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精神障碍治疗药物
- 格式:pptx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51
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第一节抗精神分裂症药定义: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一类精神分裂症。
分类:将精神分裂症分为Ⅰ型和Ⅱ型,前者以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为主,后者则以阴性症状(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等)为主。
治疗:本节述及的药物大多对Ⅰ型治疗效果好,对Ⅱ型则效果较差甚至无效。
抗精神分裂症药也称作神经安定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对其他精神分裂症的躁狂症状也有效。
这类药物大多是强效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大多数药物可引起情绪冷漠、精神运动迟缓和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1.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受体该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中枢DA系统功能亢进所致。
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高效价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大多是强效DA受体拮抗剂,对I型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D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其通过与脑内DA受体结合后参与人类神经精神活动的调节,其功能亢进或减弱均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
目前认为,吩噻嗪类等抗精神分裂症药主要通过阻断中脑-边缘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的D2样受体而发挥疗效。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临床使用的大多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并不是选择性D2样受体拮抗剂,因此,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均引起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副作用,这是由于这些药物非特异性拮抗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所致。
2.阻断5-HT受体一些目前临床常用的非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如氯氮平和利培酮的抗精神分裂症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5-HT受体而实现的。
其中,氯氮平是选择性D4亚型受体拮抗剂,对其他DA亚型受体几无亲和力,对M胆碱受体和α肾上腺素受体也有较高的亲和力;氯氮平和利培酮通过拮抗α2肾上腺素受体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利培酮拮抗5-HT2亚型受体的作用显著强于其拮抗D2亚型受体的作用。
因此,即使长期应用氯氮平和利培酮几无锥体外系反应发生。
一、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一)吩噻嗪类氯丙嗪氯丙嗪主要拮抗脑内边缘系统多巴胺(DA)受体,这是其抗精神分裂症作用的主要机制。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第一节抗精神病药一、吩噻嗪类氯丙嗪(冬眠灵):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局部刺激强深部肌内注射;易蓄积于脂肪组织,存留时间长,个体给药。
阻断中脑-边缘通路(情绪、行为)和中脑-皮层通路(推理、理解)D2受体,抗α受体和M受体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1)抗精神病作用(无麻醉作用,对抑郁无效);(2)镇吐作用强(不能抗前庭刺激呕吐);(3)对体温调节的影响(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5)对锥体外系的影响。
2、植物神经系统:α受体阻滞作用,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不用于高血压治疗)。
M胆碱受体阻滞(口干、便秘、视力模糊)3、内分泌系统:拮抗结节-漏斗系统D2受体,抑制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卵泡刺激素释放因子、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ACTH和GH(可治巨人症)分泌。
应用:1、精神分裂症:首选,Ⅰ型,不能根治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3、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与异丙嗪,哌替啶合用。
不良反应:1、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M受体阻滞症状(视力模糊口干无汗便秘眼内压升高),α受体拮抗症状(鼻塞,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悸)。
2、锥体外系反应:(1)帕金森综合症;(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4)迟发性运动障碍(DA能亢进,抗胆碱药无效,抗DA药减轻)3、过敏反应4、急性中毒5、精神异常(本身作用)6、内分泌反应:乳腺增大,泌乳,月经停止,抑制儿童生长7、惊厥与癫痫(降低惊厥阈)禁忌症:癫痫、青光眼、乳腺增生、乳腺癌禁用;冠心病慎用。
硫利达嗪锥体外系副作用小,老年人易耐受,作用缓和,镇静明显。
二、硫杂蔥与丁酰苯:泰尔登(氯普噻吨):另有较弱抗抑郁作用氟哌啶(氟哌利多):与芬太尼合用——神经阻滞镇痛术(外科小手术麻醉)三、其他类:氯氮平:苯二氮卓类,D4受体拮抗药,抗α抗胆碱抗组胺,无锥体外系和内分泌紊乱作用。
精神病阴性阳性均有作用;也可用于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利培酮:阴阳性均有效,不良反应少第二节抗躁狂症药碳酸锂:可治疗躁狂抑郁症,通过血脑屏障耗时,起效慢,摄钠促排第三节抗抑郁药一、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NA与5-HT再摄取)米帕明(丙米嗪):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广泛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服用镇静,抑郁病人服用精神振奋,情绪提高。
右佐匹克隆片作用机理1. 引言右佐匹克隆片(Risperidone)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属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它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自闭症等精神障碍。
本文将详细介绍右佐匹克隆片的作用机理,包括其药理学特点、受体亲和性以及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2. 药理学特点右佐匹克隆片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同时也具有5-羟色胺2A(5-HT2A)受体拮抗作用。
它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水平来产生治疗效果。
2.1 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通过与多巴胺D2受体结合,传递信号并调节神经活动。
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多巴胺水平过高,导致神经传递过程异常增强。
