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鼠疫疫源地——第三稿
- 格式:doc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26
鼠疫的流行史一、世界鼠疫流行简况公认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有三次:第一次大流行在公元6世纪(527-565)。
起源于中东鼠疫自然疫源地,最后传到北非、中东和欧洲,持续时间50~60年,死亡1亿人,第二次大流行在14世纪(1346~1665年)。
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
这次大流行欧洲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
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人口的半数。
第三次大流行在19世纪末(1894年)流行持续到20世纪中叶。
起源于我国云南,鼠疫在云南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流行,传至广州和香港。
由香港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
死亡1000多万人。
二、我国鼠疫流行简史鼠疫在中国的流行历史悠久,最可靠记录是14世纪的大流行,当时死于鼠疫者1300万人。
根据历史资料和近年调查的中国20世纪前各省有鼠疫流行的最高记录,1754——1899年有10个年份有鼠疫流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以前(1644年-——1899年)我国南方和北方有13个省(区)的202个县(市、旗),共约发生鼠疫病人144万人,死亡137万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又有吉林、黑龙江、陕西、浙江、湖南、和上海等7个省、市陆续发生鼠疫。
1900——1949年,最高鼠疫陆续达最高峰,共有20个省(区)501个县、(市、旗)陆续鼠疫,发病人数达1155584人,死者达1028408人。
1955年——1979年鼠疫的发病人数较建国初期明显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鼠疫疫情又明显上升,1981年——1990年,发病149例,年均14.9例,1991年——2000年,发病550例,年均55例,2001年——2002年161例,年均80.5例。
三、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有17个省(自治区)、216个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2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到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6个省(区)。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观一问题的提出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鼠疫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记述的恶核病:“恶核者内裹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
”这是鼠疫学界公认的对腺鼠疫的科学描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之一。
根据现有的研究,中国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至少有三次,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造成口大量死亡;这次鼠疫通过蒙古军人的西征,传入中东和欧洲,引发影响深远的“黑死病”[1]。
16~17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那么与当时的旱灾与人民起义互为因果,在华北地区即造成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大死亡;其中17世纪的鼠疫流行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
19世纪中叶云南回民起义时期,鼠疫的大规模流行使人口死亡亦以数百万计[3] 。
除了这三次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外,历史时期,在蒙古、东北、陕西、宁夏、山西、青海、、河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均发生过规模不等的人间鼠疫流行,累计造成的死亡人口相当可观[4] 。
很显然,中国的鼠疫流行范围广阔,历史悠久,构成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关于中国鼠疫是内源性的还是输入性的,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
以19世纪云南鼠疫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谓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5],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
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别离到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6] 。
在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中,存在假设干个鼠疫动物病的好发地区。
