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带识别管理制度幻灯片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6
AQ-9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
1、对所有住院患者、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手术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2、成人腕带标识的内容为: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
3、新生儿应在手上、脚上各系一腕带,内容包括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出生(或入院)时间、体重等。
4、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氏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就诊编号+性别”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5、对需要佩戴“腕带”的患者,护士须于入院、留观及门诊输液时为其佩戴。
患者在院期间须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
6、应认真、清晰、完整填写“腕带”内容,使用过程中注意及时更新,如信息更新时、字迹模糊时等。
7、佩戴腕带应松紧适宜,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如因病情无法佩戴手腕带时,应戴在脚腕处。
对于腕带过敏患者,可将腕带系于病员服第二个扣眼处,以便于核对。
腕带识别制度
一、对住院患者必须使用“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二、“腕带”应按规定标明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等。
药物过敏患者有特殊标志。
三、确保“腕带”佩戴准确无误。
“腕带”内容填写完毕后,需由双人核对(护士-护士、护士-家属、护士-护士、护士-医师)无误后方可给患者佩戴。
“腕带”字迹模糊、卷边、不易识别时应及时更换。
四、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手术、诊疗等活动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五、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六、注意观察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皮肤情况,保证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
腕带标识管理制度
一、急诊抢救室、手术室患者应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儿科、进入产房的产妇)
二、意识不清、手术、抢救、输血、使用镇静剂、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无名、新生儿、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应使用“腕带”标识。
三、佩戴腕带前必须双人核对,手术患者使用蓝色腕带,妇产科新生儿男婴浅蓝色“腕带”,女婴用粉色“腕带”,输血患者用深红色“腕带”,其它患者使用粉红色“腕带”;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并度过危险期后摘除。
四、“腕带”标识应注明患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住院号、诊断、药物过敏等基本信息,字迹清楚,严禁涂(修)改。
五、新生儿必须佩戴“腕带”,其内容包括新生儿母亲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出生时间、体重,同时做好与家属的核对工作。
六、对于无法确认患者身份的无名患者,腕带上、病历上标上“无名氏A”或“无名氏B”,有多名无名患者时用大写英文字母依次向后推。
七、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以能容入一指为宜,佩带部位皮肤完整、手部血运良好,“腕带”原则上佩戴在患者左手腕,新生儿佩戴于双足。
八、腕带造成遗失、损坏、字迹不清或转科后等,必须及时更换“腕带”。
腕带识别管理制度
一、“腕带”使用的对象
(一)全院各科室的住院病人。
(二)急诊抢救室、门诊输液、留观病人。
二、“腕带”佩戴流程
三、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 检查佩带部位皮肤是否完好、清洁 佩戴腕带,观察松紧是否适宜 告知佩戴腕带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 交待注意事项 1.不随意取下 2.不浸泡在水中 3.局部不适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双人核对,确认患者身份 双人核对,确认腕带上各项内容准确 清醒患者 昏迷或者不能沟通者 患者入院后立即正确打印腕带
(一)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24小时随身快速识别。
正确填写腕带内容:病区、姓名、年龄、住院号、性别等信息。
无名氏就写“无名氏1”或“无名氏2”,按照入科先后定数据。
(二)在采取各项诊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手术、转送病人到其它科室、进行尸体解剖等,除按常规核对病人外,必须核对病人腕带以确定身份。
(三)有过敏、跌倒中高危、传染病等特殊患者应在腕带与床头卡上注明标识。
(四)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戴腕带以及腕带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并告知病人不能随意取下丢失。
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五)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应经常检查佩戴部位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
(六)仅当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才能将病人佩带的标识腕带除去。
腕带识别标识管理制度Prepared on 22 Novi1.定义病人手腕识别带是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医疗活动时识别病人身份的一种标识,是确保病人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2.目的确认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防止意外、不良事件的发生。
3.政策《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卫生部2011年版)4.应用范围急诊抢救室、留观室病人和所有住院病人及相关工作人员。
5.标准门急诊挂号室和住院处工作人员在录入病人信息时,必须仔细核对病人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对有疑问的信息均需核查,保证病人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住院病人、急诊留观病人和急诊抢救室病人全部使用手腕识别带。
手腕识别带上的病人信息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病区、药物阳性、ID 号及一维条形码(条形码中已包含上述病人的所有信息)(见图1)。
手腕识别带为浅蓝色,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级标准分别佩戴红、浅蓝二种颜色的腕带。
跌倒风险以橙色圆点标识,过敏风险以红色圆点标识、接触隔离以深蓝色圆点标识。
腕带材料为抗菌塑料材料所制,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舒适性。
手腕识别带打印:住院病人手腕识别带上的信息由住院处工作人员录入并打印生成。
