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梦意象心理因素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性意象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不仅是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事物,它们还被作者赋予了思想、情感、志向、品质等丰富的心理内涵,从而成为具有象征性价值的意象,完成了诗词形与魂、灵与肉的融合。
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也要从这些具有特殊内涵的意象入手,由诗词中摹写的事物逆推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真正理解古诗词。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小学语文;古典诗词;象征性意象前言万事万物一旦进入诗人眼中,经由诗人的思想情感浸润,便成为诗的一部分,以象征性“意象”的形式在诗词中表现出来。
这些意象是经过诗人心理加工后的产物,是我们理解古诗词意境、领悟作品主题的关键所在。
一、古诗词中的“竹”根据竹子生长在山间,并且经雪不衰的特点,赋予它顽强不屈的精神等。
这些就是诗词中竹的意象特征,也正是古代文人心中所渴望的自我实现。
他们在诗中大量写竹,咏竹,颂竹,通过竹子的意象表达自己谦虚顽强的本性,抒发自己高洁的人生志向。
以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为例,这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题画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石缝间的特点,赞扬了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诗人借物喻己,在赞扬竹子的同时书写了自己高尚的人格。
他为官期间,一心为民做好事。
可是在荒年却因申请赈灾得罪了高官和豪绅,因而挂印辞官,回老家以卖画为生。
虽然古典诗词中“竹”这个意象主要象征着“谦虚顽强”,但在不同的诗作中,它还会分化出一些更加具体的内涵。
在体会竹的象征意义时,需要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与作者的创作心理进行准确把握。
二、古诗词中的“月”月亮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以月为意象的诗词俯拾皆是,因此,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特殊地位。
月亮主要是在夜间出现,而夜晚是诗人安静独处、多思善感的时刻,这就使月亮被诗人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如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原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写的是中秋夜望月思友的情形。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诗歌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唐宋诗歌中,特别是词和曲,有着非常独特的“意象”艺术。
它不仅是唐宋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更是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唐宋词歌的“意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对唐宋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唐宋词歌中“意象”的解读进行研究,探讨唐宋文学中的“意象”艺术形式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深入探讨唐宋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为后人深入了解唐宋文学和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意象”概述在唐宋诗歌中,“意象”是指诗歌中用于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和抒发对自然的赞美等所使用的具象化形象。
它以物为喻,以景为象,以感为主,是一种基于具象化现象的比喻和象征性表现方式。
“意象”是唐宋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描绘情景、描写色彩、感官描写等多个方面进行表现。
它可以反映出唐宋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与此同时,“意象”也需要读者积极的理解和解读,它也成为了唐宋诗歌中意味深长的一部分,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唐宋词歌“意象”的分类唐宋词歌中的“意象”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类方式:自然意象:包括山、水、花、树等自然物象。
唐宋词歌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性与感悟,自然意象表现出了唐宋文学中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性描写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动物意象:包括鸟、狗、马等动物形象,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植物意象:包含花草树木等植物的形象,这是唐宋词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婉约派的词人更多地将植物意象用于表达情感的深情,豪放派的词人则更多地把植物意象作为表现豪气的手法。
社会意象:包括人、事、物等社会生活中的形象。
这些意象所描述的对象多基于历史、现实生活及其上升到哲学、宗教等层次的现象,反映唐宋大众的生活、疾苦、思想等。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摘要]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
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宋代文人心态一、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
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客观对象,所得到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故意象又可表述为意中之象。
我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写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左传》中种种有关梦境的描写。
梦又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后世描写梦幻者亦屡见不鲜。
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梦的描写,本文选取辛弃疾的梦词作为研究对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山东历城人。
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此他抒写这种情怀的词悲壮激烈,雄阔深沉。
《全宋词》收录辛弃疾词作260多首,其中直接写梦的词达70多首,梦意象成为辛弃疾最热衷的意象之一。
笔者对所查到的有关梦的意象进行分类。
内容上有幽梦、断梦、破梦、归梦、连环梦、钧天梦、醉梦、草春梦、客梦等,词人的梦是五彩缤纷的。
根据所梦对象,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梦。
