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护理要点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7
抗凝药物及其不良反应抗凝药物被广泛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但不合理使用易致血栓复发以及皮肤黏膜出血、血尿甚至脑出血死亡,故安全、合理地使用抗凝药物十分重要。
本文就各类抗凝药物及其不良反应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抗凝药物合理用药血栓抗凝药物是一类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以阻滞血液凝结、从而用来防治血栓形成的药物,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周围血管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遗传性易栓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血液透析和许多外科手术前后等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防治血栓栓塞形成和复发的患者。
目前常用的传统抗凝药物包括未分馏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和华法林等。
随着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的发展,以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DTI)和凝血因子Ⅹa(factorⅩa,FⅩa)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抗凝药物[1]也逐渐为大家所知晓。
所有的抗凝药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安全、合理地使用非常重要。
1 UFH和LMWH1.1 UFHUFH是自猪肠黏膜或牛肺组织提取、纯化得到的一种酸性黏多糖,为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的辅因子,可经与ATⅢ分子中的赖氨酸残基结合而改变其构型、提高其生物活性。
变构后的ATⅢ会与凝血因子Ⅱa(凝血酶)、Ⅸa、Ⅹa、Ⅺa和Ⅻa形成复合物,使这些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而产生抗凝作用。
UFH对凝血的3个阶段都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UFH在临床上多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以及用作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的抗凝剂,最大优点是经静脉注射后可即刻产生抗凝作用,但口服无效,同时因其生物活性无法预测、故使用过程中需实验室检查监测。
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内容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内容1. 引言抗凝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虽然这些药物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重点关注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通过详细观察其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的出现情况,以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抗凝药物治疗参考依据。
2. 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出血和非出血两大类别。
其中,出血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不同部位的出血。
而非出血性不良反应则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骨质疏松等。
不同种类的抗凝药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因此在观察时需要有所区分。
3. 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抗凝药物不良反应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是临床观察法,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以及了解其近期用药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与抗凝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其次是实验室观察法,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抗凝药物对患者的影响。
最后是病例对照法,通过比较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与不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来评估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
4. 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在前期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出血和过敏反应方面。
其中,皮肤和黏膜出血最为常见,表现为皮下淤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消化道出血和泌尿系统出血次之,常见的症状包括黑便、呕血、血尿等。
而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面部水肿、呼吸困难等。
我们还发现抗凝药物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作用,表现为肝酶升高和黄疸等症状。
骨质疏松也是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尤其是长期使用华法林的患者。
5. 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对于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我们应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
医生在选择抗凝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因素,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抗凝剂使用的护理几观察要点学习抗凝剂使用的护理及观察要点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首先呢,我理解在使用抗凝剂之前,得先评估患者的情况。