急诊留观和抢救室由急诊住院收费窗口工作人员录入并打印生成。
手腕识别带佩戴要求:腕带随入院或留观手续带入护理站,交给接诊护士。
接诊护士仔细核对病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和ID号,佩戴于患者的右手腕部,佩戴时注意松紧适宜.字体底部朝向手指。
便于核对,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
病人若一侧肢体或手腕部水肿,导致腕带压迫组织,值班护士应及时剪去腕带,并在其他肢体佩戴.腕带失效补救措施:如出现腕带字迹模糊、断裂或者诊疗需要去除,由病人住院所在病区的值班护士及时根据病人信息去住院处或急诊住院收费处补打印,并及时给病人佩戴。
图1、成人腕带格式和信息。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1.为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更加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对于新生儿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和急诊抢救室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或昏迷、无自主活动能力、急诊手术、交流障碍患者,入院时即刻佩戴腕带。
2.腕带上标明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3.佩戴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腕带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腕带不可以自行解除,在转科或出院后,由原科室的护士负责去除。
4.佩戴前须经双人核对信息,认真识别患者身份,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对无法沟通患者,请在场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无误后方可佩戴腕带,记录护理记录单并双签名。
5.腕带一般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
上。
腕带松紧以放入食指为宜,多余长度可剪去。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情况,防止摩擦破溃、血液循环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水肿患者应观察腕带松紧度,发现不适及时更换。
6.医护人员进行各项诊疗护理工作前,须核对腕带上的信息,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7.如有脱落、损坏或自行解除,应及时补上新腕带,同样需要经双人核对。
1。
定义病人手腕识别带是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医疗活动时识别病人身份的一种标识,是确保病人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2。
目的确认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防止意外、不良事件的发生。
3.政策《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卫生部2011年版)4.应用范围急诊抢救室、留观室病人和所有住院病人及相关工作人员.5.标准5.1门急诊挂号室和住院处工作人员在录入病人信息时,必须仔细核对病人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对有疑问的信息均需核查,保证病人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5。
2住院病人、急诊留观病人和急诊抢救室病人全部使用手腕识别带.5。
3手腕识别带上的病人信息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病区、药物阳性、ID号及一维条形码(条形码中已包含上述病人的所有信息)(见图1)。
手腕识别带为浅蓝色,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级标准分别佩戴红、浅蓝二种颜色的腕带。
跌倒风险以橙色圆点标识,过敏风险以红色圆点标识、接触隔离以深蓝色圆点标识。
腕带材料为抗菌塑料材料所制,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舒适性。
5。
4手腕识别带打印:5.4。
1住院病人手腕识别带上的信息由住院处工作人员录入并打印生成。
5。
4.2急诊留观和抢救室由急诊住院收费窗口工作人员录入并打印生成。
5。
5手腕识别带佩戴要求:腕带随入院或留观手续带入护理站,交给接诊护士.接诊护士仔细核对病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和ID号,佩戴于患者的右手腕部,佩戴时注意松紧适宜,字体底部朝向手指。
便于核对,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
病人若一侧肢体或手腕部水肿,导致腕带压迫组织,值班护士应及时剪去腕带,并在其他肢体佩戴。
5.6腕带失效补救措施:如出现腕带字迹模糊、断裂或者诊疗需要去除,由病人住院所在病区的值班护士及时根据病人信息去住院处或急诊住院收费处补打印,并及时给病人佩戴。
图1、成人腕带格式和信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XXX 科室X 病区ID 12345678 姓名:X X X 性别:男(女)一维条形码出生日期:年月日跌倒风险药物阳性接触隔离。
“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一)应用腕带的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
2.有过敏史者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
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
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
5.医生查房时可使用读码器扫描条形码腕带,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二)哪些病人应用腕带识别?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就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志。
例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手术、输血、不同种语言、评议沟通障碍的患者,至少应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中得到实施,以便准确无误识别病人。
(三)使用腕带的注意事项:1.“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
2.查对要求: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应至少要求同时使用两种查对的方法。
(不包括仅以房号、床号作为查对的)并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经核对无误方可执行。
3.与患者沟通: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用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4.完善关键流程查对措施,即在各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改善病人查对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5.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6.入院时无过敏史者佩带“绿色”的生命绿腕带,住院过程中如发现药物过敏,应更换“橙色”警示腕带。
7.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
8.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