抽象的梦:“有梦登天的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梦天涯的“梦天涯一枕惊回”(江神子)等;具象的梦:有梦鹿“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满江红),梦孤鹤“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满江红)等。
总结辛弃疾梦词的内容,词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希望之梦,又有失望梦。
希望之梦有草春梦、连环梦、梦归家、梦欢娱等。
失望之梦往往表现在感慨人生如梦、梦孤鹤、梦登天、断梦、破梦等。
二、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要特征辛弃疾词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利途,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万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宝库,其中的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各种图像、符号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它揭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美学标准。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自然意象自然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
自然界的万物是诗人形象化表达的重要素材。
在唐诗宋词中,山水、花卉、鸟兽等自然肖像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通过云朵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远方未知的向往和憧憬。
宋代词人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一句,则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然意象的表达,除了具体的自然外貌特征外,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情感和人性的思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之所以被誉为高才卓识,就是因为他的笔下不只是描绘了雄伟的景色,还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唐诗宋词中最为复杂和丰富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人物意象除了可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外,还可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和人性。
唐诗宋词中的人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
具体人物形象是对具体人物的描写,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句,描绘了乡村小清新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刘十九的人物形象也显得非常深刻。
抽象人物形象则是对人物性格、心理状态的描写。
例如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红笺小字捎罗衣,薄汀澜翻思渺离。
角声吹散五更寒,梦中还觉被鞦韆”一节,通过刻画“思渺离”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的深深感慨。
三、万象意象万象意象是唐诗宋词中的另一类意象,也是较为抽象的一类。
万象意象更多地是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金樽空对月”一句,就突出了诗人对诗酒文化的追求和向往。
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几多深情几多梦——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梦意象【关键词】唐宋时期梦意象情感内涵【内容摘要】唐诗中的,本文将选取“梦”这一,从梦意象维度出发、以诗词这一文学体式为载体,结合具体作品,和诗人词人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心态,深入挖掘梦意象背后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内涵、审美特性、文化信息以及心理文化动因等。
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中这样阐释梦——“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诗词意象之一。
梦在人们的普遍感知中,是飘忽不定、轻幻浮动的,梦境内容通常像海市蜃楼中的幻景,显得轻盈、奇幻,隔着面纱般朦胧模糊。
梦给人以美好奇妙仿若真实的感觉,诗词中的一个个梦显得尤为真实动人。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梦是多变而又易逝的,但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与文人的诸多感情与追求吻合,使得它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姿,也受到更多的文人的青睐。
“梦”成为唐宋词人喜欢运用的高频文学符号之一。
据统计,在20000 多首《全宋词》中,“梦”字共出现了3900 多次;在近2000 首唐五代文人词中,“梦”字出现了200 多次。
先秦之前,梦境以迷信占卜记录为主,与古人的梦魂观念相连,也常被化用为政治智慧权术,以增加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如“庚辰卜,贞多鬼梦”。
之后,梦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文学作品,摆脱了纯迷信的色彩而被赋予文学意味。
诗经·小雅《斯干》中已经出现了“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等关于梦的描写。
随着时代推移,梦意象逐步发展,走向繁荣。
唐宋词是梦文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梦出现在唐宋古诗词作品中不同的情景中。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小山词》是一篇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诗篇,其中关于“梦”的意象在整篇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诗中,梦成为了诗人表达内心情感和愿望的重要意象,通过梦境的描写,诗人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超脱现实的境地,表达了对美好人生、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本文将从梦的各种象征意义出发,深入探讨《小山词》中梦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梦在《小山词》中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追求。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梦中遇到美丽少女,并在梦中与她相伴对饮咸阳酒,畅谈人生岁月。
这种美好、自由、纯洁的梦境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这个梦中,诗人可以逃离尘世的琐事和烦扰,享受着自由自在的快乐,表达了诗人对纯净世界和纯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梦境代表着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纯真、美好的向往。
