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陶渊明是否真的不为世俗所累
- 格式:doc
- 大小:29.06 KB
- 文档页数:2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隐居,是不是消极避世呢?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我可是有办法解决的。
让我来给大家讲讲陶渊明的故事吧!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越。
可是,他却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了。
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虚伪的,不值得去做。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去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要明白,陶渊明隐居并不是因为他害怕面对现实,而是因为他对现实感到失望。
他希望通过隐居山林,来寻找一种真正的自我,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心态,怎么能说是消极避世呢?陶渊明隐居并不是说他已经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反,他在隐居期间,仍然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百姓谋福利。
他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桃花源记》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个地方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疾病。
这篇文章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们应该追求和平、友爱、公平和正义。
我想说的是,陶渊明隐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要面对孤独、寂寞、甚至生活的艰辛。
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那些传颂千古的诗篇。
所以,我认为,陶渊明隐居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隐居并不是消极避世。
相反,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哎呀,说起陶渊明隐居这件事,真是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啊。
有人说他消极避世,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下定论嘛。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陶渊明到底是不是在逃避现实呢?我们得了解陶渊明这个人。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让他对现实失望透顶。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在隐居期间,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说他是消极避世,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也要看到,陶渊明选择隐居,也是出于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官场生活压力巨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屡见不鲜。
陶渊明可能觉得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于是选择了远离纷扰,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
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
说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我觉得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山林间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知足常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呢?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场景。
这些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真、美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是消极避世。
相反,我们应该从他的生活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就像陶渊明在诗中所写的那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沉迷于世俗的名人事例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
有得必有失,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
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
陶渊明消极避世的看法800字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等,表达了他对官僚主义和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及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然而,他的消极避世的思想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陶渊明的消极避世主要体现在他对政治的态度上。
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并不愿意追逐权势和名利,而是更愿意过上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他认为政治是腐败和残酷的,是破坏和束缚人的灵魂的东西。
因此,他选择了远离政治的生活,宁可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伍。
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人际关系上。
他坚信世间的人情冷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无法调和的,所以他选择了独善其身。
他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学创作中,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与他人交往。
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虚伪性会使人丧失真我,所以他宁愿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与自然相依为命。
然而,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思想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消极避世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逃避,他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而不是逃避现实。
他的避世主义只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对解决社会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然而,笔者认为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他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社会不公的时代,他看到了官僚主义、专制统治的丑恶一面,他对此感到无奈和失望。
他选择了远离政治,不是出于懦弱和逃避,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他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灵境界。
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和思想。
他的消极避世思想也成为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宁静的精神追求,引起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思考。
总之,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个人内心追求的一种表达。
他的消极避世并不是懦弱和逃避,而是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描写陶渊明隐居后的日子作文陶渊明隐居后的日子简直就像一场诗意的乡村生活大片,完全不受世俗的干扰。
他在家中那幢小木屋里,跟外界保持着一段舒适的距离。
这个地方就像是个世外桃源,四周绿树成荫,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泥土和花香的混合味。
对陶渊明来说,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安静生活”啦。
陶渊明的日子一开始有些沉闷,毕竟从官场上的忙碌转到这种一切都慢下来的生活,多少有点不适应。
不过,慢慢地,他开始享受这种悠闲的节奏。
他在屋前的小花园里种了些菜,比如小葱、萝卜,还有几棵开着小花的植物。
每天早上,他都会兴致勃勃地去看这些植物,看看它们是不是长高了,像是一个特别用心的园丁。
有一天,陶渊明正忙着在花园里挖土,这时候邻居张大爷过来了。
他手里提着一篮子新鲜摘下的苹果,笑呵呵地说:“陶先生,听说你这儿种了不少好东西,今天就来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陶渊明抬起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回道:“哎呀,张大爷,您真是太客气了。
我这儿就是个小菜园,没什么大不了的。
倒是您带来的苹果,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来,尝尝看。
”两人坐在小木桌旁,边吃苹果边聊天。
张大爷乐呵呵地说:“陶先生,您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居然能从官场中退下来,享受这种生活。
”陶渊明摆摆手,笑道:“这算什么啊,过得舒心才最重要嘛。
再说了,官场上那些事儿,整天都在折腾人,不如在这儿安安静静地过日子,随心所欲,倒是舒服。
”日子就在这样轻松的交流中慢慢过去。
陶渊明的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他喜欢邀请邻居们来他家喝茶聊天,每次都会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新作,比如说,他最近写了一首诗,描写花园里的风景。
有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家门前的石桌上吟诗,这时他的朋友李老头路过了。
李老头打趣道:“陶兄,你这真是诗情画意啊,看看你那神态,简直就像画中的仙人!”陶渊明笑着回:“哎呀,李老头,您别夸了。
其实我也不过是想在这儿过得有滋有味罢了。
你们看,我这诗写得如何?”李老头拿起诗稿,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然后竖起大拇指:“嗯,不错不错,这才叫诗。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哇哦,大家听说过陶渊明吗?他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叔哦!他一点也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欢玩游戏,他可是超级有才华的!他以前也是个官员,可是后来他觉得官场太复杂,不太喜欢了,就决定回家种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陶渊明不愿意在官场上混了,爸爸说:“官场上有时候是
非常复杂的,有很多人都在争权夺利,可是陶渊明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累,他更喜欢简简单单地和自然为伴,写写诗,种种菜,过他喜欢的生活。
”
陶渊明觉得,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名利去忍受痛苦。
他喜欢孤独,因为在安静的时候,他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说:“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
换酒钱。
”听起来好像很有趣对吧?
