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2:27.380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刘术婧

[导读] 斯宾诺莎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探讨了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实体与属性、样式的关系。阐述了实体学说对欧洲哲学史的影响。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 300204)

摘要:斯宾诺莎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探讨了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实体与属性、样式的关系。阐述了实体学说对欧洲哲学史的影响。

摘要:实体;神;自然;属性;样式

一、实体是唯一的:神即自然

实体是斯宾诺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关于实体,斯宾诺莎写到:“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别的事物的概念。”也就是说,实体可以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存,也无须借助别的事物而得到说明。根据此定义,他推演出关于实体的基本性质。

实体是“自因”的。斯宾诺莎说:“实体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产生,所以它必定是自因,换言之,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属于它的本性。”所谓“自因”即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需要借助其他东西而存在。斯宾诺莎根据“自因”的观点,排除了“外因论”,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诠释自然,坚持自世界自身来说明世界,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中,一切都可通过因果规律得到解释,反对神学目的论。写到:“自然并没有预定的目的,一目的因都只不过是人心的虚构。”

实体是无限的。斯宾诺莎说:“凡是实体都必然是无限的.”由于实体是“自因”的,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所以否定它的存在是不成立的,给它设限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实体是有限的,实体就需要依赖他物,受他物限制,并通过他物得到解释,这和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实体是唯一的。斯宾诺莎说;“不能有多数实体,只有唯一实体。”如果实体有多个,就会分为两种情况:若他们属性相同,则为同一实体;若他们属性不同,就会相互限制,有了限制就有了规定,因此他提出“规定就是否定”这一命题。例如:我们说这个人瘦的,就是在否定这个人不是胖的。而这违背了实体的定义,因此,实体是唯一的。且将这个实体称为“神”,他写到:“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我理解为存在的自身,就存在被理解为只能从永恒事物的界说中必然推出而言。”永恒即存在自身。由于实体即是自因,存在属于它本性,所以实体就不可能不存在,因而一定是永恒的。此外,因为实体既然是自因的,其存在就不可能由他物所产生,所以他的存在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必然是永恒的。

实体是不可分的。如果实体可分,那么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实体分出来的各个部分保持原来的性质,另一种情况是失去原来的性质。那么就前者来说,具有同样性质的实体即是同一实体,但后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即实体的本性。此外,若实体可分,也就是说实体的部分是有限的,这与实体本性矛盾,因而是不成立的。

斯宾诺莎认为,作为“自因”、无限、唯一、永恒、不可分的实体,乃是万物的本质和万物存在的唯一的原因。

斯宾诺莎有时将实体称作“自然”,有时叫做“神”。这是因为他认为,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它说:“万物依自然的一般法则而存在,并且为之所决定。此自然的一般法则不过是另外一个名称以名上帝的永存的天命而已。……所以,说万物遵从自然律而发生,和说万物被上帝的天命所规定是一件事情。……因为自然的力量与上帝的力量是一回事。”

这个观点与与传统神学意义上的神不同。在传统的神学中,神和自然是对立的,神即具有人格、意志、干预人间祸福的超自然的神的存在。而斯宾诺莎认为不是外在于自然的东西,而是自然的全体,神并不是自然的创造者。神超越世界之上是不可能的,,神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斯宾诺莎写到:“自然是通过自身而不是通过任何他物被认识的。它包含无限多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是自类无限和自类完满的。存在属于它的本质,因此,在它之外没有别的本质或存在,所以,自然恰好符合无上荣耀和神圣的神的本质”。在斯宾诺莎著作《伦理学》中,“实体”“神”“自然”是对同一东西的不同表述。有人企图将斯宾诺莎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来分别解读这三个概念,但并未成功。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将神定义为“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神即自然,自然即实体。这三个词随着所涉及的问题的变化而出现,是不断变换的。思考的三个首要问题是起源、结构和材料问题。当考虑起源时,他似乎使用“神”;当考虑结构时,他似乎使用“自然”;当考虑材料时,似乎使用“实体”。

二、“属性”与“样式

斯宾诺莎从它的实体学说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属性”“样式”两个范畴。斯宾诺莎对属性的定义是:“属性,我理解为从理智来看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属性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性,是实体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是从人的认知来对实体的认识。斯诺宾诺莎认为,无限的实体必然有无限多的属性,每一个属性也都各自表现实体永恒无限的本质。但是由于人类的认知方式有限,因此,能被我们所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两种属性。这两个属性的区别依附于实体,不能独立存在。他说:“纵然两个属性可以设想为确实有区别,……我们也不能因此便说它们是两个存在物或两个实体。”也就是说,不能把思维和广延视为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们只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里不难看出,斯宾诺莎把认为思维和广延属于同一个实体,其目的就在于用唯物主义一元论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是,斯宾诺莎并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同物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尽管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但两者各自独立,不能相互限制。思维不能决定广延,广延也不能决定思维。他说:“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它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是它动或静,更不能决定它使它成为任何别的东西。”可见,斯宾诺莎的属性学说是心物平行轮的观点,保存了笛卡尔二元论的残余。