梦在《小山词》中还象征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梦中与少女共饮咸阳酒,畅谈人生,形成了诗人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梦幻境界。
这种梦境可以被看作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不满和对逃避的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可能面临着各种困难和压力,对这些现实的不满和不安需要通过梦境来得到宣泄,因此诗中出现的梦境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内心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不满。
梦作为《小山词》中的重要意象,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欲望、追求、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留恋,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梦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人生、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
梦也使诗篇增添了一种超脱现实的境界,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使诗篇更加生动、深刻。
《小山词》中梦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仅使诗篇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情感和愿望的深刻表达。
唐宋词梦意象的心理因素摘要:唐宋词中的梦意象不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本文从具体词作出发,探讨了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对现实生活材料的再现、变形与重组于梦境中,并最终呈现于词作的事实。
关键词:唐宋词梦意象再现变形重组唐宋词中,描写梦象的作品不多。
梦象入词也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我在这里做简单的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要讨论的是入词的梦象,即创作家处于意识状态进行创作时构建于作品里的梦的意象。
词作中梦象虽不是梦本身,可是词人写入作品中的梦象,仍然保留着梦的特征: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再现、(对现实生活材料的)变形与重组呈现于梦境中。
一、生活场景再现词中生活场景再现的梦象,其材料来源词人过去的生活经历。
先以皇甫松为例,说明生活与梦象之关系。
据皇甫松《自纪》诗“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
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以青松自比,鄙视权贵,有流芳百世的雄心。
年轻时曾渴望舅父牛僧孺举荐而不得,又科场失意、屡试不中。
求仕失败后过着隐逸生活,多与僧人交往。
他的两首《梦江南》如下:(其一)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其二)楼上寝,残月下帘旌。
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
双髻坐吹笙。
虽然无法确定词作年代,但仅从词的内容来看,不应是后期隐逸时所作,更像是作于求仕失意中。
处在舅父拒荐、屡试不中的凄凉境地,往昔故乡的人、事、物温馨地浮现于梦中。
如果去掉“闲梦”、“梦见”,只剩下“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
双髻坐吹笙。
”读者很难读出这是梦境,完全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
再看李煜的《望江南》,更是说得明白: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作于南唐亡国后李煜被囚时期。
“还是旧时”清楚地交待了其梦象是昔日的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鸾驾,宫女如云,花月春风中兴致甚浓。
李煜词中梦的意象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在现存词仅有30余首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中,梦的意象在其词的意象群中占了主体地位。
由于梦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李煜选择了梦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梦的意象的成功创造,使李煜词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
中国的词史上,李煜的词并不多,却达到了一种巅峰至极的地位,改善了花间词的"靡靡之音',对宋代的词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身兼帝王与词人两重身份,经历了生死炼狱的李后主对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把词作为一种抒发其内心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
前人多从他的身世、处境之不同、情感宣泄之方式、意象组合之特点以及心理时空之倒置,修辞行文之独特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其词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笔者在对李煜词的研读中发现,在其现存的30余首词中,有梦的意象的词占了三分之一。
本文试图从李煜词梦的意象人手,直探其词梦的意象根源和魅力,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赏析他的词和情感。
一李煜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尤其是随着他本人的命运际遇和思想感情的大起大落,其词中意象更加变幻无穷,光隆陆离。
然而细读其词,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李煜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命运怎样的起伏跌宕,他总喜欢运用"梦'这个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
总体来看,李煜词中梦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
二是写怀乡念人,抚今追昔。
三是写^生无常,命运难测。
1.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人梦来'([采桑子]),这是春天怀人的词,却带着一些幽怨。
"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菩萨蛮]),这是在筵席上钟情和依恋一个奏乐女子的自白。
《古今词话》云:"词为立周后作也。
'也可以从中看出年纪轻轻的李煜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菩萨蛮])。
这四句中写"潜来',写"惊觉',写"笑',写"相看',生动仔细,这里梦虽不是做梦,却惊破了二人的梦,显得更真实、更真切。
一唐人白行简对那些特别的“梦”有特别的研究。
他说:“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
