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4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画派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和色彩。
简要介绍作者毕加索和创作背景。
2. 欣赏《格尔尼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幅画的感受和理解。
3. 了解立体主义画派(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立体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和风格,引导学生对比《格尔尼卡》和其他立体主义作品的特点。
4. 感受战争带来的痛苦(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让学生讨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5. 创作自己的画作(15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感受,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自己的画作。
可以模仿毕加索的风格,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6. 分享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毕加索的其他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如布列松、布洛坞等艺术家的作品。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主义画派的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或艺术教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立体主义画派和其他艺术流派。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格尔尼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格尔尼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幼儿年龄虽小,但已体验过各种情感、产生各种感觉。
艺术品又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选择欣赏大师名画,可以加深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获得审美和情感的陶冶。
在幼儿园开展欣赏外国名画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活动对象:大班幼儿创新点:《格尔尼卡》给人的感受目标:欣赏毕加索《格尔尼卡》,体验作品表表达的害怕、愤怒情感。
准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多媒体过程:1、教师演示《格尔尼卡》。
“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觉?”幼儿纷纷回答:很特别、很害怕、不好看、很奇怪、不美、人没有身体、没有脚、颜色不鲜艳、只有白色和黑色、马叫起来、人、太阳、杯子、牛在跳舞、好象有人要去帮助别人、有断手、断脚、很恐怖、上面有亮的灯、有个人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手伸向天空……2、教师:你什么时候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幼儿:害怕的时候、有人要打我、咬我、抓我、难受的时候、东西不见了、受伤的时候、有怪兽要吃我、有鬼要抓我。
3、教师给幼儿讲解画家及画中典型局部所象征的意义。
4、教师:在这幅画中,除了马叫声,你还听到什么声音?幼儿:人在大叫“救命”、“救命”、马蹄声、风至呼呼刮、雨哗哗下、枪声、炮声、飞机扔下炸弹的声音“轰轰”、小孩的哭声、人“哎哟”叫、妈妈的哭声、妈妈在叫孩子的名字、火呼呼烧房子、房子倒下来的声音、鸡、鸭的叫声、人们跑的声音。
5、教师:给这幅画取名字吗。
幼儿:《可怕的世界》、《打仗》、《生气》、《奇怪的画》、《危险的地方》、《痛苦的人》、《害怕》、《痛苦的马》、《黑色和白色》、《黑暗的画》评议:当画面呈现给幼儿时,出乎教师的意料,幼儿很快抓住了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格尔尼卡》美术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美学价值。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示例。
3.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格尔尼卡》的相关知识。
2. 了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
1. 导入: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场景?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重点讲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
3. 欣赏:教师展示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尝试运用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手法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格尔尼卡》和欣赏立体主义、抽象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了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提高了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语言方面还需加强。
五、课后作业2. 收集其他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格尔尼卡》在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享给同学。
3. 教师展示其他著名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七、课程总结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在课堂参与度、绘画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的提高。
课程类型:大学美术鉴赏课程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美术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毕加索的艺术理念。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2. 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手法在《格尔尼卡》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2. 分析《格尔尼卡》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毕加索及其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幅作品。
2. 提问: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这幅画的?二、新授课1. 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毕加索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了《格尔尼卡》。
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色:a. 立体主义手法:画面中的形象被分解为多个几何图形,展现了物体的不同视角。
b. 超现实主义手法:画面中的形象扭曲、变形,呈现出梦幻般的氛围。
c. 象征意义:画面中的各种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如公牛象征战争、母亲象征无辜的受害者等。
3. 讨论毕加索的艺术理念:毕加索通过《格尔尼卡》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毕加索的艺术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政治、社会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格尔尼卡》中的象征意义有哪些?二、新授课1. 分析《格尔尼卡》中的象征意义:a. 公牛:象征战争、暴力、恐怖。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1.2 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格尔尼卡》的创作者和创作背景2.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3 《格尔尼卡》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和色彩3.2 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3.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4.2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艺术欣赏水平4.3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格尔尼卡》的图片和资料5.2 相关艺术史知识和理论5.3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标准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看《格尔尼卡》的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6.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品。
6.3 安排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风格。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格尔尼卡》的好奇心。
7.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7.3 实施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延伸8.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类似的艺术作品。
8.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绘画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9.2 听取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观感和讨论心得,给予肯定和指导。
9.3 整理学生对《格尔尼卡》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本节课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10.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10.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第十一章:教学拓展11.1 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艺术生涯和风格变化。