接下来,斯宾诺莎对样式的界定是:“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这就是说,作为样式的个别事物都是实体也即自然的个别表现,不仅依赖于整个自然界,而且它们也处于必然的因果关系中。样式是实体的分殊,而我们认知的实体的属性只有思维和广延,因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要么属于思维属性如个别的思想、观念、情感等,要么属于广延的样式如一切具有广延的物质事物。这些个别思想等和个别事物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是样式与样式之间的关系。由于样式是在其他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2:27.380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刘术婧 [导读] 斯宾诺莎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探讨了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实体与属性、样式的关系。阐述了实体学说对欧洲哲学史的影响。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 300204) 摘要:斯宾诺莎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探讨了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实体与属性、样式的关系。阐述了实体学说对欧洲哲学史的影响。 摘要:实体;神;自然;属性;样式 一、实体是唯一的:神即自然 实体是斯宾诺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关于实体,斯宾诺莎写到:“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别的事物的概念。”也就是说,实体可以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存,也无须借助别的事物而得到说明。根据此定义,他推演出关于实体的基本性质。 实体是“自因”的。斯宾诺莎说:“实体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产生,所以它必定是自因,换言之,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属于它的本性。”所谓“自因”即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需要借助其他东西而存在。斯宾诺莎根据“自因”的观点,排除了“外因论”,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诠释自然,坚持自世界自身来说明世界,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中,一切都可通过因果规律得到解释,反对神学目的论。写到:“自然并没有预定的目的,一目的因都只不过是人心的虚构。” 实体是无限的。斯宾诺莎说:“凡是实体都必然是无限的.”由于实体是“自因”的,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所以否定它的存在是不成立的,给它设限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实体是有限的,实体就需要依赖他物,受他物限制,并通过他物得到解释,这和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实体是唯一的。斯宾诺莎说;“不能有多数实体,只有唯一实体。”如果实体有多个,就会分为两种情况:若他们属性相同,则为同一实体;若他们属性不同,就会相互限制,有了限制就有了规定,因此他提出“规定就是否定”这一命题。例如:我们说这个人瘦的,就是在否定这个人不是胖的。而这违背了实体的定义,因此,实体是唯一的。且将这个实体称为“神”,他写到:“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我理解为存在的自身,就存在被理解为只能从永恒事物的界说中必然推出而言。”永恒即存在自身。由于实体即是自因,存在属于它本性,所以实体就不可能不存在,因而一定是永恒的。此外,因为实体既然是自因的,其存在就不可能由他物所产生,所以他的存在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必然是永恒的。 实体是不可分的。如果实体可分,那么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实体分出来的各个部分保持原来的性质,另一种情况是失去原来的性质。那么就前者来说,具有同样性质的实体即是同一实体,但后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即实体的本性。此外,若实体可分,也就是说实体的部分是有限的,这与实体本性矛盾,因而是不成立的。 斯宾诺莎认为,作为“自因”、无限、唯一、永恒、不可分的实体,乃是万物的本质和万物存在的唯一的原因。 斯宾诺莎有时将实体称作“自然”,有时叫做“神”。这是因为他认为,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它说:“万物依自然的一般法则而存在,并且为之所决定。此自然的一般法则不过是另外一个名称以名上帝的永存的天命而已。……所以,说万物遵从自然律而发生,和说万物被上帝的天命所规定是一件事情。……因为自然的力量与上帝的力量是一回事。” 这个观点与与传统神学意义上的神不同。在传统的神学中,神和自然是对立的,神即具有人格、意志、干预人间祸福的超自然的神的存在。而斯宾诺莎认为不是外在于自然的东西,而是自然的全体,神并不是自然的创造者。神超越世界之上是不可能的,,神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斯宾诺莎写到:“自然是通过自身而不是通过任何他物被认识的。它包含无限多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是自类无限和自类完满的。存在属于它的本质,因此,在它之外没有别的本质或存在,所以,自然恰好符合无上荣耀和神圣的神的本质”。在斯宾诺莎著作《伦理学》中,“实体”“神”“自然”是对同一东西的不同表述。有人企图将斯宾诺莎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来分别解读这三个概念,但并未成功。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将神定义为“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神即自然,自然即实体。这三个词随着所涉及的问题的变化而出现,是不断变换的。思考的三个首要问题是起源、结构和材料问题。当考虑起源时,他似乎使用“神”;当考虑结构时,他似乎使用“自然”;当考虑材料时,似乎使用“实体”。 二、“属性”与“样式 斯宾诺莎从它的实体学说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属性”“样式”两个范畴。斯宾诺莎对属性的定义是:“属性,我理解为从理智来看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属性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性,是实体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是从人的认知来对实体的认识。斯诺宾诺莎认为,无限的实体必然有无限多的属性,每一个属性也都各自表现实体永恒无限的本质。但是由于人类的认知方式有限,因此,能被我们所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两种属性。这两个属性的区别依附于实体,不能独立存在。他说:“纵然两个属性可以设想为确实有区别,……我们也不能因此便说它们是两个存在物或两个实体。”也就是说,不能把思维和广延视为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们只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里不难看出,斯宾诺莎把认为思维和广延属于同一个实体,其目的就在于用唯物主义一元论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是,斯宾诺莎并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同物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尽管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但两者各自独立,不能相互限制。思维不能决定广延,广延也不能决定思维。他说:“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它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是它动或静,更不能决定它使它成为任何别的东西。”可见,斯宾诺莎的属性学说是心物平行轮的观点,保存了笛卡尔二元论的残余。 接下来,斯宾诺莎对样式的界定是:“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这就是说,作为样式的个别事物都是实体也即自然的个别表现,不仅依赖于整个自然界,而且它们也处于必然的因果关系中。样式是实体的分殊,而我们认知的实体的属性只有思维和广延,因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要么属于思维属性如个别的思想、观念、情感等,要么属于广延的样式如一切具有广延的物质事物。这些个别思想等和个别事物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是样式与样式之间的关系。由于样式是在其他

