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源真菌种类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植物病源真菌种类一、鞭毛菌亚门真菌1、卵菌纲:(1)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假霜霉属、单轴霉属、指梗霉属、盘梗霉属腐霉科:腐霉属、疫霉属、指疫霉属白锈科:白锈属霜疫霉科:霜疫霉属(2)水霉属、水霉属、绵霉属(3)水节霉目(4)链壶菌目2、根肿菌纲:根肿菌目:根肿菌属3、壶菌纲:(1)壶菌目:节壶菌属(2)肋壶菌目(3)芽枝菌目(4)单毛菌目4、丝壶菌纲二、接合菌亚门真菌:1、接合菌纲:(1)毛霉目:毛霉属、根霉属、笄霉属、梨头霉属(2)虫霉目(3)捕虫霉目2、毛菌纲三、子囊菌亚门真菌:1、半子囊菌纲:(1)外囊菌目:外囊菌属(2)内孢霉目(3)原囊菌目2、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青霉属、曲霉属3、核菌纲:(1)白粉菌目:白粉菌属、布氏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叉丝壳属、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单囊壳属(2)球壳目:长喙壳属、小丛壳属、顶囊壳属、日规壳属、黑痣菌属、间座壳属、赤霉属、麦角菌属、黑腐皮壳属、隐球丛赤壳属(3)小煤炱目:小煤炱属(4)冠囊菌目4、腔菌纲:(1)多腔菌目:多腔菌属、痂囊腔菌属(2)座囊菌目:球座菌属、球腔菌属、亚球壳属(3)格孢腔目:黑星菌属、格孢腔菌属、核腔菌属、旋孢腔菌属5、盘菌纲:(1)星裂菌目:斑痣盘菌属、散斑壳属(2)揉膜菌目: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3)梭绒盘菌目(4)瘿果盘菌目(5)块菌目(6)盘菌目(7)厚顶盘菌目6、虫囊菌纲四、担子菌亚门真菌:1、冬孢菌纲:(1)锈菌目:柄锈菌属、胶锈菌属、层锈菌属、栅锈菌属、疣双胞锈菌属、单胞锈菌属、多胞锈菌属(2)黑粉菌目:黑粉菌属、轴黑粉菌属、条黑粉菌属、叶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尾孢黑粉菌属、实球黑粉菌属2、层菌纲:有隔担子菌亚纲:(1)银耳目(2)木耳目:卷担菌属(3)隔担菌目:隔担耳属无隔担子菌亚纲:(1)外担菌目:外担菌属(2)座担菌目(3)花耳目(4)胶膜菌目(5)非褶菌目(6)磨菇目3、腹菌纲五、半知菌亚门真菌:1、丝孢纲:(1)丝孢目:梨孢属、粉孢属、尾孢属、弯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离蠕孢属、凹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丛梗孢属、葡萄孢属、链格孢属、柱隔孢属、轮枝孢属、芽枝孢属、聚端孢属、黑星孢属(2)无孢目:丝核菌属、小核菌属(3)瘤座菌目:镰孢属(4)束梗孢目2、腔孢纲:(1)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痂圆孢属、盘二孢属、柱盘孢属、拟盘多毛孢属(2)球壳孢目:叶点霉属、色二孢属、壳二孢属、壳球孢属、壳针孢属、壳囊孢属、茎点霉属、拟茎点霉属3、芽孢纲瘤座菌目:镰孢菌属、绿核菌属。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和命名程度上,带有人为的而未全面反映生物的系统发育。
自林奈(Linnaeus,1753)起到20世纪50年代的近两百年间,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两界系统一直沿用着,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动。
由于真菌不像植物那样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不像动物那样以吞食和消化的形式获得营养物质,真菌是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真菌与植物还有许多其他差异。
因此,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生物仅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是不够的。
但生物究竟应该分为几个界,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除了林奈的两界系统外,先后有学者提出将生物分为三界、四界、五界和八界系统。
现简介如下。
1.两界系统自林奈(Linnaeus,1753)开始,将生物分为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iatae)两个界,真菌虽不进行光合作用,但因其固着生活,并且具有细胞壁而被归为人植物界中。
植物界则进一步分为藻菌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四个门。
藻菌植物门(Thallophyta)是许多营养体无根、茎、叶分化的低等植物。
它们以裂殖、芽殖或产生孢子等形式繁殖,其中包括藻类、真菌、黏菌、放线菌和细菌等。
由于藻菌植物门中包括许多性状很不相近的低等植物,作为一个分类单元的意义不大,以后就有人主张取消藻菌植物门而将这些低等植物分为许多门。
除藻类植物外,细菌、黏菌和真菌分别列为裂殖菌门(Schizomycophyta)、黏菌门(Myxomyeophyta)和真菌门(Eumyeophyta)。
·2.三界系统黑格尔(Haekel,1866)在两界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仍属于植物界;科纳德(Conard,1939)增加了菌界(Mycetalia),真菌属于菌界;斯坦尼(Startler,1970)增加了原生生物界,真菌属于原生生物界。
