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42 KB
- 文档页数:12
【重难点精讲】【重难点“精讲”】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性质、原因及认识1.性质相同:都是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2.共同原因:(1)根源都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长期政策失误造成的矛盾积累。
(2)都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各国党的分裂和蜕变。
(3)都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3.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就会失败。
近十年来的事实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不但没有垮掉,反而已站稳脚跟,从低谷中走出。
这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是暂时遭到了挫折。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何相似(1)时间接近,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性质相同,都是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3)还有一些共同原因,根源都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长期政策失误造成的矛盾积累,都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各国党的分裂和蜕变。
(4)都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三、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原因及影响1.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原因: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美苏军备竞赛,削弱了美国,拖垮了苏联,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
(2)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多极化,这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
(3)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崛起,也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是促进两极格局解体的重要因素。
3.影响:(1)积极方面: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
(2)消极方面: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主要经过、标志和历史影响。
2.掌握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主要历程;3.与前几次国际格局相比.多极化趋势的新特点以及对世界局势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知识梳理】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背景:____________改革造成了苏联及东欧各国的社会动荡。
2.东欧剧变(1)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丧失了政权,____________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概况①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②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大动荡,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____________,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3.苏联解体(1)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2)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__________________。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1)“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2)美国试图____________,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表现(1)北约轰炸南联盟①背景:1999年,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
②旗号:________________。
③特点:是北约在未经________________授权的情况下对主权国家的战争。
(2)国际恐怖主义:美国的“________”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2.表现(1)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____________。
(2)1993年,____________正式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____________地位。
(4)________军事力量强大,经济好转,国际地位改善。
(5)________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课题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主备人:马菁审核人:李越班级姓名:日期:学习目标(Imin):1.熟记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2.理解当今世界局势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法设计(学习笔记)学习(预习)方法指导:教(一)先学一(5min时间)阅读课本第120页第一目“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的内容,填写《学考教程》第58页第一部分内容。
(二)后教一(9min时间)1.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
(2)原因:苏联和东欧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后,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3)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D东欧剧变D德国统一互会、华约解体O“8.19事件”匚=>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三)课堂探究1 (时间3min,方式:小组讨论)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一)自学指导二(2min时间)阅读课本121页和122页内容,填写《学考教程》第58页第二部分内容。
(二)老师讲解二(8min时间)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1)特点:缓和与动荡并存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成为时代主流。
(2)缓和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解决或者缓解,维持世界和平的因素增长。
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3)动荡的原因: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
3.“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1)特点:呈现“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2)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
(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习目标1.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2.了解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掌握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探讨其原因与影响。
4.探讨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征,使学生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信念。
预习内容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1)原因:。
(2)实质:。
(3)概况①1989年,。
②1990年,。
2.苏联解体(1)过程①1990年。
②1991年。
(2)影响:。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1)。
(2)。
2.表现(1)美国发动科索沃①背景:。
②旗号:。
③特点:。
(2)国际主义泛滥:。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1)美国:。
(2)欧盟:。
(3)日本:。
(4)俄罗斯:。
(5) :。
2.世界格局的特点:。
合作探究1.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实质。
谈谈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2.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是什么?有何表现?原因是什么?3.读下列图片。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何表现?试分析其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4. 概括第二次世界后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课堂练习1.有人说,德国通过剧变结束了分裂,完成了国家统一,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
这一观点()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苏联解体B.两极格局彻底瓦解C.南斯拉夫联邦解体D.多极化格局形成3.对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欧盟经济实力增强,政治上主导世界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欧盟极力构筑单极世界D.世界格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2003年1月28日,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发表国情咨文讲话中指责伊拉克隐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声称要在必要的时候动用武力解除伊拉克的武装。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世界多极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复习内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和平和动荡并存、多极趋势的加强复习重点: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趋势的表现复习难点:多极趋势的影响,美国的大国强权思想对自身造成的恶果和对世界局势的影响自主习一、东欧剧变1剧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______丧失政权,________发生根本性变。
2典型(1)波兰:1989年,________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2)德国统一: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_________,两德统一。
3原因:(1)历史:东欧各国照搬_____模式,受制于苏联。
(2)现实: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政治:各国党和政府忽视__________。
苏联:____________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___________”政策。
二、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上台初,改革集中在__________。
1988年,改革转向_____________。
1990年放弃党的领导,实行________。
(2)影响:政局动荡、__________爆发,民族______活动愈演愈烈。
2过程(1)更改国名:1991年8月,苏联将国名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2)“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__ _________性质发生了根本变。
(3)苏联解体1991年底,11个加盟共和国在______________签署文件,宣布成“_______________”。
