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8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篇一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预防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含义辩析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
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
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
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
赵星涵学号:201222030207 商学院财务管理1202班浅谈地震灾害摘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地震对人类,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和类型和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就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在地震的预测方面的努力表达了对未来可观前景的希冀。
了解地震有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地震!关键字:地震环境灾害危害预防正文:一、引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有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374065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同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2013年4月22日20时30分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86人,5800余人受伤,累计造成152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2036次。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着实让人心痛。
加强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二、地震的介绍2.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第一篇: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与自我救助措施作为一种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始终是悬浮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刃,随时会取走我们灿烂的生命年华。
从古至今,地震始终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又有多少地区因此陷入瘫痪状态。
地震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悲痛与恐惧,在选修课上,我了解到了地震的危害,在资料库里,我更加深入的了解的地震的产生跟危害,下面,是我了解到的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与预防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或“地牛翻身”。
它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灾害。
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
其中5.0-5.9级地震约800次;6.0-6.9级地震约120次;7.0-7.9级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约1次。
只要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地震发生。
地球科学家把地球表层——全球地壳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层(地幔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故称板块运动或叫大陆漂移说。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较活跃的地带,也是地震、火山较为集中的地带,就是说地震的基本成因是板块间的互相作用产生的(指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应力在某一地点相对集中,当地应力集中到超过该岩石圈的弹性模量。
岩石承受不了,就产生形变、断裂、错动,此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产生快速振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它的突然性、瞬时性以及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第一篇: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防震减灾申论作文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加强了防震减灾工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防震减灾的意识和教育宣传。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和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因此人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地震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其次,应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地震的发生几乎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前发现地震的蛛丝马迹。
政府应该加大对地震监测设备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于建筑物防震问题,首先要严格执行防震设计标准。
目前,虽然我国的建筑防震法规和标准比较完善,但在实际建设中仍存在不合理设计和施工的现象。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建筑物按照防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此外,应该加强对已有建筑物的检测和加固工作。
许多老旧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在地震中倒塌或受损,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区。
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建筑物的检测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加固,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另外,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
地震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政府应该鼓励成立保护地震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组织开展地震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和应对能力。
总之,地震灾害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减少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政府要加大力度,加强意识教育宣传,完善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建筑物防震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地震的作文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下面我将从地震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岩石的变形累积能量过大而引起的地壳破裂和震动。
地球的外壳由多块巨大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地在地下移动和碰撞,当板块发生移动和变形时,就产生了地震。
地震的原因可能是板块边界的相互碰撞、断层的滑动、火山喷发等。
当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给地表和周围的建筑物造成破坏。
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地震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时,房屋、桥梁、道路等建筑设施经常遭到破坏,导致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海啸等,进一步加重了灾害的程度。
其次,地震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地震导致了许多企业的生产中断、基础设施的破坏,从而造成了人们的生活困难和经济下滑。
最后,地震还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地震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常常让人们感到恐慌和无助,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灾害,人类社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地震监测仪器的部署和数据的实时传输,可以更早地获得地震的信息,提前预警和做好防范措施。
其次,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物和桥梁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抗震设计,采用符合地震规范的结构和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人们还应加强对地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水平,增强人们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总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宣传和教育。
只有科学防震减灾才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3000字结束)。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
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灾难申论范文灾难是指突发的、不可预测的、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
灾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灾难,如何应对灾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灾难。
灾难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控制是有限的,因此无法完全避免灾难的发生。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灾难,不要过分悲观,更不要盲目乐观,而是要根据灾难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做好准备,尽量减少灾难对人们的伤害。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灾难预防和减灾工作。
预防和减灾是防灾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界规律的研究,提高对灾害的预测能力,及时发现灾害的迹象,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灾害的防范能力,建设坚固耐用的房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为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做好准备。
再次,我们应该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
灾害发生后,我们应该迅速组织起来,进行灾后救援工作,尽快把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提供医疗、食品、饮水等必需品,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同时,我们还应该迅速展开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重建家园。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灾难。