对上帝的理智的爱_浅谈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第30卷第3期咸宁学院学报Vo.l30,No.3 2010年3月Journal of X ianning U niversity M ar.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3-0027-02 对上帝的理智的爱 )))浅谈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龙欣宇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而哲学的宗旨则是引导人们寻求幸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斯宾诺莎更以追求全人类最高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把理性主义贯穿于其幸福学说中,力图倡导一种/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感官快乐0,追求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知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他关切的是怎样使得世人以上帝为楷模过纯正的生活,通过对上帝的理智的爱,臻于幸福之境。 关键词:幸福;上帝;自然;理智;德性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幸福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幸福也是人们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是人类生活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所以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达到幸福的圆满境界,便成为古今众多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古希腊时期以德性幸福论为主导的幸福观,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神灵和来世。到了近代,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而在17世纪的荷兰,一位在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家庭里/依据天意降生的人0)))斯宾诺莎,以追求全人类最高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构建了饱含经世济民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体系不只是为了解决上帝的观念而构建的,它是为解决人生的重大课题而构建的一个关于人的完整哲学体系。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理论上为人们提供一个达到幸福境界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他的一本早期著作名为5神、人及其幸福简论6,其代表作5伦理学6最初书名亦为5论神、理性灵魂和人的最高幸福6。斯宾诺莎所追寻的幸福是对永恒不变的东西的追求,所追求的至善就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0,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便可以永远享受的无上的快乐。他认为理智是心灵中最好的部分,心灵通过理智的力量来克制被动的情感,从而达到幸福或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叫做/对上帝的理智的爱0。 一、幸福是对上帝的爱 世人理解幸福,有健康,有物质,有平和,有快乐。而斯宾诺莎对幸福的哲学体系,却是从上帝开始的。戈莱特在为5剑桥斯宾诺莎指南6所写的导言谈到斯宾诺莎的上帝观念时指出:/他的上帝,同神学家的上帝一样,是完满的和无限的,是一切的原因,而它又是自身的原因,拥有与存在同一的本质,并且是永恒的宗教沉思的爱和幸福的对象。0斯宾诺莎在他的本体论中,明确表述了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它就是上帝,而上帝就是自然,即产生自然的自然,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产生和规定宇宙中一切具体事物的力量和规律。 斯宾诺莎在5伦理学6中肯定了/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存在着,而这个实体是绝对无限的0,这个绝对无限的实体就是上帝。然而斯宾诺莎心中的上帝是什么样的呢?在5伦理学6中,他引入了/产生自然的自然0和/被自然产生的自然0的范畴。所谓/产生自然的自然,我们理解为这样一种存在:通过其自身,而不需要任何在它之外的东西,我们可以清楚而明晰地理解它,这亦就是上帝。0他认为,只有产生自然的自然才是上帝,而被自然产生的自然,即样态世界,只是上帝的产物而已。在他那里,上帝即自然,上帝的力量是自然的力量,上帝的指令就是自然的法则规律。同时斯宾诺莎在5上帝、人及其幸福简论6中还指出/上帝是一个被断定为具有一切或无限多属性的存在物,其中每一种属性在其自内中皆是无限圆满的0,圆满的存在物是不可能依附于在它之外的任何东西,所以,它必定存在于自身之内,上帝是万物的第一因,也是自因。是内在于人的固有因,也是自由因,是绝对自由的。 /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上帝之内,没有上帝就不能有任何东西存在,也不能有任何东西被认识。0在斯宾诺莎看来,人是作为实体(亦可称为自然或上帝)的一个样式而存在,人也存在于上帝之内,并通过上帝而被认识。上帝是自由因,是绝对自由的,具有最高的圆满性,享有最高幸福。而人存在于上帝之中,人就有可能分享上帝的圆满性、最高幸福。同时,幸福也是在对上帝即自然的法则规律把握中才能获得,斯宾诺莎就是从这样的角度提出了上帝是人类有可能获得最高幸福的最终根据。 *收稿日期:2009-10-18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第1节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四因学说素材 鲁科版选修3-3

