL 丙酮,振荡混合,分离两层液体,取下蒸馏收干(可以置于干燥器或开放场地自然干燥,当感觉无水分或连续称量两次称量值一致时即可)6、将干燥沉淀取少量溶解于绝对丙酮中成特邻醌的溶液。
7、分别进行下列试验来分离纯特邻醌:(1)纯特邻醌呈现红色;(2)用极少量生石灰进行检测,呈现橙色。
B. 大黄中大黄素含量的色谱定量测定色谱图谱图峰形面积法进行测定。
1、用同上操作,按“ A ”-“ E ”方法操作,取所得特邻醌溶液 1-5 mL 再加入丙酮使其溶解(溶液的浓度以能出现三个吸光峰为适宜,可调配NaOH溶液调节pH 值,使吸光峰相对集中于三个波长摆荡之一)。
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蒽醌苷元的提取方法--双相酸水减法2.掌握梯度PH萃取法提取分离大黄中各种蒽醌苷元的原理及操作方法3.掌握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二、实验原理1.提取原理双向酸水解法,为一相与酸水不相互溶的有机溶剂,另一相为酸水,加热回流水解的方法。
由于大黄中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多以苷的形式存在,所以首先要将苷水解成苷元,本实验选用硫酸和乙酸乙酯作为双向酸水解的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方法,提取大黄药材中的游离蒽醌类化合物。
根据苷元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乙酸乙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即在加热回流提取过程中,稀硫酸可将蒽醌苷元水解成苷元,游离出来的蒽醌苷元随即溶于乙酸乙酯中,从而将蒽醌苷元提取出来。
2.分离原理pH梯度萃取法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酸性强弱不同,用pH梯度法进行分离。
具有羧基或多个β位酚羟基的蒽醌可溶于5%碳酸氢钠溶液;具有一个β位酚羟基的蒽醌可溶于5%碳酸钠溶液;只具有α位酚羟基的蒽醌,酸性弱,只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以分离酸度不同的蒽醌苷元。
也可利用游离蒽醌的极性不同,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
(1)大黄中游离蒽醌的酸性强弱顺序大黄酸(-COOH)>大黄素(β酚-OH)>芦荟大黄素(醇-OH)>大黄素甲醚(-OCH3)≈大黄酚(-CH3)(2)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极性大小顺序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酸性相近,但极性不同,可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
三、实验方法四、 1.总蒽醌苷元的提取、分离工艺流程大黄药材(粗粉)50g乙酸乙酯提取液药渣去除下层酸水层,再用蒸馏水水洗2次(50ml/次)直至乙酸乙酯层pH值呈中性乙酸乙酯提取液碱水层乙酸乙酯层滴加浓盐酸,调节pH=2,放置 5%Na2CO3溶液萃取三次(40ml/次)沉淀物(黄色结晶或黄色絮状沉淀)碱水层沉淀过滤,冰醋酸精制滴加浓盐酸,调节溶液萃黄色结晶(大黄酸)沉淀物(橙色结晶或40ml/次)橙色絮状沉淀)沉淀过滤,碱水层丙酮精制橙色结晶(大黄素)节pH=2沉淀物(橙色絮状沉淀)黄色沉淀物乙酸乙酯层沉淀过滤,乙酸乙酯精制硅胶柱色谱黄色针晶洗脱剂为石油醚(60-90℃)(芦荟大黄素)-乙酸乙酯(15:1)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混合物2.总蒽醌苷元的提取大黄粗粉50g,置500ml烧瓶中,加20%硫酸溶液100ml和乙酸乙酯250ml,水浴回流提取2h,放置,冷后过滤,残渣弃去,乙酸乙酯提取液置分液漏斗中,分出酸水层,乙酸乙酯提取液用蒸馏水洗2次(20ml/次),将乙酸乙酯放置在锥形瓶中,密封。
利用pH梯度萃取法提取中药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组分
中药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的功效。
其中,游离蒽醌是大黄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
因此,提取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组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pH梯度萃取法是一种基于组分在不同pH值下的电荷性质而进行的分离提取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升高或降低样品溶液的pH值,使得不同电荷的组分在溶液中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不同组分的萃取分离。
1. 制备大黄样品溶液。
将干燥的大黄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溶液中,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后,制备得到大黄样品溶液。
2. 调整溶液pH值。
将制备好的大黄样品溶液分别加入缓冲液中,调整pH值至4、6、8、10、12等不同的梯度。
每个pH值下各预留一部分样品溶液用于后续萃取。
3. 萃取游离蒽醌组分。
将调整好pH值的样品溶液转移到离心管中,进行离心。
收集上清液,并用乙酸乙酯洗涤3次。
将洗涤液汇集,用无水氯化钠干燥,得到游离蒽醌组分的提取物。
4. 分离提取物。
将提取物过滤,用旋转蒸发器将乙酸乙酯挥发,得到游离蒽醌组分的固体样品。
5. 测定游离蒽醌组分含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萃取得到的游离蒽醌组分含量。
通过这种pH梯度萃取法可以分离得到不同pH值下的游离蒽醌组分,进而进行药理、病理、毒理实验或进行其他分析研究。
此外,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提取效率高,提取得到的游离蒽醌组分可以应用于制药、化妆品等领域。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2)掌握pH梯度提取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3)学习蒽醌类化合物鉴定方法二、实验器材材料及试剂:大黄粗粉、浓硫酸、NaHCO3、Na2CO3、NaOH、浓盐酸、乙酸乙酯、石油醚、乙醚、普通滤纸、薄层层析硅胶板(2.5 cm×10 cm)、广泛PH试纸、剪刀、铅笔、尺子、点样毛细管、样品管等。
