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2.98 KB
- 文档页数:6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它们主要负责抵抗病原体、维持免疫平衡以及清除废旧细胞。
在临床检测中,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是评估免疫功能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单位内,数出的白细胞总数。
通常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或显微镜进行数计。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10×10^9/L,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均可提示机体存在问题。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引起,而白细胞计数过低则可能是因为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
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类是根据白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细胞的过程。
通过白细胞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功能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常见的白细胞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 中性粒细胞(中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病原体和进行巡行杀菌。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50-70%。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感染、炎症、应激等原因引起,而计数的降低则可能是由于感染性疾病、骨髓抑制等引起。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它们具有识别和记忆病原体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的20-40%。
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是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等引起,而计数的降低则可能是免疫功能受损、慢性病等引起。
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清除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占总白细胞的2-8%。
单核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细菌感染等引起,而计数的降低则可能是骨髓抑制、急性感染等引起。
4.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1-5%。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目的: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操作要领、瑞氏染色方法、正常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点、原理:各种白细胞必须经过染色,才易于区分其类别。
常用者为瑞氏(Wright’s)染色法和姬姆萨(Giemsa)染色法。
测定外周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以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利用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即可计算每mm3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实验器材:香柏油、盖玻片、推片、采血针或注射器、小滴管、消毒棉球、瑞氏染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计数板及专用盖片、针1ml 刻度移液管、1ml EP管、光学显微镜。
20ul刻度移液管、推片实验步骤白细胞分类1.血片制作:取一滴血,滴于洁净无油脂的玻片一端。
左手持玻片,右手再取边缘光滑的另一玻片作为推片。
将推片边缘置于血滴前方,然后向后拉,当与血滴接触后,血即均匀附在二玻片之间。
此后以二玻片约呈30—45度的角度平稳地向前推至玻片另一端。
推时角度要一致,用力应均匀,即推出均匀的血膜(血膜不可过厚、过薄)。
将制好的血涂片晾干,不可加热。
注:(1)良好涂片标准:1) 呈头、体、尾舌形2) 血膜厚薄适宜3) 两边留有空隙(2)涂片好坏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滴大小2)推片与玻片之间角度3)推片速度2、血涂片的染色步骤:(1)用蜡笔在血膜两端各划一道线,以免染料外溢,置涂片于染色架上。
(2)滴加瑞氏染液,共计七八滴数,以盖满血膜为度,静置1分钟。
(3)再滴加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轻轻摇动,并轻吹液体使染色液与缓冲液混合均匀,静置15分钟。
(4)用清水冲洗。
切勿先倾去染液再冲洗,否则沉淀物附于血膜上不宜出去。
冲洗后斜置血涂片于空气中干燥。
或先用滤纸吸取水分迅速干燥,即可镜检。
3、白细胞分类计数:先用低倍镜检查涂片及染色是否均匀。
然后加一滴香柏油于血膜厚薄均匀处(一般在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由此处开始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计数移动时避免重复。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课件一、白细胞的概述1. 白细胞的定义2. 白细胞的功能3. 白细胞的来源和分化二、白细胞的分类1. 粒细胞系列a) 中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嗜酸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c) 嗜碱性粒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2. 淋巴细胞系列a) B淋巴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T淋巴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3. 单核细胞系列a) 单核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巨噬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4. 其他白细胞a) 树突状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b) 肥大细胞i. 形态特征ii. 功能三、白细胞的计数方法1. 显微镜法a) 原理b) 操作步骤c) 结果解读2.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a) 原理b) 操作步骤c) 结果解读四、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临床意义1. 粒细胞系列a) 中性粒细胞增多i. 感染ii. 应激状态iii. 某些血液病b)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 过敏反应ii. 寄生虫感染iii. 某些血液病c)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i. 慢性髓系白血病ii. 某些寄生虫感染2. 淋巴细胞系列a) B淋巴细胞增多i.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i. 某些病毒感染b) T淋巴细胞增多i. 细胞免疫功能增强ii. 某些病毒感染3. 单核细胞系列a) 单核细胞增多i. 急性感染ii. 某些血液病b) 巨噬细胞增多i. 急性感染ii. 某些血液病4. 其他白细胞a) 树突状细胞增多i. 某些病毒感染b) 肥大细胞增多i. 过敏反应五、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样本采集和处理2. 仪器校准和维护3. 结果解读和报告4. 临床综合分析六、总结1. 白细胞分类和计数的重要性2. 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3. 持续关注白细胞的研究进展科学性评估课件中的白细胞分类和计数方法描述是否与当前医学研究和技术标准相符。
需要确保所有的信息都是基于可靠的医学文献和权威机构的指导原则。
白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可分为五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在临床检查中,医生通常会对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进行计数,以判断身体的免疫状况,诊断疾病。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白细胞总数: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约为4-11×10^9/L。
2.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计数约为1.8-6.3×10^9/L。
3.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淋巴细胞计数约为1.1-3.2×10^9/L。
4.单核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单核细胞计数约为0.12-0.6×10^9/L。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约为0-0.5×10^9/L。
6.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约为0-0.1×10^9/L。
不同种类白细胞计数的占比和数值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或病理情况。
因此,对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也被称为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们是我们身体抵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概念、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它通常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状况和检测某些疾病。
白细胞计数的常用单位是每升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计数每升)。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00-11,000每升之间。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包括手工计数、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
手工计数是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计数白细胞。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自动进行计数和分类。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级技术,可以对某些特定的白细胞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类。