右佐匹克隆片通过与多巴胺D2受体结合并拮抗其作用,降低多巴胺信号的传递效果。
这种拮抗作用可以减少多巴胺的过度活跃,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2.2 5-羟色胺2A受体拮抗作用5-羟色胺是另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5-羟色胺水平也存在异常。
右佐匹克隆片具有5-羟色胺2A受体拮抗作用,可以调节5-羟色胺信号的传递。
这种拮抗作用有助于恢复5-羟色胺系统的平衡,从而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
3. 右佐匹克隆片的受体亲和性右佐匹克隆片对不同受体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在临床上起到了治疗精神障碍的效果。
3.1 多巴胺D2受体右佐匹克隆片对多巴胺D2受体具有高亲和力,这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通过拮抗多巴胺D2受体,右佐匹克隆片可以减少多巴胺信号的传递,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
3.2 5-羟色胺2A受体右佐匹克隆片对5-羟色胺2A受体也具有高亲和力。
这种亲和力使得右佐匹克隆片能够调节5-羟色胺系统的功能,并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
3.3 其他受体除了多巴胺D2受体和5-羟色胺2A受体,右佐匹克隆片还对其他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如多巴胺D1、D3、D4、5-羟色胺1A、1B、6等。
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的作用机理杨雯雁〔09354065〕柯玉娟〔09354097〕袁媛〔09354102〕郑小丽〔09354093〕温璐平〔09354121〕【摘要】1988年阿立哌唑的发现,是受精神分裂症的几种优势病因假说指导。
经历的Ⅰ、Ⅱ和Ⅲ期临床试验提示,阿立哌唑具有起效快、平安性高及耐受性好等临床特性。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阿立哌唑的作用机制,其中有两种较为权威的说法。
其一,多巴胺假说。
认为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异常引起精神分裂症病症。
其二,血清素假说。
认为多巴胺的活动,受血清素能神经元调节。
我们小组旨在研究对抗最典型的精神类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作用机理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生物化学课外知识,锻炼小组合作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阿立哌唑;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受体;作用机制一、我们选择研究精神分裂症药物的原因以及研究精神疾病的意义人类有很长一段历史对精神卫生健康的关注是一片空白。
人们片面地以为身体健康就能百分之百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程度。
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精神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进度,不健康的精神状况不仅会使自身遭受痛苦,同时也带给周围的家人朋友很大的负担。
精神疾病在古时候被认为是和宗教中的恶魔或者巫术有关,这样的误解不仅耽误了对精神病人的及时治疗,也使历史上对精神疾病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停滞不前。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
由此拉开了人们关注人类精神健康的序幕。
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世界精神卫生日〞,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目前全世界共约有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至今,精神卫生健康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重要领域。
我们小组旨在研究对抗最典型的精神类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作用机理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生物化学课外知识,锻炼小组合作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能力。
精神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与作用在现代医学中,精神药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它研究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其中,药物疗法是精神药理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针对不同的精神障碍,医生会使用不同的药物。
本文将介绍精神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与作用。
1. 抗焦虑药抗焦虑药是一类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药物。
它们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不安感,并改善睡眠质量。
常见的抗焦虑药有苯二氮平类药物和丙酮酸类药物。
苯二氮平类药物包括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丙酮酸类药物包括加巴喷丁、利培酮等。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受体来产生镇静和抗焦虑作用。
2.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它们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常见的抗抑郁药有三环类药物、SSRI类药物和杂环类药物。
三环类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多塞平等,SSRI类药物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杂环类药物包括氟西汀、文拉法辛等。
这些药物可以影响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或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3. 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是用于治疗精神病的药物。
它们能够减少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有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奥氮平、利拉韦特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多巴胺、5-HT、谷氨酰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产生抗精神病作用。
4. 安眠药安眠药是用于改善睡眠质量的药物。
它们可以减少患者的入睡困难和睡眠中断,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常见的安眠药有苯二氮平类药物和非苯二氮平类药物。
苯二氮平类药物包括氯硝西泮、地西泮等,非苯二氮平类药物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等。
这些药物可以影响GABA受体的活性,产生镇静和催眠作用。
总之,精神药理学中的药物分类与作用是非常复杂的。
