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1
- 格式:doc
- 大小:463.2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的组成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物质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液体是指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气体是指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三、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分子是原子的结合体,是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基本单位。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 原子的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符号,用于表示化学元素。
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的数量,也称为元素的序数。
元素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3. 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
化学式用来表示分子的成分和数量。
例如,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2O,其中H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
氧气分子的化学式为O2,表示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
四、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等。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氨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每种物质保持自身的性质,如空气、土壤等。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异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均匀分散,如盐水、糖水等;异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不均匀分散,如沙水、油水等。
五、物质的应用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
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
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
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
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
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再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cm 处。
【第1课时】科学探索的起点:科学测量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有限的1、眼睛的错觉你相信右边中心的圆要大吗?你相信上面的横线是直线吗?你认为上面是螺旋结构吗?你认为上面的直线是平行的吗?请比较一下上面线段的长短2、我们在描述事物时,需要比较大小长短冷热轻重二、我们需要测量1、定性与定量要准确而严密地描述解释这个世界的现象,我们需要对事物给予具体的数量描述,这种数量或数量关系,就叫做定量描述。
例如某班级,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就叫做定性描述;如果男同学40人,女同学36人,男同学比女人学多4人,这就是定量描述。
2、什么是测量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待测的量,是我们需要了解测量的物体,在测量的时候,就需要人为规定一个标准量,然后两者比较就能得到一个测量值;(1)长度的公认标准1米为多长?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1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2)质量的公认标准1千克为多重?在第26 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国际计量大会经过投票将千克的定义,修改为以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相关的一个标准值;(3)时间公认的标准1秒钟是多长时间?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
【第2课时】长度的测量一、关于长度1、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要说明:长度,宽度,高度,距离,路程等,这些量都是用长度来描述,比如桌子有多高,一幢楼有多高,家里离学校有多远,杭州距离上海有多远。
2、我们要测量描述长度这个物理量,首先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其他常用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描述天体之间的距离单位:光年(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我国常用距离单位:公里,里(1公里=1千米;1公里=2里)3、单位之间的的换算关系:1千米=1000米=31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310微米;1微米=1000纳米=310纳米上面的换算这是相邻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些不相邻的单位换算,就复杂的多了。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目录一、光的性质- 光的传播方式-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二、声的性质- 声的产生和传播- 声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和回声三、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四、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公式-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公式五、运动与力学功- 运动的基本概念- 动能和势能- 力学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六、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原理- 斜面原理一、光的性质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通过真空、空气、水、玻璃等介质进行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光的速度不同,但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是直线传播的,这是光的一种基本性质。
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方向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在介质中是恒定的。
光的反射:当光线碰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成相等的角度。
光的折射:当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保持不变。