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1]128(《三梦记》)在这里,白行简的言论涉及到三种特别的“梦”。
其实,进一步概括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数人异地的行为而由“梦”印证之,二是数人同时进入同一梦境。
前一种情况,白行简在《三梦记》中列举了两个故事印证之。
第一个故事说官员刘幽求奉使归家,在一个破旧的寺院中看到了意想不到的异常情况: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
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
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
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
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
……比至其家,妻方寝。
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
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藉,因而遂觉。
”刘亦具陈其见,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矣。
[1]128第二个故事说元稹“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十多天后,作者与哥哥白居易以及李杓直同游曲江,在饮酒的过程中,又发生一件怪事: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
”命题一篇于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实二十一日也。
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
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
[1]128-129上述第一个故事,写一个男人回家途中,看到自己的妻子与别人饮酒作乐,于是愤怒地抛掷瓦砾,冲散了这些“狗男女”的“鬼混”。
不料回到家中,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不过是妻子的梦境而已。
此种故事,在唐代可是热门话题。
《三梦记》而外,至少还有两篇唐人小说写到类似的情节。
有张生者,家在汴州中牟县东北赤城坂。
以饥寒,一旦别妻子游河朔,五年方还。
……忽于草莽中,见灯火荧煌。
唐诗宋词3000字论文篇一:唐诗宋词论文唐诗宋词的美流淌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无数的王朝,然而不曾磨灭的事文化的梦,奔腾的黄河之水讲述着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犹如绵延至群山,在唐宋时期奇峰突起,高耸入云,形成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因为他们的成就,中国才当之无愧的称之为“诗国”,诗词才成为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
唐诗宋词加《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可以“颉抗西域”的主要资本。
虽然时间改变了许多,泯灭了不知多少的富华,然而经典未曾消失,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文化的内涵,使之永恒不朽。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
唐诗唐诗的形式而言,及其大成,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七言还发展为歌行体,中唐有发展为元和体,乐府又发展为新题乐府。
尤其是五七言律诗,但唐代定型,成为官定考试及竞赛的诗题,人人能作,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六言诗.词在唐代也有时创作,中唐晚期以蔚然为大国。
唐诗的体裁和类别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
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
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有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
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
上去入是仄声。
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
律诗:是四联八句,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二句为“首联”、“头联”或“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或“前联”,五、六句为“颈联”或“后联”,七、八句为“尾联”、“末联”或“结联”。
唐宋诗审美心理嬗变探析在繁荣兴旺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各个时期都具有其不同的特色。
尤其是唐宋时代,诗歌从先前的艰辛的探索发展时期,走向了完全成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作特征,使诗歌这块瑰宝更加流光溢彩、耀眼夺目。
但是仔细品读和研究不难发现,虽然唐宋诗歌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方面却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审美心理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表现上颇有区别。
一、社会现实的影响使唐宋诗审美心理呈现出差异综观全唐诗,无论从艺术创作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跨越了前代,并取得辉煌的成果。
到了宋代,大量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与创作特征上,在唐诗审美对象的基础上、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方面,可谓佳作比比皆是,从而把中国诗歌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创作上作者审美追求的相异,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
诗作不仅表现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而且也反映在诗境的营造中,同时在语言表达中其典故、借代,以及锤炼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
唐朝以前的诗歌,没有走向成熟,许多诗歌走进了骈俪和玄理的窠臼。
到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诗歌得到了发展,文风出现了变化,摆脱了以前的骈俪和玄理的束缚,不再成为创作的艺术风格。
诗歌创作中审美意识出现了创新,诗作中的意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创作艺术风格在审美追求上表现出的空灵美、含蓄美充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从景语到情语、意象、写景流露出中国诗歌抒情的传统主旨。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起来的,无论是题材的创作领域,还是艺术表现的格调,从境界、景物、词语、用典等方面都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相比之下,唐人在写情而意境化上表现了唐诗的特色,而宋诗在重理而理趣化方面则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在抒情与写景相互交融上,呈现出诗歌创作上新的艺术特征。
