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试论英汉谚语文化比较与翻译方法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精华体现。
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和历史等深远文化。
本文对英汉谚语这两种语言文化瑰宝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来探讨英汉谚语间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了解谚语的定义与产生、起源差异、相关的历史典故、地理环境差异、习俗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来帮助理解消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掌握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可以流利并准确的进行英汉谚语的互译。
关键词:谚语,定义,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目录前言 (1)一、谚语的定义 (1)二、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1)(一)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2)(二)英汉谚语相关的历史典故差异 (2)(三)英汉谚语的地理环境差异 (3)(四)英汉谚语的习俗差异 (3)(五)英汉谚语的宗教信仰差异 (4)三、英汉谚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4)(一)直译法 (4)(二)同义谚语套用法 (5)(三)意译法 (5)(四)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五)释意法 (6)总结 (6)参考文献 (6)前言Francis Bacon said:"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精华体现,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它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是民族形式和各种传统的浓缩精华,是语言中经过长期的反复使用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凝炼出的语言精品。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和历史等深远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是语言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英语,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语言,在其漫漫长路中,吸收了欧洲多个国家的语言精髓。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谚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谚语在口头传播和书面表达中分布得很广,因此它们在传播民族文化,影响审美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谚语起源于古代,中西方文化交往和传播进程中,有许多英汉谚语被翻译出来,它们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变化上有许多不同,这种变化在探究文化差异,分析译文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英汉谚语的差异很大。
首先,英汉谚语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中的词汇有较多的专业性,而汉语中的词汇口语化,较多的是拟声词汇,有助于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其次,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英文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表达的是一个人不闲着就不会有麻烦,而汉语中的“滚石不生苔”则表达的是一个人长期漂泊就不会有成就。
另外,英汉谚语在语气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Waste not,want not.”表达了“节约绝不会贫穷”,而汉语中“节约用度家可致富”则表现出更强烈的劝诫意味。
此外,英汉谚语在语句长短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英文中“Don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而汉语中“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由于谚语较短,在英汉翻译时,译文往往不能完全表达英文的表达意思,因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信息的完整性。
其次,以下是汉英谚语翻译的几种策略:首先,直译是最常用的一种策略,即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使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更容易理解。
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可直译成“患难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其次,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即以译者的理解为主,灵活运用词汇,翻译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可以灵活意译为“太熟悉会导致轻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周玉梅(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英语教研室)摘要:因为英汉两种文化体系在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翻译英语谚语时需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并针对荚语谚语的翻译。
提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即直译法、意译法、同义词套用法、直意译结合法。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文化的覆盖面和内涵很广。
所谓文化是一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谚语(pr o ver b)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流传的内容精辟、寓意深邃的至理名言。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尽管所创造的谚语在某些方面.如人类共通的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一致性.但在外附的文化色彩上却有着不一致之处。
某些方面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为沟通不同的文化,促进知识的交流。
我们在翻译外民族谚语文化时,必须深入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
力争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对方民族文化精华的精妙之处。
一、汉英谚语中的文化差异1.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其中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谚语上尤为明显。
如:“说曹操.曹操到”、“逼上粱山”、。
过五关,斩六将”等。
这些都是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谚语,是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
英语国家的一些谚语也包含其历史文化背景。
如:M eet one’s W a t e rl oo.一败涂地。
C ross t he R obi con a nd bum one’8boat s.背水一战。
2.地理环境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
尤其是在谚语中。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许多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浅谈中外谚语的差异性及翻译对策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谚语是语言与文化的结晶,它和特定的文化及语言息息相关,灵活地使用谚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鲜明性与生动性。
充分地理解各类谚语间相异之处,并用正确的方法将其翻译,能有效地促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标签:跨文化交流谚语差异性翻译方法一、前言谚语是劳动人民于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短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及地区的文化。
谚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其口语化、通俗易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使用。
由于价值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衍生出的谚语也存在差异性。
谚语之间的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带来一定的障碍,若在不了解谚语含义和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给跨文化交流带来消极影响。
下文将针对中外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的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二、中外谚语的差异性经过探究,中外谚语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值观的差异由于历史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西方国家多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多以个人的成功为重,讲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
“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就体现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浓重的功利性。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告诉人们应该把握好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具有较强的经济色彩,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得以体现。
而中国多崇尚集体主义,更看重一个集体的团结与合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谚语都体现了该特点。
2.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以龙为尊,中国人一贯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象征着权势与高贵。
