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0.30 MB
- 文档页数:204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应用姓名(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地震属性是指由登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数学变换而得到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
目前地展属性主要用于储层岩性及岩相、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分析,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常规地震资料含有微弱油气信息而人工难以分辨的情况下,人们致力于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其地震属性参数,并利用各种数学方法对地震闭等形成的隐蔽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所占份量越来越大。
本文对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其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并对提取的地震属性进行了抽象分类和具体分类,特别对新地震属性进行了具体介绍。
最后对该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地震属性属性分类储层预测叠前数据叠后数据油气预测1前言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的特殊度量值。
地震勘探技术通过60多年的发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已经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问题,在各种复杂构造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勘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给生产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特别是90年代,各种勘探技术大量涌现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使得地震勘探工作思路扩宽、成果也越丰富。
纵观这些勘探技术,无一不是将各种先进的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的物探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结果。
[5]在早期,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主要以地震资料处理、成像技术为重点,在地震资料的使用上也只是以解决构造问题为主。
到了后期,获得高质量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已不在成为技术难点,地震勘探技术的重点又转化为如何充分挖掘出采集、处理得到的昂贵地震资料中所包含的岩性、流体信息,从而将资料利用最大化。
这就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研究目标。
现代能源地震勘探示意图总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以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藏其中的多种有用信息,这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也为解决复杂地质体评价提供了实用的分析手段。
3 地震属性技术3.1 地震属性的概念与分类3.1.1 地震属性的概念地震属性是指从叠前和叠后地震数据中提取出来的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地震特殊测量值,过去的文献常称为地震属性参数,现在已统称为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技术是指提取、显示、分析和评价地震属性的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包括地震属性的提取、地震属性的分析、利用地震属性区分构造、岩性并进行目的层预测。
3.1.2 地震属性分类地震属性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分别提出过不同的属性分类。
结合煤田地震勘探的特点,可以根据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把地震属性分成八个类别:时间、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相关、吸收衰减、速度。
地震属性的类型很多,要根据解决的地质问题来选择相应的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技术的关键在于属性提取,提取方式包括同相轴属性提取和数据体属性提取。
1.提取同相轴属性同相轴属性是与某个界面有关的地震属性,具体提取方法包括瞬时提取法、单道分时窗提取法和多道分时窗提取法。
瞬时提取法即传统的“三瞬”参数,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
单道分时窗提取法是在一个地震道上用“可变时窗”提取各类属性参数,通过解释出的反射同相轴来定义可变时窗的上界和下界。
常用的有时间域属性参数、频率域属性参数和分形分维属性参数。
多道分时窗提取法是在多个地震道上用可变时窗提取各类属性参数,除了要定义可变时窗的上界和下界外,还需要定义处理道数。
将所得到地震属性放到中心道位置上。
常用的有品质因素和二维分形参数。
2.提取数据体属性基于数据体的地震属性将产生一个完整的属性体,其最大优点是能产生相关型的数据,从而提供逐道之间地震信号相似性和连续性的有用信息。
将固定的三维数据体转化为能反映一定地球物理特征的新三维数据体。
最常见的是相干数据体和方差数据体。
3.2 地震属性提取煤层地震波中含有大量地震信息,无论是煤层的构造变化或岩性变化都会引起它们的变化。
煤层的构造或岩性变化主要反映在密度、速度及其它弹性参量的差异上,这些差异导致了地震波在传播时间、振幅、相位、频率等方面的变化或异常。
LandMark地震属性处理PAL模块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地震属性。
用来分离并揭示通常情况下剖面中被模糊了的信息。
将属性特征同井数据相联系,你可以判断出该工区的主要属性---然后我们将生产井与周围条件相结合,可预测出井周围的储层情况。
PAL包括两种计算类型:²Data Attributes(数据属性)—在提取属性系列前,先将输入地震数据转化为复数道。
²Attribute Extraction(属性提取)—计算任一20种地震属性系列,并将结果输出到属性层位中。
