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英词汇中的文化内涵问题摘要:词是最基础的交际素材。
在社会交际中,应注重词汇的文化涵义,技巧性地运用词汇的文化涵义。
使交际达到完美成功的境界。
文化内涵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是与地理环境、文化起源、社会习俗、世界观、价值观紧密联系的。
关键词:动物词语;颜色词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文化内涵生成的原因词汇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文化领域呈现一种多重密切的关系。
从语用交际角度看,词是最基础的交际素材。
在社会交际中,应注重词汇的文化涵义,技巧性地运用词汇的文化涵义,使交际达到完美成功的境界。
在中英词汇中有哪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呢?本文仅此发表粗浅看法,以求教于读者。
一、动物词语及其文化内涵(一)相似内涵虽然人们对事物、人生观、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但不同文化的人们依然有很多的相似性。
因此,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一些词或谚语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
动物词汇在比喻语言中的运用存在很大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此方面找到一些相似点。
在某些情况下,中国人和英国人在理解某类动物的一种或几种品质时有相同或相似的共识,因此当他们用同种动物替代相同品质时,可以彼此理解。
例如:蠢驴(foolish asa donkey)、像狐狸一样狡猾(like a fox)、鹿是驯服温顺的(deer are meek and gentle)、羔羊是可爱的(lambsare lovable)、猪是肮脏贪吃的(pigs are dirty and greedy)、驴是下流顽皮的(monkeys are naughty)、狼是血腥残酷的(wolves are bloodthirsty and cruel)、豺狼是贪婪卑鄙的(jackals are greedy,contemptible)。
(二)不同内涵“他简直是头驴。
他工作起来就像只老虎。
Hewent about the job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Jim is a fox”,来自某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遇到另种文化背景人所说的比喻句时可能感到迷茫。
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作者:钟诗喆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对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包括词汇空缺、词汇内涵对比、词汇文化内涵的不等值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语言,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词汇空缺;内涵对比;不等值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34—02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国内外语教学和翻译事业不断发展。
同时,世界各地也掀起了学习汉语热潮,因此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英语和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异性,为语言词汇学习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家学习英语,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词汇空缺现象每个民族的文化不同、社会规范不同,直接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这就使得一种语言的某些词汇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出现了词义空缺。
例如:“荔枝”“龙眼”是我国的特产,英语没有对应词语,只好音译为litchi 和longan。
“牡丹”在中国有国花之称,“芍药”也是一种花卉,可在英语里两种花都是peony。
如果要区别这两种peony,只能多用几个词语,“牡丹”是tree peony 或者peony,“芍药”是Chinese herbaceous peony。
又如:北美的copyote,既像狗,又像狼,因为中国没有这种动物,只好用解释法译成:郊狼(产于北美西部草原)。
中国女子穿的“旗袍”,英美文化中没有这种服装。
在Jeanne Kelly和Nathan的《围城》英文翻译本里,“旗袍”被译成 Chinese dress,Ch’ip’ao。
像“中山装”“马褂”“肚兜”“饺子”“粽子”“四合院”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汇,因此在翻译时常用拼音表示。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探析【摘要】本文对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进行了探析,以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词汇文化内涵差异而产生的误会和障碍。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文化差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所在文化信息。
英汉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其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有着深深民族烙印,通常与本民族的意识形态与地域差异息息相关,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
所谓词汇文化内涵是指在附加在词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包括内涵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与民族文化因素有关的意义。
即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认知意义或指称意义会被扩大或缩小,并且被附加一定的联想意义。
例如,“白色”(white)在汉语中会被联想起红白喜事中的“白事”;但是在英语中,却有“纯洁”的联想意义,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婚纱来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
由此可见,“白色”在英汉中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但是在形容“白色”时,却同时都联想到了“雪”,英语中有“snow-white”,汉语中有“雪白”。
这表明,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具有差异性,同时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分析(一)差异性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动物词汇、颜色词汇以及数词当中。
首先,动物词汇。
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最典型的代表当属“龙”(dragon)和“狗”(dog)。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汉语成语中的“望子成龙”、“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都充满着美好的祝福和祈望。
但是在英语中,“dragon”更容易让人们联想起来古代神话传说中看守财宝和宝藏的恶龙,它生性残暴,象征邪恶。
另外,“狗”在汉语地位比较低下,含有贬义的色彩,通常用狗比喻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东西”、“狗腿子”、“狼心狗肺”、“狗娘养的”等。
但是在西方国家,狗被看成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几乎到了和人平起平坐的地步,例如,top dog(重要人士)、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字面意思是“爱我,就爱我的狗”,意译为“爱屋及乌”。
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而词语又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列举和分析了一些反映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中一些具有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的词汇和形象,提出了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处理这些词汇的翻译思路,并介绍了几种翻译词汇的具体方法。
一、引言语言与文化相互交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社会各自特定的文化传统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都带有各自的文化烙印。
