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我国的美学科学体系的建设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个他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在我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朱光潜的美学思想虽然发源于康德,但对他的美学观念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学说:一个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一个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美学史进行了极为深入、细致的钻研,谙熟西方美学史上的客观派和主观派的美学论争。
他并不赞同其中的任何一派,认为这两派的观点、体系都有偏颇之处。
他主张调和、折中这两派并超越这两派的思想,但无法做到。
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即把主客观统一于心。
他认为自然界元所谓美与不美,美是人们心中的看法,即欣赏,你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具备美的特性,美丑完全在于人的心。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
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在他这里,欣赏就是表现,就是创造,就是艺术,这是一系列的等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不用抽象地思考,不起意志和欲念;必须在观赏的对象和实际人生之间隔出一段距离;在无意中把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使人体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
这些特点融会了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路斯的内模仿说等,形成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欣赏思想。
另外,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能在中国形成很大影响,还有其美学的历史根源。
他和王国维的美学思想都源于康德。
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人的生活本质,人因为有欲望并受到压抑而觉痛苦,要想解脱痛苦,惟有美。
因为美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朱光潜的美学欣赏思想和他是一致的。
(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时代的影响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问世之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代。
他的美学理论只能使文艺成为超现实、超阶级、超道德、超功利的东西,而人则成为超然于物表和世外,清净无为,不带人间烟火气的“神仙”。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首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20世纪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流派与美学大家的思想。
《西方美学史》由序论和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是17、18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是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最后,作者对全书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朱光潜选取了各个美学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并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
美学大师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人物介绍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
朱氏自幼接受父亲朱子香严格的私塾教育,十五岁开始就读于孔城高小[现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熟读古文及唐、宋诗奠定其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半年后考入桐城中学,在桐城中学朱氏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到国文教师潘季熏陶对中国旧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朱氏进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
入学后很快有考取了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派送生资格,于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学习了英国语言与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其一生参与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期间受胡适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影响,毅然决定放弃古文和文言文,改写白话文,不久即用白话文发表了其美学研究的处女作《无言之美》。
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的校长张东荪,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习英文课程,兼校刊《旬刊》的主编。
江浙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随即到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因而结识朱自清、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好友。
后来决定离开春晖中学到上海刚成立立达学园,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宣言,并一方面筹办开明书局(出版作品皆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出版社)和杂志《一般》。
留学英法。
1925年,考取公费留英,到爱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等,毕业后至伦敦大学学院听莎士比亚课程,同时又在巴黎大学注册,对研究西方哲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期间受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教授所讲授的艺术心理学啓发,起念写下了《文艺心理学》。
后又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并于1933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同时完成了其著作《悲剧心理学》。
在欧洲留学期间,朱氏经常由于公费不发,经济拮据,只得靠稿费维持生活。
朱氏为开明书局的《一般》撰稿,曾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书反应了当时一些青年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朱光潜先生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西方美学。
朱先生早期肯定美是主观的。
后期的美学观有所改变――融合了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观点,不再说美是主观的,而是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不过关于美感起因的看法,朱光潜的观点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美感是直觉到,审美无需功利考虑,主观情趣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
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朱光潜的审美观,那就是:欣赏就美。
这是我总结的。
克罗齐著名的美学观是:美是“成功的表现”,“是得到胜利的表现活动”。
