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 美丽的校园 透视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23
美术教学案课题:优美校园——透视(—)主备人:王树玲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镇初级中学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评价水平,在欣赏和观察自己校园的过程中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地探究与建筑物的透视规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比较的方式,获得基本透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学生将会掌握一种表现物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优美校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平行、成角透视知识,在欣赏和观察校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立方体的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在欣赏和观察优美校园过程中,学会用透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感——透视现象。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六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图片见课件(六幅),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
二、展示过程:理论探究一:绘画与透视的关系:1、透视现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角度不同,在视觉上引起不同的反映,形成近大远小的现象,叫透视现象。
(图见课件)2、透视学: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如何把透视现象精确地反映在画面上,使其形象、位置、远近感觉和实景感觉相同的学问叫透视学。
(图见课件)3、透视法:是指正确描写绘画形象的基本方法,是研究形象长短、宽窄、高低、大小等远近变化的科学方法,又称远近法。
(图见课件)4、画面、画幅:我们常在室内窗格子中发现室外景物照在玻璃上有可入画的形象,如果我们用纸将这一透视形象画出和玻璃上映出的形象一致,那么竖在画者和实物之间的透明面(玻璃),就称画面,同样作画用纸称画幅。
在通常作画中,画面是透视画法产生的根据。
美术成角透视教案【篇一:《透视》教案】描绘我们的校园——透视原理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第一章《描绘我们的校园》活动一:学习与研究——透视法。
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是活动二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
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透视是造成物体在绘画中产生空间感的主要因素。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并能用学到的知识画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消失规律。
难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材学生:教材、纸、笔、尺四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请同学们分析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⑴.了解透视的概念及一些术语:①透视:是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②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③视平线: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④消失点: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
⑵.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透视现象存在。
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找出相同点。
教师小结:“近大远小”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⑶.透视的分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课件展示,请学生比较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4. 探究与表现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及分析图,让学生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要求同学参照图片展示的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单元综述本单元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取景、写生以及为校园环境创设雕塑、完成校园规划草图和模型的制作,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相关环境、立体空间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本单元由二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分别是《描绘我们的校园》、《设计我们的校园》。
从初中生新的学习阶段开始,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并乐于观察、表现自己的校园和校园生活。
本单元涉及的知识技能分别有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取景与构图、立体构成方法等。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本单元共2课教学内容,可用5课时完成。
其中: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2课时,第2课《设计我们的校园》3课时。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是基于学生对校园及校园生活的感受和喜爱,运用线描写生的画法描绘校园,在美术学习活动中体验线条的表现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的情感。
活动一“观察与探讨”:结合校园实景,分析探讨如何进行风景写生的取景、构图。
教材呈现了视平线的高、低变化与取景构图范例。
活动二“学习与研究”: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透视规律?在写生画中有什么作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选择适合的角度来表现校园的美感,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来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像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美丽的校园
利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社会的发展,学校发展的挑战,更加珍惜热爱美丽的校园!
活动二收集交流
A、搜集组:展示学校老照片,不同时期的学校规划图;
B、调查组:宣读走访老教师的调查报告及新编《祝阿教育志》中关于祝中部分内容;
C、校园组: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发现。
摄影小组:展示校园风照片;速写组:校园雕塑的速写;
从不同角度感受学校的发展变化,校园越来越美了,激发学生要用画笔去描绘它激情。
活动三众人“话”祝中
A、五分钟演讲《美丽的校园我的家》
B、优秀作文《祝中“印象”》
用文学的美与艺术美携手,让美留在学生心间,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活动四校园设施布局我来说
A组:小组成员说学校设施的名称(多媒体教室、食堂等)
B组:小组成员说出它在校园中的方位、大小、形状
C组:小组成员用纸盒、泡沫等替代建筑物在沙盘上演示。
通过说、演示、摆放,让学生对学校的布局在认识,增强学生的方位感和整体意识,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得以体现。
《优美的校园》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一。
导入主题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
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二。
学习透视与练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