“翻译不仅是一项双语活动,也是一项跨文化活动”①。
关于文化因素的处理是应该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从译文读者的文化角度出发,迎合译文读者的反应和感受,还是应该本着尊重原文文化的原则,如实地反映该源文化的画面和内涵让读者享受“异国情调”,这在翻译界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一大难题。
事实上,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用一两个标准,或者简单地说用“归化”还是“异化”就能处理好翻译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再者,“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语言,而且应该熟悉中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只有正确地把握英汉词语中蕴含的的文化内涵,才能在英汉互译中减少误译、谬译,帮助译文读者跨越文化鸿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英汉词汇意义和文化内涵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Leech将词的意义分为七种: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本文仅从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来探讨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的语义差别。
1.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空缺语言中拥有大量反映各自独特文化的词汇,在汉语中最为典型的是反映中国传统哲学观、中国传统饮食、中医中药名称以及历史事件和体育活动的词汇。
如:八卦、风水、阴、阳、豆腐、饺子、春卷、气功、太极拳、赛龙舟等等,这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在英语语言中是空缺的。
同样英语语言中也有一些反映英语文化中历史、政治制度和体育运动的词汇,我们很难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来表达它的概念意义,当然也就难以理解它的内涵意义了,如:Frontier,Hippie,Yuppie,Brodway,lobby,fair play等等。
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英汉两种语言各自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针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剖析。
一、汉语中的词汇表达式1。
成语。
汉语成语是人们根据汉语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固定短语结构,其核心意义都有成双成对,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一个特色。
这些词虽然简洁精练却寓意深刻。
如:胸有成竹(6DNGG)、四海之内皆兄弟(4H4HAI)、同舟共济(VWJI)、解铃还需系铃人(VK4RJET)、投桃报李(3PJIE)、无微不至(UMWIHT)、不耻下问(HN4GJU)、有志竟成(4VGJN)、敬老尊贤(0JH6HDGJG)、对症下药(DXWJW)、先发制人(CXNJW)、人无远虑,必有近忧(HVL)等等。
中国古代没有普通话,文字也不统一,汉语在形成过程中因地域和时间的不同,受到了南北方不同方言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词语。
例如:黄梅戏、洛阳纸贵(8WLUKY)等等。
这些词语一般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2。
俗语。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谚语经过加工后形成的语句。
俗语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规范性俗语和口头性俗语;按使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群众性俗语和个人性俗语;按功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诲性俗语和娱乐性俗语;按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生活习惯性俗语和社会评价性俗语。
例如:“病从口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
二、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1。
汉语借词。
汉语中所用的外来词也是英语学习的一部分,目前在汉语词汇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且多为英语词汇衍生而来。
例如:佛教(FISH)、热闹(LONG)、寂寞(DEAR)等等。
在汉语里,西方很多词语都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
如:口号(HONORE)、墨迹(MEER)、雷达(HUD)、浮夸(FLOWER)等等。
2。
文化禁忌。
2。
合乎英语语法习惯的表达方式。
三、结语综上所述,英语单词的词义决定了它的文化内涵。
浅析汉英词义差异及其文化内涵汉英词语意义不对等,往往是因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引起词汇概念空缺或者词语意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这种差异在语言学习中应引起重视。
本文试就英汉词语意义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做些基本的归纳。
标签:汉英词语词语意义差异文化内涵词汇空缺不等值一、词语的文化内涵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词语的含义是在其所处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深刻地反映着该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心态,与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连接在一起,涉及到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风俗习惯,价值标准乃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
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民族和英美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去甚远,因而汉语词汇系统中某些反映汉民族文化特有事物的词语,在英语里却没有表达该事物概念意义的对应词,出现概念空缺;汉民族和英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又造成汉、英语许多词语的意义不等值,甚至截然不同。
二、词语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概念空缺现象词汇概念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
谭载喜教授认为,词语之间的词汇空缺可概括为五大类:(1)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4)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5)由于语言及非语言(指文化)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现分述如下:1.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一些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汉语词语在英语中缺乏对应词,例如:桃符,气功饺子;英语中具有文化背景的词语在汉语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也十分常见。
例如:cheese 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 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Lazy Susan(懒惰的苏珊)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供顾客选用。
浅析英汉新词透视社会文化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积淀与折射。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呈现出了五彩斑斓的全球文化。
语言在这发展变化之中也经历着词汇的更替,涌现了一批时尚新词。
本文旨在分析英汉新词产生途径的相似之处,并借此透视当今中国社会文化。
关键词:语言英汉新词社会文化1、英汉新词构词方式1.1词缀法词语搭配不论是在词项上还是语义上都可能出现“可预示性”(Predictability)。
例如:由词缀法产生的“Iraqphobia”(恐伊症),“hobia”来自希腊文“phobos”是恐惧,嫌恶的意思。
