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佛山谢永红
- 格式:ppt
- 大小:13.83 MB
- 文档页数:45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学课例佛山一中李穗红随着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成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
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络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通过网络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
2、如何通过网络培养学生获取、选择、整合信息的能力。
3、如何通过网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如何把网络作为德育、情感教育的基地。
一.教材分析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含保持、恢复、重建和持续利用的意识,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持续利用。
本节要让学生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价值等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内容多,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好题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难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较活跃,而且大多具有网络交流的基本能力。
但由于生活、学习范围狭窄,对生物多样性缺乏直观认识,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但不强,尤其缺乏“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知道如何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了解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措施的内容和作用。
2.能力方面:1)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能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3)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流、总结的能力。
3.态度观念方面:1)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现了关爱生命、关注人类健康及生物生存的价值。
通过学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珍惜生命的理念。
2)通过主题讨论活动,树立从我做起、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