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25 KB
- 文档页数: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案(精选9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案(精选9篇)1教学目的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
(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__结构,教读__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
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
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重点。
〈约三分钟〉三、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约五分钟〉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畦敛髓罕蜕鼎拗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确凿攒成长妈妈系一条长绳宿儒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葚蛉蝥珊瑚窦厥倜傥叵盔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确凿轻捷鉴赏人迹罕至人声鼎沸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1、根据__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
[一、(1-8)节、二、(9-24)节]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五、教读__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
〈约二十八分钟〉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本文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理解故事情节。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关键内容。
2. 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情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情境。
2. 故事讲解:对第二节的故事情节进行详细讲解,介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
3. 文本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行为动机进行推测和分析。
4. 问答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故事片段、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投入。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学到的教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讨论和表达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作业,通过批阅作业,评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部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学之美,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希望学生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懂得感悟的人,用心体验文学之美。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副词、转折连词、标点符号,以及引用、闲笔交代的妙处,体会作者在“细微之处"的别具匠心。
2.深入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学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1.指出本文21段引用中的一处错误,让学生揣摩作者故意写错的别具匠心。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任务:读出经典作品独特的文学意蕴。
二、从存疑处切入,读出文学作品意蕴1.齐读第21段中引用的语句,读出疑问。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出自《论语》)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出自《幼学琼林》)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出自《尚书》)上九潜龙勿用(出自《易》)(注:细微处之一,没有标点;细微处之二,出处不完全是“四书五经”,讨论其用意)2.自读第22段,读懂作者用意。
(l)讨论:作者改动了哪些地方?作者有何用意教材: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发表前: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呢,千杯未醉嗳嗳……(2)指导朗读。
(3)指出老师的错误,讨论作者的用意。
(错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正确)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4)补充诗句的出处,揣摩作者的别具匠心。
三、从细微修改处切入,读出文学作品意蕴1.自由朗读寿镜吾先生的语言描写,揣摩作者在标点、句式等细微处的特殊用意。
先生读书前:“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人都到那里去了?”“读书!"先生读书时:“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2.揣摩修改处的特殊用意。
教材: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发表前: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脸仰起,),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二、教学步骤(一)检查: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鉴赏确凿臃肿轻捷人迹罕至人声鼎沸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二)指名读过渡段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提示:(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教学目标: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导语:提起鲁迅,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文章《少年润土》,那篇文章是那样优美,人们的生活是那样富足。
其实,《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那是一篇非常沉重的小说,描写了乡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我们下个学期就会学到。
鲁迅的小说除极少数几篇外,大多都严肃而庄重。
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基调开朗、轻松,其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一、解决预习题签上的生字二、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出生时祖父为他取名为“樟寿”,字豫才。
小时家道比较好,幼时曾到当时绍兴最有名气的私塾三味书屋学习6年。
后来,12岁那一年,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家道很快衰落下来。
父亲为此得了重病。
在4年的时间里,幼小的鲁迅经常带着家中的首饰、衣物到当铺去典当,在人家的白眼中接了钱,又去药铺给自己的父亲抓药,他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但父亲还是死去了。
17岁时,鲁迅带着母亲为他筹措的8元钱路费到南京去,进入了当时洋务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此间,他为自己取了新名字——周树人。
后来他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所学堂实习期间,鲁迅到煤矿去,看见了矿工们的悲惨生活,对耸触动很大。
鲁迅学习的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6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2.仿照课文第二段,描写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抓特征、有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教学难点: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描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充分熟悉课文第二段,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简要分析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__写法,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发现身边的美景,展现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你能找到吗?对,是第二段,请大家用心朗读这一段。
(二)写法探究1.关键词语──景物描写有顺序。
(1)圈出这个语段中结构上的关键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2)这组关键词语,哪个是内容强调的重点?预设:“单是”后边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突出了儿时百草园的趣味无穷。
(3)景物描写有顺序: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4)读读背背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关注都写了什么景物。
(5)你还关注到这段景物描写中的其他顺序了吗?【预设】高低相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到高写,第二个“不必说”从高到低写;动静结合:低处写静物,高处写动物;远近结合:第一个“不必说”写近处,第二个“不必说”写远处。
【设计意图】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本段描写,熟悉语言材料,为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做准备。
2.修饰词语──景物描写抓特征。
(1)作者笔下的景物,各自有特征。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当然是离不开修饰词语的运用。
找出第二段中的修饰词,体会景物的特征。
预设:石井栏“光滑”,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而且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玩耍的时候,一定用手触摸过,才有了这么具体的感受,写出了石井栏的特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4、理清结构,理解主题一、导语:在我国漫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文豪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鲁迅就是其中伟大中的一位。
有哪些同学能将你所了解鲁迅的一切和同学交流一下。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姓周,名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二、预习、要求:分别出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其止,找出过度段。