11.2 探讨《格尔尼卡》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美术教案-格尔尼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分析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的著名作品《格尔尼卡》,了解与运用绘画中的线条、色彩与构图等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意识。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自主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和作者库尔别利斯基。
2.掌握艺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与构图等基本要素。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激发艺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简介•介绍《格尔尼卡》是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12年。
•分析作品的题材、构图和画面表现手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线条与构图•介绍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和表现手法。
•分析《格尔尼卡》中的线条运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线条练习,体验线条对作品表现的影响。
3. 色彩运用•介绍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和表现手法。
•分析《格尔尼卡》中色彩的运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点。
•进行简单的色彩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颜色的表现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俄罗斯绘画的特点,进行自主创作。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表达的主题、运用适当的线条和色彩进行创作。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和交流,共同提高创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介绍《格尔尼卡》a. 共同欣赏•展示《格尔尼卡》的图像,让学生自由观看,并请他们描述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等要素。
b. 背景介绍•介绍《格尔尼卡》是俄罗斯画家库尔别利斯基创作的一幅作品。
•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
2. 线条与构图分析a. 线条概念介绍•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物体,让学生理解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b. 观察《格尔尼卡》中的线条运用•分析作品中的线条类型(直线、曲线、斜线等)以及线条的粗细、方向等特点。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知道它描绘了什么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画面构图的理解。
2. 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采用欣赏分析法,培养学生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审美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4. 欣赏艺术特点: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和平和战争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纸张和画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七、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构图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和平与战争的思考。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3. 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技巧,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4. 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作。
2. 新课导入:介绍《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 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画面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
4. 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构图、色彩、线条等。
5. 绘画技巧讲解: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6.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相关资料及视频。
2.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 布置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绘画实践。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技巧及表现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开展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及新课导入:20分钟2. 画面内容分析:15分钟3. 艺术特点讲解:15分钟4. 绘画技巧讲解:20分钟5. 实践环节:45分钟7. 教学拓展:课后自主完成十、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格尔尼卡美术教案2. 课程类型:绘画欣赏与创作3. 课时安排:45分钟4. 年级段:五年级5. 教学目标: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及作者毕加索;欣赏《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格尔尼卡》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欣赏与分析《格尔尼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格尔尼卡》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创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格尔尼卡》;相关背景资料及作品分析;绘画材料(如彩铅、水粉等)。
2. 学生准备:前置知识了解(如毕加索、立体主义等);绘画本和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置知识,如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作品欣赏(10分钟)介绍《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如创作年代、历史事件等;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立体主义风格、色彩运用等;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3. 创作指导(10分钟)讲解欣赏与分析《格尔尼卡》的方法,如观察、比较、思考等;分组讨论:请学生分享对《格尔尼卡》的感受和认识,讨论作品中的符号和寓意;示范创作:教师以《格尔尼卡》为灵感,现场进行绘画创作,展示创作过程和技巧。
4. 学生创作(10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分析,选择一个场景或符号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格尔尼卡》的观后感,内容包括作品欣赏、创作心得等;2. 教师收集学生的观后感,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知识拓展:介绍毕加索的其他代表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哭泣的女人》等,引导学生了解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演变;2. 话题讨论:请学生谈谈对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的看法,讨论艺术作品在传递情感和信息方面的作用;3. 艺术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其他艺术形式,如雕塑、装置艺术等,以《格尔尼卡》为灵感进行创作。
《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第一篇:《格尔尼卡》欣赏类教案课题:格尔尼卡课时:1课时课型:欣赏·演说型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教材分析: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后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介绍毕加索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来讲解他们对这幅画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这幅画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作品展示了充满着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这种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我们深刻体会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思考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欣赏、讨论2.学法:观察、理解、讨论教具准备: 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问好。
有哪位同学知道毕加索?有谁知道他有哪些著名作品呢?引起学生对毕加索以及他的作品的注意,以此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二:引入新课:(4分钟)师:格尔尼卡——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为什么一幅画要取这个名字?不要紧,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等会儿老师讲完大家就会明白,接着来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作者——毕加索,听说过他的同学给老师举一下手。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1.2 学生思考:让学生谈谈对《格尔尼卡》的第一印象,了解学生对这幅画的初步认识。