二、声的性质声的产生和传播:声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在介质中传播,其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声的音调和音量:声音高低的频率称为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大小的强度称为音量,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音调和音量是衡量声音特征的重要指标。
声的反射和回声:当声波传播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并在环境中形成回声。
回声时间是指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可以用来计算物体与发声者之间的距离。
三、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也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一、艳丽多姿的生物:(一)陆生植物: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_______或______。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植物依靠它的_______固定在土壤中,而它的茎支撑着_____、_____伸向空中。
3、植物的叶片大多呈绿色_______状,它能吸收________,制造________。
4、仙人掌的叶已经退化成_____,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既能进行___________,又能吸收和贮藏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的沙漠环境是相适应的。
5、捕蝇草叶分左右两片,每片外缘有一行______,叶表面布有_______和__________。
这些结构是为了适应__________的土壤环境。
6、树叶宽阔的树木称为_________;落叶阔叶树在冬季落叶,是为了适应_______________。
7、植物的茎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牵牛花、菜豆、豇豆的茎属于________茎,爬山虎、葡萄、豌豆的茎属于_________茎,银杏的茎属于______茎,草莓、西瓜的茎属于________茎。
8、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的花称为_______花。
这种花的特点是:颜色______,有粘性,具有香味。
但有些花是依靠风力来传播花粉,这种花称为______花,它们的特点是:数量____,轻小。
艳丽可口的果实能够将散布到其他地方。
9、绿豆发芽时,先长出______,后长出_____;光照下,真叶呈____色_____状,无光照下,真叶呈____色,这是由于光能促使叶片中_______的形成。
10、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充足)一定的水分。
11、黑暗处发芽的绿豆胚芽是状,这种形状的意义是:(二)陆生动物:1、陆生动物在进化上起源于___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1. 教学设计方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科学方法,需要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讲解。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接纳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并及时给予解答,引导学生遵循科学思维的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方面2.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实验环节,同学们展示了良好的合作、共同探讨的精神,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时也更加主动。
3. 教学改进方面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直观的展示,以及更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科学方法代表了人类认识和控制世界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证实真理的方法,是理解科学的起点,也是开展科学实践的基础。
带着学生去领略科学的魅力,引导他们培养科学思维、探索科学的乐趣,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具创造力的思维方式。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本次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室的介绍和教授实验室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在实际操作中积极探究和发现问题,加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实验和实验探究来深入学习和探究相关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3节科学观察本课是科学课的第一节课,在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通过精选的实例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观察的概念、方法和技巧,并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作为教师,我认为这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课堂气氛:在引出话题和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我刻意采用了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相对比较活跃。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一)、试管1、主要用途: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
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2019年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1 艳丽多姿的生物华师大版课后练习十二➢第1题【单选题】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A、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B、都能产生种子,通过种子繁殖下一代C、种子外面都没有果皮包被D、植物体比较高大,生存能力强【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一种毛毛虫体表毛茸茸的,色彩鲜艳,这种警戒色令许多食虫鸟望而生畏.但一只杜鹃一天可以吃掉上百条这种毛毛虫.这种现象说明( )A、毛毛虫不能适应环境B、其他食虫鸟不能适应环境C、适应具有相对性D、适应具有绝对性【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选项是( )A、葵花朵朵向太阳B、大树底下好乘凉C、春风又绿江南岸D、春眠不觉晓【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示生长在美洲沙漠中仙人掌科植物甲和生长在非洲沙漠中大戟科植物乙。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都有绿色肉质主干,有利于储存水分和进行光合作用盐B、甲乙都没有宽大的叶,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保存水分甲乙C、甲乙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同种植物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的结果D、环境中影响甲乙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据《自然》杂志介绍:地球上树木生长的最高极限约为122米~130米。