亚里士多德四因学说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学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不难看出,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可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理性”。因为,以永恒不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趋向性。通过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似乎都在寻找我在《物理学》中指明的诸原因,我们再也没有找到过其它原因。但是他们的研究是模糊的;他们有些象是说到了,又象全没说到。”可见,通过“四因说”可以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各流派和学说,进行一种“对号入座”的整理。这一点在学界尚未引起注意。 作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功绩首先在于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的普遍性。其中“质料"、"动力"、"形式”的普遍性是不难想象的,而“目的”的普遍性则颇有争议。对此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明的:“若有某一事物发生连续运动,并且有一个

亚里士多德: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一、历史与现状 在当代分析哲学发展初期,因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都把取消形而上学作为它们事业的基石,并且其中领军的哲学家反复强调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意义(meaningless),所以分析哲学常常被描述成是反形而上学的。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是不准确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倾向就非常明显,因为他们试图全面阐明现实的本体论结构。这个时期其它的分析哲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是他们用逻辑句法或者概念分析这样的术语来掩盖他们通常极端的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立场。 但是的确在二十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当日常语言哲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分析哲学中自称是一个形而上学家至少是一种不时尚的事情。这种对形而上学的偏见到六十年代初开始得到纠正。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奎因和斯特劳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斯特劳森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它的目标是对我们在思考和谈论世界时所用的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的最一般的范畴和结构进行系统的刻画。而奎因却把本体论承诺和接受一种理论言谈(discourse)结合在了一起。

在奎因和斯特劳森之后,分析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和刘易斯(David Lewis)。他们俩都同意奎因的基本的本体论假设,即尽管本体论范畴的最终状态对我们来说是不透明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希望做有意义的、甚至好的形而上学工作;因为我们关于终极本体论存在的可错的直觉可以通过我们的形而上学理论在其它我们了解更多的领域中的成功程度来得到约束和评估。然而奎因自己选择把本体论承诺完全和自然科学言谈捆绑在一起,在这一点上齐硕姆和刘易斯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奎因分道扬镳。齐硕姆把意向的(心灵的)和内涵的(非外延的)概念作为他本体论承诺的一个最基本的部分。而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则把所有的可能世界的真实存在当作他本体论承诺的基础。 对目前活跃在分析的形而上学的第一线的新一代哲学家们来说,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已经成为遥远的 过去,他们几乎不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他们正充满活力地从各个方面来探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问题。例如,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践中最常遇到的物质实体,他们在讨论关于这些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同一性问题、共相(特性)与殊相(个体)问题以及抽象与虚构存在体的问题。从语义和逻辑命题出发,他们在讨论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问题以及可能世界、本质等与模态理论相关的问题。同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最新科学理论相结合,他们在讨论空间、时间、时间中的物体存在以及因果等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在由认知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刺激下而兴起的心灵哲学的框架中,他们在讨论伴随性和突现

浅析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浅析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一个挪威人写了本书《苏菲的世界》;写斯宾诺莎的一章,小二毛觉得有些话说得很中肯,抄录两段于下: “……很少有人象斯宾诺莎这样大力地鼓吹言论自由与宗教上的宽容精神。” “提醒自己你只是整个大自然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是整个浩瀚宇宙的一部分。” 作为个人或者整个人类,我们在宇宙中其实是非常渺小的,我们的一些认知还是很有限的;所以,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各种学说以及宗教,总是比较妥当的。 我非常尊敬大哲学家康德,却怎么也想不通,连康德先生也会攻击起斯宾诺莎来了,说他是“一个理性和科学的强盗和杀手”。 后来有一天,似乎有点想明白了。 一个大哲学家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便会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了;小的不同意见,尚还可以容忍,如果与自己的体系大有不同,很可能就会觉得他人是荒谬之极。 康德要在自己的哲学体系里,给上帝留出一个位置,所以一看到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就会很生气。 想到连康德这样的大哲,也难免有这样的臭脾气,不禁哑然失笑。 其实,斯宾诺莎也是给“上帝”留了位置的;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是“泛神论”。

