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课件-事故案例分析】10中毒窒息事故预防
- 格式:pptx
- 大小:604.00 KB
- 文档页数:24
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为中毒。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称为窒息。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使人体产生缺氧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人体缺氧。
依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两大类: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甲烷、二氧化碳、乙烷、水蒸气等。
化学窒息性气体:吸入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化学窒息性气体依据中毒机制的不同分为两类:血液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等。
这类气体可阻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影响血液氧的运输,从而导致人体缺氧,发生窒息。
细胞窒息性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等。
这类毒物主要是抑制细胞内的呼吸酶,从而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使人体发生细胞内“窒息”。
一、较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场所发生中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的泄漏、管线串料、大量有害气体沉积挥发或因氮封等原因导致局部环境中的氧含量低、有害气体增加,另外,在密闭、半密闭空间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如船舱、储罐、反应塔、压力容器、浮筒、管道及槽车等。
二、防止中毒窒息的措施1、对从事有毒作业、有窒息危险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防毒急救安全知识教育,其内容应包括所从事作业的安全知识、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性、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和救护方法等。
2、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必须对作业环境的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有毒气体含量进行分析。
取样分析应有代表性、全面性。
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硫化氢最高容许浓度不得大于10mg/m3),分析结果报出后,样品至少保留4小时。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目录一、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1)1.1 毒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1)1.1.1 事故经过 (2)1.1.2 事故原因分析 (4)1.1.3 事故预防措施 (5)1.2 化学品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6)1.2.1 事故经过 (7)1.2.2 事故原因分析 (8)1.2.3 事故预防措施 (9)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0)2.1 煤气泄漏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1)2.1.1 事故经过 (13)2.1.2 事故原因分析 (14)2.1.3 事故预防措施 (15)2.2 氮气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6)2.2.1 事故经过 (18)2.2.2 事故原因分析 (18)2.2.3 事故预防措施 (20)一、中毒事故案例分析2018年某化工厂发生一起苯中毒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中毒。
事故原因是由于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苯进行有效的储存和处理,导致苯泄漏。
泄漏的苯与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气体,遇火源时可能引发爆炸。
当工人进入泄漏区域时,吸入了大量的苯蒸气,导致中毒。
经送医救治,部分中毒工人的生命得以挽回,但仍有两人因中毒过重不治身亡。
2019年某食品加工厂发生一起农药中毒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中毒。
事故原因是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农药进行妥善储存和使用,导致农药泄漏。
泄漏的农药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有毒气体,当工人进入泄漏区域时吸入有毒气体,导致中毒。
经送医救治,部分中毒工人的生命得以挽回,但仍有一人因中毒过重不治身亡。
年某制药厂发生一起药物误食中毒事故,造成一名工人中毒。
事故原因是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包装和标识,导致一名工人将药品误认为是食品而食用。
该员工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经送医救治,生命得以挽回,但仍需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
1.1 毒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因反应釜的老化及未及时维修,发生毒气泄漏事故。
由于该化工厂涉及有毒化学物质的生产,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导致大量有毒气体扩散至工作环境中。
中毒性窒息及事故案例经验总结1. 引言中毒性窒息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常常导致生命危险或严重伤害。
本文旨在总结与中毒性窒息相关的案例经验,以提供相关工作人员在应对中毒性窒息事件时的参考和指导。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化学物品泄露在某化工厂,由于操作人员未正确处理气体泄露,导致大量有毒气体向环境中扩散。
数名工人中毒昏迷,其中一人因窒息而死亡。
此案例教育我们重视化学物品的安全处理和泄露应急预案的建立。
2.2 案例二:食品误吸在一餐厅,一位顾客误吸口中食物,导致食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
幸而有抢救人员及时展开急救,并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在食用时要注意细嚼慢咽,并保持食物的适当大小。
2.3 案例三:药物过量一名患者在医院因误服过量药物,引发中毒性窒息事件。
医护人员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包括清除气道、实施人工呼吸等,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正确使用和储存药物,及时就医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 经验总结基于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经验总结:- 严格采取安全措施:对于操作化学物品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适时检查和维护设备,以减少泄露事件的发生。
- 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中毒性窒息事件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急救和自救知识。