有时候,陶渊明的朋友们都会来找他玩,有一次来了一个叫王戎的朋友,他说:“陶兄,你怎么老是躲在这山里不出来啊?都不知道你最近在干嘛。
”陶渊明笑着说:“我最近正在想如何种出更多好吃的菜呢,你们来我这儿帮我种地怎么样?”大家听了都笑
了起来,说:“陶兄,你可真是个有趣的人啊!”。
陶渊明并不是因为怕事才隐居的,而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更能让他找到真正的快乐。
有一次,他写信给朋友说:“在这山中,我与一枝芦管相伴,一杯水共长天一色。
”他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可以更加专注地品味生活的美好。
所以啊,虽然有些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可是其实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喜好嘛,对吧?就像陶渊明一样,他选择了更简单更纯粹的生活方式,过他认为最快乐的生活。
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文哎呀,说起东晋的陶渊明,我就想起了他那不求甚解的态度。
你说他这个人吧,整天就是喝酒、赏花、写诗,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似的。
可是,你知道吗?这种态度其实也是有好处的哦!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让他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他不拘泥于世俗的眼光,不受功名利禄的诱惑,所以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句。
就像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自在啊!这种心态,我们现代人也可以借鉴一下嘛。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让他更加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他不会去刻意追求什么高深的道理,也不会去迎合别人的口味。
他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创作。
正所谓“文如其人”,陶渊明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
这可比那些虚伪的人好多了哦!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也让他更加自由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他不会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会被传统观念所限制。
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诗、绘画、做菜......简直就是个万
能的多面手啊!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向往的吧!
当然啦,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有时候,他也会因为过于随意而犯一些错误。
比如说,他曾经误把菖蒲当成了白芷,结果还写成了一首诗:“采艾不知疲,采菖不知倦”。
哈哈,这也算是他的一个小小缺点吧!
总之呢,东晋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虽然看起来有些古怪,但却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由的、有情感的陶渊明形象。
所以啊,我们也可以学习他的那种态度,活得更加潇洒自在!。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是个消极避世的人,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那么简单。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陶渊明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咱们得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
那时候,社会风气不好,官场腐败,人心险恶。
陶渊明这个人,性格比较傲娇,看不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隐居。
有人会说,隐居不是逃避现实吗?可陶渊明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觉得,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是被权力和金钱所束缚。
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尘世,去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桃花源。
说到桃花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写他自己的理想国。
他希望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远离纷扰,过上安逸的生活。
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的精神家园一样,让他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安宁。
陶渊明并不是真的要去寻找桃花源。
他只是用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信念:人生苦短,何必过于追求名利呢?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心态,我觉得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人会说,陶渊明这样做,是不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片面。
陶渊明虽然隐居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了很多正能量的信息,鼓励人们要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
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文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他如此敬仰的原因吧。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有些人喜欢冒险,喜欢挑战;有些人则喜欢安静,喜欢独处。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热爱生活的心。
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和充实。
论陶渊明_历史人物作文400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归隐后的轻松愉快。
诗中句句描写的都是他厌恶官场污秽,返自然的喜悦,可他真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吗?他真是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终究是他本身所决定的,他无法适应官场,无法改变自己去适应世俗。