三、第一部分内容分析:1、请学生复读第一部分,读完后合上书,思考: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生活片段?———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分析:7、8节,请学生朗读2、谁能说说如何在雪地捕鸟?———把关键词划出来: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
3、捕鸟的成果如何?———不好。
性子太急:“我却不大能用,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写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捕鸟,乐在“捕”不在“鸟”——在于捕之有趣,不在于鸟之多少。
4、写捕鸟活动就是为了说明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乐趣。
从结构上说,暗暗地呼应了开头“乐园”5、写百草园的生活除了“我”“闰土父亲”外,还有谁?———长妈妈。
她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谁能来讲一讲?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是什么/———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Δ谁能再讲一个关于蛇的传说。
6、回忆童年生活,为什么回忆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是乐园除了雪地捕鸟和美女蛇的传说增添趣味外,还体现在哪?———写景精彩怎么写景?———用了一个特殊句式:不必是……有不必说……单是……作用?——更突出了百草园具有无限趣味,既然“单是”所指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也就使人感到园中的乐趣到处皆是了。
七年级(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编制人:曹姗姗审核人:游爱珍日期:2011.1.1编号:7—2—0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过程与方法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体味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生活的不同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教学难点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
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讲】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在百草园里有趣的生活经历。
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开始上学去了。
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
他在这里怎样生活,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吗?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二)研读赏析1、初探三味书屋【讲】进入三味书屋,意味着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印象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还记得这样清楚?【练】学生齐读第10段。
【报】他记得这样清楚,可见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2、分析教书先生【讲】学生和老师,是书塾里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
在三味书屋里,作者遇到了寿镜吾先生。
为了使这位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作者对他做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呢?从中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作者对他态度如何?【练】学生圈点勾画,圈出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报】(1)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2)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4、理清结构,理解主题
一、导语:
在我国漫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文豪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鲁迅就是其中伟大中的一位。
有哪些同学能将你所了解鲁迅的一切和同学交流一下。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姓周,名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二、预习、要求:
分别出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其止,找出过度段。
三、第一部分内容分析:
1、请学生复读第一部分,读完后合上书,思考: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生活片段?———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分析:7、8节,请学生朗读
2、谁能说说如何在雪地捕鸟?
———把关键词划出来: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
3、捕鸟的成果如何?
———不好。
性子太急:“我却不大能用,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写这些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捕鸟,乐在“捕”不在“鸟”——在于捕之有趣,不在于鸟之多少。
4、写捕鸟活动就是为了说明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乐趣。
从结构上说,暗暗地呼应了开头“乐园”
5、写百草园的生活除了“我”“闰土父亲”外,还有谁?
———长妈妈。
她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
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谁能来讲一讲?
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Δ谁能再讲一个关于蛇的传说。
6、回忆童年生活,为什么回忆百草园?
———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是乐园除了雪地捕鸟和美女蛇的传说增添趣味外,还体现在哪?
———写景精彩
怎么写景?
———用了一个特殊句式:不必是……有不必说……单是……
作用?——更突出了百草园具有无限趣味,既然“单是”所指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也就使人感到园中的乐趣到处皆是了。
请同学用这个句式造句。
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颜色:碧绿、紫红、黄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啪
形状:高大、肥胖、轻捷
视觉
排比:
修辞:比喻:
拟人: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高大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
单是:泥墙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何有乌木莲覆盆子
———先写动物,后写植物,而且还写了儿童“我”的活动。
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描写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的动作,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逗人喜爱的孩子。
小结:
第一部分从见到的景物,听到的故事,捕鸟的活动等三个方面具体记叙百草园给“我”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他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他是怎么想的?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念。
二、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笔下的三味书屋也同样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1、三味书屋的布置及规矩怎样?(略)
———寥,数语描述了竹门、扁、梅花鹿等。
时隔数年,鲁迅对三味书屋还十分熟悉,可见他对书屋还是有感情的。
2、怎样描述先生?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
———从先生答礼的态度(和谐);先生的外貌,我对先生的了解及态度。
从作者对先生的描述,可知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
3、叙写提问“怪哉”一事,从童年鲁迅来说,本是孩子出于求知和好奇,但是先生不作回答,是因为先生只要读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4、你怎么看待当时的私塾教育?
———不允许学生问课外其他书的问题,可见私塾这种封建教育形式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发展的束缚。
5、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私塾教育的不合理?
———(1)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这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姿有味,从而反衬了三味书屋里呆板、枯燥的生活。
(2)放开喉咙读艰涩难懂的书。
(3)童年的路学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上描绣像。
也反映了私塾教育给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是狭隘的,严重束
缚了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
6、那么,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是不是就抵触呢?
———不抵触。
他对读书、习字,对课还是感兴趣的,还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从哪可以看出:
———“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给我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写鲁迅的勤奋好学,可以看出他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7、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赞同百草园是乐园
不赞同三味书屋是苦屋
———除了学习,孩子们同样有玩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爬上花坛折睹梅花;梅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师生朗读的情景在童年的鲁迅心里只觉得好玩,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撒谎功能描绣像………这些表明三味书屋中还是有一些乐趣的。
小结:
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这里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而书屋后面的小园、师生朗读的情景、指甲上做游戏、
画画儿都给童年鲁迅带来乐趣。
总之,作者用三味书屋的生活来反衬百草园的多彩有趣,这种写法叫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