2. 白细胞分类计数除了总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很重要。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各种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
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血液样本来进行。
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将血液样本涂片染色,并使用显微镜分析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一些先进的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也可以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3. 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意义。
它们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其他免疫反应的存在。
相反,白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系统缺陷或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白细胞计数是许多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更细致地评估免疫系统的状态。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不同的疾病和炎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类型和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618100在医学检验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是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诊断和监测炎症、感染和许多其他疾病,白细胞计数指的是测量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则进一步细分白细胞的类型和相对比例。
这些指标对医生来说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将为大家科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
一、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血液中白细胞的总体数量信息,对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非常有价值。
以下是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评估免疫状态: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较低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而较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机体正在进行免疫应答,例如感染或炎症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白细胞计数提供了评估免疫状态的一种指标,但它并不足以完全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多种类型的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
因此,在评估免疫状态时,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免疫参数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如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等。
2.检测感染和炎症:许多感染和炎症状态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感染性疾病和炎症反应时,免疫系统会释放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或处理组织受损。
因此,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并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治疗对感染和炎症的影响。
随着治疗的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明感染正在受到控制。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3.监测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可用于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期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示感染得到了控制和改善。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的数量和分类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白细胞的数量通常在每毫升血液中测量,正常人的白细胞计数在4000-11000之间。
白细胞的分类根据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分为五大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它们是身体最早响应感染的细胞,它们会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淋巴细胞是另一类重要的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和攻击病原体,同时也有助于产生免疫记忆。
单核细胞主要负责消化和吞噬细胞垃圾和死亡的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对过敏反应的调节和控制。
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以是身体发生疾病的标志。
例如,白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身体正在对感染做出反应。
白细胞数量的减少可能意味着身体无法有效地抵御感染或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可能是由药物或医疗治疗引起的。
总之,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是人体免疫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如果白细胞数量异常,这可能是身体正在对感染做出反应,也可能是身体存在其他健康问题的标志。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您发现自己的白细胞数量异常,请及时咨询您的医生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 1 -。
白细胞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简称WBC)是人体中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数量和状态能够反映出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以及某些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下面将介绍白细胞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一、参考值1. 总白细胞计数(Tot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简称TWBC)总白细胞计数是指一定体积(一微升)血液中所有类型白细胞的细胞数目。
成年人的正常参考值通常为4,000到11,000个/μL。
超过这一范围的偏高或偏低均有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某种疾病或异常情况。
2. 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简称WBCDC)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常用分类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淋巴细胞(Lymphocyte)、单核细胞(Monocyte)、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以及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二、临床意义1. 总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1)白细胞计数过高:高于正常参考值的白细胞计数多见于感染、炎症、组织损伤、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例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也是一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的常见表现之一。
(2)白细胞计数过低:低于正常参考值的白细胞计数多见于骨髓抑制、感染后的严重细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样本处理不当等情况。
严重低于参考值的白细胞计数可能引发患者免疫系统失调等严重后果。
2. 白细胞分型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意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其计数能够反映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与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应激反应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等疾病相关。
(2)淋巴细胞计数的意义: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对病原体和细胞异常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成分,起着保护机体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作用。
对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和判断疾病情况,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和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方法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样中计算白细胞个数。
常用的方法有:1. 血液像差计数法:通过像差计数仪对样本进行分析,根据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形态学差异来计数。
2.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利用自动分析仪器对血液样本进行细胞分类和计数,速度快、精确度高。
