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7.73 KB
- 文档页数:78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1.2.4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3.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结构。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提问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4.3 演示: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发动机结构。
1.4.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理解。
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第二章: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2 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2.2.3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3.2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发动机工作原理的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4.2 讲解:详细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4.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四个冲程,加深学生对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职教案一、课题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汽油机)等主要部件的名称和功能。
- 掌握常见发动机故障的诊断方法,如发动机无法启动、发动机抖动等故障的初步排查。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汽车发动机各主要部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发动机常见故障的维修流程和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 发动机内部复杂的工作过程,如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转换原理。
- 针对不同故障现象准确判断故障原因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项目式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段汽车发动机正常运转和出现故障时不同状态的视频片段。
- 教师话术:“同学们,在这个视频里我们看到汽车发动机有时运转顺畅,有时却出现问题。
那大家想不想知道发动机内部是什么样的构造,又该如何维修它呢?”-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 - 6人。
(二)项目一:发动机基本构造探究(30分钟)1.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套汽车发动机的简易模型(可拆卸)和相关资料(包括课本相关章节)。
课本原文内容:“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主要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汽油机)等组成。
曲柄连杆机构主要由活塞、连杆、曲轴等部件组成,其作用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2. 各小组任务:- 小组合作拆卸和组装发动机模型,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各部件,并结合资料找出各部件的名称和功能。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适当的指导。
例如,当某小组对某个部件的功能理解有误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重新查看资料或者通过模型的结构特点来思考,教师话术:“大家看这个部件的形状和它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能不能推测出它的功能呢?再仔细看看课本上的描述哦。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等。
2. 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维修方法。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演示: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4. 实践: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等。
2. 讲解发动机维修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2. 教具:发动机模型、维修工具和设备。
3. 课件: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图片和视频。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
2. 第二课时:讲解发动机的维修工具和设备,展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第三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维修工艺。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排量、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汽车的“心脏”——发动机。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性能的差异。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构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催化转化器、颗粒捕集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2.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的技术。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更换机油、检查火花塞、更换空气滤清器等。
汽车发动机的注意事项:定期保养、合理驾驶、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等。
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故障现象、诊断方法、维修步骤。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
3.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维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故障现象的识别和分析故障排除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和维修操作过程。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发动机维修实践。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发动机实物或模型,以便进行讲解和演示。
2. 准备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以便学生实践操作。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教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引发学生对发动机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部件的作用。
3. 演示环节:展示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和维修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发动机维修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环节:讲解发动机维修的注意事项,强调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践,总结发动机维修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的理解程度。
2. 演示环节:观察学生对发动机部件和维修操作的认知情况。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和安全性。
4. 作业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维修企业,了解发动机维修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邀请专业维修技师进行专题讲座,分享行业经验和技巧。
3. 安排学生参与发动机维修竞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教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2.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导入:通过讲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引发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