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前言鼠疫系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内形成自然疫源地(简称疫源地)。
至1995年底,已判定在我国17省(区)234个县(市、旗)境内存在鼠疫疫源地。
由于人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或受染疫蚤类叮咬而感染鼠疫。
在一定条件下,可酿成人间鼠疫的流行,危害严重。
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管理。
因此及时准确地确定鼠疫自然疫源地和动物鼠疫流行状况,为正确合理地制定预防和防疫措施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力求充分利用我国在鼠疫疫源地调查及鼠疫动物病研究的现场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并使之在有关章节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锦沁、汪闻绍、张鸿猷、黄坚华、刘纪有、王丽、李志仑。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的地理学、动物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等各项指标。
鼠疫疫源地判定标准适用于有动物鼠疫,通过病原学检验获得阳性结果的以县(市、旗)为单位的地区。
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适用于我国下述十个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范围内的通过病原学、血清学检验获得阳性结果的以县(市、旗)为单位的地区。
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3)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4)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5)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6)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7)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8)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9)滇西北山地大绒鼠、齐氏姬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0)云南、东南沿海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鼠疫疫源地调查分析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对策。
方法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进行。
结果2005-2010年调查发现:啮齿动物2科3属11种,检测犬血清940份,阳性1份,鼠血清333份,病原学检测鼠类425份,鼠疫反向材料68份,媒介蚤2科2属2种6匹,均阴性。
结论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鼠疫为《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据史料推测,1949年前攀枝花地区有过鼠疫流行。
2005年云南玉龙及古城区被证实为鼠疫疫源地确认[1],并发生5例鼠疫病例。
攀枝花地区与云南丽江接壤,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境观相似,同时由于交通便利,距攀枝花市约100km,人员物资来往频繁、存在鼠疫输入的可能。
随着四川省1997年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 2]、1999年人间鼠疫的发生[3]、2007年旱獭鼠疫疫源地的证实[4],攀枝花是四川的南大门,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核实,从工作实际出发,2005年将攀枝花市纳入四川省级鼠疫监测点,2005-2010年对该地区实施了现场调查和相关工作,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四川省2005-2009年鼠疫监测工作资料及专题调查、监测等相关资料。
1.2 方法总体按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1.2.1 标本采集鼠类用中号鼠铗捕鼠或野外5m夹线法(前后左右各5m、按照统一方向或顺序布放鼠铗,当晚放铗、次日晨收铗,收集老鼠)进行。
牧犬血清:用空针于股动脉/静脉抽取3~5ml全血、自然分离血清待用。
1.2.2 鼠种鉴定按《四川兽类原色图鉴》[5]进行。
1.2.3 实验方法鼠疫间接血凝试验、鼠疫细菌检测按常规四步法进行。
1.2.4 诊断用品由中国疾控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200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鼠疫防治概要第一篇:鼠疫防治概要鼠疫防治概要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播快、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烈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类动物,传染媒介主要是跳蚤。
