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259.50 KB
- 文档页数:7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预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发表时间:2019-09-04T11:12:28.447Z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06期作者:潘晓燕[导读] 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效果和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于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安徽省泾县医院 245202)【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率为0.00 %,对照组为10.00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3 %,对照组为80.00 %,P<0.05。
结论手术室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效果和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于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手术部位感染[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in operating room. Methods patient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surgical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operating room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wound healing status,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wound healing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was 0.00 %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10.00 %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3.33 %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80.00 %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und healing effec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which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Key words 】 cluster nurs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最为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其可造成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延迟、切口裂开[1],甚者引发全身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1月3日WHO在其网站正式发布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全球指南》。
WHO调研显示,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患者住院过程中最常见的医源性感染(HAI)(美国占HAI的67%,欧洲占33%);外科脓毒血症患者大约占所有脓毒血症患者的30%;在中低收入国家,SSI是最常见的HAI,且发生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本次更新的《WHO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全球指南》将所有29条推荐等级分为:
“强烈推荐”:专家团确信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适用,病人应该接受这一干预。
“条件推荐”:专家团认为干预措施应该利大于弊,认为应该结合利益相关方参与共同决策。
至此,全新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正式面向全球医疗工作者。
文章来源:iSurgery。
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SSI)是泌尿外科操作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相关感染对患者的治疗、生存质量及预后至关重要。
本共识汇总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政策性文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特点的泌尿外科SSI预防的方案和建议。
制定本共识旨在促进泌尿外科医生正确、合理地应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降低泌尿外科手术相关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一、泌尿外科SSI的定义和分类SSI指切口/伤口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尿路是一个腔隙,因尿路手术而出现的尿路感染也被认为是SSI。
泌尿外科SSI属于医疗相关的感染(health 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HAI),是感染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泌尿外科SSI可分为轻症感染和重症感染;轻症感染包括手术部位的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尿路的无症状菌尿和有症状的下尿路感染、附睾炎及菌血症;重症感染包括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切口脓肿、肾盂肾炎,以及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的尿路感染、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败血症/脓毒症、脓毒性栓塞等。
二、术前SSI高危因素的评估和处理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危险因素和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
全身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受损、吸烟、体质指数过高和糖尿病等;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长期住院、反复泌尿系感染、涉及肠道的手术、长期留置尿路引流管、存在尿路梗阻和泌尿系结石等。
泌尿外科相关危险因素使患者手术部位或尿路病原菌数量增加、携带多重耐药菌的概率增大以及尿路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导致患者SSI发生率升高。
因此,除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全身危险因素外,涉及尿路的手术术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无症状菌尿的筛查和治疗:在所有尿路黏膜有破损风险的手术或操作前都必须进行无症状菌尿的筛查和治疗。