仪器:500mL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30cm)、橡皮管、烧杯、滴管、层析缸(广口瓶)、250mL 分液漏斗、布氏漏斗、抽滤瓶、水浴锅、集热式磁力搅拌器、磁子、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铁架台等。
三、实验原理大黄为蓼科植物,味苦,性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
其主要成分为为蒽醌化合物,含量约为3%~5%,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苷,游离苷元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
其中,大黄酸具有羧基,酸性最强;大黄素具有β-酚羟基,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连有羟甲基,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和和大黄酚的酸性最弱。
根据以上化合物的酸度差异,可用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进行梯度萃取分离。
大黄酸 R1=H R2=COOH大黄素 R1=CH3 R2=OH芦荟大黄素 R1=CH2OH R2=H大黄素甲醚 R1=CH3 R2=OCH3大黄酚 R1=CH3 R2=H四、实验内容大黄素的提取、分离流程图大黄粗粉10g20%H2SO4 150 ml加热1h, 抽滤、干燥滤饼150ml乙醚回流提取1 h乙醚层水层(紫红色)乙醚层HCl 5%Na大黄酸沉淀(粗品)水层(红色)乙醚层HCl % NaOH大黄素沉淀(粗品)水层(红色)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沉淀(混合物)具体操作步骤1. 游离蒽醌的提取(1)酸水解:称取大黄粗粉10g,加20%H2SO4水溶液150mL,在水浴上加热1小时,放冷,抽滤,滤饼用NaOH溶液洗至近中性(pH约为6),于70℃干燥后,研碎,置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醚150mL回流提取1小时(调45℃,回流即可),得到乙醚提取液。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黄的性状特征,掌握大黄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2. 掌握pH梯度提取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3. 分析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探讨其药理作用。
二、实验原理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通便等功效。
大黄中主要有效成分是蒽醌类化合物,其中以大黄素、大黄酚等为主要代表。
本实验采用pH梯度提取法提取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并通过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大黄粗粉、浓硫酸、NaHCO3、Na2CO3、NaOH、浓盐酸、乙酸乙酯、氯仿等。
2. 实验仪器:超声波清洗器、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薄层色谱仪、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预处理:将大黄粗粉过筛,取适量粉末置于研钵中,加入适量甲醇,研磨成匀浆,过滤得滤液。
2. pH梯度提取:将滤液依次加入不同pH值的NaHCO3、Na2CO3、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分别收集各层溶液。
3. 蒽醌类成分提取:将各层溶液依次用氯仿萃取,合并氯仿层,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得大黄蒽醌类成分提取液。
4. 薄层色谱分析:将提取液点于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乙酸乙酯(体积比8:2:1)为展开剂进行展开,晾干后,用紫外灯检测,观察斑点颜色和位置。
5. 纯化与鉴定:根据薄层色谱结果,选择合适的斑点进行纯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黄性状特征:大黄呈深棕色或红棕色,味苦,微涩。
粉末状,质地坚硬。
2. pH梯度提取结果:在pH值为10的Na2CO3溶液中,大黄蒽醌类成分提取效果最好。
3. 薄层色谱分析结果:在氯仿-甲醇-乙酸乙酯展开剂下,大黄蒽醌类成分在紫外灯下呈现蓝色荧光斑点。
4. 高效液相色谱鉴定结果:大黄蒽醌类成分鉴定为大黄素、大黄酚等。
六、结论1. 通过pH梯度提取法,成功提取了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
2. 大黄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酚等,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3. 本实验为大黄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黄中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2.熟悉薄层色谱法对蒽醌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3.熟悉铺板方法及蒽醌类成分的鉴定方法二.实验原理大黄中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多数以苷的形式存在,采用酸水解法把蒽醌苷水解成苷元,利用游离羟基蒽醌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等中低极性有机溶剂的性质,可用乙酸乙酯提取。
大黄素等羟基蒽醌所含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不同,其极性也不同,可通过硅胶TLC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利用硅胶柱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
三.材料、试剂、仪器1.材料:大黄2.试剂:20%硫酸,乙酸乙酯,0.4%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石油醚(60-90沸程),硅胶(薄层层析用200-300目,柱层析用100-160目)3.仪器:回流装置,旋转蒸发仪,抽滤瓶,布氏漏斗,滤纸,层析板,玻璃板,层析柱,铁架台,层析缸,烘箱,电子称,烧杯(100ml、250ml、500ml),量筒(杯),玻璃棒,吸耳球,脱脂棉。