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时代不同、思想意识不同而表现的审美范畴的兴趣不同所致,其具体反映在诗歌创作在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上的审美心理显现出的差异。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心境相关分析在古代诗词中,意象是诗人通过使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概念和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意象的选用和运用,直接影响了读者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与此同时,心境作为一种内在的情感状态,也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表达。
本文将分析古代诗词中意象与心境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这种相关性如何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1. 意象的选择与心境的描绘古代诗词中的意象选择往往基于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体验。
通过对自然界、人物形象、物体场景等方面的描绘,诗人将自身的心境情感表达出来。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一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月和霜,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深情。
在这里,明月和霜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
2. 意象与心境的呼应与共鸣意象与心境之间存在相互呼应和共鸣的关系。
意象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更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共鸣与体验。
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通过对元夕花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读者在阅读时,通过对花灯的联想,也能够产生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与诗人的心境形成共鸣。
3. 意象与心境对诗歌意义的塑造意象与心境在古代诗词中并非仅仅是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工具,它们也对诗歌的意义和深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意象的刻画,诗人能够将自身的感悟和思考变得更加具体和可触及。
同时,心境的描绘则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塑造意义的方式,使得古代诗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
4. 意象与心境在读者阅读体验中的作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心境之间的相关性,也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引入一个具有独特氛围和心情的境地。
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通过想象、联想和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并沉浸于诗歌所创造的情境当中。
这种阅读体验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美感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一种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心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
浅论苏轼词中的“梦”摘要:纵观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的词, 我们发现, 历代词人都爱把“梦”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苏轼作为词坛大家, 亦不例外, 在他的词中, 涉及到“梦”的比比皆是,或记梦、或忆梦、或借梦、或诉梦等等。
那么, 苏轼词中“梦”的内容是什么?相较前人词作, 有什么特别之处? 作用又何在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作一些分析探讨, 试图由此对苏轼其人其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苏轼,梦,词一、苏词中“梦”的内容“梦”字在《辞源》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为“卧而以为然也”,即“睡眠中的幻想”;一个解释为“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注“想象也”。
苏轼词中的“梦”也没有跳出这两个解释,有的是他睡觉中所做的梦,即真梦;有的是他想象中的梦,即以梦为喻。
因此,苏轼的梦词分为真梦词和喻梦词两类。
真梦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人生如梦的生命意识。
1、真梦词词自从晚唐五代转入文人创作后, 表现的题材与范围大大缩小。
闺阁情事成为词中叙写的重点,聚少离多之恨与伤春怨别之愁则成为词中情感的主流。
恰如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所说:“梦的内容乃是愿望的满足, 而梦的动机在于某种欲望”〔1〕。
现实生活中频繁的、长久的别离使得晚唐五代词中的梦大都是写男女相会, 如温庭筠的“辽阳音信稀, 梦中归”(《诉衷情》)、韦庄的“人寂寂, 叶纷纷, 才睡依前梦见君”(《天仙子》) ; 又如薛绍蕴的“早是相思肠欲断, 忍教频梦见”(《谒金门》)、孙光宪的“凭仗东风吹梦, 与郎终日东西”(《清平乐》)。
而苏词中的梦则不然, 有表现苏轼与亡妻相会的动人场景的,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中的“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疏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也有表现友人宴请四方宾客的热闹场面的, 如《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中的“云间笑语, 使君高会, 佳人半醉。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美的化身——领略唐诗宋词中的艺术之美从小就对唐诗宋词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素,刚学会认字父亲便教我念诗。
虽然来了科大,读了理科,却仍爱默默地玩味着这千年余韵,体会着作者心中那种欲说还休的感情,感受着这千年文化之美。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唐诗宋词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
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心灵,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美。
唐诗宋词便是这历史长河沉淀出来最美的结晶,是美的化身。