1.3 课程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美术作品《格尔尼卡》的历史背景、画面内容、艺术特点等。
第二章:作品欣赏2.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艺术风格等。
2.2 学生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细节,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的人物、场景、构图等。
2.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创作手法分析3.1 教师讲解:分析《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2 学生实践:让学生尝试模仿《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手绘练习。
3.3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手绘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第四章:作品拓展4.1 教师讲解:介绍类似《格尔尼卡》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拓展视野。
4.2 学生研究:让学生选择一幅类似《格尔尼卡》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4.3 分享成果: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创作一幅以《格尔尼卡》为灵感来源的美术作品。
第六章:作品分析与解读6.1 教师讲解:《格尔尼卡》的深层含义和艺术表达,分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6.2 学生思考:让学生探讨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反战情感。
6.3 讨论交流: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格尔尼卡》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第七章:艺术技法探索7.1 教师讲解:介绍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法进行创作。
7.2 学生实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艺术技法进行创作,可以是绘画或装置艺术等形式。
7.3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学习。
第八章:文化背景探讨8.1 教师讲解:介绍《格尔尼卡》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第一章节: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格尔尼卡》产生兴趣,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介绍《格尔尼卡》的背景及作者毕加索。
教学过程: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格尔尼卡》的画作及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节:作品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格尔尼卡》,培养其审美能力,并分析作品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欣赏《格尔尼卡》,分析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
教学过程:1. 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讨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及作者的绘画技巧。
3. 总结《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节:创作指导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指导学生创作一幅以《格尔尼卡》为主题的画作。
教学内容:学习《格尔尼卡》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画作。
教学过程:1. 讲解《格尔尼卡》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创作。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培养其创作能力。
第四章节:学生创作与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教学过程: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内,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2. 引导学生从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节:课程总结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意义。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格尔尼卡》的背景、主题、创作技巧等。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格尔尼卡》这幅画作,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提高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痛苦与希望等主题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格尔尼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思想内涵。
2. 如何运用欣赏和分析方法深入解读《格尔尼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相关历史资料和艺术欣赏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对这幅作品的兴趣。
2. 基本知识(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画面内容、艺术特点等,帮助学生建立对这幅作品的基本认识。
3. 欣赏与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并讨论其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4. 思考与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格尔尼卡》所表达的战争与和平、痛苦与希望等主题,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5. 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根据对《格尔尼卡》的欣赏和分析,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一幅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画作,可以借鉴《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让学生课后欣赏和分析,进一步拓展艺术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现场欣赏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一幅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画作,要求运用所学的欣赏和分析方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格尔尼卡》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格尔尼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格尔尼卡》是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
解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观察和分析《格尔尼卡》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欣赏水平。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格尔尼卡》的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作品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格尔尼卡》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分析其平衡、对比和节奏感。
指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色彩,探讨其色彩搭配和运用的技巧。
分析《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如线条、形状和质感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格尔尼卡》的细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
提供美术术语的定义和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描述和分析《格尔尼卡》。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创作实践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尝试创作类似的美术作品。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术技能。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绘画材料和工具,指导他们进行《格尔尼卡》风格的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运用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等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术作品。
3.3 教学方法:提供《格尔尼卡》风格的创作示例,引导学生参考和模仿。
分发工作纸和模板,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创作。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自己的作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第四章:作品展示与评价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展示和表达自己的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提供评价标准,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作品。
4.3 教学方法:安排作品展示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