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歌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必读经典七绝名诗及赏析必读经典七绝名诗及赏析《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美轮美奂)《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著名的古诗及赏析著名的古诗及赏析导语:我国的古诗非常多,那你都知道哪些著名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著名的古诗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著名的古诗及赏析101、《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点评赏析】《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02、《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赏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赏析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八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八位文学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并对其中几部作品进行赏析。
1.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通过描述王昭君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2. 杜牧杜牧(803年-852年),与白居易并列为晚唐二大家。
他擅长写景描写和抒发个人感情。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秋夕》和《秋夕示益议府君》。
这两首诗以细腻独特的描写手法,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李商隐李商隐(813年-858年)被誉为“宫体诗”的创始者之一。
他的诗作具有华丽、繁复的风格,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锦瑟》和《夜雨寄北》。
这两首诗以鲜明的意象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思念之情。
4. 曾巩曾巩(1019年-1083年)是宋代文学家,他擅长写政论和议论文。
最著名的作品是《致古怨讽》和《赠江满》,这两篇文章以批评当时社会现象为主题,显示了曾巩严谨思考问题和直言不讳的风格。
5. 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卓越全面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散文都堪称佳作,尤以代表诗《赤壁赋》享誉盛名。
该篇文章通过描写历史战争事件,抒发作者关于人生哲理和政治观点。
6.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他以写景抒发情怀闻名,代表作有《寒食帖》和《蚌文集・偶成》,这两首诗通过精妙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思考。
7. 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以其激情慷慨、振奋人心的诗歌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青玉案·元夕》,这两首词以豪放而感伤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热情和个人情感。
诗词之美:赏析唐宋古诗的审美特点1. 引言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创造了浩瀚而优美的唐宋古诗。
这些古人们通过细腻丰富的言语表达,勾勒出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诗歌画卷。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赏析唐宋古诗的审美特点。
2. 唐宋古诗体裁在唐代和宋代,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古体诗流派。
其中最有名和最具影响力的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
五言绝句以其简洁优雅的形式最为广泛地流传下来;七言绝句则更加庄重雄奇;律诗在技巧上要求更高,并要求按照既定韵律写作。
3. 深入情感表达唐宋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复兴,许多重要思想流派兴起。
这些思想影响了当时文学创作,并使得唐宋古诗具有了更加深入的情感表达。
古人们通过精妙的词藻、独特的意象和婉约动人的表达方式,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相结合,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
4. 自然意境描写古代中国文人重视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并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出自己对自然美的感悟。
唐宋古诗通常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四季变幻、山水风景等具体场景,以及喻示人生哲理和人情万态。
5. 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唐宋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诗人们常常运用对历史、宗教、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了解来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并传达他们对于生活、爱情、友谊和道德价值观等主题的思考。
6. 结论唐宋古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独特而多样化的审美特点。
它们通过情感表达、自然描写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巧妙运用,打动了几百年来的读者,并对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入赏析唐宋古诗的审美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
唐宋八大家诗词赏析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的杰出文学家,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五位则是宋代的杰出文学家。
他们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赏析他们的诗词作品对于理解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里只能提供一个唐宋八大家中某一位诗人的诗词赏析,以展示赏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以韩愈的《师说》为例,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文,文章通过尊师重道的主题,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作用。
接下来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说文,文章以尊师重道为主题,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我们可以领略到韩愈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首先,从思想内涵上看,《师说》充分体现了韩愈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师是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力量。
同时,他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主张将学习与政治实践相结合,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艺术特色上看,《师说》表现出韩愈高超的论说技巧。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他运用丰富的论证手法,如举例、对比、演绎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此外,韩愈的语言简练明快,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这使得他的文章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最后,从人文底蕴上看,《师说》展现了韩愈深厚的人文素养。
他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心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上,也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创作中。