鼠疫流行史1、世界鼠疫流行情况公认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有三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年),一般认为起源于中东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中近东地中海沿岸。
流行持续50-60年,几乎蔓延到当时所有著名的国家,死亡约一亿人。
这次大流行导致东罗马帝国的衰退。
第二次,始于十四世纪(1346-1665),鼠疫流行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
据推测当时欧洲约有一亿人口,其中四分之一死于鼠疫。
鼠疫动物病缓慢传播并传给人类,同时借助于经济往来、宗教活动和战争使人间鼠疫由疫源地传至城市,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十九世纪末(1894年),许多专家认为最初起源于中国的云南和缅甸交界处,流行从广东和香港开始经海路向世界传播。
此次大流行是突然暴发,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达最高峰,五十年代基本停息,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约1200多万人。
这次流行的特点是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民区,家栖及半家栖啮齿动物也有猛烈流行。
1980年-1999年全世界有27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37883例,死亡3010例,病死率为7.95%。
2、我国鼠疫流行情况20世纪以前我国南方和北方有13个省(区)的202个县(市、旗)共约发生鼠疫病人144万人,死亡137万人。
1900年-1949年中国鼠疫流行达高峰,共有20个省(区)501个县(市、旗)流行鼠疫,发病人数达1155584人,死亡1028408人。
动物鼠疫疫源地分布情况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19省区278县。
动物:南方家鼠、西部旱獭、北方长爪沙鼠、青海田鼠媒介蚤类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鼠疫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原核生物界,化能营养原核生物门,细菌纲,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族,耶尔森氏菌属,鼠疫耶尔森菌我国将鼠疫耶尔森菌分为4种类型:弱毒菌株、低毒菌株、毒菌株、强毒菌株应急处置和应急装备应急组织:目的、任务、组织和职责应急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器械装备人间鼠疫的现场处理流行病学调查鼠疫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标准肺鼠疫的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标准:1.小隔离区、大隔离区内未发病的其他人员2.10天内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捕捉、饲养、剥食、媒介叮咬)、动物制品及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实验用品的人员3.接触过鼠疫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或尸体及被鼠疫污染的物品和空气直接接触的人员4.一般情况下,在民用航空器舱内与鼠疫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同机的全部旅客以及提供客舱服务的乘务员5.全封闭铁路旅客空调列车和非全封闭的普通列车内,鼠疫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所在硬座、硬卧车厢或软卧包厢内的全部乘客和乘务人员,以及可能污染的毗邻车厢6.乘坐全封闭空调或普通客运汽车时,与鼠疫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同乘一辆汽车的所有人员7.乘坐轮船时与鼠疫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同一舱室内的全部人员和为该舱室提供服务的乘务人员腺鼠疫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标准:小隔离区内未发病的其他人员鼠疫一般接触者的判定标准:可能在鼠疫病人污染区域未进行终末消毒前接触过该区域的人员鼠疫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原则1.就地隔离2.医学观察9天一般接触者的处理原则疫区的处理疫情的确定鼠疫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患者发病10天前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第二章鼠疫疫源地鼠疫疫源地的分类,国际上尚无明确的分类标准。
依据我国学者从群落生态学角度进行了鼠疫菌分型研究的原则标准,截止2006年,我国确认的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有十二类。
浙江省鼠疫疫源地属边缘输入性鼠疫疫源地[1],是滇西山地闽广沿海居民区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组成部分,属于家鼠鼠疫疫源地。
疫源地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三块区域,即在浙江南部与福建北部鼠疫流行区接壤的瓯江流域沿岸;浙江中西部浙赣铁路沿线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局部地区。
分布于温州、丽水、金华三个专区及宁波市共计20个县(市、区)的280个居民点内(浙江省鼠疫流行史中记载为271个),流行面积约27734.12Km2。
