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冬至夜思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邯郸冬至夜思家》原文译文及赏析《邯郸冬至夜思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参考。
《邯郸冬至夜思家》原文唐代: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注释⑴邯郸(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⑵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⑶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
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
《邯郸冬至夜思家》鉴赏《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
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
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
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_古诗大全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
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今
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
邯郸驿舍中。
名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
已植“思家”之根。
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宋人范,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
”这议论并不确切。
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题解: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
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
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译文:冬至佳节,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
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译文二:我旅居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恰逢农历冬至。
晚上,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当我想到家里的人或许也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时,心中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赏析: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
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
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写于804年(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33岁。
邯郸,今属河北。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2日或23日。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义。
而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邯郸冬至夜思家创作年代:唐代作者:白居易作品体裁:七言绝句作品出处:《全唐诗》作品原文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译文注释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作品赏析题解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
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
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恨。
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习题答案及全诗赏析'《邯郸冬至夜思家》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邯郸冬至夜思家的翻译鉴赏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
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
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古诗《邯郸冬至夜思家》赏析邯郸冬至夜思家【唐代】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
《琵琶行》等。
注释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
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
夜深:犹深夜。
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译文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
赏析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纪实,侧面写“思家”。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
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写于804年(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33岁。
邯郸,今属河北。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2日或23日。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义。
而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注释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④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作品赏析题解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1日至23日。
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
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
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
这一句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虚写的手法,在静夜中,抱膝坐在孤灯前,想象着和亲友一起欢度佳节的情景。
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恨。
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译文及注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译文及注释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译文及注释《邯郸冬至夜思家》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邯郸冬至夜思家》品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①驿②里逢冬至③,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④。
【注释】
①邯郸(hán dān):地名,今属河北省。
②驿: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官员途中换马或住宿的地方。
③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唐代时,这一天,朝庭放假,民间互赠食物,穿新衣服,贺节,一切与元旦相似。
④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欣赏】
时值冬至佳节,与家人共度该多好啊,可如今我投宿在邯郸的驿站里,在摇动的灯光里孤独的我抱膝而坐,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第一句叙述客中度节,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句交待过节的情形,“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然呆坐的神态,灯前单身,灯后孤影,形单影只,其孤寂之感、思乡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句笔锋一转,不直写自己如何想家,而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看到家人在这佳节之夜,同样是深夜尚未入睡,还围坐在灯前,谈论
着自己这个远行的人。
这首诗语言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之愁,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作者: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注释
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邯郸冬至夜思家是》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
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
这一句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虚写的手法,在静夜中,抱膝坐在孤灯前,想象着和亲友一起欢度佳节的情景。
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恨。
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
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语颇直。
“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
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使用白描,情感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评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
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
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却运用反向落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
”这议论并不确切。
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