3. 血片计数法:将血液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手动计数。
这种方法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操作者进行操作,准确性较高。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在白细胞总数的基础上,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对各类白细胞进行计数。
常用的方法有:1. 血片涂片法:制备染色的血液涂片,根据特定染色剂的作用,观察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特征,手动计数。
2.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计数。
3. 流式细胞术:利用特定抗体与细胞表面的特定结构或抗原结合,通过激光流式细胞术仪器对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进一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及其意义:1. 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和感染的主要指示物,计数过高可能表示炎症反应或感染。
2. 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计数过低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低下。
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相关。
4.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通常与过敏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白血病有关。
5. 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的增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寄生虫感染相关。
综上所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指标,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和分类计数的分析,可以评估免疫功能、判断炎症程度以及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白细胞L N N /1050*4
20*10*49==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第一临床医学院 08中七(2)班 董盼攀 20081150226
一、实验目的
掌握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原理及方法数的方法
掌握显微镜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的方法及各种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实验方法
白细胞计数
加稀释液 用吸管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 于小试管中。
吸取血液 用微量吸管吸取新鲜全血或末梢血20ul ,擦去管尖外部余血。
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白细胞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白细胞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混匀
将试管中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细胞悬液完全变为棕褐色 冲池 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
用滴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充入改良Neubauer 计数板的计数池中,室温静置2-3min ,待白细胞完全下沉。
计数 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计算
白细胞分类 染色 将血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冲洗干净,自然干燥后待用
低倍镜观察 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分布和染色情况
油镜观察 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的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一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做好记录,共记录100个白细胞。
计算 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三、实验结果
3.1 白细胞总数 ×109/L
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表1、5种白细胞的百分数
细胞类型百分数(%)中性粒细胞(N)61
嗜酸性粒细胞(E)0
嗜碱性粒细胞(B)0
淋巴细胞(L)35
单核细胞(M) 4。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参考值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相对值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1×109/L淋巴细胞20%~40%0.8~4×109/L单核细胞3%~8%0.12~0.8×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下限为白细胞减少;其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临床意义;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可将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1.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清晨为高;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和剧痛都可使白细胞暂时性增多;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于分娩后2~5天恢复至孕前水平;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此外,某些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病毒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真菌和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等都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等,多在36h小时内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③急性溶血:以血管内溶血更明显,溶血后12~36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可增多;④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后1~2h,白细胞总数迅速增多,可达10~20×109/L,内出血较外出血显着,主要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血小板也有所增高,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此时仍可在正常范围,因失血早期血容量尚未得到补充,血浆和红细胞的比值尚未改变;⑤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农药中毒、安眠药中毒;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⑥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增至10~5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伴有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出现,部分病例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多数病例白细胞数显着增多,可达100~500×109/L,可见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及慢粒,其特点是除了一种细胞成分明显增多外,还伴有一种或两种其它细胞的增生,白细胞总数常在10~30×109/L,为中性粒细胞增多;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可引起持续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其原因可能是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粒细胞的释放;某些肿瘤如肝癌、胃癌等还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当恶性肿瘤发生骨髓转移时,可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⑦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钾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一过性增多;病理性白细胞增多的程度与致病菌种类、感染程度、病变范围、机体免疫功能有关;严重感染时可伴有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甚至出现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白细胞总数低于 4 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 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 