2.授课: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演示:组织教师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演示,让学生亲眼见到汽车发动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汽车发动机实物,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操作。
5.总结: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的结果,总结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
6.评价:通过考试、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投影仪;2.汽车发动机实物;3.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4.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实践活动记录;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3.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表现。
六、教学安排1.第一周:介绍并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第二周: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演示和实践活动;3.第三周: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报告;4.第四周:进行考试和评价。
七、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操作;2.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和分享经验;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能力。
xx职业教育中心《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教学重点1.了解发动机作用、基本术语;2.了解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特性;3.掌握发动机总体构造和内燃机型号编制规则。
教学难点1.四行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2.四行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学时分配1.1 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现代汽车采用四行程、多缸、水冷、顶置气门发动机为主。
1.1.1发动机基本术语1.上止点2.下止点3.活塞行程S4.曲柄半径R5.气缸工作容积Vh6.发动机工作容积VL7.燃烧室容积Vc8.气缸总容积Va9.压缩比ε计算:已知某发动机为4缸,缸径是88mm,活塞行程是84mm,压缩比是9.5,试计算发动机的工作总容积,气缸工作容积,燃烧室容积。
解:Vh=(πD2/4×106 )×S=(π×812/4×106 )×84=0.43(L)VL=Vh×i=0.43×4=1.72 Lε=Va/Vc=(Vc+Vh)/Vc=1+Vh/Vc∴Vc=Vh/(ε-1)=0.43/(9.5-1)=0.05 L1.1.2 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四行程发动机曲轴转两圈,活塞在气缸内依次往复运动经历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进气行程曲轴带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被吸入气缸。
压缩行程进气行程结束,进排气门关闭,活塞从下止点向上移动,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在气缸内被压缩。
作功行程当压缩行程接近上止点时,进排气门都关闭,火花塞发出电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
气体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推动活塞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和曲轴对外输出功。
排气行程曲轴带动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开启,在活塞和废气自身的压力作用下,废气从排气门排出气缸。
1.1.3四行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柴油机和汽油机工作差异主要表现在混合气形成和点火方式上。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3.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4.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发动机的分类4. 展示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图5. 小组讨论: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第二章:发动机内部构造与工作原理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内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2. 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内部构造2. 发动机工作原理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内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4. 案例分析:常见发动机故障及原因第三章:发动机外部构造与维修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外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2. 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外部构造2. 发动机维修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外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维修实例3. 小组讨论:发动机维修注意事项4. 实践操作:发动机外部部件的检查与维修第四章:发动机冷却系统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2.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冷却系统故障及原因4. 实践操作:冷却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第五章:发动机润滑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2.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润滑系统故障及原因4. 实践操作:润滑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第六章:发动机燃油系统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燃油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性能参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热力学循环2. 发动机的构造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发动机的排列形式和结构特点3. 发动机维修基础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维修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4.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故障诊断方法和技术常见故障现象和排除方法5. 发动机维修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及其维修过程维修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构造和维修方法。
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实物和维修操作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实践。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发动机维修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配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2. 实践场地:配备发动机实物和维修工具设备。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操作考核: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技能。
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考试和案例分析题,测试学生对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用教材。
2. 课件:制作发动机构造、维修方法等教学课件。
3. 视频资源:收集发动机工作原理、维修操作等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 实践基地:合作汽车维修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践机会。