他说: “神即自然。” 这是什么意思呢? 从比较哲学的观点来看,他心目中的上帝,与我国孔子心目中的“天”,倒是很相似。 孔子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所说的“天”,指的是永恒的大自然规律。 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从纽约发了一个仅有五个英文词的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 “您信仰上帝吗?” 爱因斯坦的回电,如下: “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这个回电,被收入《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3页。) 可见爱因斯坦心目中的“上帝”,也是指森严的宇宙秩序。 其实,康德也说过这样的话: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头上的星空”,亦即自然界的秩序,也就是斯宾诺莎所指的“上

探析深层生态学思想及理论旨趣

探析深层生态学思想及理论旨趣 深层生态学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提出的一个与浅层生态学相对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之一。它强调不仅仅从人出发,而应该从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角度,把人~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其理论宗旨是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种种失误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目的在于寻找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及现代社会的合理构建。今天,深层生态学不仅是西方众多环境伦理学思潮中一种最令人瞩目的新思想,而且已成为当代西方环境运动中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 一、深层生态学的创立及其渊源 “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一词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Naess)首先提出,后经奈斯、德韦尔、塞申斯、福克斯等人的不懈努力而丰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哲学。奈斯是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教授,深层生态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深受斯宾诺莎和甘地的影响。著作主要有《对深层生态学态度的认同》(1985年)、《生态智慧:深层和浅层生态学》(1985年)、《生态学、联合体与生活方式:生态知识T》(1987年)、《肤浅的生态运动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总结》(1987年)和论文《浅层与深层,长序的生态运动》(1972年)等。除奈斯外,美国著名诗人和散文作家格雷·史奈德(GarySnyder)通过其作品大力倡导深层生态学生活方式,他本人也因此被马克斯·奥尔史莱格誉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其诗集《龟岛》(TurtleIsland)于1975年获得普利策奖。这本诗集包括与禅守、美国印地安传统和深层生态学相关的诗、散文和论述。其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深层生态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O世纪8O年代随着深层生态学刊物《号兵》(Trunpeter)在加拿大创刊,深层生态学与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学和生物区域主义等环保运动结合起来,成为西方有影响的四支激进环境主义之一。 在推动深层生态学在美国早期的传播历史上,德韦尔(BillDeval1)和塞欣斯(GeorgeSessions)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塞欣斯曾和纳斯共同起草了作为深层生态学核心的8条行动纲领,他主要从环境哲学方面介绍和阐述奈斯的思想;德韦尔则侧重于深层生态学思想在生态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两人合著的《深层生态学:物质的自然仿佛具有生命》(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1985)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产生背景、思想根源、理论主张以及深层生态运动的相关情况,对深生态学思想在美国和欧洲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他们于1979—1980年间把奈斯的思想学说完整地引入环境伦理学领域,从而使深层生态学成为环境伦理学领域中一个正式的或规范的思想流派;其次,努力使奈斯的学说成为深层生态学正统理论,并扩展其在生态哲学中的学术影响力;最后,努力促成环境伦理学家们与深层生态主义者的相互认同。8O年代中期以后,澳大利亚的深层生态学家沃威克·福克斯(WarwickFox)脱颖而出,他更注重对外部意见的分析和对深层生态学自身的学

