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8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丁 也(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
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
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浅谈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一、引言如今,我们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越来越快,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有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体系。
传统监督体系就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对国家政府部门,它都发挥着一视同仁的监督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监督体制开始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很多方面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再加上网络功能的多元化,使用对象的普及性,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我国廉洁政府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应的网络监督也就随即应运而生了。
近几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曝光的事件越来越多,政府更加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开始专门设立电子政府来实现公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虽然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在理论方面,我国在网络舆论监督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匮乏,并且存在观点雷同,大同小异,缺乏深度探讨等问题,而且实证性不够。
本次论文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近几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事件案例分析和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论文和评论,也包括网络舆论监督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
经过对这些资料的通读和整理归类,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了初步的概念理解。
国际上,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西方国家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带来的民主进步。
自从“SARS”开始,经历了“虐猫事件”,“雪灾”,“汶川地震”等事件后,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能力在增强,学术界也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进行了积极地讨论,并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进行了鉴定。
然而,大同小异的理论观点对提高政府网络舆论监督应对能力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所以,本文将在网络舆论监督肆虐的今天,从提高政府网络舆论监督应对能力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政府网络舆论监督应对能力以及如何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二、主题网络监督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我选择这个话题来研究就比较有针对性的。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传播平台的时效性和内容的尖锐性,使其受到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以万方数据库为例截至2015年6月已收录约6200篇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其中典型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动力学、迁移元胞自动机、病毒传播理论、线性回归等。
这些方法成功的模拟了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并识别其中关键的影响因子,但仅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触及到舆情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为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部分学者创设性地将博弈论融入到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以相关主体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选择为对象,研究舆情产生与发展的实质原因。
因这类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按照定性分析和定量建模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在各自分类标准下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归类整理其中的主要观点,并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对未来这方面研究的展望,以期对后来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1文献统计分析为了充分掌握现有网络舆情博弈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比舆情研究的整体现状,本文利用万方数据库中的知识脉络分析工具,输入“网络舆情”进行知识脉络检索,得出2005-2015年间网络舆情文献每百万期刊论文的年度命中数,因该分析工具无法进行“关系‘并’”检索,实现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分析文献与舆情总体文献的对比,因此本文通过在万方数据库高级检索中输入“网络舆情”“博弈”两个检索词进行“精确”条件下关系“并”的一般检索流程,共产生49条检索记录,因其中仍混有非相关文献,经手动筛选之后,共保留20条检所记录。
图1为2005-2015年间两类舆情研究文献的对比统计图。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始于2005年,2005-2009年间文献生产量增长率较为缓慢,自2009起到2013年,文献年增长率大幅度提升,约为33.241,这与这段时期内我国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即时通讯App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幅度的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一、引言政府网络舆情是指大众通过网络形成的与政府本身及其工作有关的看法和观点。
由于网络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当出现突发敏感事件时,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政府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因此,政府舆情的应对和解决成为近几年舆情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我国国内网络舆情研究从2003开始,政府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细分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网络舆情从2010年开始文献发表数量开始爆发式增加,一方面源于网络舆情基础性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在完善政府治理、维护政府形象的巨大作用。
本文通过采用引证分析法对近十年的政府网络舆情文章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且进一步对其研究热点分布、学科分布方面做出分析,以此了解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CNKI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政府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采用主题与关键词检索的方式,而衡量文献影响力的指标采用的是CNKI数据库被引用次数高的数据。
三、政府网络舆情研究分类分析(1)政府网络舆情的学科分布。
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科、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计算机软件和应用学科三个主要方面:第一类为新闻和传播学领域。
网络的发展使得传播方式和工具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原有的传播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到网络舆情和政府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他们主要围绕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传播与传统舆情传播的异同,如《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危机”治理探究》(刘宗让,2009)、《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舆情处置》(闫利平,2012);政府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如《网络舆情分析:面向政府的决策情报服务》(黄小燕,2012);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有效反映和引导能力,如《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吴芸,2011)等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
第二类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