在专门收集偏字怪字的Mrs.Byrne’s Dictionary(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741里,以-phobia为后缀的词竟多达130多个。
1.2拼缀法拼缀法产生的新词也是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实现更高效、更快的交际而杜撰的。
例如:名词“newater再生水=new+water”;动词:“spave节省消费=“spend+save”。
在汉语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但人们为了快捷拼缀新词不免有词汇“畸变”的现象,这在大量的网络歌曲名称里存在的比较多,如“阳宝”“星晴”“美错”等,这些任意肢解和组合的歌名只能让人匪夷所思,摸不着北。
1.3合词法这是另一类能产量较高的构词方法。
像新词“arsenichour”,它在英语里有大量的同义词,如:rush hour,witchinghour,sour hour,hurrican hour,granny hour,scotch hour,sherry hour和suicide hour.大量的这种相同配架x-hour的出现,不仅代表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且说明这一现象还没有被正式官方命名。
因此,人们便在大大使用x-hour这一构造来造词。
如happy hour,children hour 等。
类似的还有x-gap这一能产性构造,如:generation gap,credit gap,cultural gap,diffuse gap等。
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徐东林12月4日“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 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人;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
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
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
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
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
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
例如: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红杏出墙、绿色人生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
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
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
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
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
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
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
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
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
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
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
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
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
“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西方人对bat(蝙蝠)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
英语中有as blind as bat, crazy as a bat, a bit batty (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等坏的联想和比喻。
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
因“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而红蝙蝠则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
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
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
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
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与“复活”、“再生”有关。
传说凤凰生存五六百年,筑一个香巢,唱一支挽歌,用翅膀扇火,将自己烧为灰烬,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一只新的phoenix。
在中国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故有“百鸟朝凤”之说。
凤凰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又有“龙凤呈祥”之句。
让我们再看看数字词。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
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
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
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形容处世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美不可言为“十全十美”。
英语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
下面这段文字,你乍读起来可能有些费解。
一旦你懂得这些颜色词的用法和文化内涵,就能明白其真正含义了。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
那天他脸色不好。
近来他感到闷闷不乐。
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心事重重。
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上,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
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是不相同的。
“麦当劳”(McDonald's)的汉堡包(Hamburger)、苹果派(apple pie)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而在中国却成了节假日受孩子们欢迎的上等食品。
再如,英语“The lady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一句,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
”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
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就无法理解,还真以为这位新娘片刻换了郎君呢!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
1.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
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
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 ,father-in-law,cousin等等。
再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
英语中的“landlord”与汉语中“地主”的意义也大相径庭。
2.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
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
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
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含有贬义。
而汉语中“政治家”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指从事与政治工作方面有关的人。
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再如,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把它作为宠物(pet)来养,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