(【3】,288-297)表现有两种意思,一是艺术家把自己头脑里的意象用文字或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出来,表现成功就是显示美。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欣赏者借助于艺术作品或外物的形象,在自己脑海里“表现”出意象,这后一种“表现”就是审美。
克罗齐也强调情感,认为“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作品只是意象……使本来错乱无形式的意象变为有整一形式的意象,要有一种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情感。
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
”情感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这才是朱光潜最为欣赏并大肆发挥的。
朱光潜的美学观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它和日常审美经验――“喜欢就美”相当一致。
但是朱光潜否认美感和人的现实需求有关,所以其观点应该说是:“欣赏就美”。
由“喜欢就美”可以推断出“欣赏就美”,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
因为在朱光潜看来,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不顾及概念,只注重形象――来欣赏,他们才会是美的。
比如,你喜欢草莓不仅因为好看,而且因为好吃,但是你欣赏草莓的就仅仅是因为好看,而不能因为好吃。
因为你要把草莓艺术化,是艺术品就不能考虑好吃。
面对性感女郎,沙漠绿洲,安逸家园……都有这个问题,喜欢和欣赏是有区别的。
人喜欢对象可能顾及对象的功利性,可能产生想象的生理快感、喜悦或失望之痛苦,而欣赏不然。
朱光潜的这种美学观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
《诗论》,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经典之一,是朱光潜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主要以《诗论》为中心,探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中西合璧的文艺观,民间文化的自觉意识,独特的诗学观。
中西合璧民间文学意识诗的语言形式人生体验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研究,以西方美学为主,凭借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采用中西互相参证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现代批评和美学史上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诗论》是一部西方文论与传统中国诗歌结合的佳作,其和出版历经五十多年,凝聚了朱光潜一生的心血,也是朱光潜先生自认为花费功夫最多,有独到见解的一部作品。
从《诗论》,我们可看出朱光潜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中西合璧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诗学观。
一、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与王国维等前辈一样,朱光潜之所以被能贯通中西,在于其不仅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同时也是由于其开阔的视野,将西方现代学科,包括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纳入了诗学的理论体系,可谓是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如朱光潜自己所说,“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诗论》中,朱光潜不仅利用西方文论分析中国诗歌,在分析中国诗歌时,亦采用西方的民俗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虽然主要谈中国诗歌,也将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体现中西诗的差异特色。
在讨论诗歌起源时,朱光潜举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例,最后得出结论“诗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的结论,显然受到“模仿说”的影响。
在题材和内容上,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一章中,谈中西诗情趣上的比较时,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重要,分别从社会、教育、婚恋观几个方面介绍了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自然方面,对比了中西方诗歌在对于自然的态度,中国自然诗以委婉微妙取胜,西方诗以直率深刻胜。
宗教、哲学方面,对比了中西差异,提出因为中国人宗教哲学意识淡薄,所以中国诗达到优美的境界而没有达到伟大的境界。
【课外阅读】三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北京大学已故教授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和宗白华先生被称为20世纪我国美学的双峰。
朱先生从事美学研究60多年,著、译宏丰。
研究朱先生的学术历程,可以写出很厚的专著。
事实上,我国已经出版了多种研究朱先生的专著。
在这里,我仅挑出三个问题来讲。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是以淡泊名利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文化事业,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
朱光潜先生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
桐城古文学派曾在清朝辉煌过200多年。
朱先生就读的桐城中学,就是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创办的。
在中学老师的熏陶下,朱先生对中国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写得一手很好的文言文。
中学毕业后,他在武昌高等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了一年,然后到香港大学学教育。
香港大学毕业后,朱先生先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当了3年教员。
这时候结识的同事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等成为朱先生终生的挚友。
1925年朱先生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法的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8年,以《悲剧心理学》获博士学位。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朱先生旅欧第二年、即1926年在一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以后他多次重复过。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看,这句座右铭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的结合,也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在20世纪40年代的《谈修养》中,朱先生专门说到儒家的入世精神,对孔子的执着精神和人格力量十分推崇。
他写道:“例如孔子,他是当时一个大学者,门徒很多,如果他贪图个人的舒适,大可以坐在曲阜过他安静的学者的生活。
但是他毕生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过粮,在匡遇过生命的危险,他那副奔波劳碌凄凄惶惶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
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他有改革世界的抱负,非达到理想,他不肯甘休。
”有一次孔子叫子路向两位在乡下耕田的隐者问路,隐者听说是孔子,就告诉子路说:如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去理会它,改革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美学大师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人物介绍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