下列关于树木长高有极限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高空空气稀薄,影响了树冠的光合作用B、高大的树木更容易招致风折雷劈C、树木长高有极限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重力的存在制约了水分在树木内向上运输的高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热带兰花蜜蜂以前是利用口器舔食花蜜,现在是吮吸花蜜。
据研究表明,吮吸的采蜜方式比舔食的采蜜方式效率更高。
这说明了( )A、生物在发展变化B、生物圈的演化过程C、生物能够改变环境D、生命的进化历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蝉在夏天正午呜叫得最厉害,而气温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呜叫。
七年级上册科学Unit1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生物多样性和分类
-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 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和共同的特征被分类。
- 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不同种之间不能交配繁殖。
知识点2:细胞和基因
-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 细胞内有许多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细胞核、细胞膜、线粒体等。
-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知识点3:物质的三态变化
- 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 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 气态的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知识点4:能量
- 能量是物体产生变化或执行工作的能力。
- 能量可以通过传导、传播和辐射等方式传递。
- 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热能、光能等。
知识点5:电流和电压
- 电流是电子在电路中的流动。
- 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使电子在电路中流动。
- 电流和电压可以通过电池、发电机等装置产生。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Unit1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1 艳丽多姿的生物华师大版复习巩固三十六第1题【单选题】在缺水的旱季,非洲肺鱼深藏在泥洞中进行夏眠,在夏眠时,肺鱼不吃不动,通过类似肺功能的鳔来完成微弱的呼吸,直到雨季来临才破洞而出。
肺鱼在夏眠过程中( )A、不需要氧气B、新陈代谢完全停止C、不能适应旱季环境D、体内有机物总量逐渐减少【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动物与它们的主要运动形式相符的是( )A、鲤鱼﹣﹣爬行B、袋鼠﹣﹣行走C、青蛙﹣﹣跳跃D、蜥蜴﹣﹣飞行【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河蚌虽然身体柔软,但它的外表面有贝壳保护,因此它属于( )A、节肢动物B、软体动物C、扁形动物D、鱼类【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想一想,松树往往能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这主要得益于其具有( )A、发达的根系B、高大的植株C、针形的叶子D、裸露的种子【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所有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都是与水环境相适应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都能游泳B、都是鳃呼吸C、都有尾和鳍D、都是脊椎动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
这一事实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影响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生物资源的开发C、引入外来物种一定有利于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D、生物资源可再生,因此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松树和桃树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有高大的树干和发达的根系B、不形成种子和果实C、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D、没有鲜艳的花【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图为扬子鳄、鲫鱼、青蛙、大熊猫四种动物,请回答:鱼有许多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其主要是用______呼吸,用鳍游泳。
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单元测试卷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试判断2×103克的质量所表示的可能是下列哪个物体的质量()A、一头象B、一个苹果C、一只鸡一只羊2、长度、时间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分别是()A、米、时B、米、分C、米、秒D、千米、时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停表是可用来测时刻的仪器B、体温计可以测量沸水的温度C、量筒上刻度的单位一般是分米3D、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前,必须先调节天平平衡4、比较温度计和体温计,相同的是()A.量程 B.准确程度 C.构造 D.原理5、测量不规则的石蜡块的体积时,不需要的是()A.细铁丝 B.量筒 C.刻度尺 D.水6、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8℃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出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结果第一次为38.5℃,第二次为39.5℃,第三次为3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第一次正确 B.只有第三次不正确C.只有第三次正确 D.第三次肯定正确,第一、二也可能正确7、某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得的值分别为:12.05米,12.04米,12.03米,12.06米,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是()A、12.04米B、12.045米C、12.03米D、12.05米8、下列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则的是()A.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可以对着实验者B.为了操作方便,对于没有毒和腐蚀性的药品,可以用手直接去拿C.为了节约药品,用剩药品应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浪费D.为了防止试剂污染,滴管应悬空在试管上方加液体,不要直接接触试管9、用受潮变长的木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其结果会( )A、偏大B、偏小C、不受影响D、无法10、家庭用的寒暑表的测量范围是( )A、0℃—100℃B、35℃—42℃C、-10℃—100℃D、-30℃—50℃11、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用水冲灭B、用书打灭C、用湿布覆盖D、上述三种方法均可以12、一支用后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8℃,用它给病人测体温,测得的示数仍为38℃,则病人的体温()A一定等于38℃B一定低于38℃C可能高于38℃D可能等于38℃,也可能低于38℃13、下列仪器能直接加热的是()A.