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与学习策略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2
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内容复习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879年冯特(Wilhelm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
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巨着。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将心理学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人和动物的行为上。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
重视无意识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Maslow)、罗杰斯(CarlRamsonRogers)等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lric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心理发展的总方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通过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而其普遍的规律性表现为:第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第二,方向性和顺序性;第三,差异性;第四,不均衡性。
埃里克森(ErikHombuxger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论: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发展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贡献:(1)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桑代克又出版了三卷本《教育心理学》;(3)1905年他发表了《双生子的测量》,1906年出版了《教育原理》,1916年又出版了《智力测量》一书,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工作,也为行为主义统治教育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特点?P9答:(1)、在教育任务上,(2)、在培养对象上,一般为身心发展趋于成熟18岁以上青少年(3)、有三大社会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4)、在地位作用上,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
(5)、在培养方式上1)、在传授千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讲科学研究引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2)理论联系实际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P13答:(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道德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3、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7-27答:(1)、测量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2)、优点:1)、所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2)、结果的量化程度高,具有相对稳定性,结果处理十分方便3)、有设立好的常模,可直接进行比较,简便省力(3)、不足:1)、属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推断要测量的心理2)、不可避免的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3)、对施测者和测验的编制、选用具有较高的要求(4)、应注意的问题:1)、确立对待测量的正确态度2)、编制符合要求的测验3)、保证测验的严格施测与客观评估4、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8-34答:(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2)、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3)、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能力3)、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法第二章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1、什么是个别差异?P42答: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2、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如何形成的?P43答: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3、怎样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P44答:(1)、认知方式差异(2)、性别差异(3)、成就动机差异4、怎样因材施教?P52答:(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本章主要是四大心理现象,可能出小题。
)1. 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心理活动分类: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3. 个体心理分类:心理动力(主要包含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判断)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4. (心理学)唯理论: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
他最早用反射的概念。
相信天赋观念。
5. (心理学)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
主张白板说。
反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冯特,代表人物是铁欣纳研究方法是内省的方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是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
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的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是斯金纳,采用客观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6和7是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主张采用整体分析法。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质量。
(3)有助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第一章学习:从猜测到科学在教育界发生的一些变化:1、原先与教育联系不深的学科,比如认知科学,已经渐渐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检验理论。
2、多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技术的同时使用。
3、不同学科的知识逐渐融合在一起。
信息以及知识的发展突破了人的想象,正以不可逆转的力量改变着整个教育界。
正如在文章中指出的,“求知”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为能够发现和利用信息。
学习科学的发展从内省法的应用到行为主义的盛行再到认知科学的诞生最后到建构主义的出现,学习的研究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猜测到科学的道路。
在19世纪后期,人们尝试通过内省法可以反映出思维过程,并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
到20世纪,行为主义出现。
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概念界定为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连接。
由于他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刺激条件以及与这些刺激条件相联系的行为身上,行为主义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到1950年之后,在对人类以及其生存环境进行充分认识以后,一个新领域──认知科学出现了。
认知科学主要从多学科的视点来研究学习问题,并且运用一些新的实验工具、新的方法论以及新的理论假设,能够检验理论而不是仅仅对思维和学习进行简单的推测。
理解性学习理解性学习是新的学习科学的特征之一。
理解性学习强调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知识和学科原理框架对新经验和新知识建构新的理解。
理解性学习既需要个体认知,也需要小组的协作,它是个体心智运作和社会文化中介的多元化意义建构的过程。
理解性学习是关注过程的学习,重在获得对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深层理解,是一种有效学习,也是有意义学习,理解性学习是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下进行个体心智运作和社会文化中介的交互的意义建构,并不断获得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过程。
学习过程的本质是理解的探索和发展,而不是事实内容的记忆和积累,因此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深层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才能获得意义拓展和价值生成。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习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桑代克)。
4、已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的是(教育性)研究原则。
6、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7、学习与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等3中活动过程。
8、学习与教学的互相作用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5个要素。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后习题:1、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2、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在(具体运算)阶段。
3、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他认为(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4、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处在(前运算)阶段。
5、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青年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6、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场独立性)。
7、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它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9、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成熟)和(学习)。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与学习策略【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迁移的基本含义与分类、学习迁移的理论、迁移与教学的关系;通过教学,掌握学习策略的含义、特征与分类,掌握各种策略的基本成分及其含义【教学重点】学习迁移理论;学习策略的结构【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提问法【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四)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第一章C 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B2、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ACDE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涉及( )。
A.敬业精神B.职业素养C.专业知识D.专业技能E.教学风格[解析]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风格。
第二章C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0-2):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2-7):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③具体运算阶段(7-12):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A 14.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 )。
A.4-5岁B.5-6岁C.6-7岁D.7-8岁A ()是个体对自己的心里特征、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自我评价。
A.自我认识B.自我意识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B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B问题解决C自我意识D行动过程B 2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一般在( )。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进化心理学(达尔文)。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着严重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他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5、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他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6、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其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908年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7、(P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注意:实例解释)8、教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确定教育目标、分析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教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又要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2.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有助于加深教育工作者对“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理解学习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准确掌握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2)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掌握“教”的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来自实践,又可指导实践,它与教育的经验互为基础。
任何教育工作者取得教育成效都离不开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探寻,掌握学与教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有的放矢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3.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参考答案:(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其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
遵循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4)发展性原则。
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方面要求研究者针对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动态的探讨,另一方面要求所作的一切研究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
4. 根据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设计一个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评分标准: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问卷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学习兴趣,并依据操作性定义确定学习兴趣调查的维度,依据调查维度进行问卷题目设计。
选择调查对象的样本进行试施测,根据施测结果调整问卷题目,剔除不合适的题目。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与学习策略【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迁移的基本含义与分类、学习迁移的理论、迁移与教学的关系;通过教学,掌握学习策略的含义、特征与分类,掌握各种策略的基本成分及其含义【教学重点】学习迁移理论;学习策略的结构【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提问法【教学时数】6课时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四)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三、迂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
要将校内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校外的现实问题,这同样也依赖于迁移。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最后,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迁移有助于指导教学并提高效果,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它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形式训练说认为,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行了约200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但该理论因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而受到质疑和挑战。
(二)共同要素说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
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共同要素说在某些方面对形式训练说进行了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
但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因此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三)经验类化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贾德。
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
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它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一点比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支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19年的“小鸡(或幼儿)觅食”实验。
他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他们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二)继奥苏伯尔后,研究者对迁移的深入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观点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这一类观点主张认为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首先,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
则可以产生迁移。
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一动作的配对构成。
其次,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
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
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三)现代迁移理论的特点就传统与现代的迁移研究来看,传统的迁移研究是比较宏观的,粗线条的;而现代的迁移研究则是比较微观、细致的,较重视迁移的认知特性的探讨.对迁移过程的认知成分、迁移得以发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这促讲了迁移研究的深化,(四)迁移的实质迁移实质上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一、迂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二、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
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在迁移中的作用的一个经典研究。
吉克与霍利约克认为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包含两种:结构特性的相似与表面特性的相似。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一致性目标要求是否一致、相似,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
(二)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解决某一问题的丰富的背景经验或认知结构。
但有时即使个体拥有迁移所需的某种经验,但由于这些经验不能被学习者主动地加以应用,它们在头脑中处于一种惰性状态,因此,也无助于迁移的产生。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但如果脱离具体事例而孤立地学习抽象的概念、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助于有效的迁移。
最后,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定势会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前面问题解决的过程迁移到后面可以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
定势的消极作用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功能固着.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
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势。
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三、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一)精选材料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即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
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
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
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
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
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