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1感染性疾病: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麻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嗜血细胞综合症、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放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品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4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等;5其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使粒细胞减少;6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氯霉素、林可霉素、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抗甲状腺药、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氯氮平、非甾体类抗炎药、磺胺类药物、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干扰素、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3中性粒细胞病理形态改变1中毒性变化在严重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①细胞大小不均: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时;可能为骨髓幼稚细胞受内毒素等影响发生不规则分裂所致;②中毒颗粒,见于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代谢性和化学药物中毒等;③空泡变性,胞质内出现空泡,是脂肪性变的表现;常与中毒颗粒并存;④杜勒小体,又称蓝斑,是胞质内的嗜碱区域;系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与中毒颗粒并存;⑤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碎裂、核肿胀、核溶解等变化;2巨型变和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抗代谢药物化疗时;3)棒状小体:为细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μm;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4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可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正常成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最多,未分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Schilling指数不超过1:13;在病理情况下核象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1核左移周围血中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及幼稚粒细胞>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等;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可出现极度核左移现象;周围血杆状核粒细胞>5%称为轻度核左移;如>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称为中度核左移;如>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2核右移周围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感染恢复期、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常伴有白细胞数减少;2.淋巴细胞1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外周血中淋巴细胞>5×109/L时称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病理性增多见于: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2)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白血性淋巴肉瘤等;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异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和粒细胞减少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其绝对值正常;2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病、丙球蛋白血缺乏症等;3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的刺激下,一些淋巴细胞发生形态变异,称为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phocyte;Downey根据细胞形学态特点将其分为三型;I型即空泡型,又称浆细胞型,最多见;II型即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III型即幼稚型,又称幼淋巴细胞型;异型淋巴细胞约83%~96%属于T淋巴细胞、也有少数B淋巴细胞;常人外周血中偶见,但不超过2%;正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1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可高达10%以上,疾病恢复后仍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才逐渐消失;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等,百日咳、结核病、梅毒、弓形体病、疟疾等,异型淋巴细胞多不超过5%;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肥大病毒感染有关;4其它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也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饿和精神刺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通过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昼低夜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较稳定;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和药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可达10%以上;2寄生虫病:如钩虫症、蛔虫症、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常达10%或更多,甚至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4某些血液病:如慢粒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5肺癌等上皮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恢复期暂时性增多,唯有猩红热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它:风湿性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8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某些抗真菌药氟胞嘧啶、对氨基水杨酸、乙琥胺等,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烧伤、急性传染病的进行期等应激状态;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4.嗜碱性粒细胞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过敏反应、荨麻疹、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血液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作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个早期征象,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可达10%或更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嗜碱性粒细胞可达1×109/L;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少见,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4其它:如流感、水痘、糖尿病、结核病等;5.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即粒-单核细胞系祖细胞;在低水平的集落刺激因子影响下,CFU-GM向单核细胞系分化;成熟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仅逗留1~3天即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吞噬细胞,形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诱导免疫反应:处理抗原,提呈抗原;2吞噬和杀灭病原体,如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3吞噬红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的细胞,4抗肿瘤活性;5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单核细胞增多monocytosis单核细胞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生后2周内最高可达15%;婴幼儿乃至学龄前儿童的单核细胞平均为9%;病理性增多见于:1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单核细胞明显增多;2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嗜血细胞综合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与计数《白细胞分类与计数》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体里有一群特别神奇的小战士,它们叫做白细胞!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白细胞分类与计数的那些事儿。
先来说说白细胞的分类吧!就好像我们班级里有不同性格和特长的同学一样,白细胞也有好几种类型呢!有中性粒细胞,它们就像是勇敢的冲锋战士,总是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还有淋巴细胞,那简直就是聪明的军师,用智慧来对抗敌人;还有单核细胞,就像后勤保障的大力士,默默地为战斗做着支持;再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本领。
那怎么知道身体里这些白细胞的数量呢?这就要说到白细胞计数啦!医生叔叔阿姨们会用一些神奇的仪器和方法来数清楚它们的数量。
这就好比我们数自己的铅笔一样,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要复杂得多,也精密得多呢!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了,去医院看病。
医生就给我做了白细胞计数的检查。
我紧张地问妈妈:“妈妈,这白细胞计数能告诉医生啥呀?”妈妈温柔地说:“宝贝,它能让医生知道咱们身体里的战斗情况,看看是哪种白细胞在努力工作,哪种白细胞需要支援。
”我又好奇地问:“那要是白细胞数量不正常会咋样?”妈妈想了想说:“如果白细胞数量太多,可能说明身体里的炎症很厉害,战斗太激烈啦;要是太少,身体的抵抗力可能就不够强,容易生病哟。
”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哇,原来白细胞这么重要!”大家想想,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城堡,各种细菌、病毒就是想要入侵城堡的坏人。
而白细胞就是守护城堡的战士们,它们分工合作,保卫着我们的健康。
