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898.90 KB
- 文档页数:6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二、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三、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何为中古欧洲引入新课:2.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三大主题: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在消退中寻找精神:中古拜占庭、在分裂中寻求统一:中古俄罗斯。
通过老师讲授,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点。
二、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中古西欧的社会(一)社会秩序的纽带: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以讲授、图片和材料的形式,向学生说明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促进了社会的大重塑和进步。
“尽管我们可以将中世纪西方混乱的根源追溯至罗马3世纪的危机,但若将5世纪蛮族入侵看做是促成变化、加速灾难、彻底改变面貌的事件,那么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雅克·勒高夫著《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2.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是什么?借助于学生的答案引入西欧封建社会特征的学习。
观看视频并且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文字材料,使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归纳与思考的能力3.让学生阅读和思考材料一、二所提及的封建制度相关内容,指出采邑、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统一等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然后,以分叉图的形式先向学生介绍基本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说明它的形成背景、内涵、特点与影响。
4.设置两个课外延伸: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封建制度的不同之处,指出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指出西周与西欧的制度的异同点。
5.以讲授的方式引入基本特征之二“庄园制”,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内容、基本特点。
6.让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并指出农奴和奴隶的不同之处及中世纪庄园农奴生活。
7.以两张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说明庄园内的生产活动。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
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中世纪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欧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建立历史时空的联系网络。
(时空观念)3.根据史料和示意图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的特征,理解它们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继承和变异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认识到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产生探索不同文明的兴趣和守护本国文明的担当。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2.中世纪欧洲的多元文明教学过程导入用西欧中世纪家具史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探案的形式层层推进,从家具的发展窥视西欧发展的大时代。
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分析重难点重点:中古西欧的社会状况;难点: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基督教、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多元性。
概念分析:1、中世纪:通过概念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性质,这样和家具呈现的阶段性变化对接上,其实也是在梳理西欧中世纪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蛮族入侵通过两幅蛮族入侵的图示的展示,体会这种大时空中持续的军事战争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如骑士文化、坞堡建筑,当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社会提问学生:特征?宏观上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些中世纪的标志了解一下。
(一)封君封臣制度【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特点是什么?【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做好过程中的思维点拨。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世纪的欧洲【学习目标】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
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
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2.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新课讲解】导入概念解析中古时期又称中世纪(约公元476-公元1453年),传统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阶段,被称为“黑暗时代”。
大事年表395年罗马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481-843年法兰克王国843年凡尔登条约新课讲授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材料1 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西欧封建社会诞生。
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两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当然也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产物,融合了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
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1)原因:社会动荡,自然经济,封建主无力控制全部土地(2)特点:层层分封、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3)影响:材料 2 每个领主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特权,王室官吏包括国王在内也不能随便干预这些领主的领地事务,甚至国王本人未经允许也不能随便进入。
——《西欧封建制度的立宪主义内蕴》影响:封君是统治阶级,提供土地与保护封臣;封臣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封君,从而出现了王权统治与分裂割据的双重结果。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
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课程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1课,是继上一单元后继续探究中古时期的欧洲。
从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一共有三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本节课为此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整个古代史最为典型的欧洲,影响了后几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明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
本课包括三个字母,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和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与农奴制,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
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世界古代历史这部分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但是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
对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不理解。
对东罗马和基辅罗斯也比较陌生。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观察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西欧社会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对欧洲整体的认识,理解欧洲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对中世纪欧洲的整体面貌有整体认知。
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理解封君封臣制的产生原因以及特点。
通过填写表格、分析材料,梳理庄园制的基本内容,理解西欧农奴制与奴隶制的区别。
2.通过分析材料,观察图片,从王权加强、经济发展、城市兴起三个角度理解西欧封建社会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材分析】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
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研究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研究专题构成。
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研究。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迁移转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纪律构成的关键时期。
其生理处于半老练、半成熟的状况,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愿望和研究热情,研究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构成可以认识更复琐事物的知识系统,还很难构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本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生理安康题目。
