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格尔尼卡》美术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美学价值。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示例。
3.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格尔尼卡》的相关知识。
2. 了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
1. 导入: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场景?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重点讲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
3. 欣赏:教师展示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尝试运用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手法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格尔尼卡》和欣赏立体主义、抽象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了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提高了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语言方面还需加强。
五、课后作业2. 收集其他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格尔尼卡》在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享给同学。
3. 教师展示其他著名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七、课程总结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在课堂参与度、绘画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的提高。
课程类型:大学美术鉴赏课程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美术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毕加索的艺术理念。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2. 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手法在《格尔尼卡》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2. 分析《格尔尼卡》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毕加索及其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幅作品。
2. 提问: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这幅画的?二、新授课1. 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毕加索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了《格尔尼卡》。
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色:a. 立体主义手法:画面中的形象被分解为多个几何图形,展现了物体的不同视角。
b. 超现实主义手法:画面中的形象扭曲、变形,呈现出梦幻般的氛围。
c. 象征意义:画面中的各种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如公牛象征战争、母亲象征无辜的受害者等。
3. 讨论毕加索的艺术理念:毕加索通过《格尔尼卡》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毕加索的艺术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政治、社会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格尔尼卡》中的象征意义有哪些?二、新授课1. 分析《格尔尼卡》中的象征意义:a. 公牛:象征战争、暴力、恐怖。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分析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的著名作品《格尔尼卡》,了解与运用绘画中的线条、色彩与构图等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意识。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自主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和作者库尔别利斯基。
2.掌握艺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与构图等基本要素。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激发艺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简介•介绍《格尔尼卡》是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12年。
•分析作品的题材、构图和画面表现手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线条与构图•介绍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和表现手法。
•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线条运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线条练习,体验线条对作品表现的影响。
3. 色彩运用•介绍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和表现手法。
•分析《格尔尼卡》中色彩的运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点。
•进行简单的色彩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颜色的表现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俄罗斯绘画的特点,进行自主创作。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表达的主题、运用适当的线条和色彩进行创作。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和交流,共同提高创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介绍《格尔尼卡》a. 共同欣赏•展示《格尔尼卡》的图像,让学生自由观看,并请他们描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等要素。
b. 背景介绍•介绍《格尔尼卡》是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创作的一幅作品。
•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
2. 线条与构图分析a. 线条概念介绍•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让学生理解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b. 观察《格尔尼卡》中的线条运用•分析作品中的线条类型(直线、曲线、斜线等)以及线条的粗细、方向等特点。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知道它描绘了什么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画面构图的理解。
2. 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采用欣赏分析法,培养学生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审美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4. 欣赏艺术特点: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和平和战争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纸张和画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七、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构图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和平与战争的思考。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3. 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技巧,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4. 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作。
2. 新课导入:介绍《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 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画面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
4. 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构图、色彩、线条等。
5. 绘画技巧讲解: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6.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相关资料及视频。
2.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 布置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绘画实践。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技巧及表现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开展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及新课导入:20分钟2. 画面内容分析:15分钟3. 艺术特点讲解:15分钟4. 绘画技巧讲解:20分钟5. 实践环节:45分钟7. 教学拓展:课后自主完成十、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格尔尼卡美术教案2. 课程类型:绘画欣赏与创作3. 课时安排:45分钟4. 年级段:五年级5. 教学目标: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及作者毕加索;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格尔尼卡》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欣赏与分析《格尔尼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格尔尼卡》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创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格尔尼卡》;相关背景资料及作品分析;绘画材料(如彩铅、水粉等)。
2. 学生准备:前置知识了解(如毕加索、立体主义等);绘画本和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置知识,如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作品欣赏(10分钟)介绍《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如创作年代、历史事件等;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立体主义风格、色彩运用等;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3. 创作指导(10分钟)讲解欣赏与分析《格尔尼卡》的方法,如观察、比较、思考等;分组讨论:请学生分享对《格尔尼卡》的感受和认识,讨论作品中的符号和寓意;示范创作:教师以《格尔尼卡》为灵感,现场进行绘画创作,展示创作过程和技巧。
4. 学生创作(10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分析,选择一个场景或符号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格尔尼卡》的观后感,内容包括作品欣赏、创作心得等;2. 教师收集学生的观后感,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知识拓展: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代表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引导学生了解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演变;2. 话题讨论:请学生谈谈对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的看法,讨论艺术作品在传递情感和信息方面的作用;3. 艺术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其他艺术形式,如雕塑、装置艺术等,以《格尔尼卡》为灵感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