四.步骤1.酸水解(3hr):称取大黄10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100ml20%硫酸,回流加热,保持微沸1hr,抽滤,滤渣水洗2~3遍,置于烘箱中,70℃干燥备用。
2.游离羟基蒽醌的提取及铺板(3hr)(1)提取:将滤渣转入5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酸乙酯100ml,回流提取1hr,抽滤,制备乙酸乙酯提取液。
(2)铺板:称取薄层色谱用硅胶30g于研钵中,加入100ml 0.4%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按同方向缓慢匀速搅拌,将其制成糊状,铺板,晾干,于105℃活化30min,备用。
(如有气泡,可滴加1-2d乙醇做消泡剂)3.TLC色谱(3hr)(1)分别取硅胶板2块(自制和成品),点样,展层,绘制图谱(图1),计算Rf值。
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9:1 +2dHAc(2)取10×10cm硅胶板一块,用标准品和样品分别点样,展层,薄层扫描仪扫描,绘制图谱(图2),计算含量。
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分离的实训操作王英;万红;彭志芬【摘要】大黄是我国的常用中药之一,含有多种蒽醌化合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蒽醌类衍生物,在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都有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分离与检识的实验课程,在操作中运用到回流、连续回流、PH梯度法和色谱法.目的通过对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分离的实训操作,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回流、连续回流、PH梯度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鉴定方法和运用色谱法进行蒽醌类成分的鉴别.【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2【总页数】2页(P148-149)【关键词】大黄;游离蒽醌;中药化学【作者】王英;万红;彭志芬【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抚州 344000;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抚州 344000;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抚州 344000【正文语种】中文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名火参、金木、破门、绵纹等,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或唐特大黄的根及根茎。
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的功效,内服治疗肠胃积滞、大便不通,外用治疗烧伤,并有止血作用,近来又将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用作抗菌消炎药,其药性峻烈,素有“将军”之称,是具有代表性的蒽醌类衍生物,在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都有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分离与检识的实验,如何上好本实验课,我们认为如下做,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
掌握回流、连续回流、PH梯度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掌握蒽醌类化合物鉴定方法。
能够运用色谱法进行蒽醌类成分的鉴别。
大黄的主要成分为为蒽醌化合物,含量约为3%~5%,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苷,游离苷元主要有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结构如图1:大黄中的羟基蒽醌苷经酸水解成游离蒽醌苷元,苷元可溶于氯仿而被提取,再根据各羟基蒽醌的酸度差异,可用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进行梯度萃取分离。
其中,大黄酸具有羧基,酸性最强;大黄素具有β-酚羟基,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连有羟甲基,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和和大黄酚的酸性最弱。
大黄中大黄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一、实验目的(1)熟悉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2)掌握PH梯度提取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3)掌握蒽醌类化合物鉴定方法(4)了解液液萃取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方法二、实验原理大黄为蓼科植物,味苦,性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
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蒽醌类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结合的蒽醌,少量为游离的蒽醌。
结合的蒽醌类化合物由于其苷元具有酚羟基,故呈弱酸性,能溶于水、乙醇、碳酸氢钠溶液,但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
游离的蒽醌易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其中,大黄酸具有羧基,酸性最强;大黄素具有β-酚羟基,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连有羟甲基,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和和大黄酚的酸性最弱。
根据以上化合物的酸度差异,可用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进行梯度萃取分离。