朱氏自幼接受父亲朱子香严格的私塾教育,十五岁开始就读于孔城高小[现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熟读古文及唐、宋诗奠定其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半年后考入桐城中学,在桐城中学朱氏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到国文教师潘季熏陶对中国旧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朱氏进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
入学后很快有考取了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派送生资格,于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就读于香港大学,学习了英国语言与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其一生参与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期间受胡适五四白话文学运动影响,毅然决定放弃古文和文言文,改写白话文,不久即用白话文发表了其美学研究的处女作《无言之美》。
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了吴淞中国公学的校长张东荪,并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习英文课程,兼校刊《旬刊》的主编。
江浙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随即到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因而结识朱自清、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等好友。
后来决定离开春晖中学到上海刚成立立达学园,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宣言,并一方面筹办开明书局(出版作品皆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出版社)和杂志《一般》。
留学英法。
1925年,考取公费留英,到爱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等,毕业后至伦敦大学学院听莎士比亚课程,同时又在巴黎大学注册,对研究西方哲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
期间受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教授所讲授的艺术心理学啓发,起念写下了《文艺心理学》。
后又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并于1933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同时完成了其著作《悲剧心理学》。
在欧洲留学期间,朱氏经常由于公费不发,经济拮据,只得靠稿费维持生活。
朱氏为开明书局的《一般》撰稿,曾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该书反应了当时一些青年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
“美学老人”朱光潜朱光潜先生是中国近代美学园地的开拓者和耕耘者,亦是蜚声中外的美学家。
近日翻阅其早年著作,联想起这位中国的“美学老人”。
朱光潜是安徽桐城人,1897年出生于“书香门弟”。
幼承家教,为科举读书。
进入桐城中学后,仍受古训,整日作八股文章。
对此,颇感抑郁,极欲冲开精神枷锁,开阔自已视野。
其父有一书箱,装有各式各样的书,但从不许翻阅,对他来说,这些书真成了伊甸园的“禁果”。
一次,乘父亲外出之机,他鼓起勇气打开书箱,翻出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试帖诗》、《历代名臣言行录》、《麻衣相法》、《太上感应篇》等等杂书,贪婪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偷食了“禁果”,心中激起了一股澎湃的漩涡。
还有一次,在的一家亲戚,从距家乡二、三十里的牛王集,买回一套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朱光潜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书中思想激越,感情浓烈,文字酣畅,使其开始向往“新学”,崇拜起梁启超,甚至上海报上误传梁启超遇难,朱光潜得知,竟难过得大哭了一场。
朱光潜的大学历程,不同一般,曾先后进过6所大学,做了14年的大学生。
先是考进武昌高等师范国文系,因对该校头脑冬烘兼有海派习气的教师大失所望,仅学一年,便向教育部告了一状后,愤然离去。
接着考取了香港大学教育系。
此校条件欠佳,寝室十分拥挤,虽然如此,但在其案头墙上却端然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以为座右铭。
为其书者乃著名书法家槃君先生。
在港大,朱光潜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朱光潜又考取了官费留英。
在爱丁堡大学,受康德专家史密斯之影响,开始研究哲学。
之后,又在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
有时他在两所大学同时注册,今天在英国听课,明天渡过英吉利海峡,又赶到法国听课。
此间学习中,他发现美学与其所喜欢的心理学、哲学、文学皆相通络,于是乎最终选择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朱光潜一面攻读康德、克罗齐等人的著作,一面广泛接触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
读诗、看戏、和雕刻。
还曾独自一人跑到意大利罗马的地下墓道,考察歌特大教堂和壁画的起源。
朱光潜关于美学的名言名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光潜(1897年-1961年),字周慎,江苏省江阴县人,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家、文学、美学家。
他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文学审美见解的学者。
他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对中国文学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光潜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学的思想,这些思想具有很高的独创性和启发性,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关于美学的名言名句吧。
1. “审美是人类内心的需要,是追求美感和美趣的一种心理活动。
”2. “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3. “美学是研究美的起源、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是深化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的学问。
”4. “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审美追求的手段。
”5. “艺术之美在于其独特性和生命力,它源于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
”6. “审美体验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在欣赏美的作品时产生的一种美感和美趣。
”7. “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启迪和提升,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8. “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增进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审美品味和审美水平。
”9. “审美教育是提高人们审美修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手段。
”10. “美是一种永恒的价值,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在美的世界里,人们能够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激发了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为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让我们共同珍爱美,追求美,让美丽的艺术之花在人类的心灵中绽放!第二篇示例:朱光潜,原名朱潜,号光潜,别号潜夫,笔名朱余、溪云等,浙江宁波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评论家和美学家。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经典语句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经典语句
