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14216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 7总学时:60教学时数:理论课60学时。
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是以地质、土壤、植物、气象等课程为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有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
2、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3、总体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
5、修订的依据: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教学内容:(1)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源学的概念;(2)土地资源的特性;(3)土地资源学发展历史和现状;(4)土地资源学的内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特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6、自学指导:要求理解、掌握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内容及其发展与现状。
自学时间0.5小时。
第一章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性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的组成、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社会经济特性。
2、教学内容:(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2)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3)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组成地素;(4)土地资源的植被及土壤构成要素;(5)土地资源的地域分;(6)土地资源的资产与社会经济特性。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206中文名称:土地资源管理适用专业: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总学分:6一、课程简介:《土地资源管理学》是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是研究和分析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科学,它既是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该课程主要解决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矛盾。
二、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
(二)教学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该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管理、用地管理、措施管理。
基础管理主要认识土地资源的属性,摸清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为土地资源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用地管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其根本任务是对土地利用实行宏观控制和微观计划管理。
措施管理是管理实现的手段,包括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一系列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生态的手段和措施。
2、实验技能方面: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习、土地潜力分析实习、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实习、土地复垦实习及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实习,让学生增加动手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比较法,实践实验法等教学手段。
三、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甄别及其辨析;熟悉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权籍属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甄别及其辨析;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权籍属性。
一、课程教学目的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
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室内试验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
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教材: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推荐使用教参: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期刊:1.《中国土地科学》2.《资源科学》3. 《自然资源学报》4. 《 Land Use Policy》。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36212制定单位: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制定人(执笔人):江民锦审核人:周早弘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2月16日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1《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10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36212课程代码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名称资源经济学、管理课程性先修课专业选修232周学时总学时江民旅游与城市管理学任课教开课院201江民编写时周早江民大纲主审课程负责《土地资源管理学(第二版,王万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使用教《土地资源管理学,刘卫东,彭俊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5.8 .教学参考资《土地资源管理学,张正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5《土地资源管理学,张占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课程教学目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课程教学要详见三、教学目本课程的重详见三、教学重点难和难闭卷考课程考2二、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实验(上机668462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讲绪论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
【重点难点】土地的概念、管理的要素和原理【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第二节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第四节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讲地籍管理第二章地籍管理概述【教学目的】了解地籍与地籍管理,掌握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
【重点难点】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授课要点】第一节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二节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第三节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第四节国外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知道土地资源的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提高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3.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4.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5.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土地资源的相关图像资料,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3. 分析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让学生了解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6.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土地利用项目,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8.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地考察反馈,评估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土地资源基本概念、特点、分类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土地资源重要性及保护方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3. 考察学生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和策略。
4. 分析学生实地考察的参与度以及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认知提升。
5. 综合评价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及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LandResource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总学时:48(实验学时:0授课学时:48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土地资源学是为公共管理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土地相关概念及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类型划分,理解掌握并能实际运用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和步骤;熟悉土地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解土地人口承载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应用领域。
了解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整理,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等相关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和土地资源概念、特性以及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土地特性及土地资源学研究方法。
2.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分析(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自然构成的几大要素:气候、地学、水文、植被、土壤。
重点与难点:理解各自然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分析(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理解土地价值和价格内涵及土地产权制度,掌握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理解土地价值和价格内涵。
4.土地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类型及其划分、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土地类型的演替,根据实际情况能够识别土地类型。
重点与难点:掌握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
5.土地资源调查(4学时)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土地资源条件调查和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工作程序,掌握现代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利用,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实际调查工作。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 课程编码:Z301255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土地资源学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土地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技术性等特点。