一、地震数据属性类型(Data Attributes)针对地震数据体,我们可计算出下列几种属性:Reflection Strength(反射强度)Instantaneous Phase(瞬时相位)Instantaneous Frequency(瞬时频率)Quadrature Trace(正交道)Apparent Polarity(视极性)Response Phase(响应相位)Response Frequency(响应频率)Perigram(波组剖面—删除次要信息,只留下主要波组信息)Cosine of Phase(相位余弦)Perigram*Cosine of Phase(乘积剖面—波组与相位余弦的乘积)二、输入与输出1、输入:地震数据(Seismic Data)一个PAL作业的输入数据是一个垂直地震数据(对3D工区来说是.3dv文件,2D工区是.2v2文件)。
你须指定要计算的测线和时间范围。
2、输出:属性数据体。
输出数据是一个属性数据体,例如,三瞬数据体等。
这些属性层位可以:²显示在SeisWorks上。
²根据属性数据体,作其它处理。
三、基本工作流程OpenWorks→Applications→PostStack/PAL弹出一个窗口:选择是2D还是3D工区;从List中选择SeisWorks工区;在Application Options项是选择PAL项;按Launch项。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石油勘探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和确定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地点、规模、构造等信息的活动。
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是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来揭示地下构造和油气运移规律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的背景、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石油勘探中的重要性。
一、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的背景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最常用的非地质方法之一。
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波数据,来确定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
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是对地震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和解释的方法,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地下信息。
二、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的原理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基于地震波与地下介质相互作用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预处理:这一步骤主要包括地震数据的质量控制、去噪和正常化等处理,以确保地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特征提取:在地震数据中提取出与地下介质性质相关的各种特征参数,如振幅、频率、相位等。
3. 特征分析:通过对地震数据中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统计、频谱分析、滤波等处理,得到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的相关信息。
4. 属性解释:将特征分析得到的信息与地质模型相结合,进行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的解释,可以通过绘制等值线、剖面图等方式展示解释结果。
三、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的应用地震属性分析与解释技术在石油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构造解析:通过分析地震属性,可以揭示地下断层、褶皱等构造信息,为构造解析和盆地演化研究提供依据。
2. 岩石性质评价:地震属性分析可以用于评价地下岩石的物性参数,如孔隙度、地应力、饱和度等,进而估算油气储量和开发潜力。
3. 油气运移规律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可以揭示地下含油气层的分布、流动性质等,为油气运移规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4. 油气藏预测:通过对地震属性的综合分析,可以识别出潜在的油气藏区,从而指导勘探远景评价和钻探工程的布置。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研究地震震源的性质、地震波传播的特征以及地下地震波通过地壳和地球内部介质的响应过程。
本文将从地震属性的定义、地震属性分析方法以及地震属性对地震学研究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以期全面了解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地震属性是指与地震波传播性质有关的物理量或特征。
地震学研究中常用的地震属性包括地震波振幅、频率谱、速度和极性等。
这些地震属性可以通过对地震观测数据(地震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进而揭示地震震源机制、地壳介质特性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等信息。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主要分为时域方法和频域方法。
时域方法是指通过对地震波形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分析,获取地震属性信息。
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有包络函数、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频域方法则是通过对地震波频率谱的分析,获得地震属性。
频域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功率谱估计、谱比法等。
这些地震属性分析方法能够提取地震波的特征参数,从而揭示地震事件的本质特征。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震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震震源的机制。