(赵芝雅、卢苗贵等浙江省鼠疫疫源地概况文献中为29673。
04Km2)第一节疫源地来源与分类浙江省鼠疫疫源地,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记载者,按其来源有二[1][2]【3】,分输入性和细菌战(植入性)二类,见图1。
1、输入性鼠疫疫源地输入性疫源地是指由输入性疫情引起,并在本地传播流行,引起人间和鼠间鼠疫而形成的疫源地。
流行地区分布于浙南瓯江流域的二市十四个县(区)。
这一疫源地鼠疫于1929年开始由福建省松溪及政和两县的疫区传入庆元后,逐步向龙泉县、云和县、丽水县(现莲都区)、青田县、温州市区(现鹿城区、龙湾区)、松阳县、缙云县、景宁县、瑞安县、乐清县、文成县、永嘉县扩散,形成鼠疫疫源地,这些县(市、区)均位于浙江南部与福建北部鼠疫流行区接壤的瓯江流域沿岸,也称浙南鼠疫疫源地。
其中庆元、文成、瑞安、乐清、温州(现鹿城区、龙湾区)列入为国家鼠疫自然疫源县,属边缘输入性家鼠鼠疫疫源地[1]。
1929年9月先在庆元县的隆宫乡隆宫村发生,该地是浙南山区,南部边缘与福建省松溪县及政和县两地相接壤,并与该两县商品交换很频繁。
这年8月间隆宫地方突然发现大批死鼠,半个月后就发生鼠疫病例,其后当地发生鼠疫流行。
同年12月疫情终熄后,未再流行,共发病50人,死亡40人。
1930年9月离隆宫十五华里的黄坑乡张天村、张地村(现属福建省政和县)发生鼠疫流行。
1931年及1941年两次在离隆宫十华里的黄坑乡张地村发生鼠疫流行,未引起扩大流行[2][4]。
1938-1950年庆元县内每年都有人间鼠疫流行,同时发现死鼠[4]。
1935年8月景宁发生鼠疫,当时景宁县?乡林砊有一人在庆元闽浙交界处的一个石灰矿工作,感染鼠疫后回家,然后波及全村,到1936年9月终息[2]【5】。
1940年庆元鼠疫沿公路基线传入龙泉县小梅镇后[6],1943年沿瓯江水路传入云和、丽水(莲都)和温州市区[2][7][8]。
同年温州市区鼠疫又传入乐清县,丽水鼠疫则传入青田和松阳[2][9]。
1944年温州鼠疫又传至永嘉和瑞安两县,云和鼠疫传入缙云县[2]。
1945年云和鼠疫又传入景宁县。
1946年云和鼠疫又传入文成县[2][10]。
由此所扩散的疫点有14个县(区)、184个居民点。
图1 浙江省历史鼠疫疫区分布图(1929-1950年)2、日军细菌战鼠疫疫源地(植入性鼠疫疫源地)植入性鼠疫疫源地是指因日本侵略者细菌战引起,人为播散鼠疫细菌战剂,从而引起人间和鼠间鼠疫流行而形成的鼠疫疫源地。
据浙江省鼠疫地理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措施(汤永康等)[11]、浙江省衢县鼠疫疫源地情况调查报告(1966年鼠疫联合调查队)[12]、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史实(邱明轩)[13]等文献资料记载,日本侵略军“七三一”部队特别支队,在细菌战犯石井四郎的率领下,1940年10月4日和10月27日,先后分别在衢县(现柯城区)、宁波鄞县(现海曙区)两地城区,以飞机空投的方式,播散大量染有鼠疫菌的跳蚤,其后于11月12日在衢县、10月29日在宁波相继发生人间鼠疫。
1942年7-8月间,七三一部队配合其侵略军撤退时,又在浙赣铁路沿线的衢县、金华、龙游、江西玉山一带,以地面播散的方式,播散染疫跳蚤。
另有最近丽水疾控中心考证资料,1940年10间,日军细菌战飞机,也同时攻击了缙云------ 1940年10月间在衢县城区(今柯城区)的细菌战,在衢县当地引起人间鼠疫连年发病,有确切资料疫情数据的有6年,据浙江省鼠疫流行史实记载(汤永康等)[14],1942年,衢城沦陷,但从客观线索,有人间疫情,1944年4月再度沦陷,流行情况不详,到1947年始告停息。
衢县人间鼠疫沿水路衢江和陆路交通向外扩散,1941年传入义乌,并引起流行扩散,同年十月又由义乌的公路线传入东阳县。
根据1957年吴享福整理的衢县鼠疫历史资料记载[15],衢县鼠疫曾于1941年传入江西上饶。
1947年上饶鼠疫通过货物运输传入兰溪县[2][16][17]。
衢县的鼠疫至1952年尚有检出染疫鼠。
宁波市区仅在10月29日至12月6日发生人间鼠疫病例,由于对鼠疫疫区严密封锁、焚烧,故未造成疫情扩散,也没有发现鼠间鼠疫。
1942年的地面播散,加剧了当地鼠疫的疫情。
但在江西玉山、浙江金华两地在日军投放染疫跳蚤后,未发现鼠疫病例。
1948年10-11月,龙游县城大众路先后发生3例鼠疫病例。
根据历史鼠疫疫区调查资料表明,死者发病前均未他往,当时本省衢县、义乌、东阳已无鼠疫流行,兰溪鼠疫于1947年12月停止流行,丽水及温州地区当时仍有散发鼠疫病例发生,但未能查明传播关系。
按当时该县出入货物也有从上饶而来的,但上饶于1948年并无鼠疫疫情。
从上述情况看来,该地鼠疫何处传入尚不清楚[2]。
但众多文献[1][2][3]等,均将龙游鼠疫列入细菌战的结果。
日本侵略军的细菌战,经大量历史事实[13],经民国政府浙江省卫生试验鉴定,并为苏联伯力滨海军区军事法庭审讯日本细菌战犯案时证实,使染疫区发生人间和鼠疫鼠疫,并向外传播扩散至衢县(柯城区)、义乌、东阳、兰溪、龙游、宁波(现海曙区)3市6个县(区),96个居民点。
前五个县(区)位于浙江中西部浙赣铁路沿线,宁波属浙江东部沿海局部地区。
也称浙江中西部鼠疫疫源和浙东鼠疫疫源地,均是人为植入性家鼠鼠疫疫源地。
一、地理景观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居东经118-122.5度、北纬27-31.2度之间。
地处长江下游,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界安徽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北毗江苏。
全省东西相距440公里,南北相距650公里。
陆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辖11个地级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
其中,历史上有鼠疫流行的地(市)5个,疫源县(区)20个,280个居民点,受疫面积27734.12(29673.04)K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9.14%。
