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有何学术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翻译家胡适简论摘要:胡适以其所翻译的作品,对翻译的主张,以及对翻译工作的支持,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注重翻译文学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
胡适作为一个翻译家对翻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已经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和承认,他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的巨人。
本论文试图探讨胡适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贡献,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能给读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导论一,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翻译要为创作服务”,也是中国第一个以白话文创作和进行诗歌翻译的学者,还是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批评的人,这对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探讨翻译家胡适的译学思想及他对中国翻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
安徽绩溪人,出身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胡适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胡适有读书的天赋,于是在他的遗嘱里再三叮嘱一定要让胡适走读书的道路,还说“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要“努力读书上进”,然后胡适就在其母亲和二哥的支持下得以到上海读书,开始接触西方学术与文化,期间胡适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就是中译本《经国美谈》,胡适还阅读了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
胡适在1906年,开始尝试翻译,他的第一篇翻译作品《暴勘海舰之沉没》发表,这可以算作他翻译事业的起步。
1910年夏,胡适考取了第二期“庚款”留美生,留美期间,他就用白话文翻译了法国作家都德的两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与《柏林之围》,这两篇小说都收入中学课本,影响很大。
1915年9月他到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跟着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
他翻译了易卜生的剧本。
1930年任中华教育基金委员会兼编译委员会主任,主持世界文学和学术名著的翻译工作。
星、杂乱的,但是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
胡适终于从战犯回归到了文化巨人作者:张弘1957年2月16日11时至15点半,毛泽东召集相关人士在中南海颐年堂讲话,涉及胡适的话是:“过去批评胡适,取得很大的成功,开头我们说,不能全抹煞胡适,他对中国的启蒙运动起了作用。
康有为、梁启超也不能抹煞。
胡适说,我是他的学生。
他当教授,我当小职员,工资不一样,但我不是他的学生。
现在不必恢复胡适的名誉,到二十一世纪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过去因为是斗争,所以讲缺点,今天也不必平反。
今天他是帝国主义走狗。
到二十一世纪,历史上还是要讲清楚的。
”毛泽东的讲话贬损了胡适。
正如我们今天所知,胡适决非帝国主义走狗。
在21世纪的17个年头,胡适终于回归。
尽管当下还无法“讲清楚”,但是,胡适的对他热爱的民族与国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已经得到了普遍承认——前不久,“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行。
这是1949年之后,胡适曾经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首次举办以胡适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无疑,它是一个信号和标志:曾经在大陆声名狼藉,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胡适,在时隔大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堂堂正正地回归了他所眷恋的故地,那些泼在胡适身上的脏水和涂料,经过岁月的洗涤后被冲刷得一干二净,而胡适引领的方向,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共同奋斗的目标。
历史的公正,经过时间的磨砺之后再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回首胡适由“战犯”回归文化巨人和思想先驱的历程,这条路太不平坦。
1949年前后,胡适被宣布为战犯。
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中,就有批判胡适的现象出现。
1951年11月6日,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钱端升发表《为改造自己更好地服务祖国而学习》,表示要承继“五四”的光荣传统,“宣布胡适的思想为敌人的思想”,清除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
顾颉刚在一个批判胡适思想的座谈会上发言,指出“胡适是政治上的敌人,也是思想上的敌人。
唯有彻底清除他散播的毒素,才尽了我们的职责。
#专题研究#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X桑兵提要:五四新文化时期,胡适借助西洋统系撰写5中国哲学史大纲6,建立起新的学术典范,成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要角。
但从1920年代后半期开始,他的一系列开风气之先的学术著述,遭到各派学人或隐或显的批评指摘,矛头所向,正是以西洋统系条理本土材料的弊端。
面对来自各方的批评压力,胡适表面不动声色,暗中从著述和方法两方面设法重建学术地位。
这种成败同因的戏剧性变化,提醒后人更加注意中外文化交融大背景下学术与思想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胡适5中国哲学史大纲6西洋统系学派胡适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海内外虽有众多学人发表过各式各样的意见,迄今仍然见仁见智。
总体而言,海峡两岸近二十年来对胡适评价的行情看涨,域外诸国亦被带动。
当然,其间也有若干异调,如陈平原教授在承认胡适开创近代中国学术的新典范作用的同时,强调须从晚清以来学术转型的全过程,凸显戊戌与五四两代学人的/共谋0作用,并论证了章太炎与胡适的学术主张和/述学0形式的区别联系及其消长的利弊得失,以发掘被埋没的/另一种可能性0。
¹最近陈以爱博士于5胡适的/整理国故0在20)30年代学术界的反响6一文中指出,抗战前十年间胡适在北平学界的声光已大不如前,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内外学界对胡适著作的评价,两者显然存在着相当落差,并进而追问学术评价的标准以及据以评价的材料,是否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º。
胡适自称生平抱提倡新文学、思想改革和整理国故三个志愿,其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声名鹊起,主要靠前两项志业,而学术史上的言人人殊,则与整理国故关系密切。
此事牵涉胡适究竟怎样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崛起,风光过后受到怎样的批评,胡适如何回应以及有关争议对于近代中国学术的路径走向产生何种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波及面相当广泛,以往的研究还有许多曲折未经揭出,值得深入探讨。
X本文系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学术流派0研究成果。
胡适简介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学术思想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使其终生服膺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pragmatism)哲学。
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
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
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
”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