地震源机制研究是地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分析地震属性可以获取地震震源的矩张量、震中距依赖性以及非正常破裂机制等信息,从而推断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和应变状况,有助于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
其次,地震属性分析可以揭示地壳介质的性质。
地壳介质特性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会产生明显影响,通过对地震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衰减系数和散射特性等信息,从而推测地下地质构造、介质类型以及岩性等地质参数。
这对油气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地震属性分析还可以研究地震波的能量衰减过程和相位变化。
地震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衰减和散射,地震属性分析可以定量评估这些过程,并通过反演方法还原地震源处的能量分布以及介质的方向性响应。
这对地震工程和地震预测等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地震属性及其提取方法1绪论1.1 选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作为油气藏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用主要为:岩性及岩相、储层参数和油气的预测。
地震数据体中含有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不同的地震属性组合可能与某些地质参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可以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
常用的地震属性主要有瞬时类参数、振幅统计类参数、频能谱统计类、相关统计类、层序统计类。
在层序界而内追踪闭合基础上,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储集层反演技术、相干体切片技术等许多新技术综合应用于分析论证,可以预测有利的区带,进行油气藏勘探。
1.2 重要研究内容地震属性包括剖面属性、层位属性及体属性,目前层属性最为常用和具有实际意义。
剖面属性提取就是在地震剖面沿目的层拾取各种地震信息,主要通过特殊处理来完成;层位属性就是沿目的层的层面并根据界面开一定长度的时窗提取各种地震信息。
提取的方式有:瞬时提取、单道时窗提取和多道时窗提;体属性提取方法与层位属性相同,只是用时间切片代替层位。
地震属性提取选择合理的时窗很重要,时窗过大,包含了不必要的信息;时窗过小,会丢失有效成分。
时窗选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当目的层厚度较大时,准确追出顶底界面,并以顶底界面限定时窗,提取层间各种属性,也可以内插层位进行属性提取;(2) 当目的层为薄层时,应该以目的层顶界面为时窗上限,时窗长度尽可能的小,因为目的层各种地质信息基本集中反映在目的层顶界面的地震响应中。
1.3地震属性分析的难点问题(1)地震属性分析的间接性。
地震数据中所含的储层信息往往是十分间接的,至今无法建立明确的物理或数学模型,这种关系通常是定性的、模糊的、不唯一的,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因此我们无法用某种确定性的方法从地震数据中进行分析。
(2)地震属性相关性的错综复杂。
各种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错综复杂,主次关系变化不定,数量关系难于提取,因此应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做出定量的分析也比较困难。
(3)地震属性的非线性特性。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与属性分析在石油勘探领域,地震数据处理与属性分析在确定油田储量和优化油藏开发方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属性分析的原理、方法以及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指对地震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叠前和叠后处理等一系列步骤,以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地还原地下地质构造的目标。
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评价、静校正、时域与频域滤波、打靶叠加和剖面叠前处理等。
1. 数据质量评价地震勘探过程中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中可能包含一些噪声,如自然噪声和人为干扰。
数据质量评价是通过检测噪声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估,以确定后续处理的可行性和精度。
一般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信噪比分析和频谱分析等。
2. 静校正静校正是对地震记录进行时间校正,消除射线路径上的静态时移,以实现地震记录的时间对准。
常用的方法包括搬移校正、视速度校正和剩余静校正等。
通过静校正,可以准确还原地下地质构造,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
3. 时域与频域滤波时域滤波和频域滤波是对地震记录进行去噪和增强的关键步骤。
时域滤波可通过设计和应用数字滤波器来实现,常见的有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
而频域滤波则是将地震记录转换到频率域,通过选择特定频率段的信号来实现滤波效果。
4. 叠前与叠后处理叠前和叠后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环节。
叠前处理是指在地震记录中根据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进行综合处理,以还原地下地质模型。
叠后处理则是对叠前处理结果进行后处理和解释,获取地下构造和岩性等信息。
这些处理方法包括共炮点叠加、共收发线叠加、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等。
二、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获取地下地质属性和油藏潜力等信息。
地震属性可以是地震数据的一些特征参数,如振幅、频率、相位、轮廓等,也可以是地震数据在地下地质结构中的反射性质。
地震属性分析的核心任务是提取有效的属性信息,揭示地下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