诗歌中的色彩之美极大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的美丽世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色彩的组合给唐宋诗词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
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
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
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在,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宋词梦意象的心理因素
摘要:唐宋词中的梦意象不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本文从具体词作出发,探讨了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对现实生活材料的再现、变形与重组于梦境中,并最终呈现于词作的事实。
关键词:唐宋词梦意象再现变形重组
唐宋词中,描写梦象的作品不多。
梦象入词也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我在这里做简单的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要讨论的是入词的梦象,即创作家处于意识状态进行创作时构建于作品里的梦的意象。
词作中梦象虽不是梦本身,可是词人写入作品中的梦象,仍然保留着梦的特征: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通过再现、(对现实生活材料的)变形与重组呈现于梦境中。
一、生活场景再现
词中生活场景再现的梦象,其材料来源词人过去的生活经历。
先以皇甫松为例,说明生活与梦象之关系。
据皇甫松《自纪》诗“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
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以青松自比,鄙视权贵,有流芳百世的雄心。
年轻时曾渴望舅父牛僧孺举荐而不得,又科场失意、屡试不中。
求仕失败后过着隐逸生活,多与僧人交往。
他的两首《梦江南》如下:(其一)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其二)楼上寝,残月下帘旌。
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
柳絮满江城。
双髻坐吹笙。
虽然无法确定词作年代,但仅从词的内容来看,不应是后期隐逸时所作,更像是作于求仕失意中。
处在舅父拒荐、屡试不中的凄凉境地,往昔故乡的人、事、物温馨地浮现于梦中。
如果去掉“闲梦”、“梦见”,只剩下“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
双髻坐吹笙。
”读者很难读出这是梦境,完全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
再看李煜的《望江南》,更是说得明白: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作于南唐亡国后李煜被囚时期。
“还是旧时”清楚地交待了其梦象是昔日的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鸾驾,宫女如云,花月春风中兴致甚浓。
“花月正春风”五字结语,概括了繁华生活的昔日。
由此可知,作家过去的生活是构建梦象的材料。
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词作品中看到创作家往昔的真实生活是梦象材料的来源。
例如朱敦儒《采桑子》: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
翠帐犀帘。
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云散香残。
风雨蛮溪半夜寒。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靖康之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
词人当时所的岭南海隅之地,南雄州一带,当时是荒凉的边远地区。
词中“一番海角凄凉梦”明确交代作者身在何处,“却到长安”说明梦象是都城。
词中梦象所显现的“翠帐犀帘。
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是作者过去在都城(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场景。
再如苏轼的《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魏了翁的《水调歌头〔次韵西叔詹叔兄嘉甫弟惠生日□词〕》均属此类,不再赘述。
由此可知,词作中描写的梦象是以词人过去的生活场景为材料,再现于词中。
二、词中的梦象是生活材料的变形
入词的梦象不仅表现为往昔生活的再现,也可以是生活材料的变形。
以张鎡《木兰花慢·纪梦》为例:驾飙车直上,绛衣惹、彩云轻。
过宝树千峰,东逾绿海,宫殿峥嵘。
檐楹万花灿倚,映阶层、十二总雕琼。
剑佩簪裳卫肃,序班真辅仙卿。
瑶京。
谁解有神升。
为秘授玄经。
拜九光霞里,轮金日耀,丹篆符明。
龙鸾再催羽仗,报帝皇、新御紫阳城。
归路梅花弄玉,数声月冷风清。
此词虽说记录梦象,但从内容来看却是游仙。
游仙的作品源头很早,但以梦境写游仙并不多见。
游仙作品的意象受限于创作家经历和见识。
如陶潜《桃花源诗并序》中的神仙境界是一片田园气象。
这跟陶潜长期的田园生活有直接的关联,即使在游仙的幻想中,仍然脱不了田园生活的影子。
张鎡词中描绘的是神仙世界,完全不似陶潜《桃花源诗并序》的意象。
要理解这首词与张鎡生活的关系,我们得看一看张鎡的简要的生平可知他出身华贵,位居权要。
尝学诗于陆游。
尤袤、杨万里、辛弃疾、姜夔等皆与之交游。
《齐东野语》载“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又以其牡丹会闻名于世。
不难看出这首
《木兰花慢·纪梦》中的神仙景象正是他的豪华生活在梦中的变形呈现。
三、重构
梦的目的是满足愿望,因而梦境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一致的。
侯寘《菩萨蛮·来梦》:午庭栩栩花间蝶。
翅添金粉穿琼叶。
曾见羽衣黄。
瑶台淡薄妆。
来魂欲断。
掺掺芳英满。
梦里尚偷香。
何堪秋夜长。
梦中化蝶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
这一首梦中化蝶的词在用意上显然与《庄子》不同。
蝴蝶在花间飞舞,见到的是“羽衣黄”“淡薄妆”,梦象所显现的正是平日里相思的对象。
因此,梦象虽然离奇,但是人们在梦中获得的情感体现却是与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是一致的。
另如杨冠卿词作《前调〔为丁明仲纪梦〕》:归梦迢迢。
分明曾见,舞遍云韶。
解道相思,愁宽金钏,瘦损宫腰。
觉来情绪无聊。
正戌角、声翻丽谯。
楚塞山长,巫阳人远,斗帐香消。
词中梦象呈现的是相思对象的情态,写法直白显露,相思之情彰显无遗。
再如辛弃疾《南乡子·舟中记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皆属此类,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过去的生活为材料在睡梦中重构而获得与现实生活一致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2011年10月
[2]《宋史》,【元】脱脱撰,中华书局,2012年2月
[3]《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4]《齐东野语》,【宋】周密撰,齐鲁书社,2007年7月
[5]《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98年1月
[6]《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中央编译出版社,3011年8月
[7]《爱与意志》,【美】罗洛·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作者简介:邹尤(1970.12--),男,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