三、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1)(2)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1)索沃战争:1999年,以为首的北约打着“”的旗号,趁南联盟内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向南联盟发动战争。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标要求】1.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并能分析其原因2.掌握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3.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两极格局的解体2.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2、学习难点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教材补充】和平演变手段表现: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他们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动势力。
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不满情绪。
这些手段致使东欧国家共产党下台,政权变色。
【学习任务】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1.东欧剧变:(1)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2)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表现: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东欧各国相继发生变化。
2.苏联解体:(1991年)(1)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走进了误区;根本原因——外部原因——(2)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
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形势1.原因:(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2、特点: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紧张、动荡的表现:(1)美国霸权主义:科索沃战争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空炸南联盟。
(2)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发生了9 .11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格局1、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表现:(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企图独霸世界;(2)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扩大,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高中历史必修1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优秀学案【知识梳理】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________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表现:1989年,_______是第一个巨变的国家;1990年,_________并入联邦德国。
(2)苏联解体:①原因:________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进入误区。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________成立。
2.和平与动荡并存(1)冷战后的形势:世界形势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并存的局面。
(2)原因: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___、____、_____、____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______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3)表现:①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轰炸________。
②XX年,发生________,纽约世贸大厦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美国:成为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____世界。
(2)欧洲:1993年______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__________席位。
(4)俄罗斯:取代了______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致力于推动公正合理的_____________,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基础练习】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2.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制约美国霸权主义的因素仍然存在()①日本强大的经济地位,使其谋求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②欧洲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使欧洲更加独立地参与国际政治生活③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其要坚持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关键性的发言权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增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分量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第26 课时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习目标1.结合苏联的历史,分析苏联解体的过程,了解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认识多极化趋势对当今政治格局的影响;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提高自身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认识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预习检测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上台初期集中进行经济改革,但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2.东欧剧变(1)背景: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2)含义: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①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表现:②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③被拆除;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了统一。
3.苏联解体:1990年,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1)“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④,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世界形势的变化(1)特点:⑤、和平与动荡并存。
(2)表现: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解体;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发动科索沃战争。
“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2001年“⑥”事件后,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趋势加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⑦;1993年,欧盟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⑧,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习目标】1.掌握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主要经过、标志和历史影响。
2.掌握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主要历程;与前几次国际格局相比,多极化趋势的新特点以及对世界局势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两级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2)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①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和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②运用有关史实和材料,分析概括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分析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及教师补充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程、演变规律和主要认识1.含义:主要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它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2.演变历程: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了新的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949年北约成立和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也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60年代末,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底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集团宣告解散,标志着二战以来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导学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受挫,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同时也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是暂时遭到了挫折。
知识点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主干梳理 戈尔巴治改革①背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②内容: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③结果: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 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 ②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瓦解。
东欧 剧变 易错提醒1989年, 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1991年底,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 。
①过程 苏联 解体知识点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①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国际关系中出现新的矛盾冲突。
② 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原因世界格局的特点:呈现“ ”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知识点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轻巧识记深化探究 表 现 。
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欧盟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④俄罗斯联邦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⑤中国 ②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美国“9·11”事件。
③世界各国加强反恐斗争。
背景:1999年,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
旗号:“ ”。