3.四界系统科普兰(Copeland,1938,1956)认为,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界。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1.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引起十字花科根肿病2.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3.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4.卵菌纲(Oomycetes)4.1水霉目(Saprolegniales)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4.2霜霉目(Peronosporales)4.2.1腐霉科(Pythiaceae)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西葫芦绵腐病a2疫霉属(Phytophthora)→致病疫霉(P. infestans):马铃薯晚疫病4.2.2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3霜霉科(Peronosporaceae)a1霜霉属(Peronospora) →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a2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a3单轴霉属(Plasmopara)a4盘梗霉属(Bremia)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 →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4.2.4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a1根霉属(Rhizopus)→匍枝根霉(R.stolonifer)特征:有匍匐丝和假根,孢子囊与假根对生;病例:甘薯软腐病a2毛霉属(Mucor)→特征:不形成匍匐丝和假根,孢子囊直立,不分枝或有分枝;病例:果实或贮藏器官的腐烂。
21个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maydis)玉米干腐病菌(Diplodia zeae)玉米弯孢弯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 魔芋基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玉米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康乃馨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 sp.dianthi)烟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 sp.nicotianae )棉花红腐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 sp. vasinfectum)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小麦雪腐病菌(Gerlachia nivalis)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烟草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甘蔗黑腐病菌(Ceratocystis adiposum )苹果斑点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f sp. mali)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烟草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所有菌株均来自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李干腐病病菌Polvporus hirsutus灰霉病病菌Botrytiscinerea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马铃薯干腐病病菌Fusarium caerulem(Libert) Sacc.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银杏叶枯病病菌Alternaria tenuis Ness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金银木假尾孢叶斑病菌Pseudocercospora lonicericola (Yamam.) Deighton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棉花红点病病菌Fusarium monihforme 葡萄痂圆孢菌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菜豆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巴西毛壳菌Chaetomium brasiliense枝孢芽枝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oeum)黄瓜猝倒病菌(Phthium aphanidermatum) 大豆猝死病菌(Fusarium virguliforme)大豆紫斑病菌(Cercospora kikuchii)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叶霉病(Fulviafulv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 is maydis)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大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实验室保存。
植物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是地球上生命力顽强的生物之一,然而它们也经常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这些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一些微小的生物,它们寄生在植物体内或外,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措施。
一、细菌病原微生物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寄生在植物体内或外,导致植物发生病变。
常见的细菌病原微生物有青枯病菌、斑点病菌等。
青枯病菌寄生在植物根部,导致植株叶片逐渐变黄、枯萎。
斑点病菌则寄生在植物叶片上,引起叶片出现不同形状的斑点。
防治细菌病害可以采用喷洒抗菌剂、优化施肥管理等方法。
二、真菌病原微生物真菌是植物病原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
它们以寄生方式生活在植物体内或外,并通过产生孢子传播。
真菌病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白粉病菌、黑穗病菌等。
白粉病菌寄生在植物叶片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质,严重的话会导致植物死亡。