2009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4716.18万人。
(浙江省历史染疫总面积29673.04平方千米,有4市19 县271个居民点(引自1965浙江省鼠疫流行史),1992年资料汤永康等认为,全省受鼠疫污染区域分为三块,包括16个县(市)、16个城镇、192个村,计85000户。
李玉林、赵芝雅材料是20个县(市区)的271个自然村。
)1、地形地貌浙江省历史鼠疫疫区主要分布在浙南山地丘陵、浙西丘陵盆地和浙东局部沿海地带。
浙南历史鼠疫疫区:包括温州、丽水两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较少。
主要山脉有仙霞岭、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
这里地势高龄陡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主要分布在龙泉、庆元、云和、景宁、文成、乐清县境内,是浙江省最高区域。
其中在龙泉市龙渊镇东南20公里处的黄茅尖,它是洞宫山脉的最高峰,海拔达1929米,也是浙江省境内的第一高峰。
括苍山脉浙江东南段雁荡山脉,起伏绵延在乐清、文成、瑞安、永嘉等县(市、区)。
浙江省的五个自然疫源地,就分布于这个区块。
浙西历史鼠疫疫区:处于金华地区,地形以低缓丘陵为主,盆地较多,有金衢盆地、东阳盆地和浦江盆地。
历史鼠疫疫区衢县、龙游、兰溪、义乌、东阳分布在大小盆地和丘陵山地之间。
山脉主要由千里岗、天目山、龙门山等组成。
其中千里岗向东沿淳安、衢县、龙游边界延伸,山脉南坡逐为低山、丘陵,梯级延展进入金衢盆地。
东部宁波是低平的冲积平原,海拔在20米以下,平原上河流密布、土壤肥沃。
其中海曙区为鼠疫历史疫区,地处宁波市中心,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西南与鄞县接壤。
全区面积29.4 平方公里。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最繁华的地段,属宁绍平原。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上游由衢江和新安江汇合流而成,沿途有桐江、富春江等。
瓯江是本省第二大河流,流贯南部。
2、土壤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全省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红壤、黄壤、粗骨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山地草甸土等类型。
黄壤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6%,浙北海拔多在500m以上,浙南多在700m以上,一般以沙质粘壤土为主,质地疏松,土壤呈酸性反应。
粗骨土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4.1%,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一般土层浅薄,质地为砂质壤土至粘壤土。
丽水、温州二市所属鼠疫疫源地大多属此类土壤。
红壤几乎遍布全省海拔500m~900m以下的丘陵山地,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除台地和平、谷地外,坡地红壤一般厚度在30cm~70cm。
质地以粘壤土与壤质粘土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
衢县、义乌、东阳、兰溪等境内大部土壤属此。
水稻土面积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1.9%,主要分布在浙北、滨海平原与盆地、河谷平原,土壤大多呈微酸性或中性反应,水网平原、滨海平原以粉沙质壤土、粉沙质粘壤土至粉沙质粘土为主,盆谷地以沙质壤土、壤土、粘壤土居多。
宁波等平原地带的常见土壤。
3、气候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
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空气湿润,是浙江省高温、强光照季节。
浙江省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极端最低温度为-17.4℃~-2.2℃,极端最高温度为33.0℃~42.9℃。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100mm~2000mm之间,全年雨日大约为140天~180天。
一年之中,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丰富,全年7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这段时间,梅雨期是浙江省主要雨季。
7月~8月为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偶有台风带来降水;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至翌年2月降水最少,多以晴冷天气为主。
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本省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冬季低温、寒潮,盛夏高温酷暑,伏秋干旱和台风,汛期洪涝,春夏季冰雹大风等。
4、植被浙江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全国植被分区上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和南部亚地带。
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影响,原始植被遗存很少,只有在交通不便的局部地段、自然保护区、寺庙附近有少量残存,现有天然林多为次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