要是白细胞出了问题,那不就像城堡的守卫力量减弱了,坏人就容易攻进来了吗?所以呀,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让白细胞们能充满力量地战斗!不然,要是白细胞们累垮了,我们可就要遭罪啦!你们说是不是呀?我的观点是:白细胞虽然小小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对于我们的健康真的太重要啦!我们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它们一直强大,守护我们的身体城堡!。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一)原理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二)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三)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 X 109/L
新生儿15〜20 X 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四)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50%〜70%),因此它的数
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15X 109/L,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使其
进一步增高,如无合并10症于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
以上一过性白细胞增多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系边缘池内的白细胞过多地进入循环池所致,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白细胞增多则与贮备池加快释放等有关。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
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多>10 X 109个/L并可伴轻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X 109个/L并出现明显的核象左移。
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但伴有严重的核象左移。
严重的组织损伤如严重的烧伤、机械性损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见白细胞增高,并可借此来区别心梗与心绞痛。
大量血细胞破坏内脏(如肝、脾)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时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 X 109/L, 且可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
急性中毒见于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也常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以上反应性白细胞增多常与边缘池内细胞过多释放入血且机体动用贮备池、成熟池乃至分裂池内的白细胞有关。
B. 肿瘤性或持续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者白细胞一般<100X 109/L,分类时
以原、幼粒细胞为主,而慢性型者白细胞常>100X 109/L,分类时以中幼、晚幼以下各阶段粒细胞为主,并
伴有较多的嗜酸、嗜碱粒细胞,此时须与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⑵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某些感染见于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时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此时白细胞可< 1 X 109/L,分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白血性白血病只有经骨髓检查才能确诊。
③慢性理化损伤度长期接触电离幅射(如X射线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有毒物质(如氯霉素及含有机磷的农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低。
⑤脾功能亢进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 嗜酸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A.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均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可>10%
B.寄生虫病特别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等。
C. 某些皮肤病湿疹、天疱疮、银屑病、剥脱性皮炎等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轻或中度增多
D. 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血中嗜酸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系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能产生活化补体的酶继而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②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
A.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恶性疾患如何杰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肺癌时也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B.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可>10%并可见其幼稚型;罕见的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 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出现较多的幼稚型,并可见形态学改变。
(2) 嗜酸粒细胞减少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较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意义。
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可间接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
3. 嗜碱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1)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常伴嗜碱粒细胞增多,可达10%或更多。
②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
③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嗜碱粒细胞增多。
(2)嗜碱粒细胞减少由于嗜碱粒细胞所占百分率甚低故其减少多无临床意义.于速发型过敏性反应如寻麻
疹、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可见嗜碱粒细胞减少。
4. 淋巴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出生后一周的婴儿淋巴细胞可达50%^上,可持续到6〜7岁,其后逐漱接近成人的数值。
A.相对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B.绝对性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
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常见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亦可见淋巴细胞增多;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前者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后者则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并均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白血病性淋巴肉瘤时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5. 单核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1)单核细胞增多
④生理性增多出生后二周的婴儿血中单核细胞增多可达
15%儿童亦可较成入稍高。
②病理性增多。
A.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均可见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结
核如严重的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等单核细咆百分率可明显增高,可达30%以上而使白细胞总数可达
20 X 109 /L
B.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可见一过性单核细胞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及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MDS)等单核细胞也可增多;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且出现大量原始、幼稚单核细胞,成熟单核细胞亦可增多。
(2)单核细胞减少的意义不大
(五) 白细胞计数的注意事项及质量保证
1. 注意事项(1)关于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值(4〜10) X 109/L为耳垂血测定的结果,指血或静脉血则参考值下限较低为
(3.5〜10) X 109/L。
(2)白细胞数量太低时(<2 X 109/L),可加大计数体积或增大取血量,白细胞数量太高时应加大稀释倍数, 换算后得岀结果。
(3) 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红细胞,如病理情况下外周血中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时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因此应减去有核红细胞部分,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白细胞数/L =
100 ---------------------------------- x校正前白细胞100+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中所见有核红细胞数
2. 质量保证
(1) 严恪操作规程、减少技术误差
①耳垂血计数结果高于指血,且数值易于波动故一般不用耳垂血计数。
②避免操作不正规或不熟练所带来的随机误差。
③减少或避免因所用仪器(如微量吸管、计数板、盖玻片等)不规范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2) 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回答者:angel的音符-经理四级4-29 16:36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 x 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