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1课《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时 3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春》。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地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特有景象,并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它在选材和谋篇上紧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有其道理的。
由《春》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目标:A、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B、学习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2)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在这里确定以上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我主要是采用是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
宋代朱熹曾经精辟地阐述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
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视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4、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小组探讨,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画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4—10自然段作者细致视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初步掌握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
3、实践运用,描摹美景。
4、朗读、背诵。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整体把握了课文,《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文章中描画出哪几幅美丽的图画?(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的全面、细致、准确、生动的描画,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文章描画了五福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我们通过对“春草图”赏析,同学们觉得该如何赏析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特征。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2、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运用什么修辞、表现手法、用词炼字。
3、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予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深入研习这篇文章。
二、深入研讨4-10自然段(一)阅读春花图(花争春)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在春花图中,描画了哪些景物?(桃花,杏花,梨花,蜜蜂,蝴蝶,野花)2、作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突出了春花的哪些特点?(鲜艳,繁多,香甜,生机勃勃)3、作者是怎么展现这些特点的?(从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写作顺序等角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拟人,排比,比喻。
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春》。
《春》是朱自清创作的写景诗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景色,从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刚经历从小学生到初中生身份的转换,又处于青春期,容易害羞,但内心渴望表现自己,所以上课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行探究能力,但理解复杂词语、句子的能力还不够,所以我会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进行重难点教学。
三、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作者用词的妙处,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
3、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
4、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揣摩作者用词的妙处,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学会运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六、教学用具写教案、制作PPT课件、板书七、课时安排2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八、教学过程《春》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利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扫清生字词1、结合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教师以抽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由学生提问文中的有疑惑的生词,教师进行解答(将生字词板书)。
(三)理清文章脉络1、播放《春》朗诵音频,学生跟随录音默读,感受课文的语言,并用数字“1、2、3……”标好各段落。
2、(用PPT展示)划分课文层次,这篇课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盼望着春天来临。
《春》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1、朗读指导。
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
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
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1、“春花图”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11、《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激发学生联想,从而引出课题《春》二、投影课题及作者三、作者及作品简介四、投影学习目标1、学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品位文章的优美语言3、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课文五、课文朗读1、范读听读要求:1、注意字的读音。
2、欣赏图片,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现春天的。
六、预习检查1、字音朗润.()蓑.()水涨.( )应和.()薄.烟()黄晕.捉迷藏.()酝酿..()宛.转()嘹.亮()烘.托()抖擞..()和平hé唱和、应和hè和药huò和牌hú和面huó散文Ѕăn散步ѕàn 涨水Zhăng 涨破Zhàng2、词解: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七、学生朗读你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对春天的体验,选择文中的某一片断揣摩用什么样的语气、设计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来读出你对春天的感受吗?(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齐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八、导读提纲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4、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春》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春》教学设计方案《春》教学设计设计者(段成召、陕西省西乡县两河口初中)一、概述·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春》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篇。
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如诗如歌的初春:春草争绿,花木争荣,轻风拂面,春雨稀疏,这美妙的春景中的人们也容光焕发,精神抖擞,高兴地迎接春的到来。
细腻的文笔,贴切的修辞是该文的一大特色。
无论在概述春山,春水等诸多图景,还是具体描绘草、花、风、雨等景致,作者可感可触的描摹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均为文章增色不少!作者的美妙语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草的可爱、花的热闹、风的温柔、雨的多情,字里行间展露无遗,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这样的美文,培养语感,对学生体会语言美,会有很大帮助。
·本单元以写景的记叙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些美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从中学到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如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这篇文章平易好懂,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它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是本课的教学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学会10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意思,能解释“卖弄”、“宛转”、“烘托”、“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积累词语的意义,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本课的好词好句。
积累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4、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3年第课《春》说课稿第11课《春》说课稿1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爽美丽的语言引导人们去观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朝气与无限希望。
