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上物理第一章第二节 探索之路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6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第一标 设置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第二标 我的任务】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活动1:看图及其说明,了解古人原始思维中的科学成分,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甲骨文“殸”表示什么意思?古人为什么画成这种形状?
②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古人为什么画成这种形状?
③根据书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古人认为宙是什么样子的?这种观点正确吗?你认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④图片安徽出土的雕刻玉板。
玉版正面雕琢有复杂的图纹,中心部位刻有两个同心圆,圆中心雕琢了一方八角图像,两圆之间以直线分为八区,每区内各雕琢一叶脉纹矢状标分别指向八方,外圆之外又雕琢四个矢状标分别指向玉版的四角。
你知道玉版中央雕刻的圆形和外面的轮廓方形象征什么意思吗?这表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样的宇宙思想?
甲骨文“殸”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⑤你知道“英格兰的石头阵”是干什么用的吗?怎样用?请你查找资料,解释一下。
我国古代文明还有哪些?请你列举: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活动2:看图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请做一下总结。
①爱因斯坦:
②哥白尼:
③伽利略:
④牛顿:
【第三标反馈目标】
同步训练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一、教学内容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描述力的作用相互性。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及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力的作用相互性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
结合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相互性实验,如碰撞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力的相互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力的作用相互性的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力是使物体改变形状或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2. 题目:选择题A. 拉伸弹簧B. 推动小车C. 压缩空气D. 弯曲铁丝3. 题目:简答题(1)请简述力的概念。
(2)请简述力的作用效果。
(3)请简述力的作用相互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二节探索之路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索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知道自然界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二、学习重点让学生知道神奇,古人和后来的科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此进行探究三、学习难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对物理学的发展进行讲解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古人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而那些直接刺激感官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从、_ 、、等能看出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科学思索,尽管他们的思索还停留在朦胧的阶段,但这些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要的前期准备。
2.物理学发展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著名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先驱用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_ 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
第二阶段,伟大的物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第三阶段是近代物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突破是爱因斯坦的和玻尔等人的。
(二)探究合作学习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在比较热的天气里,为什么刚洗过脸的同学觉得凉快呢?猜想:实验:请同学上台来试一下,用水盆里水洗一下脸,让他说一下,洗过脸之后和洗之前感觉有什么不同?对此,大家想到了什么呢?解释:2.新鲜的鸡蛋放在水中会下沉,当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鸡蛋慢慢上浮,甚至露出水面一部分。
做做看,并说出对这个实验的奇想。
猜想:实验:请同学上台,向量筒里加盐,并请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鸡蛋的位置变化。
然后请同学把观察到的现象讲出来。
对此,能得到什么结论呢?解释:3.自然界的神奇,古人基本上是用感官(眼和耳)进行探索的,而有些认识仅靠感官是不能准确描述的,反而会阻碍物理学的发展,如“地心说”“热质说”你知道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吗?知道实验有力地驳斥了哪种错误的观点吗?解答 通过自己的感觉观察物体落地快慢的影响因素是物体的质量, 用实验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1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2节探索之路问题式教案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牛顿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玻尔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经典例题:问题1:早在2019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发现了磁现象,并利用发现的规律制成了,成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航海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性人员的流动、物流提供了可能。
问题2:小奇同学买了一瓶矿泉水,正想打开,无意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小奇把手指放到矿泉水瓶后面时,发现手指被了。
(选填“放大”或“缩小”)问题3:彗星是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它的体积庞大,密度很小,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一条扫帚状的长尾巴,因而人们又称它为“扫帚星”。
据《春秋》一书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里说的星孛,就是每隔76年防问地球一次的著名的彗星。
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
这次彗星的记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记录。
问题4:除了课本中列举的几位科学家,你还知道哪位科学家:。
请写出这位科学家的一个主要贡献:。
问题5:2019年12月31日,世界第一条磁浮商业示范运营线——上海磁浮列车线在沪通车,中国总理朱镕基与德国总理施罗德参加通车典礼并试乘了首发列车。
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可以相互吸引,也可以相互排斥。
磁悬浮列车能悬浮在轨道上,就是利用类似于两块磁铁间相互的这种作用制成的。
(选填“吸引”或“排斥”)问题6:地球的周围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包围着,而太空却是一片真空。
请问,太阳光(选填“能”或“不能”)穿过真空。
问题7: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空调采用氟利昂冷却剂,它会破坏臭氧层。
对此,你认为以下建议中合理的是()。
(A)停止生产和使用空调(B)将空调的废气排到高空(C)强制用户使用空调的时间(D)研制环保型冷却剂取代氟利昂问题8:请用划线的方式将下列科学家与他们的相应的科学贡献连接起来。
哥白尼量子力学牛顿相对论爱因斯坦日心说玻尔运动三大定律课后思考题:一种小巧灵活的激光厨刀的问世,给家庭主妇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