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也是政府舆情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他们主要是基于行政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如何去理解和面对网络舆情变化和发展,为政府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提供解决机制。
网络舆论在公共决策中影响研究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在公共决策中的影响日益增大。
本文从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对近年来,网络舆论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作出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论公共决策一、我国网络舆论在公共决策中影响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对网络舆论的研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兴起的,并且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公共管理人员的重视。
有关网络舆论的研究理论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舆论进行了研究。
回顾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1999年互联网在我国开始普及与应用,从2003年开始互联网进入它的繁荣时期。
然而,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学界有关网络舆论的研究并不是十分丰富。
著作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著作对网络舆论进行全面、专门的研究,而与网络舆论相关的著作有:彭兰主编的《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2005);张海鹰所著的《网络传播概论新编》(2008);刘建明等人编著的《舆论学概论》(2009等。
文献方面,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以“网络舆论”为关键词,查找到的研究论文有750篇(截至2010年12月)。
这些文献能够从整体上体现当前网络舆论的研究现状。
以文献的年份为脉络,大致可将网络舆论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2003年,是网络舆论研究的滥觞期,网络舆论被纳入研究视野,网络舆论的概念得以确立,其特征也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第二阶段:2004-2006年,是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期,网络舆论的研究涉及了网络舆论主体性、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监控及网络舆论的功能作用等内容。
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是网络舆论研究的繁荣期,网络舆论研究呈现出系统、深入和全方位探索的发展态势,并称为跨学科的研究议题。
有关国内的研究,在这里只介绍与本文联系较大的三个方面:1、网络舆论的功能研究。
网络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实现了对普通民众话语权限的解放,提高了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了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社交媒体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方式,也对舆论和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社交媒体在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领域的作用和影响。
一、社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网络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够迅速引发热点话题,影响舆论走向。
在网络舆论中,社交媒体扮演着信息传播者、意见领袖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其传播的信息往往能够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促进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体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集体性的舆论。
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了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推动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社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影响舆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同时,一些不良信息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和管理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往往是单向的,受众的参与度较低。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化,受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形成更加立体和丰富的传播形式。
社交媒体还可以实现信息的个性化传播。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获取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
这种个性化传播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提升了用户体验,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实现信息的快速扩散。
这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使信息能够更快地被传达和接受。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2015年第12期谣言,指没有相应事实基础而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
网络谣言,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美国学者彼德逊和盖斯特于1951年在《谣言与舆论》一文中给谣言做了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现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互联网用户也逐年攀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5年7月23日在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新增网民1894万人。
而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和发布信息,这也创造了一个更加利于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
近年来,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些许不法分子凭借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迅速、传播广泛、网络管理的相对滞后等原因制造网络谣言并散布,引起网络社会不安,不少谣言还影响到部分受众的正常生活。
本文梳理了学界关于网络谣言的相关文献中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分析国内在网络谣言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缺陷以及治理措施。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了下载次数前200的文献为样本,展开研究。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研究的重点谈到网络谣言的产生,笔者认为因素有三——科技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绝不是在某一个单独的原因下产生并传播的,它的产生必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科技因素由于互联网的包容和开放让众多网民无论文化程度、身份职业、素质高低都能参与其中。
网络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接触不同人的舞台,能够很方便的与其他用户产生互动,但网络上不同身份不同素质的人鱼龙混杂,而在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中,信息随着传播次数的增加,发生变异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给谣言的产生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敬菊华张珂《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引导》 2007.10 《中国青年研究》82至84页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表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四大特点:网络舆论主体多样化网络舆论内容复杂化网络舆论形成迅速化网络舆论影响难控化表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网站中的新闻报道论坛中跟帖评论虚拟社区聊天博客圈讨论舆论引导策略:1.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用主流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2.研究网民心理特征, 用艺术的方法引导网络舆论3.过滤不良信息, 用技术的手段引导网络舆论4.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 用评论的话语引导网络舆论5.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用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刍议》李玲·2008年第2期·《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63-65 特点:高校网络舆论伴随着现代化网络环境的成熟,发展迅速,呈现出网络关注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参与网络的人群几乎囊括高校所有师生、在追踪人物或者事件过程中的群内和群间交流几乎无所不在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二)发挥舆论管理作用(三)关注高校内涵发展(四)发挥辅导员作用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一)推行网络实名制(二)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三)强化网站的监管职责《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尚俊杰 2010.08《中国青年研究》89-92研究方法:从舆论领袖的相关理论入手,混合使用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作用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策略和措施舆论领袖的相关理论在这些网络舆情事件中,可以看到少数人起到了重要的领袖作用,这批人勤于在网络论坛和博客中笔耕,积累了较高的声望,每当有舆情事件发生的时候,这批人的言论和意见往往会影响和改变其他网友的意见,引导和推动事态的发展。