【1】本实验主要用薄层层析法分离纯化大黄素,其R f值由大到小分别为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
【2】大黄酸:黄色针状结晶mp.321—322℃(升华),不溶于水,能溶于吡啶、碳酸氢钠水溶液,微溶于乙醇、苯、氯仿、乙醚和石油醚。
大黄素:橙黄色针状结晶,mp.256—257℃(乙醇或冰醋酸),能升华。
其溶解度如下:四氯化碳0.01%、氯仿0.07%、二硫化碳0.009%、乙醚0.14%、苯0.041%。
易溶于乙醇,可溶于稀氨水、碳酸钠水溶液,几乎不溶于水。
【3】大黄酸R1=H R2=COOH大黄素R1=CH3R2=OH芦荟大黄素R1=CH2OH R2=H大黄素甲醚R1=CH3R2=OCH3大黄酚R1=CH3R2=H三、实验器材试药:大黄粗粉、20%硫酸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5%碳酸钠溶液、盐酸、丙酮、乙酸乙酯、硅胶CMC-Na板、石油醚、大黄素标准品等仪器:回流装置一套、烧杯、层析槽、试管、梨形分液漏斗、水浴锅、电热套、旋转蒸发仪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抽滤瓶、铁架台等四、实验内容大黄素的提取、分离流程图大黄粗粉30g【4】20%H2SO4150ml加热1h,抽滤、干燥滤饼乙酸乙酯回流提取1h乙酸乙酯层5%NaHCO3萃取水层(紫红色)乙酸乙酯层5%Na2CO3水层(红色)乙酸乙酯层(弃掉)HCl黄色沉淀(粗品)水洗至中性,丙酮溶解,分离纯化大黄素结晶具体操作步骤:1.游离蒽醌的提取称取大黄粗粉30g,加20%H2SO4水溶液150mL,加热1小时,放冷,抽滤,同时滤饼水洗至近中性(除去H2SO4),于70℃干燥后,置回流装置中,加入乙酸乙酯300mL回流提取1小时,得到乙酸乙酯提取液。
实验四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一、概述植物来源:大黄系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等许多文献中,具有泻下、健胃、清热解毒等功效。
自古以来,大黄在植物性泻下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味很早就被各国药典收载的世界性药材。
功效:大黄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其抗菌、抗感染及抗肿瘤活性有效成分主要为蒽醌类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酚;泻下的有效成分是结合型的蒽苷类。
蒽醌类衍生物占大黄总化学成分的3%~5%,该类成分少部分以游离状态存在,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
此外,大黄还含有鞣质等多元酚类化合物,含量在10%一30%之间,具止泻作用,与蒽苷的泻下作用恰恰相反。
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物理性质大黄中含有多种游离的羟基蒽醌及其与糖所形成的苷类化合物,已知的游离羟基蒽醌主要有以下5种化合物。
大黄酸(rhein),C15H806,黄色针晶,m.p321—322℃(330℃分解),UVλmax431,258,231,204。
可溶于碱水,微溶于乙醇、苯、三氯甲烷、乙醚和石油醚,不溶于水。
大黄素(emodin),C15H1005,橙黄色针晶(乙醇),m.p256—257℃。
UVλmax436,289,266,253,222。
可溶于碱水,微溶于乙醚、三氯甲烷,不溶于水。
芦荟大黄素(aloe emodin),橙色针晶(甲苯),m.p223~224℃。
UVλmax429,287,254,225,202。
可溶于乙醚、苯及碱水,不溶于水。
大黄素甲醚(physcion),砖红色单斜针状结晶(苯),m.p205—207℃。
溶于苯、三氯甲烷及甲苯,不溶于甲醇、乙醇、乙醚和丙酮,不溶于水。
实验5-1大黄中蒽醌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实验5 大黄中蒽醌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实验目的:掌握缓冲纸色谱的基本操作技术,能根据缓冲纸色谱结果,设计液液萃取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方案;掌握pH梯度萃取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熟悉缓冲液的配制方法、如何选择萃取剂及其用量;了解蒽醌类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大黄为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有“推陈致新”的作用。
品种繁多,质优者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和唐古特大黄(R·tang uticum Maxim ex Reg)的根。
大黄中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是几种蒽醌衍生物,其中甙是主要的成分,因其泻下作用常强于相应的甙元,甙元主要包括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共五种蒽醌甙元。
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
游离的蒽醌甙元几无致泻作用。
具有较强的致泻作用的蒽醌甙有以下几种:大黄酚-1-葡萄糖甙、大黄素-6-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大黄酸-8-葡萄糖甙、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还含有蒽醌衍生物的双糖甙,如:大黄素双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大黄酚双葡萄糖甙以及番泻甙A 和B,番泻甙C,番泻甙的泻下作用,较蒽醌甙为强,但含量远较后者为少。
近年来,日本人西冈五夫从大黄中分离出四种新的大黄泻下成分,称大黄酸甙A、B、C、D。
除此外还含有大黄鞣酸及相关物质。
如:没食子酸(一部分是游离的,一部分是结合成没食子酰葡萄糖甙),儿茶精,此类鞣质及相关物质有止泻作用与蒽醌衍生物的甙类之泻下作用恰恰相反。
1、大黄酚(chrysopanol)金黄色片状结晶。
Mp196℃(乙醇或苯),能升华,可溶于丙酮、醋酸、氯仿、甲醇、乙醇、热苯,微溶于石油醚、乙醚,不溶于水,NaHCO3和Na2CO3水溶液,可溶于NaOH溶液。
2、大黄素(Emodin)橙黄色针状结晶,mp256~257℃(乙醇或冰醋酸)能升华,其溶解度:乙醚0.14%,苯0.041%, 氯仿0.0718%,几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稀氨水,Na2CO3水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