因此,有关龙的谚语多包含着赞美与尊敬的含义,且多为褒义。
但龙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残暴和血腥的,是恶势力的象征,有关龙的谚语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就有着“互相斗争的根源”之意。
浅谈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作者:刘娜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谚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幽默语言种类,其最大的特点是形象、幽默,不但在口语中应用的比较广泛,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中也随处可见。
汉语谚语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又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对于这种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谚语的翻译,需要考虑语言和文化双方面,这无疑是谚语翻译者面临的较大难题。
1.汉英谚语的内涵在汉语中,《辞海》对其下的定义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而精练、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对于谚语的概念英语中存在着多种不同阐述,《朗文现代英语词典》给谚语下的定义是:“A proverb is 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一种为人熟知,表达人民群众智慧的简短格言,通常语言凝练,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易于记忆。
)2.谚语人文化差异英汉两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谚语。
英汉谚语之间的共性体现为群众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不同点主要集中在谚语表现的民族性、地方性和独特的文化色彩上面。
(1)生活环境地理上英国属岛国,因此许多英语谚语都展现了英国人民的航海、捕鱼经验。
而中国传统上是个农业大国,有关农业方而的谚语占多数,如“春雨贵似油”“民以食为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2)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语言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生活习性影响并限制语言表达系统。
中国有一俗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白菜、萝卜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两种蔬菜,在此谚语中被用来代表人们不同的品位和意见。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各自语言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谚语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窥见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英语谚语极其善于利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常常直接表现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于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hatch”(不要在小鸡孵出来之前就数小鸡),直观形象地表达了不要事先作无意义的推测或者在决定之前不要过于乐观,而中文的谚语“实事求是”则言简意赅地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英语更倾向于形象、生动,中文更偏向于含蓄、言简意赅。
英汉语谚语在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英语谚语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等为比喻,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观察,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这句谚语是从铁匠作坊中的操作中得来的,意指“事情要趁热打铁,趁时机,抓住机会”,而中文谚语则多以历史人物、典故为譬喻,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智慧的追求,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论语》,意为“真正的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淡泊如水的”,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淡泊清静、不张扬的价值观。
这反映了英语谚语更强调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中文谚语更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英语谚语传承于英国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务实精神和乐观态度,如“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必有阳光),强调了在困难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而中文谚语则传承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礼仪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敬老孝亲,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表达了对道德教化的强调。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的固定词组或表达方式,经常用于传达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智慧。
通过比较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可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异同之处。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内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谚语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及道德规范。
中文谚语“一家人,一条心”强调家庭团结、互助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而英文谚语更注重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如“Time is money”强调时间的宝贵和效率。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谚语更注重形象、比喻和诗意的表达方式。
“积少成多”这个中文谚语通过简洁却意味深长的比喻,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如“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中通过对比两种行为方式,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差异。
中文谚语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交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而英文谚语在西方社会中也被广泛使用,但在教育和社会交流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更多的体现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因素上的差异也值得关注。
中文谚语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农耕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联系,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分类和归属。
而英文谚语则更注重商业、工业和个人价值观念,如“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通过对比鸟在手和鸟在林的拥有价值,强调短期利益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的比较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通过比较谚语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教育应用和文化因素,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的发展。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摘要】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智慧的高度概括。
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准确理解英语谚语,要考虑英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生活环境差异以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还要考虑汉语读者能否理解并接受译出的谚语。
【关键词】谚语;比较;翻译谚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来源于生活,用精练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智慧的高度概括。
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谚语。
谚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谚语一般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说来顺口,听来入耳,很容易流传,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没有谚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如果恰当地使用谚语,就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交谈时能活跃气氛,写作时可增加文采。
有时为了说明某一事情或比喻某一形象,往往要用很多词语来进行说明,但如果说话人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两句谚语,就能很容易传达清楚意思,并使听话人感觉一语中的,留下深刻的印象。
1.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英美和中国远隔万里,文化和历史各不相同,语言又分属不同的语系。
因此,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就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主要有如下不同:1.1比喻的不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汉语和英语往往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比喻是各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