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
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
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
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任职经历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浅析胡适的生平及其主要新闻思想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著名学者、诗人胡适的生平,列举出了他一生的主要贡献,之后将论文的重点落在了他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并总结出了四点他的主要新闻思想:1、倡导自由主义 2、推动新闻的白话文运动 3、尝试独立办报 4、强化报纸舆论导向关键词:胡适;新闻思想;自由主义;白话文;独立办报;舆论导向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这个名字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对于他一生成就的研究人们做得比较多、比较深入的大部分是在政治和历史上,但是胡适还是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以及新闻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总结的。
在目前的新闻史和新闻理论中,对胡适较少论及,我认为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忽略的,需要对胡适的新闻活动做一下研究。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作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等职。
一、胡适的生平经历(一)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者,这与他的自幼所受教育和求学、工作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胡适198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幼年时随母亲去台湾。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又随母亲离开台湾回到上海,最后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入家塾读书。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08年进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农科,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杜威。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假学校讲学。
1926年与其老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同年7月至次年5月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人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下文关于胡适的判断 一、胡适的背景与个人特点 1、要说胡适,那可真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大人物!他可不是单纯的学者,还是一位文化改革的先驱,满身都是“话题”呢!如果你问我胡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那肯定是他与时代的格格不入,但又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矛盾感吧!这哥们儿呢,既有着现代人的头脑,又能巧妙地穿越传统的藩篱,就像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打一拳,既不失优雅,又能让你感受到一点“骨气”——他的“革命”可是很有分寸的。 2、胡适的一生,其实有很多层面值得我们挖掘。要说他学术的影响,那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震古烁今”了。大家都知道,胡适提倡白话文,推崇实用主义,崇尚“无为而治”的哲学观,真的是站在当时的文化风口浪尖上,有时候跟人打交道也是“有点狠”。想想看,他当年可是敢跟一大批传统派的学者对着干,说话那叫一个“硬气”——你让他认个错,那可真是困难重重。不过呢,他从不把自己当成绝对正确的“神”,他就觉得文化应该更有活力,要创新,不能死死抓住那些已经过时的东西,搞得跟一堆老旧的铜钱一样,永远打不出去。 3、除了学术上的成就,胡适在个人性格上也有着让人忍不住佩服的地方。胡适是一个性格开朗、直率且风趣的人。你跟他聊天,简直就像和一个老朋友坐在一起,随便聊几句,都能抛出一些金句。胡适在生活中是个大方得体的人,平易近人,常常跟身边的朋友们开玩笑。看起来不像一个严肃的学者,倒更像是一个总能把人逗笑的风趣人物。有人说他是“口才出众,幽默风趣”,也有不少人调侃他是“活宝学者”,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地位。要不怎么说,胡适是“文人风骨”的代言人呢! 二、胡适与文学改革 1、不得不提,胡适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文学改革的贡献。说实话,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胡适,可能我们现在还得拿着文言文“对付”一篇篇课文,读得头昏脑胀的。试想一下,以前那些五花八门、古色古香的诗文,读起来可不是一般的困难!胡适的白话文倡导就像一阵“清风”,把原本陈腐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吹散了!这可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变革,更是一场“文化洗澡”,把大家从古板的束缚中解救出来,轻松愉快地走进了更适合现代人的语言世界。 2、胡适的白话文并不是空穴来风,完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一方面坚信语言应该是活的,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学术上持有一种相当“务实”的态度。别看他提倡文学改革,实际上他可没有丢掉对传统的尊重。他喜欢从经典中汲取精华,而不是盲目抛弃。这种“温柔革命”的方法,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通过倡导白话文,胡适不光是把文学推向了更宽广的舞台,还让无数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未来感”。 3、胡适推崇的这种白话文,并不是大家以为的简单的语言变革。实际上,它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觉醒,是对文化自信的重新定义。胡适想告诉大家,文化的本质并不在于守旧,而是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他认为,文字的使命是服务于人,而不是自娱自乐。所以呢,白话文的推广,不仅是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层面的一次更新与振兴。 三、胡适的思想与社会影响 1、说到胡适的思想,最让人关注的就是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个哲学可不是随便拿来用的,它可是有“内涵”的。简单来说,胡适的实用主义就是“做事要讲求实效”,要根据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他并不推崇空洞的理论, 反而强调理性、实践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大家看他一生的举动,就知道他不喜欢那些纸上谈兵的空洞学说,总是把问题扔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 2、但这并不意味着胡适不尊重传统,他可是“兼容并包”的典范。他推崇的实用主义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文化,而是要更好地与现代需求结合在一起。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胡适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他不仅关注文化的传承,也不怕文化在传承中发生“革新”。他懂得,只有在时代的大潮中,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立足点,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3、至于胡适对社会的影响,那可真是广泛深远。他不仅在学术界有所建树,还在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推动教育改革方面,胡适提倡的
谈胡适——书生意气看完凤凰大视野的纪录片《五四人物志之胡适》,对于胡适这一文人志士,我有一些看法。
作为一名大学生,之前提到胡适,我普遍只是从以往的有限的历史课上了解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对其可谓是只有一丝印象。