正是这种人文素养使得韩愈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总之,《师说》是韩愈的一篇杰出的论说文,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特色,还展现出韩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韩愈的文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叙论一般说起来,诗与词在意境上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相反、不同的地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却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馀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馀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异和不同,我以为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它所表达的容这样博大、这样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词,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从来就不能写出像《北征》、《赴奉先县咏怀》这样长篇巨幅而波波澜壮阔的作品。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和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
而词的句式那么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
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
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
唐宋咏春诗赏析唐宋时期,春天的美景被众多诗人赞美和吟咏。
这些诗歌中,春的生机、美丽和希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对几首唐宋咏春诗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的一场雨,春雨滋润了大地,为春天的生命带来了新的生机。
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展现了春雨的珍贵和适时,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描绘了春雨悄然而至,默默滋润万物的场景。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春天,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和丰收的期盼。
再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在钱塘湖畔的美丽景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春天的活泼和生机,莺歌燕舞,一片祥和。
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展现了春花的繁茂和春草的柔美。
这首诗充满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春天的桃花和江水,生机盎然。
而“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丰收的期盼。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情感紧密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首词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女词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绘了一种醉人的春夜,“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则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留恋和感慨。
这首词细腻、婉约,充满了对春天的深情和怀念。
唐宋时期的咏春诗不仅赞美了春天的美景,也寄托了诗人们的情感和理想。
这些诗歌中,春的生机、美丽和希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通过这些咏春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春天的美景,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词鉴赏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是用汉字码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宋诗词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唐宋诗词鉴赏1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宋张孝祥)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
②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③浊酒戍楼。
④东,酒阑。
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
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
曾因触犯秦桧,下狱。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
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
有《于湖集》。
[注释]①霜日:秋天。
②鸣鞘(shāo):响鞭。
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
③尊:通樽,酒杯。
④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
⑤阑:将尽。
[赏析]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
秋高气爽,约友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遂写成这首《浣溪沙》。
上片写景,烘托边塞气氛和作者心情。
时当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水天相接。
景是乐景,此处以乐景反衬哀情。
诗人登监的是荆州城,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而今却成边塞之地,时时有被胡虏侵略的危险,这本身就是让人痛心的事。
诗人又有满腔爱国热忱,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局,哪里还有心思欣赏秋日美景?更何况,极目远望,鸣鞘红旗,烟尘滚滚,金人的响鞭声声撕人心肺,作者心情就更加沉痛了。
而澹烟衰草,满目萧疏,自然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达对中原故国的怀念。
眼前遍地烽火,而大好河山,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
作者思念故土,思念中原父老,心情愁闷,只好借酒浇愁。
可一樽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作者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虽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写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浑成。
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
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作者简介]顾况,字逋翁,浙江海盐人。
肃宗至德进士。
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繁花盛开、月光淡淡的夜晚,一个少女与情人幽会的情形。
相传词中的少女就是李煜的第二个皇后,小周后女英。
小周后是昭惠后的女弟,昭惠后名娥皇而小周后名女英,她们的命运也象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一样。
后周显德元年,李煜十八岁,纳昭惠,是谓大周后。
十年后,大周后病重,一日,见小周后在宫中,“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
‟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
”(陆游《南唐书·昭惠传》)
北宋乾德五年,大周后死后三年,小周后被立为国后;马令《南唐书·昭惠后传》载,小周后“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自昭惠殂,常在禁中。
后主乐府词有…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之类,多传于外。
至纳后,乃成礼而已。
”可见这首词所写是李煜与小周后婚前的一次幽会。
这首艳情词素以狎昵真切著称。
“花明月黯笼轻雾”,繁花盛开,鲜明秾艳,香雾空濛,渲染了柔和、美丽、朦胧的氛围;“今宵好向郎边去”,一个“好”字点明这是幽会的最佳时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刬”音“产”,“刬袜”,以袜贴地。
少女的轻盈步履,顾盼神情,跃然纸上。
下阕将少女的炽烈恋情推向高潮:在一番担惊受怕之后,美好的愿望终于实现,象迂回曲折的流泉,遇到开阔处,如瀑布般倾泻出来,“见”、“颤”、“难”、“恣意怜”,几个字将所有的感触直截了当地显现出来,情真景真,毫无伪饰。
李煜的这首词,极俚,极真,也极动人,用浅显的语言呈现出深远的意境,虽无意于感人,而能动人情思,达到了王国维所说“专作情语而绝妙”的境地。
《传史》记载:李煜与小周后在成婚前,就把这首词制成乐府,“艳其事”,任其外传;成婚之夜,韩熙载、许铉等写诗嘲讽他,有“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等句,他也满不在乎,“不之谴”。
可见李煜对这次幽会是十分眷恋、无心掩饰的,坦率到了极点。
而李煜和小周后婚后两情十分欢恰,情意深重,以至于李煜在汴梁城被宋太宗毒死之后,小周后竟殉情而死。
对于李煜其人其词,明代诗人陈继儒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天何不使后主现文士身,而必委以天子,位不配才,殊为恨恨。
”而李煜自然而率真的词风,确实似文士而有其感人之处,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矫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