例如:英语as drunk as a mouse、as quiet as a mouse、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这三个表达方式的喻体都是mouse;但汉语要表示这些意思,则用不同的喻体,汉语应说成“烂醉如泥”、“静如处女”、“一贫如洗”。
在汉语中,老鼠的隐喻意义是胆小,因而汉语有“胆小如鼠”之说,但同样意思,英语却说as timid as a hare或chicken-hearted。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谚语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谚语,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为翻译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翻译策略提供了机会。
本文将探讨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因此英语谚语中有很多与海洋、船只、潮汐等相关的表达。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农业历史悠久,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与土地、农耕、季节等相关的内容。
例:英语谚语“salt water and ship - shaped stomach”比喻“心胸狭窄,难以容忍别人的错误”。
这里的“salt water”指的是海水,而“ship - shaped stomach”则形容胃像船一样容易受潮,比喻心胸狭窄。
英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依赖性。
这种社会习俗的差异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例:英语谚语“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英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许多英语谚语源自于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和经典文学作品。
而中国历史悠久,很多汉语谚语都包含有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意指“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而汉语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则源自于古代传说,意指“心甘情愿的事情不需要解释”。
直译法是指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在翻译英汉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可以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汉语谚语“瓜田李下”可以直译为“under the melon and plum trees”,比喻“避免给人产生误会的行为或环境”。
英汉谚语文化差别与翻译技巧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
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一视同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英汉谚语文化差别与翻译技巧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
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一视同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 235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析英汉谚语翻译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姚瑶【摘要】英汉谚语是两种文化的反映,在相互交流时应尽量忠实通顺地再现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应正确理解词汇,语言结构,隐含意义,做到语用对等。
【关键词】英汉谚语 特点 翻译方法一、引言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它常以口语的形式在民间广泛的沿用和流传,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它具有诗歌的活泼,散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
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意味着对待谚语的翻译需谨慎。
二、英汉谚语差异的原因1.宗教信仰。
英美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而中国则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中国谚语里有“不修今世修来世”,“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也有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而在英美国家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英语谚语里上帝、魔鬼、天堂比比皆是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2.价值观念。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西方价值观里强调人的重要性,奉行的是个人主义。
如Don ’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 工业革命造成了英美国家快节奏和高步调的生活方式。
如Time is money. 然而,中国人更讲究集体主义,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3.谚语来源。
英语谚语中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s a question 《哈姆雷特》;汉语则大量来自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
三、谚语的特征1.凝练整齐。
谚语用词讲究单句间凝练,言简意赅;双句间的对仗,结构整齐。
如汉谚:滴水穿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英谚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ike father, like son.2.口语化。
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第一篇: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摘要谚语是了解一个国家历史及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谚语的翻译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针对英汉谚语的翻译,提出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套译法、直译加注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以及省略法。
关键词谚语套译直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谚语是人类千百年来口耳相传、言简意赅的箴言。
它是民间集体创造并广为流传,用于反映深刻道理的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受到广泛应用。
但由于人类普遍的社会活动以及思维过程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使得汉英谚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又有很多相同点。
1谚语翻译的几种方法1.1套译法有些英汉谚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喻,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
这类谚语在翻译时则可以直接套用与之对应的异语谚语即可。
例如英语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汉语中的“趁热打铁”即属于此类。
再例如,英语中的Walls have ears可直接套用汉语中的成语“隔墙有耳”。
另一类亦可用套用法翻译的谚语不似上述例证所举,它们有相同的意义,却并未用相似的形象作为比喻。
例如英语中的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可翻译成中文中的“家丑不可外扬”,两者的意义相通,所用形象却截然不同。
在英语中使用鸟这种动物以及鸟巢的形象作为隐喻,而中文中的形象则是人类以及人的居所。
1.2直译加注法很多汉英谚语都暗含典故,如果直接翻译容易为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异国读者所不能理解。
而在异国文化中又很难找到与之同出一辙的相同典故或寓意相同的典故,因此在翻译此类谚语时应用直译加注法。
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最好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通过在诸葛亮后加注the mastermind,让不了解中国文化或未曾听说过诸葛亮的读者也能知道诸葛亮智者的代名词。
浅析英汉谚语互译论文•相关推荐浅析英汉谚语互译论文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
”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
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眼不见,心不烦。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
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
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汉英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语句,它语言精炼、意蕴隽永,凝集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英汉词汇海洋里的瑰宝。
由于汉英民族存在着地理、历史、宗教、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汉英谚语在形式与意义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谚语的翻译策略。
标签:汉英谚语对比分析翻译策略一、引言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具有持久性、通俗性、口语化等特点。
早在17世纪,英国牧师罗伯特·索斯(Robert South)在其传道书的第一章里写到:“What a proverb,but the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several ages,gathered and summed up in one expression.(谚语乃众多时代经验积累、观察所获而集中表达之炼语也。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有名言:“The ge 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本文将从汉英谚语形式与内容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着手,分析汉英谚语的异同之处,以期为汉英谚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汉英谚语的来源对比(一)汉语谚语的主要来源1.来源于普通人民的日常言语大部分汉语谚语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人集体创作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很多谚语都同农业生活中的耕作、饲养、天气、季节以及许多在农民中广泛流传的事物相关。