而今通过了纪录片的讲述,我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位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
谈到胡适,不得不提的是其的学术方面的成就。
作为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的官费生,胡适早年赴美留学,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他最早用现代西方思想重新整理中国国故,呼吁再造文明。
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给后世人敞开了研究的门阀,是一位当代不可多得的学者。
虽然胡适在文学创作中少有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甚至后来其思想上的后退和政治的“反动”导致其声望极具下滑,但是我认为,抛开政治理念的不同,胡适理应得到人们的敬重,他给中国文学的发展的贡献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胡适在在中国文学史和哲学史的治学方面均有所建树。
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是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但是这两部著作作为那一个时代的经典,奠定了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基础。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以一种西方的传统学术来重新规划中国的传统学术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不合理性,但是胡适良好的美国学术教育和当时美国文化比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促成了“开风气之先” 的胡适采用美国的实用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学科。
当时古代的伦理思维是不足以建立起合理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相比之下,西方哲学的先进性,可以担当起引导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何乐而不为?而《白话文学史》开创性的揭露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体现了旧社会的新文化的先进性。
当然,其中过于否定文言文的价值和作用,用白话文剔除文言文的主张有矫枉过正的情况,确实存在不合理。
但是其对白话文的宣扬,在较为高深的文言文面前存在优越性,白话文更适合作为中国人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很大程度上的激发了更多青年志士参与文学改革,,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在看待胡适的治学时,不能只看到他的著作带来的效应,更应该看到他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于学术研究的热忱,而这恰恰是当代学生和学者所欠缺的。
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积极贡献摘要:胡适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本文对胡适在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积极贡献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键关词:胡适新文学运动首举义旗倡导白话文艺贡献胡适在“五四”前后,就文学革命和文艺理论方面,写了许多文章、通信和札记,做了多次讲演。
胡适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促使新文学运动开花结果,还从事创作实践,用白话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和第一个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胡适对新文学运动、特别是这一运动的前期所作出的贡献,不管你承认它与否,它是客观存在。
一、“首举义旗之急先锋”文学革命作为一个运动兴起,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但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封建的经济结构及其大部分上层建筑,尚未受到触动。
随着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在思想上有一个解放运动,来揭露当时还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思想。
以思想革命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便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胡适要求“文学革命”,有它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并且是经过了一个酝酿实践阶段的。
早在美国留学时期,他就已在留学生间论辩文学革命问题,并同国内陈独秀等保持密切联系。
他从文学进化观点出发,认为“新时代的要求”,文学必须革命。
表现新思想、新事物,需要新的文字。
“文以载道”的旧文学是担负不了这时代的任务的。
旧文学只为少数文人所私有,而用文言文表达新思想也不易为“最大多数人所能接受,”只有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的新文学,才能为“最大多数人都能欣赏”,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直到胡适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序》时,仍持此观点。
他说:“文字之功用在于达意,而达意的范围以能达到最大多数为最成功。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学贯中西,擅于借鉴西方的新理论、新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学问,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办过多种杂志,对中国社会、政治、时局发表意见。
由于他在知识界的领袖地位,他的言论往往产生重要影响。
他参与多次重大学术思想与文化论争,以其理性澄清人们思想上的许多困惑。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思想的合理性愈来愈为更多人所理解。
在文学方面,除了提倡并实现了白话文学代替古文文学这一最大贡献之外,胡适还有三个方面的贡献:第一是他通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论短篇小说》等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新文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是他率先做白话诗的创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开闢了新途径。
第三是他用严格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文学史,他几篇著名古典小说的考证文章,被认为是无人可及的典范之作。
他的《白话文学史》,则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用新观念、新方法写出的最平民化的新文学史。
胡适一生于学问上用力最多的,是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方面。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人们往往批评胡适未能集中精力完成他的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著作,这诚然有些遗憾。
但除了他生前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及死后出版的《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之外,他还有多篇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论文,以及《戴东原的哲学》这样一本专著。
可以说,胡适关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大部分已通过这些论文和专题著作表达出来了。
胡适自称有“历史癖”和“考据癖”,历史学实在是他学问的本行。
哲学史与思想史是他最感兴趣、也是成绩最显著的领域,但除此之外,胡适确实还有历史学其他方面的建树。
他在大学教书时期,不但讲授过中国和外国的哲学史、思想史,也曾讲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但没有留下相应的著作。
就其用力之多、用心之专而言,传记与学术史是最应受到注意的两个方面。
特别是前者,他一生提倡传记文学,而且提出一系列新的观念和方法,并作出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