因而,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施展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安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
高中历史新教材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及反思【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情分析】:本课处于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一下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学生对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比较陌生。
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内容,但对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封君封臣的关系及其影响了解不深。
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地图与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利用史料使学生明确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的显赫地位。
3.通过地图,了解拜占庭帝国的沿革,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罗马民法大全》。
4.了解俄罗斯的发端及其演变。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
【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庄园制度下自由农与农奴的区别。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经济:庄园制度农奴制度思想:基督教控制人们的思想二、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的作为:对外扩张编订法典2、俄罗斯的变迁【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过多,学生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清楚掌握西欧基本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赘述,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王权的衰落可以穿插在封君封臣制度之后,作为其结果,简单介绍之后形成的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之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做铺垫。
城市的兴起可以插到庄园制度之后,在封建庄园基础上工商业兴起,形成城市,城市的发展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做铺垫。
西欧封建社会思想上由基督教控制,地位显赫。
可以找一则材料,体现出教权高于王权和经济力量的强大。
说明11世纪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为宗教改革进行铺垫。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
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
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
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
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
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
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
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
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中古欧洲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
封君与封臣制度(政治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欧封建庄园”
03
中古时期的欧洲
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基础)
城市自治、大学兴办
推动
王权强化、国家统一“王权、教会与城市”
基督教会经济、精神力量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与俄罗斯”
俄罗斯帝国与伊凡四世改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通过本学期前一个专题的学习,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世界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去探究历史。
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的土地与人员分类、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大学的兴办、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已经学习过(参见人教版九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中古欧洲的基本
认识。
但关于基辅罗斯与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因此需要教师提供与东方对比
的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3.本课中对《查士丁尼法典》的评价、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
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
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与此同时,城市的兴起讲述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生产力
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学生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参照课本,识记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特定仪式、政治意义;庄园的性质
与规模、人口与土地构成、庄园法庭的地位与作用基本史实。
感知封君封臣
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2.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
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观察《拜占庭帝国图》,了解帝国发展基本历程,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
观念。
在此基础上分析帝国兴衰的原因、启示(保守与创新);识记《查士丁尼法典》的构成与重要地位。
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
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4.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
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特征(封君封臣与庄园制度);
2.基督教会与城市在中世纪的地位与王权的相互关系;
3.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帝国伊凡四世的政治举措
(二)教学难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基督教的显赫地位对于欧洲封建王权促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
2.古今相映,在学习拜占庭帝国的“盛”与“衰”中建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
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
黑板、多媒体、地图
【七、教学过程】
(分为两课时,见下页)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解决一个问题:即中古时期如何界定呢?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也称中世纪。
在把握了这个概念后,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
[PPT展示]:
老师:同学们看过这三部电影吗?分别是什么啊?
学生:《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简爱》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多少都看过其中的一部或多部,但事实上你们知道吗?这三部经典的电影都拍摄于同一地点:哈顿庄园,这张图就是哈顿庄园现存的面貌,其最早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
事实上,在中世纪像哈顿庄园这样的农
业经济组织数不胜数,而庄园的大量出现是与这一时期土地分封形式的变化即封君封臣制的出现紧密联系的,因而说到庄园,我们就必须清楚的把握这一制度。
[设计意图]:课前明确中世纪的概念,确立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同时,以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电影拉近中世纪庄园与同学们的距离,从而吸引兴趣,引发共鸣,自然过渡到课程讲述。
一、从“无偿赏赐”到“君臣契约”(政治)
(一)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双重作用(背景)
老师:既然许许多多的庄园正是在封君封臣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
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封君封臣制度呢?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历史背景。
[PPT展示]:
老师:画面左侧带着盔甲、眼神坚定的是罗马人,而毛发卷曲、手执长刀的则是
日耳曼人,也就是所谓的“蛮族人”,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图片右上角有类似于“蒙古包”的一个住所,透露了日耳曼人的生存习惯。
这张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呢?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谈谈看法。
学生:罗马帝国在3世纪以后日渐衰败,日耳曼人渗入;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消灭。
老师:不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西欧封建社会诞生。
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两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当然也正是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自然经济的产物,融合了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书本已有图片,引导学生梳理罗马帝国衰落、蛮族入侵的历史线索。
深入理解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过渡]:了解其产生的大致背景后,再来学习制度的主要内容,相信同学们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