就像是你要出门旅游,得先看看目的地的天气啥的一样。
要看看患者有没有出血倾向,像之前遇到一个患者,他本身牙龈就老是出血,那在使用抗凝剂的时候就得特别小心了。
评估的方面还包括患者的肝肾功能,毕竟抗凝剂在体内的代谢和这些器官有关系。
在使用抗凝剂的过程中,剂量的控制那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我总结这剂量就像做菜放盐,少了没效果,多了就坏事儿了。
而且抗凝剂不同的剂型剂量要求也不一样,可不能搞混了。
比如说肝素和华法林,那剂量调整的依据就有很大差别。
对于肝素,常常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这个数值就像是一个信号灯,告诉我们目前抗凝的状态。
我之前就老是把这个和华法林要监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搞混,后来我就用联想记忆法,就想肝素是短效的,在体内作用快,和APTT的字母顺序一样是A开头,华法林是长效的,对应到INR的I开头,这么一来就好记多了。
说到观察要点,那观察患者有没有出血症状是重中之重。
这里说的出血症状可不止是看到哪里流血了,像皮肤瘀斑也得注意。
记得有一次,一个患者用了抗凝剂后,护士发现他的手臂上莫名其妙出现了一块瘀斑,这时候就得警惕是不是抗凝剂剂量过大了。
还有,观察患者的大小便也是,要是看到血尿或者黑便,那有可能是有内出血了。
另外,还要观察患者有没有其他不良反应。
像有些患者用抗凝剂会有过敏反应,我在书上看到过一个案例,患者用了某种抗凝剂后全身起皮疹,那这个时候处理就很关键了。
对了还有个要点,在护理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时,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教患者不要随便乱服用其他药物,因为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抗凝剂的效果。
曾经有患者没听医嘱,自行吃了一些感冒药,结果抗凝效果就乱了套。
总之呢,抗凝剂使用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就是这么些内容,我也还在不断学习的路上啦。
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这方面知识,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医学书籍,像《临床护理学》之类的。
抗凝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临床常用的该类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以及新型的Ⅹ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 sodium)和直接抗凝血酶比伐卢定(bivalirudin)。
其中常用的低分子肝素包括依诺肝素钠、达肝素钠和那屈肝素钙。
普通肝素钠为硫酸化的糖胺聚糖,通过所含的特异戊聚糖序列,对抗凝血酶Ⅲ(ATⅢ)有高度的亲和力,肝素-ATⅢ复合物可以与凝血酶结合并使其活性部位失活,并抑制Ⅱa、Ⅸa、Ⅹa、Ⅺa和Ⅻa等凝血因子的凝血作用。
低分子肝素为普通肝素解聚后产生的片段,分子量为4000~6500kDa,比普通肝素其抗Ⅹa因子的能力增强。
华法林为维生素K的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和维生素K还原酶而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一)普通肝素。
【适应证】1.预防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
2.治疗血栓栓塞症,如深静脉血栓栓塞,肺血栓栓塞,急性周围动脉栓塞。
3.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4.联合用药进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
【禁忌证】1.有活动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减少症、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180/110 mm Hg)和食管静脉曲张、近期大型外科手术、严重肝肾损害、大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腹部或胸部出血进入封闭体腔、严重外伤、严重止血功能障碍、动脉血栓形成合并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2.对本药过敏。
3.老年人和妊娠妇女慎用。
【注意事项】1.用药期间监测APTT或ACT,根据APTT或ACT水平调整剂量;监测血小板计数,若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停止用药。
2.禁止肌肉注射。
3.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轻微发热,头痛、寒战、恶心、呕吐、便秘、鼻衄、瘀斑、轻微血尿、皮肤坏死 (皮下注射)、骨质疏松症、脱发等反应;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结膜炎、鼻炎、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血栓形成及出血。
抗凝治疗的护理一.肝素的使用肝素的滴速是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来调整的。
1.术后病人常规用肝素抗凝,将肝素12500IU+500ml氯化钠在24小时内均匀滴入,每小时21ml。
2。
用药时易发生出血,如伤口出血量多,皮下血肿,鼻出血,有出血点,淤血,瘀斑,需及时查血常规,每日监测凝血四项.3.APTT正常值:28-45秒,一般允许在正常值的1.5倍之内,否则易导致全身广泛出血,如发生出血,应减量或停用肝素,禁用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以防血管痉挛。
应采用冷敷疗法减轻出血,严重时用鱼精蛋白综合治疗。
二.肝素的不良反应1。
主要有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粘膜出血、关节腔出血和伤口出血等.2。
偶有过敏反应,如哮喘、结膜炎、发热等。
3.长时间应用可致骨质疏松和骨折等。
4.此外还可发生短暂血小板减少症.5.孕妇应用可导致早产以及死胎.三.肝素的禁忌症1。
对肝素过敏者2.有出血倾向、血友病、血小板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者3。
严重高血压者4。
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5。
肝脏、肾脏功能不全者6。
溃疡病患者7.颅内出血者8。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
孕妇、先兆流产及产后10.内脏肿瘤患者11.外伤以及术后等禁用12.抗凝治疗的护理13.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滴速。
14.保护血管,肌注、静脉穿刺后,针眼处压迫时间要大于凝血时间,防止皮下出血和深部血肿。
15.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有无黑便、血尿、咯血、牙龈出血、伤口处出血、鼻出血等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