- 建立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中毒性窒息的场所或工作环境,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以提高应对窒息事件的能力。
- 加强监测和检测:在可能发生中毒性窒息的场所,应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除。
4. 结语中毒性窒息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对工作人员和公众都带来较大风险。
通过总结案例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毒性窒息的危害,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工作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安全。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中毒窒息事故案例在各类生产和生活场景中,中毒窒息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以下为大家列举几个典型的中毒窒息事故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惕。
案例一:工厂废气泄漏导致中毒窒息在某化工园区内,一家化工厂的废气处理设备出现故障。
由于未能及时发现并修复,大量有毒废气泄漏到了工作区域。
当时,工人们正在进行日常生产作业,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泄漏的废气中含有高浓度的硫化氢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这些气体无色无味,难以察觉。
起初,只有少数工人感到头晕、恶心,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中毒的症状,仍继续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毒症状逐渐加重,更多的工人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
当厂方发现异常并组织疏散时,已经有多名工人中毒倒地。
救援人员赶到后,迅速展开救援行动,但由于中毒时间较长,仍有几名工人不幸身亡,还有多人受伤住院治疗。
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备维护不当,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废气处理设备的故障。
同时,工人们缺乏对有毒气体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没有在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撤离。
案例二:地下污水管道作业中毒窒息在一个城市的老旧城区,市政部门安排工人对地下污水管道进行清理和维护工作。
在作业前,虽然进行了通风处理,但由于管道年代久远,通风效果不佳。
几名工人在没有佩戴齐全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贸然进入管道内作业。
不久后,他们就因吸入管道内积聚的硫化氢和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中毒窒息。
地面上的工友发现异常后,立即呼救并试图救援,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救援知识和装备,救援行动并不顺利。
最终,在消防和专业救援人员的努力下,被困工人被救出,但仍有一人不幸身亡。
这起事故暴露出市政部门在作业安排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没有充分评估作业风险,也没有为工人提供足够的安全培训和防护装备。
案例三:沼气池清理中毒窒息在某农村地区,一位农户为了清理自家的沼气池,独自进入沼气池内作业。
沼气池内长期积聚了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氧气含量极低。
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
定义:
主要指人体吸入、食人或接触有毒有害化学品或者化学品反应的产物,而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
具体包括:吸人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呼吸道);接触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皮肤、眼睛等);误食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消化道);其他中毒和窒息事故。
主要案例:
2007年10月11日,山东烟台凯实工业有限公司备料二车间操作人员在上料过程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5人死亡。
预防措施:
对危险化学品急性中毒,若为沾染皮肤中毒,应迅速脱去受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头面部受污染时,要
首先注意冲洗眼睛。
若为吸入中毒,应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向上风方向移至空气新鲜处,同时解开患者的衣领,放松裤带,使其保持呼吸道畅通,并要注意保暖。
若为口服中毒,中毒物为非腐蚀性物质时,可用催吐方法使其将毒物吐出。
误服强碱、强酸等腐蚀性强的物品时,催吐反使食道、咽喉再次受到严重损伤,可服牛奶、蛋清、豆浆、淀粉糊等,此时切忌洗胃,也不能服碳酸氢纳,以防胃胀气引起穿孔。
现场如发现中毒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压术,使其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在现场进行简单的急救的同时,应及时联系将患者送往医院。
护送者应向医院提供中毒的原因、化学品的名称;如化学物质不明,则要带该物料或呕吐物的样品,以供医院检测。
现场参与救护者应重视自身防护,如时间不长,对有水溶性毒物(氯、氨、硫化氢等),可用浸湿的毛巾捂住口鼻进行简单防护,有条件的可佩戴防毒面具等防护器具。
第一章防中毒窒息事故1、中毒窒息事故概念中毒窒息事故分为中毒事故和窒息事故。
中毒事故是指操作人员在有毒气体浓度较高的作业场所内操作,不断吸入有毒气体而发生的事故。
窒息事故是指作业人员在空气中含氧的浓度较低的作业场所内作业,由于氧气不足而导致的事故。
中毒窒息事故是非煤矿山常发事故之一,多发生在爆破作业面、炮烟流经的巷道、炮烟积聚的采空区、炮烟进入的硐室、盲巷、盲井,通风不良的巷道、采空区、使用有毒或产生有毒气体的选矿车间等。
2、中毒窒息事故统计2009年,全国非煤矿山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230起,死亡1542人。
其中较大事故45起,死亡176人。
在这45起较大事故中,中毒窒息事故12起,占26.7%,居第2位;死亡46人,占26.6%,居第1位;重大事故4起、死亡70人。
在这4起重大事故中,中毒窒息和火灾事故各1起,死亡28人。
2001~2009年较大事故中毒窒息事故累计死亡人数占总事故累计死亡人数的19.2%,见图1:图1 2001-2009年较大事故累计死亡人数按事故类型比例据统计,2010年1~3月份全国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53起,死亡209人,其中较大事故11起,死亡50人。
在这11起较大事故中,中毒窒息事故就有4起,死亡20人。
2010年非煤矿山事故死亡1271人,其中中毒和窒息事故死亡107人,死亡人数占事故3、事故案例事故案例一:2007年9月13日,湖南某矿业公司回收残矿作业的一个班组在井下15中段通向69号脉的探矿平巷中部,对回采的残矿砂进行选矿精选过程中,因化学药剂和矿石掺和引起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而发生急性中毒事故。
7名作业人员中毒后,另外7人盲目参与施救,最终造成5人死亡、9人中毒的较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28.3万元。
事故原因分析:(1)该起中毒事故是由于作业人员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等法规标准,以及企业有关残矿回收的有关规定,擅自进入已废弃的盲巷,违规在井下进行化学选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