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理学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6.28 MB
- 文档页数:125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小单元(一)药物代谢动力学1.首过效应、肝肠循环、肝药酶诱导药及抑制药的定义。
2.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3.体液pH对药物分布及转运的影响。
4.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血药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的定义及其临床含义。
1.药物吸收及影响因素。
2.药物的代谢过程、药物的代谢结果、药物代谢酶的作用。
3.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排泄的临床含义。
小单元(二)药物效应动力学1.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的定义及其意义。
2.量-效关系、量-效曲线、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销量、效价、效能、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的临床意义。
3.亲和力、内在活性的定义,激动药及拮抗药的特点。
1.药物的对症治疗、对因治疗。
2.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
3.受体的特征、受体的类型及调节。
小单元(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联合用药等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的定义。
2.耐受性、耐药性的定义。
1.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等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年龄、性别、病例状况、精神因素及遗传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重要知识点串讲1.几个重要概念(1)首过效应(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称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
(2)肝药酶诱导药一些药物可以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加速自身及其他药物的代谢,使药理效应减弱,这类药称为肝药酶诱导药。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3)肝药酶抑制药一些药物可以抑制或减弱使肝药酶的活性,可以使自身及其他药物代谢减慢,药物活性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这类药称为肝药酶抑制药。
如氯霉素、异烟肼等。
(4)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进入十二指肠后可被再吸收重新入血的现象。
(5)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确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指标。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序言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和毒物之间并无严格界限,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就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任何药物剂量过大都可产生毒性反应。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⑴阐明药物的作用极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最佳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⑵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⑶为其他生命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历史三、新药开发与研究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新药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生产过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属新药范围”。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随液体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aqueouschannel)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称为滤过,为被动转运。
虽然大多数无机离子小,足以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但它们通过细胞膜的过程是由跨膜电位差或主动转运机制来控制的。
简单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也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故又称为被动扩散(passivediffusion)。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药品什么是药品,它有哪些特性,如何停止分类,如何停止管理等等效果,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从不同的角度或观念,将有不同的解释。
本节是从法律管理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论述这些效果。
一、药品的定义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为了增强药品的监视管理,均在该国的药品法、药事法中,规则了药品的定义,以明白管理对象。
我国«药品管理法»中关于药品的定义是:〝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理人的生理功用并规则有顺应症或许功用与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上述定义包括以下要点。
第一,运用目的和运用方法是区别药品与食品、毒品其他物质的基本点。
没有任何物质其实质就是药品,只要当人们为了防治疾病,遵照医嘱或说明书,依照一定方法和数量运用该物质,到达治疗或预防或诊断人的某种疾病时,或能有目的的调理某些生理功用时,才称它为药品。
而食品或毒品的运用目的显然与药品不同,运用方法也不同。
第二,我国法律上明白规则传统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和现代药〔化学药品等〕均是药品,这和一些西方国度不完全相反。
这一规则有利于承袭、整理、提高和发扬中医药文明,更有效地开发应用医药资源为现代医疗保健效劳。
这一定义反映了对21世纪药品研讨开发方向的鼠目寸光。
第三,明白了«药品管理法»管理的是人用药品。
这一点和日本、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度的药事法、药品法对药品的定义不同,他们的药品定义包括了人用药和兽用药。
第四,确定了以〝药品〞作为药物、原料药、制剂、药材、成药、西药、医药等用语的总称。
〝药品〞一词与美国的drugs、英国的medicines、日本的〝医薬品〞同义。
在«药品管理法»英译本中,药品的对应英文是〝durgs〞。
二、药品管理的分类药品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引见的是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中有关药品分类管理的类别。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药物的研发、药效、药效动力学、毒性、药理毒理、药物代谢、药物传递等内容。
药理学的发展,关乎着药物在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对药物研究与医疗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根据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药物动力学三大分支学科。
基础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理学机制、药效学和药物毒性的基本规律。
例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作用机制等等。
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学和药效动力学,以及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等。
例如,根据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调整药物疗效,避免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等。
药物动力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药物动力学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效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理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发现的过程中,通过药理学的研究,了解到药物的多个目标点,并寻找到最有效的有效目标点,然后设计出合适的药物化合物进行治疗。
在药物临床前的测试过程中,药理学还评估了药物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使用方法,并进行临床试验,最终推广到临床使用中。
另外,药理学的研究也为副作用的发现和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对副作用的机制和药理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并且提高药物疗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来看,药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对于药物研发、临床应用、药物安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一.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任务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命运),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第二章药动学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需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
(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差的转运。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二、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一)胃肠道给药(口服、舌下、直肠给药)1.胃肠道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
(1)舌下给药: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