性质: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的战争。
①美国 发动 科索 沃战争 表 现史料一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世界……建立一个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课文重点: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概念认识:1.世界格局与世界形势: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世界格局;而世界形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世界形势的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
2.“和平演变”: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对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
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3.多极化趋势: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呈现出“三个总体、三个局部”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课文知识学习一、两极格局的解体【学习目标一】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理解其原因及影响。
【学法指导一】通过对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后各国国家性质的变化,理解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实质。
【自主学习一】1.概括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本P126第一、二段)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3.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宣布成立,这样不复存在,也随之消失。
【自主检测一】1.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2.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
这些状况()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D.有利于西欧各国的繁荣稳定【讲解提高一】二、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格局【学习目标二】:识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形成的表现;识记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表现;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习目标】1.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2.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3.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学习重难点】1.重点: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欧盟的建立。
2.难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学习过程】一、主题一:检查预学回答下列问题:(1)苏联解体于何时?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苏联解体的影响是什么?(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呈现怎样的局面?(3)欧盟成立于何时?其前身是什么?(4)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当今牵制美国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有哪些?二、主题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活动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
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得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
……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
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请回答:(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它还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那些国际力量的限制?(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知识结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世苏联解体东欧现象——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纪剧变内因—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之原因交外因—苏联的影响: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的原因世和平与动荡并存北约轰炸南联盟界“9.11”恐怖袭击格美国单极世界的主张局欧盟的建立与发展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日本跻身政治大国的行动的加强表现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当今世界格局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二.重难点解析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要明确东欧剧变的实质:“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89年柏林墙拆除,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统一。
苏联解体重在理清线索: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八一九事件(1991年)──独联体成立(1991年12月),苏联完全解体。
2.多极化趋势(1)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多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的成立、欧元的启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逐渐走出低谷;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①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
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②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全力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
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的地位。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习目标]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集中精力进行经济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2)政治改革: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2.东欧剧变(1)实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3.苏联解体(1)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图解历史 苏东巨变的原因深化理解 对苏联解体的认识(1)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自己。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实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特点: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表现(1)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狂轰滥炸。
(2)恐怖主义威胁:2001年,美国“9·11”事件爆发,世界各国加强反恐斗争。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背景:两极格局的瓦解,多个力量中心崛起并推进多极化进程。
必修1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导学案必修1第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导学案【重点讲解】一、简析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1.世界由两极到多样化发展的根本原因(1)前苏联经济的衰落和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2)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样化的标志。
(3)第三世界的实力的增强对多样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1)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主张。
(2)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较量中取胜,就可以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4)国际经济关系是最活跃的关系,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1)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要力量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4.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等。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1.动荡的原因(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恐怖主义;民族分离活动等)。
(2)在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力图构筑以其为首的单极世界,不断推行其霸权政策,根据它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插手别国内政、外交,甚至不惜诉诸武力(霸权主义)。
(3)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失衡,导致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2.和平主流的原因(1)在两级格局瓦解后,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2)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必然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所遏制,多方力量的制约,使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得不遵守秩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习目标】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表现所在,知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了解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理解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两极格局瓦解的背景及其标志。
阅读课文引言和第一目录,解决下列问题。
(要求:先自主整理,再合作交流。
)①东欧剧变原因有哪些?根据课文分析东欧剧变的含义并概括东欧剧变的具体表现。
②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什么重大影响?③探讨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活动二: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形势的特点及表现阅读第二目录,解决下列问题。
(要求:自主整理。
)②概括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③分析概括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形势依然紧张的原因及表现。
活动三:了解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阅读课文第三目录和有关材料,解决下列问题。
(先自主整理,再小组合作。
)①概括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②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3年3月20日,美国宣布开始了对伊拉克作战。