灾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工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研究防灾减灾的科学方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引发的灾难。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灾难,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总之,灾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灾难,加强预防和减灾工作,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灾难。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地震灾害的感想
摘要:
1.地震灾害的概述
2.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3.面对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
4.个人在地震灾害中的感悟
5.总结:珍爱生命,共建和谐社会
正文:
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近日,我国某地发生地震,让人们再次感受到地震的巨大破坏力。
在此,我想谈谈地震灾害的感想。
首先,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桥梁断裂,许多人民的家园被毁。
不仅如此,地震还导致了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其次,地震灾害对人们的精神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震发生时,人们惊慌失措,担忧亲人的安危,恐惧未来的生活。
地震过后,许多人会留下心理创伤,需要专业的心理援助。
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国家政府和救援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各级政府积极调配物资,救援队伍紧急赶往灾区,志愿者纷纷投身救援行动。
这些英勇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在地震灾害中要学会保护自己,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
此外,我们还要关心他人,互帮互助,共度难关。
地震让我们认识到,
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关爱家人和朋友,传递正能量。
最后,地震灾害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我们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共同构建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总之,地震灾害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团结的力量。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模版]第一篇: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征文吧,征文一般是某个活动、征文比赛等需要,作者将稿件递给征文活动主办者后,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参与比赛,但是著作权的一部分也相应给了征文活动主办方。
一篇什么样的征文才能称之为优秀征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1大自然经常会有一些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学会预防灾难,减少灾难。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火灾、洪水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等,有数十万的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面跑,蜜蜂会惊飞、逃窜。
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
如果发现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必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火灾逃生法:有序撤离。
逆风逃生,不能顺风逃生,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如果发生草原火灾没有退路时,讲周围草拔掉,防止火继续往里烧。
台风也是灾害之一。
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国近海十五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百分之八是台风造成的。
洪涝是国内外关注的大灾。
洪涝是由缕降暴雨或大于,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
在我国洪频发,强度大。
长江中下游、黄淮海、江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四到九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
1991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我应该做的`就是不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不去深水区玩耍,不玩火不玩电,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看红绿灯,以防受伤。
其实灾害并不可怕,只要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就能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浅谈地震灾害作者:——学号:——专业:环境工程院系:水利与环境学院浅谈地震灾害作者:——学号:——院系:——摘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地震对人类,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和类型和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就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在地震的预测方面的努力表达了对未来可观前景的希冀。
了解地震有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地震!关键字:地震环境灾害危害预防正文:一、前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有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374065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同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着实让人心痛。
加强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二、地震的介绍2.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2.2.地震的成因和类型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新说之地震核变成因论地震是地幔中核变的及时效应在地壳上的表象。
地幔的长期沉淀、析出、分层,在地球深处形成较纯净的核裂变(如铀等)物质圈,同时由于地幔的长期析出或内部物质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对地表的液态、气态物质(如海水、石油、空气等)的吸入、热解,在地幔的上层(地幔、地壳之间)聚集了较为纯净的核聚变物质(如氢等)。
地幔的对流造成核裂变物质相遇,以超过临界体积,发生核裂变,(如果此时附近存有核聚变物质)进而引发核聚变,产生瞬间极速膨胀,反弹地壳产生纵波,纵波拉伸地壳产生横波。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3.1.地震的直接危害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3.2.地震的次生灾害大地震带来的直接损失往往很大,次生灾害的发生更是雪上加霜。
堰塞湖是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伴随着次生灾害的不断出现,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带来的潜在威胁会更大。
而一旦堵塞物被破坏,发生堰塞湖溃决,湖水漫溢而出,倾泄而下,就会引发大范围的洪水灾害。
例如,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时发生了堰塞湖溃决,溃决引发的滑坡使岷江堵塞了45天,当时的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两岸建筑全部毁坏,死亡近5000人。
地震会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被破坏,食物短缺,燃料短缺,居住条件被破坏,人口迁徙等问题,而这恰恰构成了疾病流行的条件。
另外,地震过后,房倒屋塌,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其他物质,在一定温度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为蝇类提供了易孳生的条件。
同样蚊类,其他吸血类节肢动物,家畜,家栖及野生鼠类都成为了疾病传播的途径,从而造成重大损害。
地震也会引发城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破坏,细菌和病毒从实验室外溢,放射性物质泄漏等问题。
如2011日本地震,就造成了核泄漏,对本国及周边国家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3.1.地震造成的损失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对人的伤害,即对人力资源的破坏。
第一,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不是一般地减少人口,而是大量减少正在进行社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
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经常使企事业单位在岗人员短缺,其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等的伤亡,对一个具体单位的工作损害尤其严重。
第二,地震造成许多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家庭的正常生活被打断,老人小孩的抚养成为一项极大的社会负担。
第三,地震造成许多健康人变为残疾人,破坏了他们的劳动力。
第四,地震危及工厂也一样危及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而地震对教育、科研、卫生事业的影响比对生产的影响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的培养部门,对他们的破坏严重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杨仕升,2004)。
财产损失包括各种建筑物的毁坏(学校、医院、政府、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工厂厂房和居民楼等),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和农业水利电力通讯设施的损坏,商业设施的破坏,以及地震对自然资源造成的危害。
另外,因地震造成农业减产和相当部分的工业企业停工停产所产生的损失也应包括在内,旅游业在这方面的损失尤为严重,因为被破坏的旅游资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有的甚至是永久不能恢复的。
另外,地震对区域经济(投资、消费)也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地震的预防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报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建有400多个台站,网点2000多个,筑起了一道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护网。
同时,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
一旦地震发展,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会很快实施地震紧急求援工作,全力抢救受害的群众,保一方平安。
4.1.地震的前兆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
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地震的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
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地震的微观前兆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地震活动异常。
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
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
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4.2.地震的观测要捕捉地震的微观前兆,就必须建立覆盖面积地区的地震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
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专门从事地震观测的台站叫地震台或测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