量筒 B.温度计 C.烧杯 D.试管14、我们的教室高度约为…………………………………………………()A 0.032千米B 3.2米C 320分米D 32000毫米15、做某实验需要量取45ml的水,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A、100ml的烧杯B、10ml的量筒C、50ml的量筒和滴管D、100ml的烧杯和滴管16、测量一块金属材料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量水的体积时视经俯视,量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时视线仰视,则所测得的金属块的体积将()A、大于实际体积B、等于实际体积C、小于实际体积D、无法判断17.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A.25.81 B.25.82dm C.25.82cm D.25.816cm18.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A.2.5米=2.5×100=150厘米B.2.5米=2.5米×100=250厘米C.2.5米=2.5米×100厘米=250厘米D.2.5米=2.5×100厘米=250厘米19.利用三角板测量金属圆柱体直径的几种测法中(如图),正确的是()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验证方案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假设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正确排列顺序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④⑥⑤③②①C.④③②⑥⑤①D.③④⑥①②⑤22. 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A 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23、把手指插入一杯水中,感觉很烫手..,则这杯水的温度最有可能为()A、75℃B、35℃C、25℃D、5℃24.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时在0℃时水银柱长5厘米;在100℃时水银柱长25厘米。
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时,水银柱长为12厘米。
则这支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A.28℃B.35℃C.48℃D.60℃25、某同学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厘米,2.13厘米,2.14厘米,2.35厘米,则该物体的长度最接近以下哪一个值()A.2.12厘米B.2.13厘米C.2.14厘米D.2.16厘米26、用体温计分别测甲、乙、丙三人的体温,先测得甲的体温是37.6℃,用酒精消毒后再依次直接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的体温正常,丙的体温为38.4℃,那么用此方法测得乙和丙的体温分别为()A.37℃、38.4℃B.37℃、37.6℃C.37.6℃、38.4℃D.37.6℃、37.6℃27、某同学测出一本共有260页的书的厚度为1.30厘米,则该书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B.0.005厘米C.0.1毫米D.0.1厘米28、有两支合格的温度计,它们的玻璃泡的容积相同,管内径粗细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液体中,比较它们的最小刻度之间的间距和温度计的示数,则()A、最小刻度间的间距不同,温度计的示数相同B、最小刻度间的间距不同,温度计的示数不同C、最小刻度间的间距相同,温度计的示数相同D、最小刻度间的间距相同,温度计的示数不同29、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A、180秒=180秒×1/60=3分B、1.8米=1.8×1000 =1800毫米C、0.5千克=0.5千克×1000克=500克D、0.556升=0.556×1000毫升=556毫升30 下列现象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 人工降雨B 砍伐森林C 沙漠干旱少雨D 夜晚霓红灯闪烁二、 填空题(26-33每空1分,27分)31、请补上下列各测量中的单位。
⑴某同学的身高为160___ ⑵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17.5__⑶一枚壹角硬币的直径是22.5__ ⑷一瓶娃哈哈纯净水的体积为596__32.下列仪器中(以下答案均填写序号),用来给物质加进行热的是 ,取用少量固体粉末药品的是 ,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的是 ,常用来搅拌的是 。
①烧杯;②滴管;③酒精灯;④玻璃棒;⑤药匙;⑥试管 33、温度即物体的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_________,用__________表示,并把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34.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_cm ;乙______cm ;丙______cm.35、学习了体积的测量知识后,菁才中学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测量一合金块的体积(如右图),其实验步骤如下:(1)测出水的体积记作V 1;(2)测出水和合金块的总体积,记作V 2;(3)计算得小石块体积= V 2 — V 1,即金属块的体积为 。
(4)该兴趣小组的同学非常细心,在实验后,他们都提出来,量筒中加入的水要适量;量筒一定要静止放在 ;在量筒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 相平。
36、一位同学说他的身高是165,这样说对吗? ,他的身高是 。
37、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_______(填“能”或“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________和______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综合题(13分)38、张辉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14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30 40 0C 30 20 0C 甲乙(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分钟。
(4)(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
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2)A B C D3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相关问题。
(8)沙士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新型”的意思只是指以前没有被发现过,并非一定是新出现的。
它有可能是真正的新病毒,即从已有的冠状病毒突变而来,但是许多专家相信,这种病毒在自然界种早已存在,原先寄生在其他动物身上,近来才转移到了人体。
至于沙士病毒的原来宿主是哪一种动物,则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的认为是猫,有的认为是猪,有的认为是某种野生动物。
最近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将沙士病毒的序列与感染人、鸡、猪、猫、狗等动物的几种已知冠状病毒做了比较,推断沙士病毒可能是由鸡的冠状病毒变异而来。
问题1:以上科学探究的研究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问题2:专家提出了哪些假设?(3)问题3:专家们收集了哪些证据?得出了什么结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