斯宾诺莎作为 17 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

斯宾诺莎作为 17 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他沿着近代笛卡尔开辟的理性主义道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以实体、属性和样式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以自然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企图通过对神学的批判,对情感起源和性质的探讨,对知性的改进以图获得心灵与自然相统一的知识,达到自由与幸福的至善境界。斯宾诺莎认为自我保存是人的本质和人获得幸福的首要前提和唯一基础,情感不仅是人性自私的派生物,而且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根源,理性不仅是满足情感的手段,而且也是克服情感的工具和最高目的,只有对知性进行改进,才能形成正确的直观知识,才能用理智控制情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获得关于自然必然性的知识,真正实现人生自由与幸福,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保障人的自由与幸福。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是其整个哲学和伦理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体现了和谐,但也存在脱离社会实践的形式主义之不足。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正确处理理性与信仰、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意在从整体上把握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并通过在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研究把握中为解决现阶段幸福困境找到历史与理论的根据。 第一部分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形成的客观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上来分析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阐明这一问题是为了说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阐述的是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与整体性。斯宾诺莎认为幸福就是获得关于必然性的知识,是人对上帝理智的爱。人们获得幸福的理论可能性及实践可能性,涉及的是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和自由观。斯宾诺莎认为人们通过哲学上的理智控制情感和神学上的信仰与服从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斯宾诺莎实现幸福的内容涉及到他的自保理论、利益学说、情感理论、知识学说及其信仰观。第三部分阐述的是斯宾诺莎幸福观的历史影响及本人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特点的认识和其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对后人特别是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家及马克思主义者对斯宾诺莎哲学的评价力图说明斯宾诺莎的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是如何对近当代幸福观产生影响的。企图通过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特点分析来为我国现阶段的伦理困境找到理论依据,并指导我国现阶段的实践。对于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纵观国内学者对斯宾诺莎的研究,不难发现很少有人单独研究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只是研究斯宾诺莎的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自由理论等方面,即使有那么几个人写过几篇关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文章,也是没有系统的论述,没有将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更没有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来谈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当代意义。因此本人觉得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来研究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不仅具有理论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引言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 李章印 【专题名称】外国哲学 【专题号】B6 【复印期号】2014年08期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14年6期第67~74页 【英文标题】A Re-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Four Causes 【作者简介】李章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一、亚里士多德“原因”概念的原初性和过渡性 近现代人主要从机械的或力学的角度去理解“原因”,但这样的“原因”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的(原因)。在近现代因果概念框架下去理解亚氏四因说,无疑是不恰当的。它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亚氏《物理学》“这部西方哲学的基本著作”“从未被恰当研究过”。(Heidegger, 1998, p. 185)要恰当对待亚氏四因说,就必须摆脱近现代因 果概念,以更原初的方式去理解。如此,我们就应重视亚氏“原因”()与的统一性。他不仅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术语,而且对“原因”的探讨也直接承接之前对 的探讨,或者说,之前对的探讨在他看来都是对“原因”的探讨。如此一来,对其“原因”概念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对的理解。 国内关于的翻译——始基、本源、本原、始点、开端、原理、原则等——各有其优点,但都不能充分体现古希腊思想家对这个术语的使用。海德格尔这样梳理 的含义:“在这个词中,希腊人通常听到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意味着有一种东西由此而得以起始和开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作为这种起始和开端,它同样也保持着对从中出现的东西的统治、限制和支配。同时意味着开端和控制。在较宽 因而也较弱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起始和指定。为了表达出振荡于两者之间的统一含义,我们可以把翻译为起始的指定和指定的起始。”(ibid, p. 189; Heidegger, 1976, S. 247) 海德格尔所表明的就是,是使一种东西出现并在此之后一直支配和限制着它直至它最后立身的东西。这里有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两个要点:一是起始,这种起始虽为起始,却在起始之时总已指定了——是为“指定的起始”。二是指定,这种指定虽然意味着最后的指定,却一开始就发挥着作用——是为“起始的指定”。应该说,海德格尔的解释是全面和准确的,我们采纳这种解释。当然,“起始的指定和指定的起始”未免过于复杂,可以简化为“始 定”。在国内对的原有翻译中,“始基”与这里的“始定”最为接近。但“始基”之“基”带有实体主义和基础主义的色彩,会导致对希腊思想的误解,而“始定”之“定”则可以避免这种误解。

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

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2)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 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类“持续技术’的总称,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服的,刚用和对发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 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1)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它们旨在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2)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人们“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