七、教学进程安排1. 发动机概述(2课时)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性能参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热力学循环2. 发动机的构造(4课时)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发动机的排列形式和结构特点3. 发动机维修基础(4课时)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维修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4.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6课时)故障诊断方法和技术常见故障现象和排除方法5. 发动机维修案例分析(2课时)案例分析及其维修过程维修经验和教训的总结6. 实践操作(10课时)发动机的拆装实践发动机维修操作实践7. 期末考试(2课时)理论考试案例分析题八、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物展示、视频资料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2)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分析发动机的构造;(2)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1)发动机的分类;(2)机体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的作用。
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1)维修工具及设备的使用;(2)维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2. 难点:发动机维修操作步骤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实物发动机模型;2. 维修工具及设备;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汽车发动机,了解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通过实物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的结构。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发动机拆解与组装,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发动机结构的认识;(2)指导学生使用维修工具及设备,讲解维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发动机维修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6. 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识别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 学生能熟练使用维修工具和设备,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操作步骤。
3.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发动机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教学方法1. 实物演示:通过展示发动机模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结构。
2.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发动机的拆解和组装,提高动手能力。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发动机维修的技巧和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维修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汽车系统的构造与维修,如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掌握发动机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功能;(3)熟悉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常见故障;(3)具备一定的发动机维修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1)发动机的类型及特点;(2)发动机的编号与分类;(3)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结构与工作原理(1)发动机的组成部分;(2)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3.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活塞销;(3)曲轴与凸轮轴;(4)气门组与气门传动组;(5)冷却系与润滑系;(6)点火系与燃油系。
4. 发动机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1)维修工具与设备的使用;(2)发动机拆卸与组装顺序;(3)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4)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5. 发动机常见故障案例分析(1)发动机不能启动;(2)发动机异响;(3)发动机漏油;(4)发动机动力不足;(5)发动机油耗过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拆卸、组装及故障诊断过程;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4. 案例分析法: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条件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2. 实践场地:具备发动机拆卸、组装及维修的实训设备;3. 教材及辅助材料: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维修工具及设备、故障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纪律、课堂表现等;2. 实践操作成绩: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如拆卸、组装及故障诊断等;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发动机构造、维修方法及故障诊断的掌握程度;4.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及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
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
4.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气缸、活塞、曲轴、配气机构、燃油系统等。
5.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图片和模型进行演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汽车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练习与作业:1. 填写汽车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表格。
2. 绘制汽车发动机组成部件示意图。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 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转化往复运动为旋转运动。
2. 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曲轴、活塞、连杆等。
3. 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活塞往复运动转化为曲轴旋转运动。
4. 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更换活塞、曲轴、连杆等部件。
教学方法:1. 利用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和作用。
2. 播放曲柄连杆机构工作原理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工作原理的理解。
3. 安排实操环节,让学生动手拆装曲柄连杆机构,掌握维修方法。
练习与作业:1. 绘制曲柄连杆机构组成部件示意图。
3. 分析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配气机构教学目标:1. 了解配气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 掌握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配气机构的作用:控制气缸内气体进出,实现燃烧。
2. 配气机构的组成: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座、凸轮轴等。
3. 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凸轮轴驱动气门开闭,实现气体进出。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图片:汽车发动机的图片。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分类和性能指标的了解。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让学生掌握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功能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基本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实物: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理解。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知识。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知识汽车发动机的保养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3.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实物:汽车发动机。