附件 11 手术部位传染( SSI)监测规范及操作流程
目标监测人群-接受以下手术的住院患者:
1、胆囊切除或胆管手术 2 、结肠、直肠切除术
3、阑尾切除术 4 、疝手术
5、乳房切除术 6 、剖宫术
7、子宫+附件切除术8 、全髋置换术
手术后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去病房填写手术患者登记表,观察切口登记线索:换班本、手术记录、医嘱单、麻醉单
状况,查阅病历并咨询医生,观察换药状况
(发热) T>38℃; 切口发红,有分泌物;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浸透;提前住院时期无传染症状
拆线引流;术后 24 小时后仍用抗菌药物;医生诊断切口授染(临床诊断)
术后随访 30 天(有植入物者手术随访 1 年)标本采样(涂片,培育)
找到病原菌未找到病原菌随访结果
涂片白细胞+涂片白细胞—无切口授染思疑传染
阴性
到医院就诊实验室诊断
通知医院传染监控
专职人员阳性
做好记录
1、1~2 位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每日安排固准时间到目标监测病房采集登记数据,与科室负责监测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并亲近
观察与传染相关的要素:体温、敷料、切口外观、切口引流、应用抗菌药物
2、目标监测科室责任护士(每个目标科室培育 3 位)协助供给手术患者的状况、手术数据的登记、患者入出院宣教
3、患者住院时登记清楚出院后的联系方式,手术后填写登记表时核实电话号码并见告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手术后一月左右电话咨询切
口愈合状况
4、随时干预监测中存在问题,对出院病例资料进行完美
附件 12 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监测流程
入住ICU1、入住 ICU 超出 48 小时,转 ICU 48 小时内
使用呼吸2、有呼吸道传染的症状、体征(如咳嗽、咳浓痰、痰多、肺部机患者听诊有罗音)
3、有浑身传染的症状体征,如体温上涨,血白细胞上涨或降落
临床医师填写相关检查和检验申请,如痰培育、胸部X 线检查、
血 R 或血培育,并做好病程记录。
ICU 护士填写ICU 患者日记
痰培育采集方法:ICU 护士戴无菌手
套,按吸痰法将痰吸入无菌集痰器内,
加盖送检,或是依据吸痰法无菌抽吸痰
液送检
临床医生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报告及
胸部 X 线检查结果判断能否为VAP
假如是 VAP,依据微生物结果选择用抗菌药物,
并通知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做好病程记录
1~ 2 位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周2~ 3 次到 ICU
采集登记数据,同时观察与传染相关的要素
每 3 个月小结,得出呼吸机使用率及其相关肺炎传染
率,找出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召开会商会与科室进
行交流,恩赐合理建议
附件 1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传染(CR-BSI)监测流程
入住 ICU 有中心静脉插管者
入住 ICU 超出 48 小时,转出ICU48 小时内
1、发热,体温≥ 38℃,寒战和∕或低血压,< 1 岁的患者体温<37℃
2、静脉穿刺部位有浓液∕溢出物∕洋溢性红斑
3、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痛苦性红斑(消除理化要素)
管床护士每 4 小时观察破刺
部位,若发现以上疑似状况
马上通知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和主管医生,提示医
生填写培育申请单, ICU 护士填写 ICU 患者日记
在患者寒颤或发热时采血
医师第一判断导管能否仍有保留的必需性。
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纳不一样的送检方法
保留导管
外周静脉血 1 份
中心静脉血 1 份
阴性,报告
1、手洁净:无显然污染使用
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
2、血培育瓶口消毒: 75%乙醇
消毒一遍,待干 60 秒
3、抽血部位皮肤消毒:安尔碘
(络合碘),待干 60 秒
4、采血量:每瓶10 毫升
送化验室,室温
搁置不超出12h
实验室供给培育结果
临床医师依据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能否为
CR-BSI
病程记录、护理记录
拔掉导管:
2个外周静脉血、导
管尖端 5cm 或整根
阳性,涂片,镜检报告;
供给最后判定药敏报告
1~ 2 位培训过的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每日安排固准时间
到 ICU 采集登记数据,同时观察与传染相关的要素
1、每日由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
2、每 3 个月小结,找出不足,及时改正
3、每 3 个月得出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及其相关血流传染率,
并召开会商会与科室进行交流,恩赐合理建议
附件 14
入住
ICU留
置导尿
管的患
者导尿管相关泌尿道传染(CA-UTI)监测流程
入住 ICU 超出 48h,转出 ICU 48h 内
1、传染前7 天内留置了导尿管
2、出现了泌尿道传染体征和症状,如发热,体温≥38℃,
寒战,白细胞高升,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
3、留置导尿管无泌尿道传染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包含尿惯例检查、尿培育、
尿涂片检查。
ICU 护士填写 ICU 患者日记
尿培育采集方法:
1、中段尿:使用肥皂、清水冲刷
外阴,撑开外阴或翻转包皮,采集
中段尿 10~ 50ml
2、留置导尿管患者:络合碘消毒
导尿管(接头上端近会阴部)两遍,
待干,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导管尿
10ml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报告判断能否为泌尿道传染
假如判断为泌尿道传染,病程记录,并报告医院传染监
控专职人员,依据药敏结果用药
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周 2~ 3 次到 ICU 采集登记数据,
同时观察与传染相关的要素
每 3 个月小结,得出导尿管使用率及其相关传染率,找
出不足,及时改正,并将监测结果反响 ICU ,按期或不按期
召开会商会,恩赐合理建议
附件 15
高危重生儿医院传染监测流程
全部住在重生儿室或重生儿ICU的重生儿和转出高危重生儿室<48h
的重生儿,指定人员填写重生儿室或重生儿ICU 重生儿日记
能否存在传染征象,特别是呼吸机相关传染和脐/中心静脉插管
相关传染。
管床责任护士每 4h 观察,若发现以上疑似状况
通知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和主管医生,提示医生填写培育
申请单。
医师第一判断导管能否仍有保留的必需性,按导管
保留与否分别采纳不一样的送检方法采集标本送化验室。
室温
搁置不超出12h,实验室供给培育结果
经培训过的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每日安排固准时间采集
登记高危重生儿数据,同时观察与传染相关的要素,依据
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和培育结果判断能否医院传染
1、每日由医院传染监控专职人员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
整理。
2、每 3 个月小结,找出不足,及时改正。
3、按期召开会商会与科室进行交流,恩赐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