怎样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一)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可以说是第一个明确强调人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家。斯宾诺莎所说的人的思想自由或精神自由,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个人具有理性,他就有了自由。这是较高的层次。斯宾诺莎说:“只要能够正确运用理性,思想便完全处于自己的权利之下,或得到完全的自由。”(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6页)那么,什么是理性?在解说理性之前,须先对斯宾诺莎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思想作一辨析。 学术界将斯宾诺莎的这一思想概括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概括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不够准确,因为它很容易招致误解。包括许多研究者在内,对这句话的通常理解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必然性即发展规律认识得愈深,他就愈自由;既然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他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做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成功,也就是获得了自由。 这种理解看起来很清楚,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例如,这里所说“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是指任何事物吗?还是有所限定?作为认识者的人与认识对象即被认识的事物是什么关系?是一般的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吗? 通常的理解是,这个事物可以是任何事物;只要人们花费工夫去认识它,终归可以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其必然性。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没有其它的限定条件,也不需要有任何特别的关系。 但这种理解符合斯宾诺莎的本意吗?我们看看他本人是怎样说的:“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反之,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他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或受制。”(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4页)斯宾诺莎还说,一个思想得到完全自由的人,“他的行动完全取决于可以单独从他自己的本性加以理解的诸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必然决定他采取行动。其实,自由并不排除行动的必然性,反而以这种必然性为前提。”(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版,第16页) 由斯宾诺莎所说可知,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首先和主要不是认识问题,而是一个行动问题。这里必然性说的是行动的必然性,也就是从一个物或人自己本性可以加以理解并决定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并不排除行动的必然性,反而以这种必然性为前提。”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物或人的存在和行动是被他物或他人所决定,他的存在和行动就是不自由的,这时的必然性并不导致自由,而是导致不自由或强制,所以也可称为强制的必然性。 单就人而言,他的行为是由欲望引起的。斯宾诺莎将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单独从人性自身加以理解的欲望”,他称之为“主动的行为”,也就是理性,它体现了人的力量。其余的欲望归于第二种,它们“仅与未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心灵相关联”,因此这种欲望的力量及其增减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决定,而被外界事物的力量所决定,所以被称为“被动的情感”。(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228页) 所以,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就越是自由;他越是受制于那些被动的情感,他就越是不自由,而被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力量所决定。当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受理性控制时,他就达到自由的最高程度。人的自由思考判断权为什么不可转让 ——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二) 斯宾诺莎并不认为人就是理性的动物,并不认为所有的人或多数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自由。他说:“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经常运用理性和处于自由的最高程度,但是,每个人都总是尽量保全自己的存在,而且不论智愚,每个人努力做的一切事都是按照最高的自然权利努力去做的;因为每个人具有的权利同他的力量一样大。”(斯宾诺莎:政治论,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页)这就进入人的思想自由或精神自由的第二层次,是较低但也更为基本的层次。斯宾诺莎说:“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凡人断为有利的,他必不会等闲视之,除非是希望获得更大的好处,或是出于害怕更大的祸患;人也不会忍受祸患,除非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祸患,或获得更大的好处。也就是说,人人是会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4-215页)他特别解释道,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判断得正确,即符合理性的思考;而是说,人人都会按照自然权利去尽量保全自己的存在。他把这称为“永恒的真理与公理之一”。(同上书,第215页)趋利避害、力求保存自己,这是人的自然权利,也是人人都会有的思考、判断、选择以至作出行动的自由。这一自由可以说是天赋的。 对于这一天赋的自由思考判断之权,斯宾诺莎认为,它是不可转让,它永远属于一个人自己,即使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三、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一)动摇与批判 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一切学说的中心。可是,我们发现,正是亚里士多德这部分学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思想。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论证“引进了第三者”。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肯定了又和事物分离的“理念",那就要承认有两个彼此独立存在的世界,以同样的方式推论,那就要承认无穷个“理念”,也就是有无穷个世界了。因为许多具有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有一独立存在的同名的“理念”,那么在这些个别事物和这个同名“理念"之间也会具有共同的性质,从而也就会有第二个独立存在的理念,如此推论下去就会有无穷个“理念”。第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亚里士多德说:“形式既不能在可感觉的东西里面引起运动,又不能引起任何变化??,“如果没有普遍的东西,就不可能得到知识,可是分离却是引起对于…理念?的反驳的原因”。第三、亚里士多德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模型,具体事物是“分有??它们。但是如果以“理念”为模型,则一个具体事物可以有几个模型,因而就得“分有??好几个“行式"(理念)了。如人必须“分有??“动物"、“两足的"、“人本身”等理念,这些理念就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在现实中的个别的人身上却是统一不可分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是难以成立的。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但不能据此肯定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现实存在。比如说,飞人,恐龙,九头怪等等。反过来,我们感觉到的对象也不全都对应于思想概念,因而不全都对应与理念型相,如污秽之物没有理念型相。 亚里士多德非常清楚地看到,柏拉图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一般独立起来。他指出,一般、共相没有自身的独立存在,它不在个别、特殊之外,就在个别、特殊之中。他说,我们不能设想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同样地,医生看病时只能给“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看病,而不能给一般的“人”看病。在批判柏拉图时,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应该是个体事物(偏重质料),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又认为第一实体应该是形式。在《范畴篇》亚里士多德直接认个别物体为“第一实体”,而同时仅仅将属种视为次于个别物体的“第二实体”。但是,在《形而上学》他却直接称属为“基本实体”,也即第一实体。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确立个别物体为第一实体,到最后《形而上学》中认形式为第一实体,而把个别物体,也即是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列为形式之后的实体。究竟何谓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动摇不定。 (二)二元紧张 西方的理论哲学始终在追求万物的原理或始基。尽管这种活动本身就与感性世界的存在物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初却并没有被认真考虑,甚至没有被意识到。柏拉图理念论受到了普遍与特殊这两个领域之间矛盾关系的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已充分意识到并认真对待这种关系,因为在他看来,现象世界并非一个实在的领域。 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特殊事物的真实性,即本体必须是个别的,而普遍的理念不能与个别事物相分离,只能在个别事物中体现。亚里士多德似乎避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困难,但却马上陷入一种更深层的困境之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无疑是探索第一原理的科学,如果这一原理是普遍的,那么就必定不是本体,而如果原理的性质不是普遍而是个别的,它们就是不可知的,因为任何事物的认识均凭其普遍性,“可感觉的个别本体既不能有定义,也不会有证明"。第一实体理论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亚里士多德本来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在他的体系中,本质是不能被个别化的,因