在《西方美学史》一书中,朱光潜先生对西方美学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语句和观点。
“美学是对艺术的理论研究,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论反思。
”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学是对艺术的理论研究,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论反思,这一观点概括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突出了美学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西方美学史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
”
朱光潜先生指出,西方美学史既是一部哲学史,又是一部文学史,这表明美学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既与哲学思想相互交融,又与文学艺术相互渗透。
“美学是天地与人心的结合,是理智与感性的统一。
”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学是天地与人心的结合,是理智与感性的统一,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学对于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综合关照,突出了美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的经典语句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更好地理解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对于推动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朱光潜美学文集
《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集合了他多年来的美学思考和研究成果。
该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美学概论”、“美学理论”、“美学批评”和“美学杂谈”。
在“美学概论”部分中,朱光潜先生对美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阐明了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在“美学理论”部分中,他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对象等问题,提出了“审美经验”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美学批评”部分中,朱光潜先生对著名的美学理论进行了批评和评价,如杜威的经验主义美学、康德的经验判断美学等。
他认为这些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来完善和发展。
在“美学杂谈”部分中,朱光潜先生运用幽默风趣的笔触,探讨了一些与美学相关的话题,如美学的教育、美学的实践等。
他的思想深邃而又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总之,《朱光潜美学文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美学理论,提升审美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1 -。
一個出生於桐城派發源地、熟讀四書五經的年輕人,在接觸到了西方學問後,竟毅然決然放棄了學習近二十年的古文,轉而投向「新學」的懷抱,從此反對專制,勇於創新獨立。
他辦學,也辦雜誌,之後還孤身一人,遠渡重洋,前往未知的西方世界探索真理,終於在那裡找到了心靈的依歸,並成為近代最著名的美學大師……。
「無所為而為」的美學大師——朱光潛朱光潛,安徽桐城人,西元一八九七年生,卒於西元一九八六年。
筆名有孟實、盟石等等。
朱光潛出生於清代桐城派的發源地,父親是私塾講師,因此自幼年便熟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唐詩等等,並且學習策論時文,擁有十分深厚的國學基礎。
西元一九一六年,朱光潛考進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次年轉至香港大學。
在這裡,他接觸到許多前所未聞的新知識,例如英文、心理學、生物學等等。
於此同時,胡適正大肆宣揚新文學運動。
起初,他的心裡是很反對的,但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帶給他很大的啟示,驚覺自己古板落伍,於是便開始嚮往「新學」,從事白話文的寫作。
朱光潛曾說,在香港大學的四年「奠定了我這一生教育活動和學術活動的方向」。
香港大學畢業後,他經由夏丏尊的介紹,到白馬湖旁的春暉中學教授英文,因此結識了朱自清、豐子愷等幾位好友,四人號稱「白馬湖四友」。
後來因不滿校長的專制作風,於是出走上海,另創一個獨立自由的學校——立達學園,而他反對專制、堅持自由的精神,也令幾位好友如夏丏尊、章錦琛、豐子愷等陸續前來相助。
不僅如此,他們還結合了當地的傑出人才,共同創辦開明書店及一般雜誌(後改名為中學生),開明書店後改名為青年書店,也就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前身。
這是朱光潛所有教育活動的起點,也是他一生的轉捩點。
西元一九二五年,朱光潛考取公費補助,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期間選修英國文學、哲學、心理學、歐洲藝術史等科目,在許多教授的指導下,拓展了視野,也開啟他對藝術心理學的興趣。
西元一九二九年畢業後,又轉入倫敦大學進修,並決定以「悲劇心理學」作為論文題目。
後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研究所完成論文,獲得文學博士學位。
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朱光潜?
答: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的发展历史,其中涉及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朱光潜在其著作中对这些名词进行了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西方美学史名词及其解释:
1. 美学: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感受和美的表现等问题的学科。
2. 古典主义:认为美在物体形式,是一种客观的属性,关注造型美,即形式美。
3. 理性主义:主张“美即完善”,认为达到“内在目的”就是完善,是一种主观的看法。
4. 经验主义:认为“美即愉快”,美感即快感,强调审美经验的个体性。
5. 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6. 俄国现实主义:主张“美是生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模仿和反映。
朱光潜美学
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
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
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
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
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
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
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
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
画家则取审美态度,他聚精会神地欣赏和玩味古松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挺拔、不屈不挠的气概,并由此联想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审美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
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
木材商人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的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只有在审美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时刻对古松取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取审美的态度时,必须放弃实际和科学的兴趣,哪怕是暂时的放弃.