黑穗病菌则寄生在谷物的穗部,导致谷粒变黑、减产。
控制真菌病害的方法包括喷洒杀菌剂、剪除病部、灭菌土壤等。
三、病毒病原微生物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只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
它们通过咬嗑昆虫或接触感染的工具等方式传播到健康植物上。
病毒病害是常见的植物疾病,如马铃薯花叶病毒、黄化曲叶病毒等。
这些病毒引起植物叶片变黄、萎缩、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防止病毒传播可采取合理施肥、清除虫源、喷洒杀毒剂等方法。
四、其他病原微生物除了细菌、真菌和病毒,还有一些微小的生物也可以成为植物的病原微生物。
例如线虫、原生动物等。
线虫寄生在植物根部,会导致植物严重发黄、衰弱,减缓植物生长。
控制线虫病害可以采用合理轮作、消毒土壤等方法。
原生动物也可以寄生在植物内部,对植物根部和叶片造成损伤。
对付原生动物病害可以使用除虫剂、保持植物环境通风等措施。
综上所述,植物病原微生物是威胁植物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对植物的危害,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植物健康至关重要。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一、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主要以有性繁殖和有性孢子的形状为主要依据,主要分类如下:(一)鞭毛菌亚门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绝大多数生于水中或土壤中,只有高等的鞭毛菌是陆生的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2、绵霉属、腐霉属和疫霉属3、霜霉菌类(二)结合菌亚门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
全部陆生。
主要有根霉属薯类、水果软腐病,瓜果软腐均有此类病原菌引起(三)子囊菌亚门1、闭囊壳菌类白粉菌属白粉病2、囊壳菌类长喙壳属甘薯黑斑病顶囊壳属小麦赤霉病黑腐皮壳属苹果树腐烂病3、囊座菌类黑星菌属苹果、梨黑星病格孢腔菌属无性阶段为链格孢属,主要为害番茄、大蒜、苹果等,造成果实腐烂、叶片枯死,如大蒜叶枯病盘菌属菌核病、桃树褐腐病(四)担子菌亚门1、黑粉菌大部分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穗病玉米黑粉病轴黑粉菌属高粱丝黑穗病腥黑粉菌属小麦光黑穗病、矮腥黑穗病2、锈菌单孢锈属菜豆、谷子锈病柄锈菌属小麦条锈病(五)半知菌亚门全部陆生,引起病害多表现为局部性坏死,常见症状有:种实霉烂、叶片斑点、炭疽和疮痂、枝干溃疡、根部腐烂及植株萎蔫等。
1、丛梗孢菌棉花枯萎病粉孢属、轮枝孢属、葡萄孢属、尾孢属、长蠕孢属、链格孢属、链孢霉属等2、黑盘孢菌炭疽病毛盘孢属高粱、瓜类、葡萄炭疽病圆盘孢属苹果、辣椒炭疽病3、球壳孢菌多寄生于叶片上,也可侵染茎秆、枝条和果实,引起叶斑、溃疡、弗兰等症状叶点霉属苹果灰斑病棉花褐斑病茎点霉属甜菜蛇眼病石刁柏茎枯病甘蓝黑胫病壳针孢属芹菜斑枯病小麦叶枯病壳囊孢属4、无孢菌类丝核菌属立枯病小菌核属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引起根腐病。
葱小菌核病、花生白绢病。
植物病源真菌种类
一、鞭毛菌亚门真菌
1、卵菌纲:
(1)霜霉目:
霜霉科:霜霉属、假霜霉属、单轴霉属、指梗霉属、盘梗霉属腐霉科:腐霉属、疫霉属、指疫霉属
白锈科:白锈属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2)水霉属、水霉属、绵霉属
(3)水节霉目
(4)链壶菌目
2、根肿菌纲:
根肿菌目:根肿菌属
3、壶菌纲:
(1)壶菌目:节壶菌属(2)肋壶菌目
(3)芽枝菌目
(4)单毛菌目
4、丝壶菌纲
二、接合菌亚门真菌:
1、接合菌纲:
(1)毛霉目:毛霉属、根霉属、笄霉属、梨头霉属
(2)虫霉目
(3)捕虫霉目
2、毛菌纲
三、子囊菌亚门真菌:
1、半子囊菌纲:
(1)外囊菌目:外囊菌属(2)内孢霉目
(3)原囊菌目
2、不整囊菌纲:
散囊菌目:青霉属、曲霉属
3、核菌纲:
(1)白粉菌目:白粉菌属、布氏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叉丝壳属、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单囊壳属
(2)球壳目:长喙壳属、小丛壳属、顶囊壳属、日规壳属、黑痣菌属、间座壳属、赤霉属、麦角菌属、黑腐皮壳属、隐球丛赤壳属
(3)小煤炱目:小煤炱属
(4)冠囊菌目
4、腔菌纲:
(1)多腔菌目:多腔菌属、痂囊腔菌属
(2)座囊菌目:球座菌属、球腔菌属、亚球壳属
(3)格孢腔目:黑星菌属、格孢腔菌属、核腔菌属、旋孢腔菌属
5、盘菌纲:(1)星裂菌目:斑痣盘菌属、散斑壳属
(2)揉膜菌目: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
(3)梭绒盘菌目
(4)瘿果盘菌目
(5)块菌目
(6)盘菌目
(7)厚顶盘菌目
6、虫囊菌纲
四、担子菌亚门真菌:
1、冬孢菌纲:
(1)锈菌目:柄锈菌属、胶锈菌属、层锈菌属、栅锈菌属、疣双胞锈菌属、单胞锈菌属、多胞锈菌属
(2)黑粉菌目:黑粉菌属、轴黑粉菌属、条黑粉菌属、叶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尾孢黑粉菌属、实球黑粉菌属
2、层菌纲:
有隔担子菌亚纲:(1)银耳目
(2)木耳目:卷担菌属
(3)隔担菌目:隔担耳属
无隔担子菌亚纲:
(1)外担菌目:外担菌属
(2)座担菌目
(3)花耳目
(4)胶膜菌目
(5)非褶菌目
(6)磨菇目
3、腹菌纲
五、半知菌亚门真菌:
1、丝孢纲:
(1)丝孢目:梨孢属、粉孢属、尾孢属、弯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离蠕孢属、凹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丛梗孢属、葡萄孢属、链格孢属、柱隔孢属、轮枝孢属、芽枝孢属、聚端孢属、黑星孢属(2)无孢目:丝核菌属、小核菌属
(3)瘤座菌目:镰孢属
(4)束梗孢目
2、腔孢纲:
(1)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痂圆孢属、盘二孢属、柱盘孢属、拟盘多毛孢属
(2)球壳孢目:叶点霉属、色二孢属、壳二孢属、壳球孢属、壳针孢属、壳囊孢属、茎点霉属、拟茎点霉属
3、芽孢纲
瘤座菌目:镰孢菌属、绿核菌属
专业范本可能没有涵盖全面,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