对斯宾诺莎“观念”学说的诠释

对斯宾诺莎“观念”学说的诠释 [摘要]对于斯宾诺莎“观念”概念的诠释,有助于在哲学传统中理解斯宾诺莎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斯宾诺莎的历史背景使得他无法完全摆脱中世纪那种对于“观念”概念的理解,尽管如此他仍利用“自因”概念从自身推出自身的认识以及利用几何学的方法以求获得真观念,并且对于“观念”概念的利用已经具有心理学的特征,这是他的哲学价值。 [关键词]斯宾诺莎;观念;自因 一、斯宾诺莎之前“观念”概念的诠释 “观念”(idea)一词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涵义较为复杂的词,按照英国经验论的理解,则把观念当作心灵的感性形象(image)或印象(impression)。经验论者谈到的观念意义十分广泛,被心灵所知觉和思想的一切意识内容,举凡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等都是观念;词是观念的表达,凡是能够被名词表达的意义都是观念。洛克在“白板说”的前提上批驳天赋观念说,指出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他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断消极地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他又把观念分为不同类别,区分了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并非知识本身。洛克把经验的对象统称为观念,而休谟则把他们称为知觉。休谟按照知觉呈现出来的性质,被知觉的对象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印象和观念的区别是当下知觉和思维的差别,心灵对于两者的知觉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休谟其实是取消了洛克的双重经验论,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印象,把反省印象的来源归结为感觉印象。心灵的理解力把简单知觉结合为复合观念;知识由复合观念表达,存在于对观念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和判断之中,因此,知识的性质取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经验论者那里的“观念”涵义。我们有必要回到“观念”出现的源头,领略这一词的源始意义。 Idea一词来自东西“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在荷马和早期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著作中,这个词都指有形事物的“显相”、“形状”等。柏拉图在最早使用eidos,idea时,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译为“理念”(Idea)或“型相”(From)。因此idea最早的意思应当是指一种不依赖人的心灵而独立存在的型相。但在柏拉图看来,这种独立存在的型相虽然是所看的东西,但本身却是不可为我们感官所认识的,它是思想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它是永恒不变

浅谈幸福观

认识幸福观 关键词:绝对幸福正义贡献 摘要:所谓幸福,并不是受每天现实所左右、所播弄的东西,也不是与之相隔绝的、超然的境界。我想,幸福只存在于:将人生中一件件偶然的事件,都能愉快地接受下来,作为前进的动力,充分加以玩味;同时,为他人,为社会,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的生活当中。 托尔斯泰曾经在他的《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中是这样开头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鸟儿来说,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于天空是幸福;对于蜗牛,背着自己的重重的房子流浪是幸福;然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讲,何为幸福,我想正如文学评论家对于《哈姆莱特》的观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所形成的幸福观也就不同。 而我认为虽然幸福观人人不同,但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利己利人利社会。幸福观属于人生观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 资产阶级的幸福观的基本特征: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认为物质享受与个人私欲的满足是衡量幸福快乐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最重要之点在于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三个特点:(1)认为幸福观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各个阶级的幸福观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2)认为幸福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铲除剥削制度,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创造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3)认为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紧密结合。强调集体幸福,但不否定个人幸福,把个人幸福融于集体、民族、阶级和人类的幸福之中。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共产主义幸福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坚持把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1】 我想在此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鞍钢工人郭明义几十年无偿献血和无私帮助其他人。几十年以来,家里被捐得空空荡荡,而郭明义却从未感到倦和悔,日子过得充实和快乐。分析郭明义的精神动因,是他以助人为乐,坚守奉献,把助人幸福快乐作为价值观。【2】 幸福和快乐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东西,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有人认为腰缠万贯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是幸福,而郭明义的幸福却是给予和奉献,当问及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只要是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我就要天天做,每做一件,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这就是郭明义追求和体验幸福的真实写照。 帮助他人,能够收获快乐和幸福,这只有亲身做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当一个个受助者走出困境,克服困难,投来感激的眼神;当一名名特困生走进课堂,努力学习,立志将来回报社会,郭明义从中汲取了营养,他的幸福观也感染了更多的人。 幸福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郭明义以雷锋为“参照物”,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