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1 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11.01 KB
- 文档页数:5
2024秋季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1大数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
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
教学难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特别是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体会大数的位值概念,能准确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三、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数位顺序表多位数计数器教材及相关练习题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利用计数器、数位顺序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位值概念。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大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读写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泰山海拔1545米和长江长6387千米的图片,请学生读出各文字中的数字,引出大数的概念。
问题引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比万更大的数,如何表示和读写这些大数,从而引入新课《大数的认识》。
2. 新课教学认识计数单位: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并理解它们与已有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数器演示,让学生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11计算工具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知道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2.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3. 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计算器,熟练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计算工具的认识和兴趣。
2. 探究新知(1)教师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按键功能。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学生相互交流计算心得,分享计算技巧。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计算工具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2. 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板书设计略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在实践演练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工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计算器作为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对于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便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计算。
《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教案[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3~2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
2.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难点] 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出示教材第23页图片,指名学生介绍这几种计算工具。
1.算盘。
教师指出:算盘是我国一千多年前发明的,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1)你见过算盘吗?说说算盘上都有些什么。
算盘上1颗上珠表示5,1颗下珠表示1。
(2)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运用算盘计算要根据珠算的口诀,正确地拨珠;运用算盘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等等。
2.计算器。
(1)现在人们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
(2)拿出自己的计算器,结合教材第25页图示,了解各个键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器上依次找到相应的键,并介绍这些键的功能。
(3)运用计算器计算要按题目的计算顺序来按键计算。
3.阅读教材第27页上的有关资料,你有什么感想?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1.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
人类是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开始了对数的认识,产生了记数和计算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工具也在不断进步。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人们用实物或结绳、刻道来记数。
我国古代采用算筹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叫“筹算”,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筹”。
算筹是我国古代的记数和计算工具,春秋时已普遍使用,一般由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用它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
从算筹上看,无论纵式或横式,1~5各数都是由一个个单根累计组成,是几就由几根摆出,而6~9各数则是由一根代表5,再加上一根是6,再加一根是7……采用纵横相间的方式表示多位数。
编号:57684289337954225654444158
学校:杭处市净水镇坝上平小学*
教师:务讯理*
班级:翔翔参班*
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捷。
三
巩固
练习。
(5分钟)
老师在算盘上拨数,
学生读一读。
学生交流读数。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
疑问:
四
课堂总结。
(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
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抓住计算工具的文化发展史这根纽带,营造了一种数学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文化的演绎过程中充分的体验、感悟、思考。
整节课的安排上,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定位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