材料二无题材料一2003年3月20日,美国宣布开始了对伊拉克作战。
材料二无题【(注:施罗德前德国总理、希拉克前法国总统、布莱尔前英国首相、布什前美国总统)材料三世界各国的普遍意见是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
回答:从伊拉克问题来看,当今世界政治出现了怎样的特点? 概括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和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
③探讨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检测反馈】1.10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
此情景反映了()A.两个德国的出现B.两极格局的形成C.两德统一在望D.美苏“冷战”结束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3.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2006年12月15日,日本参议院投票通过“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的法案。
必修1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导学案【重点讲解】一、简析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由两极到多样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前苏联经济的衰落和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样化的标志。
第三世界的实力的增强对多样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主张。
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较量中取胜,就可以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维护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国际经济关系是最活跃的关系,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要力量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等。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动荡的原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在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力图构筑以其为首的单极世界,不断推行其霸权政策,根据它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插手别国内政、外交,甚至不惜诉诸武力。
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失衡,导致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和平主流的原因在两级格局瓦解后,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必然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所遏制,多方力量的制约,使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得不遵守秩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难点分析】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原因历史原因:苏联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下许多问题和矛盾。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外部原因: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渗透,推行“新思维”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终于引发了严重后果。
.过程:1991年8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控制局势的“八一九”事件。
这一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文件,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
.影响:首先,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苏联解体前,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了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第三,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
第四,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一次沉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空前的曲折和困难。
人们从苏联的兴亡中借鉴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顺利发展寻找正确道路。
二、对东欧剧变原因的分析.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在二战期间,完全处于法西斯势力控制之下,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力量不够强大,如波兰、匈牙利、罗马利亚等国是在苏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的。
因此,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后,其政治、经济、外交甚至领导人的任命和更替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1949年初,苏联与东欧其他国家建立了“经互会”,在这个组织中也存在着某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现象。
随着和平建设事业的发展,这种一致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各东欧国家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内部原因:大多数东欧国家解放后在经济上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虽在后来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收效不大。
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这是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各种手段诱惑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学法导航】.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历史,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再认和概括能力。
.结合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举出一个较全面反映当今实际政治格局的事例,并说明该事例反映出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
【热点追踪】呼吁叙利亚尽快结束流血冲突第四届阿拉伯-土耳其合作论坛XX年11月16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呼吁叙利亚尽快结束流血冲突,以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和平。
来自土耳其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的外长或外交大臣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就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以及土耳其与阿拉伯国家加强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会议结束时发表了共同声明。
共同声明呼吁叙利亚尽快结束流血冲突,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和平。
阿拉伯-土耳其合作论坛XX 年成立,旨在加强土耳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地区安全、文教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对话。
【小资料】巴以冲突的历史由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西部仍称巴勒斯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从此,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经过多年的战争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由于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XX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同步训练】.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苏共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这表明他的改革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B.取缔了苏共c.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能够推动苏联政局稳定.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D.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因果关系.苏联解体说明了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斯大林模式”的失败c.列宁主义的失败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20世纪80、90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A.核战争威胁消失,各大国更加重视发展经济、增强竞争力B.美、欧、日三极间的矛盾突出,昔日盟友变成了经济“冷战”对手c.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有利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交替”是指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民族冲突向地区冲突过渡c.由意识形态的对抗向政治对抗过渡D.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c.“一超多强”局面短时期内就会改变D.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多样化的新国际格局不能很快确立是因为A.世界动荡不安B.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的局面尚未形成c.各国之间尚未达成妥协D.新的国际较量尚未开始.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大增旧本越来越不满足“经济强国”的地位,积极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
为此,日本众议院通过了允许向海外派遣军队协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案,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下列说法中不能表明上述现象的是A.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B.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c.日本妄图操纵国际事务,加紧争夺国际政治领导权D.日本军队参加维和行动,维护了国际社会安全.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
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这表明A.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B.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c.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D.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些事情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
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
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三: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钱其琛外长所说的“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参考答案】.c2.D3.B4.D5.D6.c7.B8.D9.A0.其一,各国内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