天津固然是倔强的,却是一味错误地倔强,归隐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哪里是轻松,哪里体会出喜悦与自由,无疑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陶渊明压根就是一个失败之人,他不懂得去适应世俗,一个成功之人必定是因世俗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去改变自己,顺应社会发展,陶渊明不过无法适应世俗的变化,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因此,辞官归隐,过着他口中的田园生活。
辞官归隐,不过无法适应社会被迫所做的决定;归隐够轻松与喜悦,不过无奈之下对自我的安慰与慰藉;哪里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过失败的借口。
陶渊明,一个失败之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生失败者。
陶渊明是否真的不为世俗所累
陶渊明自南朝被“人德”化以来,至宋时愈加圣化,被誉为“高简闲靖,晋、宋第一辈人”。
后世的有关研究也往往夸大他的“高节”性,称道其胸中“无一点黏着”的超逸。
其实,陶渊明也有不能脱俗的一面。
诗作多有叹苦恨穷之意
陶潜生前以“人德”著称,其诗在《诗品》中被列为中品。
钟嵘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其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并在序中直言:“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
自唐以降,陶渊明迅速地高大起来,被塑造成一个忘怀世事、绝弃名利的圣人。
这也定势了一些人的思维,即便从其诗中读出了世俗的一面也不敢太多议论。
但诗圣杜甫在《遣兴五首》中,说出了陶潜“未必能达道”的实话。
诗云: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遣兴》诗的中心意思是说,陶渊明尽管一生超凡脱俗而高蹈独善,志在求其心性之真,但在现实生活中终不能完全免俗而忘怀得失。
杜甫作此诗,似也不能排除是“自遣”或所谓“聊托之渊明以解嘲”。
在《饮酒二十首》中,陶渊明反思自己“一事无成”的一生:“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此诗写自己贫困而孤独的现实处境,写自己为穷困所埋没的心里苦闷。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
据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通篇为“淹留遂无成”的意识所笼罩,而渴望有一个像“孟公”的人来赏识他。
看来,陶潜这个“避俗”老头还真未必能够免俗。
对五子成器非常挂虑
陶潜一生四次出仕,且只要有官就做,不管做什么官,不管为哪家做。
他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宦海沉浮也仅13年;辞官之际所作《归去来兮辞》,是理想受挫、想奋起却苦于无路可走时的不得意之作。
通篇渲染出世之乐,文字背后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的离世之苦。
或者说,诗人是在用想象的欢乐来压抑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一种极其矛盾的心境,是掩饰不住的内心苦涩。
杜甫举例说其“责子”诗,指出陶渊明对五子之成器与否是非常挂虑的。
可见,他虽然想不受世事牵累,却仍然少不了舐犊深情,为五子不能出息而烦恼。
陶潜确实是非常希望儿子们有出息的,期望他们迅速成长、获取功业。
陶潜的《命子》诗,据考写于38岁时。
诗为四言共十章,前六章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第七章才言及自身,说到自己的不是;后三章旨在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诫勉。
有观点提出,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此五柳乃指其五子。
陶潜自己已无可能成为陶侃那样的人物,故将振兴陶门的希望寄托在五子身上。
中国古人庭院之中常植三槐五柳,就是期望子孙中出现三公五侯。
五柳之象征说,似可自圆。
入世不能又出世不甘
现实生活中,陶潜算得上是一个失败者。
他事业失败,又不擅处世,不擅营生,不会耕种,不会治家,也不擅教子。
杜甫的《遣兴》诗主要是针对陶渊明《责子》诗而发的议论。
《责子》诗云: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二句,写的是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
接着分写: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却懒惰无比;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阿雍、阿端十三岁了却不识数,六和七都数不来;老五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他……
可见,陶渊明对这五个“不成器”的儿子是很不满意的,或者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五个儿子。
《责子》诗开篇就直言自己老迈,白发布满两鬓,肌肤也不再丰满。
因为来日不多,才愈发为儿子没有出息而焦躁不安。
他可以不要功名,但还有家庭、子女;他可能脱离了社会,但绝非脱离了文明;他可以沉迷“杯中物”,但还有清醒。
因为心系五子的前途、挂虑他们的品学好坏,故而才有此哭笑不得的“责”。
我们不能因为此“责”不是板着面孔的教训,就认为这不是“责”;更不能因为“责”,就贬低了陶潜。
杜甫说陶潜不能“达道”,是说他虽然想放下尘俗世事却还是没有放得下。
总的来看,《责子》的“责”并非雷霆之怒,而真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反映了教子无方的无奈。
于是,陶潜在将儿子一一数落之后说:这也许是天意,还是喝酒去吧。
说到饮酒,世人多将陶潜与阮籍比。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时多。
陶渊明与阮籍一样,都是极其痛苦的人;陶潜不同于阮籍的是,他以酒寄情入诗,诗中“篇篇有酒”。
酒不仅是陶潜遣忧除闷的“忘忧物”,而且是创作的催化剂,是生命的主要内容和乐趣。
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陶潜是酒精依赖。
在《饮酒二十首》中,他这样唱道:“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其自嘲且自宽,却绝无自责之意。
古往今来,真正的“达道”或“达生”谈何容易!中国文人与政治天生有着不解之缘。
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隘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得多余。
坦率地讲,古代文人要真正摆脱传统儒家的用世思想,要真正放弃大济苍生的社会政治,几乎是不可能的。
陶渊明进退而皆忧,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营生,其悲剧在于入世不能而出世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