这样的领袖型人物常被称为“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也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网络舆论是由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各种情绪,各种公共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一定关联的观点、态度和意见共同复杂的混合在一起。
网络舆论是一种全新的面向大众的舆论形式,公众表达公众在互联网有着与众不同的活动,但其本身还具备了对于公众的影响,一些公众大都会采纳其中的意见。
网络舆论就是说的话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都会造成事态的变动和舆论的变质,渐渐地影响网民对政治的个人看法。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1)群体性在社会上一般较多关注网络新信息的是中青年,(如:来自于微博、微信、各种视频APP)在某空间内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关注的信息也具有共同,很平凡就形成群体,自然就消失个性,以及感情和思想方式一个不同的方向是要变成组织化的群体的。
(2)周期性网络舆论还具有周而复始,循环性,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消失到再产生出现是一个周期,有规律性的重复。
这种周期性一般自然年或者自然日为单位。
(3)目的的明确性社会上突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测。
参与者的目的比较明确,一边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另一边是为了表达对社会题的关注和作为社会将来建设感。
(三)舆论在网络中表现的原因大多是的网络舆论,最初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造成的,自身的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
(来自2005年时出版,主要由周如俊和王天琪编写的书本《网络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理论教育》)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微信,BBS,对于网络上舆论的主要传播,都是通过像博客这样的途径。
对于其中所体现出的观点仍是现实生活中事实存在的问题。
说来网络信息的传播:现在社会上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具有迅速性,每一个人可以算是独立的媒体,还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浏览各种信息,浏览的信息量也比较多、广泛。
一版体现于电脑头条新闻,博客,手机。
现在的信息化社会指的就是人们不出门也了解很多重要信息,动动手指就是了。
同样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如此快网络舆情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在网络领域,网络不仅是民意的集散地、民主政治办事以及公布信息的前沿,起到汇聚民意,加强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为公共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信息,推动公共决策的议程,对政府和政府推出最为有效的监督,就是通过公共决策,这样的一种方式必须进行的步骤是提高相关的可行性和运用的力度。
但是,在网络上的舆论普遍体现是极其情绪化,网络谣言和虚假报道充斥网络,使得它还会成为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表现出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论、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隐蔽地(姜胜洪,20 10)。
虽然网络民意的主流是好的,它们推动了公民参与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管理的公开、透明和监督,但也存在消极影响,例如:网络的便利性使谣言有增多的倾向;一些非理性网络舆情开始流传;具有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的危险(陈强,2010;陈多雨,2011)(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1)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针对性方案。
马克思这样说过:“政府本属于国家的一部分,然而国家恰恰是政治家的领域,以此为工具进行统治。
但只有把公众的利益作为根本,才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所在,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
(2)监督和管理的主体。
显然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主要监管是政府,政府掌握这这样的大权,通过这样才可能实现可行合理的监管。
但不是仅仅如此,出此之外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还或是私营的机构等等也都有一定的参与,各方面共同维护一个网络舆论的监管制度,是其长久并统一的维持下去。
(3)主要方法解决监管问题。
政府具有控制权,它是为了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目标的,运用法律的手段控制一切。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不是做一个单纯的操控者,而要达到其终极目标,即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要把监督和管理的根本体现在公众的利益上,达到一个政府和公众的有效平衡。
(4)对于监督和管理的针对群体。
积极和消极是两种不同的体现,对于网络的监管问题政府将这两项作为了主要针对对象。
对于网络上存在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有虚假性,非理性,甚至一些非法信息的出现,流言蜚语等等。
政府对于这样不切实际的言论,更加严峻的进行了检查和管理。
面对一些负面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监督来执行。
(5)监管制度主要目标。
从总体的情况上看来,由政府的管理对于网络舆论问题的监督可以看出有目标有民主目标,发展目标。
给人民提供健康,让人民在网上获取信息跟方便。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1)公法领域善意豁免公法领域善意豁免原则主要是指网络舆论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性陈述,但网络舆论所述事件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政府官员会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其具有的职责和义务,其行为应当接受公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二十七本条第一款做出规定:“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准守法律,并且无条件的服从,让网络的维护更加和谐美好。
41条进一步规定:“我国的合法公民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建议。
没有一个国内的居民都是有这样发表言论的自由权的。
”。
即便网络舆情与事实不符,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澄清,但公民的监督代表了公众对行使公权力的官员们的关系,是公众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应该为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畅所欲言的开放环境。
(2)政府网络问责应建立一套网络问责机制,一方面政府监督和司法部门可以将网络作为其监督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一个重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网络问责也是充分保障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体现。
(3)公众事务和公众人物认定善意豁免主要针对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除此外,网络上还有众多的公众人物,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他们的号召力强、社会影响力大,因此,对于这部分社会群体的网络监督也同样应该受到保护,但保护的范围仅限于他们涉及公共事务的部分,而那些涉及他们个人隐私的网络舆论则不应纳入保护。
二、前就网络舆论问题的国际性研究(一)外国的对于舆论及其监管制度的探究网络上存在的舆论有着不同的体现领域,在各个行业都有所设计,就如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技术,还同时包括管理领域,社会范围内也有所体现。
次文笔者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挑选其中特别问题就行大致介绍:(1)由传播方式展开论述。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于网络领域开始涉及到传播学的问题,有专门的学刊对其进行发表,其主要理论都刊登在《传播学科》,引起了互联网上不同阶层的热点关注。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末期,在这之后出来新闻和媒体的不断深入追问,还在各大不同刊物中做出发表,有《新闻大众传播季刊》还有其他的一些书刊,例如《新媒体与社会》、《传播电子期刊》相关刊物,此处不再一一列出。
但也同时让各方开始了互联网的研究探索,究其传播学的相关问题展开。
(2)模式上的自由。
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于言论的自由有着充分的体现,在美国主要以民众为基础,只有遇到违法言论才会做出相关干涉,对于其他网络舆论都是采取仍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