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与保养知识的掌握。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与保养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巧。
汽车发动机教案教案1教学时数:2重点:发动机的根本术语、单缸汽油机的工作原理难点:单缸发动机工作原理难点突破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活塞的运动方向、气门的开闭情况、气缸容积的变化与缸内压力温度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一个行程的讲授掌握知识的规律,进而很自然地承受其他各行程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第一节发动机的分类1) 按照所用燃料分类:汽油机、柴油机、煤气机……2) 按照行程分类:二行程发动机、四行程发动机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水冷式发动机、风冷式发动机4) 按照气缸数目分类: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5) 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直列式发动机、双列式〔V型〕发动机(6) 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增压式发动机、非增压式发动机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4、单缸发动机的构造利用课件讲授,对照课件中的构造图,逐一讲授,使学生对四冲程发动机的构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就弄清楚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的根本工作情况。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应对发动机的重要零件加以特别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曲轴之“曲〞、连杆之“连〞、活塞之“活〞与“塞〞、气门之“门〞、气缸之“缸〔容器〕〞等,使这些发动机的重要机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二、发动机常用根本术语利用课件进展讲授,对照课件中的构造简图,对发动机的常用术语逐一说明,简单说明其含义。
特别注意强调术语中的关键字:止点——止、气缸总容积——总、气缸工作容积——工作、燃烧室容积——小、压缩比——比、排量——排。
这些关键字的意义讲清了,不但可使学生掌握这此术语的含义,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1、进气行程2、排气行程3、作功行程4、排气行程讲授过程是:先对照课件中不运动的示意图进展讲授,再利用动画加深理解。
讲授中特别强调的应该是:气门的开闭情况、活塞开场时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气缸的气体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行程终了时气门的开闭情况等,具体参数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不作为重点内容强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2.4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1.4.2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4.3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4.4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4.5 探讨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5 作业布置1.5.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喜欢的汽车发动机的特点1.5.2 编写一篇关于汽车发动机发展历程的短文第二章:汽油发动机构造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2.2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3 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2.4 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实物演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汽油发动机的应用广泛性2.4.2 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4.3 分析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4.4 介绍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4.5 探讨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5 作业布置2.5.1 让学生绘制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2.5.2 编写一篇关于汽油发动机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的短文第三章:柴油发动机构造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气管,与空气形成良好的混合气。
四、进排气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发动机上的进排气系统主要包括进气系统、排气系统和排气净化装置等。
1.进气系统
进气系统主要由空气滤清器、节气门体、怠速控制阀、进气歧管等组成,有的发动机还带有废气涡轮增压器。
(1)空气滤清器
空气滤清器的功用主要是滤除空气中的杂质或灰尘,让洁净的空气进入汽缸,同时也有降低进气噪声的作用。
(2)节气门体
节气门体位于空气滤清器后方,进气总管前方的进气管上,通过操纵加速踏板可以控制节气门的开度,以此来反映驾驶者的意图,使进气通道变化,从而控制发动机运转工况。
(3)怠速控制阀
怠速控制阀用来控制从节气门前端通往节气门后端旁通空气道的截面,进行怠速转速调节,使发动机实现对起动、暖机怠速、空调怠速、缓冲怠速及附件负荷怠速调节(发电机充电、大用电量电器开启、转向及换挡)等工况的适应。
(4)进气歧管
进气歧管的功用是将洁净的空气分配到各缸进气道。
(5)废气涡轮增压器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作用是利用发动机排放的废气能量给进气增压,提高了充气效率,增大发动机的功率。
利用废气涡轮增压可以在不增大发动机体积的情况下增大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同时使油耗降低,排污减小。
2.排气系统和排气净化装置
(1)排气歧管
(2)消声器
(3)三元催化转换器
(4)废弃再循环系统
(5)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五、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电子控制系统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运转状况和车辆运行状况确定汽油的最佳喷射量,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执行器等组成。
1.空气流量计
空气流量计是用来测量发动机吸入的空气量,输入ECU与发动机转速一起计算出基本喷油时间(除冷起动工况外)。
采用空气流量计检测进气量的燃油喷射系统称为L 型燃油喷射系统,目前在用空气流量计根据检测原理不同可分为叶片式、卡门旋涡式、热线式、热膜式。
2.进气管压力传感器
(2)分离过程
(3)接合过程
4. 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
分离杠杆与分离轴承之间要留有间隙,反映到离合器踏板上的位移称为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
三、手动变速器的结构原理
1. 变速器的功用与组成
(1)变速器的功用
①实现变速、变矩。
②实现倒车行驶。
③实现动力传递中断。
④实现动力输出,驱动其他机构。
(2)变速器的组成
变速器包括变速传动机构和换挡操纵机构两部分。
2. 手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
(1)变速变矩原理
当i >1时,为降速增扭传动,其挡位称为降速挡;
当i <1时,为增速降扭传动,其挡位称为超速挡;
当i =1时,为等速等扭传动,其挡位称为直接挡。
(2)换挡原理
变速器常采用接合套、滑移齿轮或同步器等装置使齿轮(齿圈)啮合或脱开来实现换挡。
(3)变向原理
由齿轮传动原理可知,一对外啮合齿轮转向相反,每经过一传动副,其轴改变一次转向。
故两轴式变速器在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加装了一个倒挡轴和倒挡齿轮,而三轴式变速器则在中间轴与输出轴之间加装了一个倒挡轴和倒挡齿轮,就可使输出轴的转向改变。
3. 手动变速器的变速传动机构
4. 手动变速器的换挡方式
(1)直齿滑动齿轮式换挡装置(多用于倒挡)
(2)接合套式换挡装置
(3)同步器式换挡装置
5. 变速器的操纵机构
(1)变速器操纵机构的功用
变速器操纵机构是保证驾驶员根据使用条件,准确、可靠地使变速器挂入所需要的挡位,并可随时使之退入空挡。
(2)变速器操纵机构的设计要求。