《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道理的,由《春》这一课起先.,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酷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A、驾驭生字词B、学习用显明、精确、生动的语言,详细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视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实力目标A、引导学生品尝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美丽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方、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溢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酷爱自然,酷爱生活,追求将来,主动进取的生活看法和为建设人类美妙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志向。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看法”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需进行细致的视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详细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精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说课后记: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洁的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春》教案内容预览:11 、春一、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1、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天是美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问题组]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
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春》教学设计清怡中学韩国华以《春》这篇文章为例,简要谈谈“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如何构建景物描写知识体系: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此环节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整体建构)多媒体呈现这一单元的知识树。
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会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培养描写景物的能力。
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此环节主要是归纳写景方法)1、作者笔下的春天就如一幅美丽的画,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美图?2、春风图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风的3、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文章结尾的三段话,分别从那三个方面来描写春天?请同学们反复朗读,探寻关于景物描写的写法及作用,并用知识树展示归纳:(1)写法:1、抓住事物的特征2、运用空间顺序(总分、远近、高下、内外、点线面等)。
3、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对比等)4、运用感觉器官(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5、动静结合6、虚实相生(虚写,即运用想象与联想手法)。
(2)作用:1、渲染某种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3、深化作品主题4、借景抒发感情5、暗示社会环境6、增加文学色彩 (3)知识树: 作用作用景物描写方法方法要求要求鲜明准确顺序特征感官修辞动静虚实借景抒情烘托心情其他其他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生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在预习笔记、课文、句段、板书等多方面自己设计(学生活动形式灵活,教师指导及时)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
在课堂上,在简洁地导入新课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并予以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
通过交流、评价,一方面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主要问题,以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点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春》教育方针:常识与技术:1、堆集词语。
2、学习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有条理地描绘事物的办法;学会详尽调查景象,捉住特征描绘的办法。
进程与办法:1、吟诵教育法。
2、指点法。
3、协作探求法。
情感、情绪与价值观:精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头绪,领会言外之意浓郁的情味,培育酷爱生活、酷爱大自然的爱情。
教育要点:1、吟诵;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意义及表达作用,领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育难点:领会状物捉住特征,写景留意层次的写作技巧。
教育时刻:2课时教育根本进程榜首课时教育进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基础训练》第50页“作者简介”。
二、朗诵课文,开始感知1、教师朗诵。
2、堆集字词。
朗润(rùn)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应和(hè)烘托(hōng tuō)酝酿(yùn niàng)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3、朗诵辅导。
(结合课后练习一)4、学生朗诵,教师点评。
三、全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顺次描绘了哪几幅美丽的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开始感知课文内容,全文可分三段:榜首部分:(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期望和振奋高兴的心境。
第二部分:(2~7)详细写——绘春。
把景象和感触结合,全面详尽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
赞许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色:新、美、力。
3、在作者的笔下,春天就像一幅美丽的图像。
说一说课文描绘的五幅图像中,你最喜爱哪幅图像,喜爱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自在谈。
4、领会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基础训练》第四大体题第2小题)(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体现了春草坚强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巨细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以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清新优美、口语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又到了柳絮飘飞的暮春时节。
不知不觉,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的春天。
对于我们家乡的春天,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对家乡春天的感受。
)同学们的描述,使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
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去欣赏春天之美。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
(多媒体出示字词图片。
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水涨zhǎng起来散sàn在草丛鸟巢cháo
撑chēng伞应yìng和hè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薄báo
烟黄晕yùn
抖擞sǒu嘹liáo亮赶趟tàng
儿宛wǎn转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
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
(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写早春刚发芽的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写早春的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草。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
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
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还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
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
(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如: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有破土而出之感,突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闹”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3)写野花,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杂花遍地,摇曳多姿,在春天的阳光下闪烁迷离的那种惹人喜爱的情态。
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是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风中不断闪烁。
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其相似。
作者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确是极传神的。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
“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
“密密地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树木、小草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
小结: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春》的语言就简朴生动,秀雅清新。
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板书:——美在语言)
2.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呢?这和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
(多媒体显示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
“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
《春》写于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
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早春野景”就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所以说《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情感写照。
(板书:——美在情感)
五、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
《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动人心弦,。
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这些名篇,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附板书:
景物
春美在语言
朱自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