在应用这些药物时,医生必须仔细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此外,药物治疗只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部分,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精神药品医学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精神药品是一种具有神经影响力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神药品的医学定义也逐渐得到了明确和完善。
精神药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们早就意识到某些草药和物质对神经系统产生了影响,并可用于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然而,直到近代,人们才开始深入研究精神药品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再摄取以及受体的活性,从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精神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功能。
然而,精神药品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和指导。
本文将详细介绍精神药品的医学定义及其分类。
首先,将定义精神药品是什么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
然后,将介绍根据其治疗对象和治疗方法的不同,精神药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最后,将总结精神药品医学定义的重要性,强调正确使用精神药品的重要性以及对患者健康的积极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对精神药品医学定义的深入理解,帮助读者认识到精神药品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增加对精神药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个体的幸福生活。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我们对精神药品医学定义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
接下来,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详细说明该文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所示:1. 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精神药品医学定义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详细说明本文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图,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指导。
组织教学(情景描述)药剂专业小张同学的邻居李大妈晚上经常睡不着,烦躁、焦虑,失眠2年多了。
有一天,李大妈和小张同学说她的病情,问该用些什么药品呢?(过渡)本章学习治疗精神障碍药的药物化学基本知识和药理学相关知识,掌握该类药的基本使用技能。
(板书)第三章治疗精神障碍药第一节镇静催眠药(讲解)镇静催眠药属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
小剂量时产生镇静作用,较大剂量时可促进并维持睡眠。
(过渡)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苯并二氮杂䓬类、氨基甲酸酯类和其他类。
(板书)一、巴比妥类(回忆)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点。
(小结)作用于网状兴奋中枢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阻止脑干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质细胞的兴奋性下降。
(板书)(一)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和分类(讲解)巴比妥类药物为巴比妥酸(丙二酰脲)的衍生物,分为长时间、中时间、短时间和超短时间四种类型。
(板书)(二)巴比妥类药物的理化性质(问题)分析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探索具有可能的化学性质?(小结)1.性状:本类药物一般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加热多能升华;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含硫巴比妥有不适臭味。
2.弱酸性(具有-CO-NH-CO的结构,可形成烯醇式结构)3.水解性(具有环状酰脲结构)4.与铜吡啶试液的反应(有丙二酰脲结构)与吡啶-硫酸铜溶液作用显紫堇色,含硫巴比妥则显绿色。
5.与银盐反应:在碳酸钠溶液中与硝酸银生成可溶性的一银盐,加入过量的硝酸银,生成不溶性的二银盐,可溶于氨试液。
(板书)(三)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图示分析)(补充)临床应用 催眠;反跳现象:依赖性,成瘾性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本身代谢,耐药现象;易引起中毒;昏迷、缺氧、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
(案例分析)苯巴比妥中毒如何处理? (板书)二、苯二氮䓬类(简介)苯二氮䓬类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一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中枢性肌肉松弛、抗惊厥等作用。
已取代巴比妥类成为镇静催眠、抗焦虑的首选药物。
精神药品名词解释药理学
精神药品是用于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等。
精神药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水平,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了解精神药品的药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
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包括多巴
胺、谷氨酸、GABA等。
精神药品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水平,调节神经信号传导,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2.抗抑郁药: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通过增加多巴胺和去甲
肾上腺素在突触间的水平,提高情绪、调节睡眠等。
常见的抗抑郁药包括
SSRI、SNRI等。
3.抗焦虑药:抗焦虑药用于治疗焦虑症,通过增加GABA在中枢神经
系统的水平,产生镇静、放松的效果。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常见的抗焦虑药。
4.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通过调
节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平衡,减少幻听、妄想等症状。
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利培酮等。
5.药物副作用:精神药品虽然有治疗效果,但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
用,如头晕、恶心、失眠等。
在使用精神药品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严格遵守用药指导,定期复诊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综上所述,了解精神药品的药理学对于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精神疾病的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精神药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