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48 KB
- 文档页数:16
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2. 《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文本和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诗经》中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学生自主分析《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情感态度
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方法与
过程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重点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师生活动
一、导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
(2)认识《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词义的理解。
2. 对《诗经》的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的两首诗歌,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5.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感悟,感受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经》的两首诗歌的鉴赏文章。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诗经》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教案诗经两首教案《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以下是小编带来诗经两首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经两首教案例1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第一教时: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一、激疑导入:1、清赵翼《诗论》2、风骚及《诗经》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二、范讲示例: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诗经两首教案例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⑵ 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经》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2)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古文理解;(2)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意象和象征意义;(3)比较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术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辅助信息;(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的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