例如:(1)瑞雪兆丰年。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来源于文学作品(4)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6)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唐寅《废弃诗》)(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罗贯中《三国演义》)(8)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曹雪芹《红楼梦》)(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3.来源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10)名山不在高而在于景,人美不在貌而在于心。
(朝鲜族)(11)莫求金银堆成山,但原儿孙都成才。
(回族)(12)有桥的河流显秀美,有客的人家显和美。
(蒙古族)4.来源于英语(13)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14)条条大路通罗马。
(All roads lead to Rome.)(15)闪光的不都是金子。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16)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He that can not eat the grapes says they are sour.)(二)英语谚语的主要来源1.来源于民间和汉语谚语一样,大多数英语谚语来自于民间,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内容几乎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17)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18)Ale will make cat speak.(19)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20)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21)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2.来源于古典文学作品许多谚语来自古典文学作品,更准确地说,它们主要来源于经文、古代神话、寓言和传说等。
(22)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圣经》)(23)Much cry and little wool.雷声大,雨点小。
(中世纪神秘剧David and Abigail)(24)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口渴的鸽子》)(25)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伊索寓言》)(26)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麦克白》)3.来源于其他语言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荷兰语、希伯莱语、阿拉伯语、汉语以及其他语言,为英语谚语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27)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深流。
(源于法语)(28)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源于法语)(29)Only an elephant can carry an elephant’s load.巨象才能托重物。
(源于印度语)(30)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starts with a single step.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源于汉语)(三)汉英谚语来源比较总体来看,汉英谚语大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其他语言,它们的起源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大多是由于在地理、历史、宗教、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例如汉英谚语中对“春风”的概念就存在差异。
在中国,“春风”指的是东风、南风,而在英国则指西风。
另外,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生产活动或经验的谚语,而英国则有着相当数量的关于航海和捕鱼的谚语,这和两国的社会状况及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中英两国宗教信仰的不同,相关谚语也有着较大区别。
例如英语谚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译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要比译成“谋事在个人,成事在上帝。
”好得多。
三、汉英谚语的形式与意义对比及其翻译策略(一)汉英谚语的形式与意义对比1.汉英谚语中的对应现象汉英谚语中有些使用的修辞方式和意象是一样的,虽然二者出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但出现了超越国家边界和文化限制而达到完全对应的状态。
例如:(31)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32)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33)Out of blows friendship grows.(不打不相识。
)(34)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趁热打铁。
)谭载喜先生在其著作《翻译学》中曾说道:“两种语言在选择词汇时,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往往是互不相同的。
然而,我们都属于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自然生活条件基本上是相同或相似的。
因此,我们各自的语言终究存在着不少选词、用词上的相同之处。
”他从词汇的角度解释了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民族在某些时候会采用完全一致的修辞方式及意象这一现象,这也是汉英谚语出现完全对应现象的原因。
“人类文化的共同根基大于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
虽然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的具体生活方式各异,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生活和思考的基本方式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尽管处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中,整个人类还是共享着许多相同的事物。
比如说,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样的阶段,整个世界都共同享受着太阳、月亮、星星、山川和河流等自然赋予的东西,而这些反映在谚语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对应现象。
2.汉英谚语中的半对应现象由于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一致,因而人们对同一概念产生的联想也会不一样,因此会采用不同的意象或表达形式来反映同一事物。
汉英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反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半对应现象。
(35)Three fools make one wise man.(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汉语谚语有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出自文学作品。
而英语中虽然用的是“fools”和“wise man”,但是其含义和汉语谚语是一致的,都是表示多个普通人的智慧合在一起会超过一个天才智者的智慧。
(36)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
)同样,这个汉英谚语含义基本相同,只不过采用了不一样的意象进行说明。
(37)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例(37)中的半对应现象与中英两国的社会地理密切相关。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许多谚语都来自农业生产活动,而英国的航海业发达,其谚语很多都与航海业息息相关。
比喻不注意小事可能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的损失时,汉语中使用的是“堤坝”和“蚂蚁”,英语中使用的是“leak”和“ship”。
以下几例都是汉英谚语的半对应现象:(38)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39)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40)An evil-doer is his own grave-digger.(多行不义必自毙。
)(41)You can 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2)It is too late to lock the stable door when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43)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无风不起浪。
)3.汉英谚语中的不对应现象由于汉英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意象在汉英语言中会产生不一样甚至是对立的概念。
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独有特征,谚语中会出现意象缺省的现象,这就是汉英谚语中不对应现象出现的原因。
西施是中国历史人物,代表“美人”,如果英语国家的人不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的话,就无法正确理解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含义。
在汉语民族中,“狗”往往是卑贱的动物,因此汉语谚语中狗的形象多含贬义。
而英语国家的人一般将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对狗有着怜爱之情,因此其谚语中狗的形象多为褒义,这就造成了二者谚语中的不对应现象。
以下谚语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英语中不存在相对应的事物:(4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5)小卒过河,意在吃帅。
(4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同样,英语中也有包含其独有特征的谚语。
如:“It’s better to reign in the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此句谚语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