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点1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18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景观概念: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3尺度推绎通常是指把信息从一个尺度转译到另一个尺度上4景观格局概念: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景观格局好似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的尺度上作用的结果5斑块概念:是外观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9斑块动态:斑块结构是指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
干扰、环境资源的异质性以及人为引进都可能产生生物斑块。
斑块化普遍存在于各种生态系统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
森林、农田、草地、湖泊等生态系统通常镶嵌在一起,形成景观,而每一景观内部又由大小、内容和持续时间不同的各种类型的斑块组成。
许多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都由斑块和斑块动态来决定,斑块动态是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核心概念。
13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14河流连续体概念:从河流到河口,生态条件逐渐变化,存在生态梯度。
18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25景观破碎化过程定义:是指由于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向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30斑块的基本原理:①斑块大小原理②斑块形状原理③斑块数目原理④斑块位置原理31廊道的基本原理:①廊道数目原理②廊道构成原理③廊道宽度原理④廊道连续性原理32景观镶嵌体的基本原理:①景观阻力原理②粒度大小原理③景观变化原理33整体格局原理:①集中和分散相结合②必要格局原理34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①自然优先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持续性原则④异质性与多样性原则⑤综合性原则2对景观的理解: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而成,具有异质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景观具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边界,这个地域空间范围是由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④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⑤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⑥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基础生态学第三版知识点总结题型:10个名词解释(20分);5个简答题(40分);3论述题(10,15,15)。
重要章节1、有机体与环境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 环境:针对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 生态福: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福。
5) 内稳态:生物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性。
6)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7) 有效积温:适宜温度下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8)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即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 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的一个统一或系统。
9) 种群的空间结构: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10) 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11) 内廪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顺势增长率。
12) 最小可存活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的大小。
13)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4) 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5) 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质、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
专升本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重点-论述题(1)
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一、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多型现象内禀增长率存活曲线种群空间分布型集合种群密度效应、他感作用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竞争排斥原理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对x作图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
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
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
生态学总复习题一、术语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就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主导因子作用:在各种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生物生活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选择的结果,每个物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对各生态因子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一个物种对生态因子忍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即生态幅。
生态内稳定: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盐碱土植物:有些植物能在含盐量高的盐碱土中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土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这类植物统称为盐碱土植物。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其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将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态位: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XXX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感化体系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XXX,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蛰伏,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良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驯化:内温动物经太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情况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XXX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5.生境: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6.生境: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7.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可由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8.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9.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
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原理:耐受性定律和最小因子定律合称为限制因子原理。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12.临界温度:在生态学中指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所需的环境温度的上限或下限。
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中进行的。
13.贝格曼规律: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4.生物学零度:生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成为发育的阈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15.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发育期或者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16.土壤质地: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基因型种群内每个个体的基因的组合。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
基因库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9.基因频率: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10.基因型频率: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率为基因型频率。
11.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的、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也称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12.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13.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4.生命表:按照种群生长的时间或者种群的年龄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率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是研究种群变动机制和数量预测模型的一种方法。
15.动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16.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17.边缘效应18.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种群之间的过渡区域,即群落交错区,其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19.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是丰富度和均匀度的反应。
20.内禀增长率:在实验条件下,认为排除不利的环境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理想的和充足的食物,在这种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种群增长能力。
21.邻接效应: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植物种群个体数目或密度的增加,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植物种群的邻接效应,会引起个体的死亡,而且还有个体上某些部分,如枝、叶、花、果、小根等的枯萎。
在植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种群的邻接效应较突出的是自然稀疏。
还反应在形态、繁殖、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
22.自疏现象: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度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
因种内竞争,植物种群随着年龄增长和个体增大,种群密度减小的现象23.领域:是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24.领域行为:动物占有领域的行为和现象。
保卫领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侵入者宣告具有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逐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领域性:动物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空间的行为特性.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
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25.种间竞争: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26.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其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特定时间里在该环境中出现。
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只讲的功能关系。
27.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落中某一生物的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28.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种群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或角色。
29.生态位重叠: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的部分。
30.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1.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寄生物分为微寄生物和大寄生物两大类。
32.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版偶中生物带入适宜其生长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扩展,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33.种间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他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影响的过程。
两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成为协同进化。
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1)竞争与协同进化;(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3)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4)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34.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表现性特征或等位基因逐渐改变的种群叫渐变群。
3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36.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37.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38.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39.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是对策40.K-对策: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的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
生物之间存在激烈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了生殖意外的其他活动。
4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42.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43.多度: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评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中。
Drude七级制多度:极多、很多、多、尚多、少、稀少、个别44.频度:某物种在样本总体中的出现率.45.演替: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为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自然演变现象。
是群落动态最重要的特征.46.原生演替: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职务,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如冰川移动。
47.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如森林砍伐、火烧造成的48.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一个完整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取代的序列49.顶级群落: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50.排序:生境梯度分析方法研究连续群落变化的方法,就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1.植被型:具有相同生活型群系的结合。
是我国植被分类体系的高级分类单位。
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或近似、生态条件一致的植物群落的联合。
52.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53.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
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火攻有种想通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54.食物链:生物成员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捕食、碎食、寄生、腐生食物链。
55.食物网: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即食物网。
56.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57.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