是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国、内外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等相关知识;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组成要素等基本知识,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区域分析以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保护与整治等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技能。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第二节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1.国外土地资源的发展及特点2.中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理解土地、土壤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学时)第一节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特征分析:1.气候 2.地学 3.水文4.土壤5.生物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2.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3.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教学要求:理解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土地报酬递减律;重点掌握土地的区位特征。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土地利用规划学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的综合性学科。
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自然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
本学科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为学生学习专业的其它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和程序、理论和原则;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人口、土地需求量预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方法,了解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治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重点掌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原则、对象、程序和技术要点;另外,对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的方法和实施也要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二、土地的功能三、土地的特性四、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化五、土地利用的概念六、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结构和功能习题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概念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习题要点: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一、我国土地资源概况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习题要点:我国土地资源概况、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习题要点: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内容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习题要点: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难点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了解土地利用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版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管理基础:包括土地资源类型、特点、利用状况等;2.土地调查与评价:包括土地调查的方法、技术、成果及应用;3.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4.土地开发与整治:包括土地开发的方式、方法、效益评估和保护;5.土地利用变化与保护: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6.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包括土地管理制度的演变、改革和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够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土地资源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将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土地资源管理》XXX出版社XXX 本课程推荐使用以下教材:主编,同时也可参考其他相关教材和文献。
七、教学课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X学时,其中课堂讲授X学时,案例分析X学时,小组讨论X学时,实地调查X学时。
土地资源学教案教案标题:土地资源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2. 掌握土地资源的评估和管理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 土地资源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3. 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评估的定量分析方法。
2. 土地资源管理的综合决策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材《土地资源学导论》。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哪些?- 土地资源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
2. 介绍土地资源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包括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估等。
3. 讲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例如某地区的土地资源评估和管理情况。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问题和可行的管理策略。
3.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附近的地区,对其土地资源进行评估。
2. 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和指标,对该地区的土地质量、利用潜力等进行评估。
3. 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评估结果和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土地资源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关注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土地资源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如土地退化、土地利用冲突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深入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和可持续利用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前沿教学大纲土地资源管理前沿教学大纲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到土地的规划、利用、保护和监管等方面,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制定一份前沿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土地资源管理的背景和重要性。
可以提到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如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等。
同时,可以阐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公正性、可持续性等。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这一部分可以介绍土地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可以包括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土地评估和土地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可以引用一些实际案例,说明这些技术手段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土地资源管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地的碎片化利用、土地利用冲突、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等。
这一部分可以分析这些挑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可以包括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恢复等方面的内容。
五、国际土地资源管理的经验和借鉴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一些国际上土地资源管理的经验和借鉴。
可以包括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可以分析这些经验和借鉴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六、土地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在这一部分,可以展望土地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可以包括数字化土地资源管理、智慧城市与土地资源管理的融合、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可以提出相应的建议,如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法律法规等。
土地资源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的基础学科,它是农业科学、农村经济学、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学科的基础。
本课程旨在介绍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土地种类及分布、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不同土地种类及其分布情况;3.能够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制定合适的利用规划;4.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流程与方法;5.了解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概述与教学要求1.2 课程安排与考核第二章土地资源的基础知识2.1 土地资源的概念2.2 土地资源的分类与特点2.3 土地利用方式简介第三章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3.1 耕地及其分布3.2 林地及其分布3.3 草地及其分布3.4 城镇建设用地及其分布3.5 农村建设用地及其分布第四章土地质量评价4.1 土地质量评价的意义4.2 土地评价指标4.3 土地质量分级第五章土地利用与规划5.1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5.2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与方法5.3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5.4 城市与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案例第六章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1 可持续利用的概念6.2 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6.3 可持续利用的措施与影响因素6.4 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论文、案例分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2.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交流;3.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4.讨论、辩论:通过讨论、辩论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的深度理解。
五、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小组讨论、课堂测验)占30%;2.期末论文及演讲(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占70%。
六、参考书目1.范振喜, 李小林, 孙世刚. 土地资源学[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6.2.李俊峰. 土地利用与规划[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3.等. 中国防沙治沙一世纪成就与展望[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4.以上是《土地资源学第二版课程设计》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保护土地资源做出贡献。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
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
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