朱先生又把物的形象称作为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融合。
离开客体的景,或者离开主体的情,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意象,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我和物就达成一气了,这是审美中凝神的特点。
尽管朱先生对意象的解释不尽相同,然而就其实质而言,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景,也不是外物在主体头脑中产生的表象,而是情和景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由于意象产生于情景交融,面对同一个景,不同的主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象。
“情
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
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错雨’时,都见到山的美。
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而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
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同样是山,欣赏者由于性格、情趣和经验的不同,见出山的不同的意象,即山的不同的美.可见,美和意象是创造出来的。
朱先生的这一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是相通的,和西方现代美学也是相通的。
朱先生的美学研究一直致力于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就运用西方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探索它的发展规律.在《文艺心理学》和《谈美》中也可以见出融合中西美学的努力。
不过,朱先生也有专门的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成果.这种成果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西方美学经典著作的翻译,二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上、下卷《西方美学史》。
在《朱光潜全集》中,翻译部分约占一半,其中绝大部分是美学翻译。
他翻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美学》、维柯《新科学》、克罗齐《美学原理》,以及选译了四五十位美学家代表论著的《西方美学史资料附编》堪称美学翻译的典范.朱先生不仅有丰富的翻译实践,而且提出了完整而系统的翻译理论。
在20世纪的中国,庶几找不到比朱先生更合适的美学翻译家了。
翻译家要做到三个精通:“一、精通所译原文那一国的语言;二、精通原文所涉及的专科学问;三、精通本国语言。
”这三个条件在朱先生身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朱先生长期以英语为专业。
他“每日必读诗”,对中国古典文学、特
别是古典诗歌有很深的造诣。
对于现代文学他也不陌生。
至于专科学问—-—美学,朱先生更是独步一时。
他不仅精通美学,而且精通与美学相关的学科。
原先他的爱好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而美学成为他所喜欢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
朱光潜的译文所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忠实于原文,二是流畅易读.他善于用浅显的造语表达深微的造意。
在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炼字不如炼意"。
在文字上下功夫不如在思想上下功夫。
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上,他一贯强调,语言表达不清楚关键是思想不清楚。
1948年,他为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文学院纪念专刊用英文撰写的一篇论文的标题为《思想就是使用语言》。
这篇论文指出:“不清楚的思想是不可表达的;思想只有在变得清楚之后才可以表达。
"凡是文字有毛病的地方,一定是思想有毛病;没有想清楚,所以就说不清楚。
翻译的正当过程应该是由原文到思想,再由思想到中文。
然而,有些翻译者实际上所走的过程是由原文到中文,把思想那一关跳过去。
确实,很多译文的弊病是由于把“原文-思想-中文"三段式简化为“原文—中文"两段式。
怎样才能弄清原著的思想呢?根据朱先生的翻译实践看,那是一要慎重,二要认真.所谓慎重,就是走翻译和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把原著摆在作者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来看待,弄清各种论点的来龙去脉,“把书的内容先懂透,然后才下笔译出”。
朱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懂透”。
尽管朱先生的翻译对象是他长期所研究的,然而他屡次强调“译书往往比著书难",足见他对翻译态度的慎重.除了慎重以外,朱先生对待翻译又极其认真、严谨.
他在翻译莱辛的《拉奥孔》时,依据了彼得生等人编的25卷本《莱辛全集》、包恩廖勒编的5卷本《莱辛选集》和霍约编的3卷本《莱辛选集》。
除了这些德文原版外,他还参考了斯蒂尔、比斯勒和斐利慕的3种英译本和1957年出版的俄译本。
在翻译黑格尔《美学》时,除了依据德文原版外,也参考了英、法、俄译本.参考比较多种版本和西文译本,这是朱先生在翻译时的一贯做法。
第二,准确理解关键术语.朱先生对关键术语的翻译倾注了特殊的关注.他专门加以辨析的关键术语达几十个之多.例如,“理式"(eidos或者idea)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这个术语在哲学著作中通常译为“理念”,朱先生译为“理式”。
在20世纪30至70年代,朱先生分别阐述了这个术语的翻译问题。
“idea”的翻译问题已在他头脑中盘桓了半个世纪。
他把它译为“理式",是在洞悉了这个术语的精义后作出的。
“理式”成为他极富特色的一个译名。
第三,对“信”的专门要求。
“信、达、雅”是严复为翻译定的标准,朱先生对“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所以对原文忠实,不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同时忠实。
”除了字词直指的或字典的意义外,他十分重视上下文关联的意义、联想的意义和声音节奏的意义。
一篇好的文章要讲究谋篇布局,布置好全文的脉络气势和轻重分寸。
第四,附有阐发原著微言妙蕴、引导读者触类旁通的注释。
朱先生的译文中总有很多注释,这些注释分三类:一是解释专名和典故,这类注释是一般译文也会有的;另外两类注释扼要说明较难章节的主要论点和各章前后发展的线索,或者说明译者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
这两类注释是一般译文中所没有或少见的。
这些注释是朱先生潜心研究的心得,写得长的有五六百字,它们远远超出简单的释义范围,而折射出作者的理论视角.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朱先生在译文注释中常常使用中国文艺事例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